如何評價民國時期孫中山和袁世凱?

用戶5416130024


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其著作《袁氏當國》中說:“自民國有史以來,吾尚未見一本、一篇甚或一頁對袁有正面評價之書”,近百年來,袁世凱的形象基本上就是“獨夫民賊” 、“竊國大盜” ,被人痛罵的野心家。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史學界對袁世凱的評價不再是全盤否定,而是逐漸趨於多元化,有褒有貶,有肯定有否定。但是出現了一些顛覆性觀點,吹捧袁世凱是改革家實幹家是“共和元勳”,貶損孫中山是“孫大炮”,只知道耍嘴皮子沒什麼貢獻。 袁世凱孫中山誰是偉人?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某些人鼓譟之下矇蔽了歷史真相,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沒有人可以隨意改變。

一、誰是“共和元勳”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領導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孫中山無疑是“共和元勳”,袁世凱貢獻在於逼清帝和平退位。袁世凱和平解決了國體問題,使得國家避免了法國式的暴力解決,這是最值得讚賞和稱頌 的。



袁世凱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他的貢獻是建立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基礎上的。袁世凱本來是主張君主立憲的, 南北議和初期, 堅持的就是這個底線。他後來轉向共和, 終結帝制, 完全是孫中山南方革命黨人堅持和推動的結果。

二、袁世凱是舊式官僚,孫中山是革命領袖

袁世凱是一個純粹的舊式官僚,不是一個革命家。袁世凱是曾國藩李鴻章們的傳人,走的是改良主義道路,無法突破封建官僚的階級侷限, 他始終主張君主立憲制, 即使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也沒有真心贊同共和政體。



袁世凱是個能臣幹吏,務實的政客,廢科舉建大學小站練兵組建現代警察都是有聲有色,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的思想是陳舊的,軍隊私有隻向他一人效忠,北洋新軍亦逐漸成為袁世凱個人的政治資本,使其成為北洋軍閥的始祖。

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是革命領袖,漂泊海外多年瞭解世界大勢。

孫中山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主意識。從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之際起,孫中山以推翻滿清振興中華為己任領導革命,孫中山把同盟會的綱領“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 平均地權”的精神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實踐的理論指導。

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不屈不撓一次又一次地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從根基上動搖了清朝的統治,連清朝肅親王都要說:我要不是出生皇族,我早跟著同盟會鬧革命了!



三、袁世凱以追求權力為最高目標,孫中山以民主共和為終極目標

袁世凱進入官場,從山東巡撫到軍機大臣,到滿清最後一任總理大臣以及民國總統,直到復辟皇帝,權力一直都是袁世凱的最高目標。

維新變法,袁世凱由於告密深得慈禧信任,地位扶搖直上。1899年冬,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這是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封疆大吏。1900年,八國聯軍來犯,袁世凱近在咫尺卻袖手旁觀,不發一兵一卒。

武昌起義,賦閒三年的袁世凱重出江湖,利用革命黨威脅清朝,利用自己的實力壓迫革命黨,縱橫權術,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袁世凱為人深諳權術, 處事圓滑, 具有很典型的現實主義的性格。他對民主共和的理解相當有限, 只是一個“有限的共和主義者”。



孫中山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民族共和, 即振興中華, 獲得民族獨立, 建設一個三民主義的民主共和國———強大的立於世界之林的中華民國。

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是為人民而提出的,是幫助人民追求幸福而設計的綱領,通過革命實現三民主義是唯一切實可行的路徑。

孫中山創建“五權憲法”謀求建設以“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為基礎的法治國家。孫中山主要主張: 第一、民主政治靠法律來保證,法律由國會制定。 第二,用法律形式規定和保障人民各項民主權利。孫中山還一再指出,國民是中華民國的主體,“總統、官吏皆國民之公僕”。直到今天,孫中山的思想仍然有極大的價值。



四、袁世凱復闢帝制身敗名裂,孫中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了《臨時約法》,公佈《中華民國約法》,人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該約法規定大總統任期改為10年,不限制連選、連任,並可推薦“接班人”,使袁世凱成為終身總統,還可以傳子。

袁世凱不滿足當終身大總統,權力的野心無人能擋住,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袁世凱的千條功績都沒有復辟帝制的罪大,逆潮流而動背叛民國背叛民主共和,永遠都是歷史的罪人。



1924年,孫中山在題為《三民主義》的著名演說中,曾指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嚮往的“大同世界”指的是《禮記》中所描敘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三民主義”即指民有、民治、民享,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孫中山的理想、目標、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一息尚存,不忘救國”孫中山一生都為之奮鬥,“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

五、袁世凱孫中山誰賣國 袁世凱在日本的逼迫下籤定賣國條約《中日民四條約》。

有史書記載,日置益公使曾向曹汝霖放話,稱:“救國以萬世一系為宗旨,中國如欲改國體為復辟,則敝國必贊成之”,袁世凱為了當皇帝,賣國也在所不惜。

有人憤憤不平說孫中山和日本簽訂的《中日盟約》比袁世凱還賣國。可是《中日盟約》在史學界認為是日本人偽造的,而且這個條約的內容從來沒有實施過,更談不上賣國了。

袁世凱在逼清帝退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方面是有功的,這點不容否認。但是不能無原則的抬高袁世凱貶損孫中山,有人甚至說孫中山殺了宋教仁,更是無稽之談,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宋教仁之死和孫中山有關係,是某些人的推測和懷疑。倒是袁世凱擺脫不了其千絲萬縷的聯繫。



孫中山是歷史偉人,他的功績有目共睹,他的人格魅力和歷史感召力是袁世凱永遠都沒有的。

孫中山是偉人,但不是完人,也有缺點說過錯話做過錯事。孫中山為了推翻滿清統治,為爭取日本的支持說過“出讓滿蒙”給日本的話,這是政治家的一種策略而已,孫中山明確聲明:“東北三省是中國的領土,吾等堅決維護固有的主權,雖寸土亦不容侵略”。

同時孫中山致電袁世凱,堅決主張對於俄國與外蒙私自簽訂的《俄蒙條約》“萬不可承認,當出以最強硬之抗議”。

1925年3月13日,《申報》就孫中山去世一事發表時評,其中說道: 中國數十年來為主義而奮鬥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國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變始終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愛國者也,於為國而外無其他雜念,可謂純潔之愛國者。中山先生真實行者也,不顧成敗,不問譭譽,可謂永往之實行者。


非常道畢延河


別的事情,在下不敢妄談,只談一點:推翻清朝的,絕對是袁世凱,而不是孫中山。

清朝滅亡,導火索是發生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此時,袁世凱早被清廷罷免,已經在河南安陽的宅邸中賦閒三年;而孫中山此前雖然發動過很多次起義,但盡皆失敗,武昌起義爆發時,他正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家中餐館刷盤子,躲避清廷追殺。

其時,清廷的話事人是攝政王載灃。載灃無能,面對武昌起義方寸大亂,急忙調集北洋六鎮雄兵前去鎮壓。其實,當時在武昌起事的革命軍不過區區三千人。

眾所周知,北洋兵是袁世凱練出來的,一直奉袁世凱之命。此時袁世凱被罷免,袁世凱的心腹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便不聽朝廷調度。載灃無法,只得重新啟用袁世凱。袁世凱東山再起,手握北洋六鎮雄兵,放眼寰宇,無人能敵。

袁世凱一邊平亂,一邊暗中與革命軍接觸。最後雙方達成君子協定:誰推翻清廷,誰就做大總統。

很明顯,革命黨是想讓袁世凱做大總統。因為當時的中國,只有袁世凱有這個實力。

袁世凱果然能幹,一陣威逼,又一陣利誘,便讓清朝的隆裕太后鬆了口,同意清帝退位。清帝退位詔書發佈後,清朝正式滅亡。

按說,袁世凱應該立即即位大總統。可這中間出了一點插曲。

武昌起義的事情傳到美國後,孫中山從報紙上得到了消息。他立即借錢買了船票,火速歸國。然後靠著此前積累下的威望,以及一個謊言,先行一步,做了大總統。為了讓人信服,便叫做臨時大總統。

什麼謊言呢?說他在海外籌集了大量資金,用於革命。

可結果呢?分文沒有。

既沒有槍,又沒有錢,而且還違背了此前的諾言(誰推翻清廷誰當總統),南方的革命黨只得退縮了。孫中山因此把大總統“還”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後,感覺處處受到革命黨掣肘。一不做二不休,便稱了帝。然後,眾叛親離,活活氣死。


趣談秘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孫中山和袁世凱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根本就不是一類人。

袁世凱只是一個醜陋的軍閥,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所有地方均沒有好的口碑。

誠然,袁世凱當時掌握北洋系,控制了北方的中國,也是中國最強有力的軍閥力量。

但是,袁世凱所做的一切,從根本上是倒退,以實現自己夢想的所謂君主制。

袁世凱沒有任何思想可言,他的所有思維和建立的制度都是逆世界潮流而動。

袁世凱架空民主制度,消滅反對黨,最終復辟做了皇帝。

如果任由袁世凱做皇帝,中國恐怕和滿清不會有太大區別,國家民族永遠被人踩在腳下。

袁世凱雖然做了一些實務,但既然他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做些實務也是應該的,更是必須的。即便十年文革內亂期間,國家仍然有一些實務的建設。

但是,袁世凱的實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甚至不如當年的洋務運動。

而動搖了國家根本的制度,最終導致袁世凱自己被推翻,手下北洋系失去控制,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混戰,導致中國國力一落千丈。

蔣介石直到1928年才形式上統一中國,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真正統一中國。

而民國初年的大亂,導致中國的內戰和急劇衰退,導致在抗戰中一敗再敗,差點亡國。

說白了,袁世凱就是罪魁禍首。

其實歷史學界對袁世凱早有定論,而且是長達50年時間有定論。

至於孫中山,他總體是甘地那樣的精神領袖,創造了一整套偉大的思想體系,以及具體的實現方法。

中共歷屆領導人,都特別尊敬孫中山,也以孫中山思想繼承者自居。

同時,孫中山在己方力量薄弱的情況下,竭盡全力不斷進行革命。最終,秉承孫中山思想的國民革命軍終於北伐成功,形式上統一中國,這才是中國抵抗外辱的根本。

更重要的是,三民主義思想對中國人的啟迪是極為巨大的。

為什麼清末幾千英法聯軍就能打的百萬清軍丟盔棄甲,而120萬先進的日軍苦戰8年都不能勝利。

說白了,就是孫中山啟發了明智,很多中國人已經不再是愚民,才有這樣的成功。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薩沙


實際上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的真正締造者。

1911年,發生在湖北武昌的辛亥革命的爆發,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引起來的。當時清朝的實力並沒有得到極大的削弱。

1901年,清廷鑑於八國聯軍入侵中,中國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低下,懦弱,混亂等情況,下決心改編軍隊。下令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同時加強洋槍操練。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

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已經成立了新軍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另外還有巡防營兵力共計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槍,再加上八旗軍兵力225000人以及綠營兵133000人,總體來說清政府當時至少還有百萬軍隊。

而孫中山沒有那麼偉大,他的一切都是蔣介石給的。同盟會是由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領導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領導的華興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領導的光復會等組織構成的鬆散性聯盟。由於出現兩次倒孫風波,1910年6月孫中山拒絕宋教仁“整理黨務”,聲稱“同盟會已取消矣”。而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則是由華興會根據黃興“發動兵運”的思想發起的,當時參加的主要是湖北的新軍,是由黎元洪領導的。因此和孫中山沒有關係。現在中國國民黨的正統史論、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論,對孫中山的評價有點過高,對黃興、宋教仁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有點不妥,應該重新給與公正的評價。

當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時,各國列強並沒有承認。而當清帝退位之後,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政府時,各國列強立即承認,並給與貸款支持。

同盟會只是一個鬆散性的聯盟,不論財政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消滅清廷的實力。如果當時爆發全國性的內戰,外患加上內憂,中國有可能四分五裂。對於同盟會來說,只要改帝制為共和制就是成功。因此通過談判能讓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結果。實踐也證明這個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

世事難料,孫中山一輩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卻差點搗毀中國四分五裂,最後還得袁大頭來善後,難怪事後孫中山感慨萬千:“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力挽狂瀾,居功至偉!”

但是1915年袁世凱稱帝毀掉了一生英名。不然的話他完全有可能成為美國華盛頓那樣的人物。由於袁世凱稱帝導致北洋政府分裂,群龍無首。最終結果是軍閥混戰,外敵入侵。一個大好的局面被破壞了。

而原同盟會中華興會的創始人(孫中山是同盟會中興中會的創始人)、中國“憲政之父”宋教仁,於1913年3月在上海遇刺身亡,則改變了孫中山的命運。

1912年8月13日,在宋教仁的主持下解散了同盟會,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聯合發佈《國民黨宣言》,宣佈合併為國民黨,推選宋教仁為臨時主席。因此宋教仁是中國國民黨的真正締造者和創始人。

1913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獲國會壓倒性多數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宋教仁正想模仿英國“責任內閣制”,以黨魁身份任總理組閣。在由上海前往北京的時候,遇刺身亡。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當時孫中山已經被邊緣化,正在逐漸遠離歷史舞臺。而宋教仁則居於國民黨的中心地位。

宋教仁被刺身亡後,已經被邊緣化了的孫中山重新回到了歷史舞臺上。並於1940年被蔣介石封為中華民國“國父”。

宋教仁被刺身亡和袁世凱稱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伯樂公


對於孫中山和袁世凱這兩個人,我更喜歡袁世凱。

談到孫、袁兩人,也繞不開辛亥革命,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恩怨糾葛也始於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場水到渠成的革命。

英國人用一場鴉片戰爭踹開了清王朝虛掩的國門,然後開始了對清政府的壓榨,但是對於中國這個“老牌帝國”,列強們仍然採取了謹慎的態度,他們是對清政府進行了一步一步的試探,直到確定了清政府是一隻紙糊的老虎後才放開了吃。

列強們要在清政府剜肉吃,清政府為了補回來,所以只能在老百姓身上吸血。

清政府和列強通過清政府施加給中國百姓的壓迫,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已經到了一個即將爆發的臨界點,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經瀕臨崩塌。

武昌起義即是這個推倒清政府的臨界點。

但是,壓垮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是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當然,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也可以是清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到底“奪命稻草”還是“救命稻草”,一切只看袁世凱到底怎麼選擇。

許多人說,是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可是“竊取”這個詞用在袁世凱身上真的合適嗎?

袁世凱前進一步,則成清政府的“奪命稻草”,退後一步,則成“救命稻草”,但是他選擇了前進。誠然,他是待價而沽,是一種投機,可是也正因為他的投機,所以觸發了辛亥革命,最後促成了辛亥革命,否則的話,武昌起義就只是一場武昌起義,一場被袁世凱鎮壓的失敗起義。

也有人說,沒有袁世凱的加入,辛亥革命一樣會成功。反過來是否也可以說,沒有孫中山,也一樣會爆發辛亥革命?事實已經擺在面前,袁世凱是辛亥革命的首功,為什麼要用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假設”去否定袁世凱的功績,然後全都給孫中山?對於這點,孫恐怕才是那個所謂的“竊取者”。

更何況,袁世凱決定加入革命陣營,原本就是革命黨人對他作出了承諾:“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所以,袁世凱當總統本就是應當應分的事,完全談不上所謂的“竊取”。

實際上,當時確實沒有孫中山,辛亥革命也確實爆發了。

後來也是黃興扛起革命的大旗,率領革命軍與清政府作戰,孫中山則遠在美國。

孫中山在歷史上能有後來的高度,絕對離不開的黃興的謙讓。同盟會推選總理的時候,黃興明明很有機會當上總理,可是他偏偏自己拍板說讓孫先生當;辛亥革命的時候,革命黨說讓黃興帶頭組建政府,讓他當最高領導人,可他偏偏要等著孫先生回國,當時孫先生在革命黨中的威望可遠不如黃先生。

即便是黃先生這麼厚道,也還是惹來了孫先生的不滿,因為當時黃先生威望高,加上黃一直在領導革命,所以革命黨人有事總喜歡問黃的意見,孫先生不高興了,說“南京政府之際,弟忝為總統,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張”。

後來,孫中山為了徹底穩固自己的領袖地位,又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專門組建了中華革命黨,將對他有威脅的黃興踢出了局。

所以,在人格上來說,孫中山或許不如黃興磊落。

孫於私德上也有虧處,在日本時向13歲的大月薰下手,後來又對自己的好朋友的女兒下手,雖然打著所謂愛情的旗號,可總歸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沒有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成功了,到底算誰的功勞?袁世凱首功,沒有孫什麼事,孫在辛亥中的功勞恐怕不如一個張振武,更不用說袁世凱了。

對於清政府的被推翻,在我看來,發揮主導作用的並不是所謂孫中山帶回來的“革命思想”,我說過辛亥革命是一場水到渠成的革命,原因就在於清政府已經把人逼到了懸崖邊上,已經到了不得不“改朝換代”的時候,所以需要造反,這和古代的改朝換代是一個道理。

所謂的“革命思想”應該是人心中始終保留著的一種抗爭精神,當然,孫先生的理論確實對激發和促進這種抗爭精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袁世凱之所以被罵,一則因為所謂的“二十一條”,二則因為稱帝。

但是,對於“二十一條”,書上只是籠統地說他簽了,但是怎麼籤的,有沒有全籤,卻故意不提。

袁世凱稱帝,確實有他思想侷限性的原因,但實際上,即便他稱帝成功也不會對當時的政局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當時的總統就是一個“獨裁者”,不管是孫先生後來組建中華革命黨,抑或是蔣介石組建國民政府,誰又不是走的“獨裁”道路?

他沒有賣國,相反,因為他的存在,不管是日本人也好,歐美列強也好,反倒行事有所顧忌。

當然,袁世凱稱帝確實是開了歷史倒車,這點也不容辯駁,但是僅僅因為一場失敗的稱帝事件便要抹殺他所有的功勞,未免也太偏激了。

孫先生折騰了一輩子,從南京折騰到北京,又折騰到廣州,一直沒有掀起什麼風浪,要說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在我看來,恐怕也就是創辦黃埔軍校了。

袁世凱有功有過,但是功大於過。

孫先生於革命基本無過(但是如果說無功即是過的話,又可說是大過),可要說功,他的功當然不算小,可也沒大到應該誇上天去的地步。

誰也不是完美的,即便是“偉人”。


吾與吾國


袁世凱曾說:政治可以犯罪,但絕不能犯錯。

有關袁世凱犯罪的黑歷史數不勝數,出賣、謀殺、賄選、詐騙,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在執政方面,袁世凱能力極強,伊藤博文曾感嘆“四億中國人,無出袁世凱右者”

可惜,袁世凱踐行一生的箴言,步步如履薄冰,終因“稱帝”犯錯,眾叛親離,憂憤成疾一命嗚呼。

孫中山屢敗屢戰,不斷試錯,然而難能可貴的是,錯而能改,愈挫愈勇,堪稱近代史上最成功的融資者。

作為同時代的人物,袁世凱與孫中山有哪些交集呢,因為是週末小編整理了一下,歡迎補充:

1,政治主張:①孫中山早年提倡“驅除韃虜”,後主張“五族共和”②袁世凱主張“五族共和”,“五族合一為中華民族”。

2,推翻滿清:①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力主北伐,後來在黃興等人勸說下答應和袁世凱合作。②袁世凱“搖大樹”左右逢源,步步緊逼迫使清帝和平退位。

3,21條:①據傳孫中山曾秘密和日本簽署《中日盟約》尺度之大不亞於21條(有爭議,小編認為還是要加上因為主真派是以強學明證著名的廣州大學)②為了爭取列強介入給日本施壓,袁世凱不顧個人名譽曝光21條,雖留千古罵名,但基本粉碎了日本妄圖使中國為其殖民地的企圖。

4,宋教仁事件:①袁世凱下令通過法律手段嚴懲兇手②黃興等人主張通過法律手段嘗試討袁,孫堅持二次革命。(當然孫內心崩潰無奈,彼時袁身為終身大總統,妄圖通過法律討袁無異笑話)

5,內政建設:不一一列舉。

6,專制專權:①袁世凱權力慾很強,否決內閣制,最後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利不惜貿然稱帝②孫主張民主共和,提出了三民主義,但是在二次革命失敗後不得不走上專制專權的道路。

7,私生活:①袁世凱一妻九妾②孫中山6個女人

8,陵墓:作為近代史舉足輕重的兩位大人物,墓葬自然氣派非凡。①做了89天皇帝的袁世凱葬入“袁林”②為民主奮鬥終生的孫中山葬入“中山陵”

有關袁世凱與孫中山兩位歷史人物的評價很多,我個人認為這兩位評價的最為客觀。

首先是《袁世凱傳》作者加拿大華裔歷史學家陳志讓評價袁世凱一生“為圖強國,不擇手段”:“他的目的只是使中國富強,至於用什麼手段並不理會:要知道,他是以一個不擇手段的政客形象被載入歷史的。”

旅美政論家陳破空於2011年發表的論文反思了孫中山的一生,得出總結:“一個革命的促進者,蛻化為革命的絆腳石;一個共和的鼓吹者,異化為共和的攔路虎。這就是孫中山的道路。”


窮哥與眾不同


先借用一個論斷:孫中山心懷民國夢,卻不知道如何建設民國;袁世凱心懷帝國夢,卻不知道如何恢復帝國。

孫中山十數年如一日,親自組織不下十次反清起義,屢敗屢戰,為滿清挖墳。他是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精神領袖,民國成立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甲午戰爭退回國內,靠練兵起家,靠權謀上位,極善審時度勢,逐漸掌握滿清軍權,最後臨門一腳,將清朝踢進墳墓。無論如何,這一腳驚天動地,光輝非凡。民國成立後,他取代孫中山,成為大總統。

所以兩人是民國兩面大旗,分量無其他人能比。我認為袁世凱最大的失誤,就是自己砸了自己的旗幟,冒天下之大不韙又立起帝旗,以致眾叛親離,身敗名裂,那一腳的光輝化作塵土,可悲可笑。如此精明之人,很難想象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看他稱帝之後眾人的表現,也就曹昆還算忠心賣命,實力派如段祺瑞馮國璋都要逼其下臺。說稱帝之前沒有預見我是不信的,也許是因為帝國情結太深難以自拔吧。


擦鞭


孫文先生一生都在為推翻滿清政府走向民主共和而努力,袁世凱本質上就是一個軍閥,也僅此而已,我不知道為什麼近些年來有那麼多的人稱呼孫文為孫大炮稱呼袁世凱為大總統,老實說,不學無術不讀史書也敢到處放肆的人真的太多。孫先生為革命奔走一生,死於北京的時候舉國哀悼,你可以質疑他的能力,但是你不能不尊重他為中國之崛起為中國解脫深淵而做過的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孫先生被稱國父是很多人所不屑的,他們覺得孫文沒做過什麼大事,那我請問諸位你看的出來的事情百年前中國那麼多精英看不出來?為什麼他會是領袖而不是你?孫大炮的字眼也是你配稱呼的?

至於袁世凱,亂世軍閥一個,做夢想要當皇帝,繼續讓四億人給他當奴才 最後沒有選自己兒子繼承當總統就被今天很多人稱讚,真是可笑,他倒是想,他有張作霖那能耐?他部下聽他兒子的?

斯人已逝,本不該多說,奈何近年來網上風氣太惡劣,奸人成了英雄,戰士成了嘴炮,真是可悲,自以為在網上旮旯衚衕看見了點分析就敢到處炫耀宣揚,什麼袁世凱蔣介石之流的都是英雄了,屁!他是你們的英雄 不是我們的,如果今天還是他們當政,我們八億農民還得給地主打工,你們四億城鎮人不一樣得給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當奴才,想想當初抗戰軍費都能貪了,偏偏蔣介石還視而不見,國家如此,還說什麼三民主義,孫先生知道你蔣介石搞成這樣不得氣活過來。

我們就一個普通人,政黨方針什麼的都不懂,誰讓我們過上好日子自然就支持誰,那些懷念蔣介石的人祖上一定是地主,偏偏我家祖上是給地主放牛的,你想回到過去,對不起,我不想。


Mercury102


後世對於孫中山和袁世凱兩個人的評價來看,孫中山的評價是明顯要高於袁世凱的,袁世凱這個人最大的敗筆可能就是稱帝復辟了,現在對於袁世凱的褒貶都是有的,當然對於孫中山的評價主要還是正面的比較多,主要還是孫中山笑到了最後,袁世凱的結局只能是以失敗來收場,但是孫中山的結局可以說是以大勝來收場的,成王敗寇。

這兩人如果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說,可能袁世凱的功績是要大於孫中山的。當然如果是對於國民黨來說,肯定是孫中山的功績更大。而我們現在主要討論的還是這兩個人對於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來說,袁世凱的功績比較大。

首先說明一點對於國父這個稱號,是國民黨提出來說孫中山是國父,在民國的時候蔣介石也是強調只要提到孫中山就必須加上國父兩個字,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於“國父孫中山”這個稱謂是從來沒有提到過的,也沒有任何的官方出來說國父孫中山幾個字的,只是現在的我們一些民間的老百姓這麼說的。

首先來說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雖然說是革命黨同盟會發起了武昌起義,領導了辛亥革命,但是推翻清王朝真正的還是袁世凱,當時如果不是袁世凱,革命黨是不可能推翻清朝的。當時革命黨才有多少人?起義沒有一千次也有一百次了,但是都是以失敗告終。袁世凱這個時候掌握了整個清朝的新軍實力非常龐大,如果袁世凱站在清朝這邊的話,革命黨是怎麼也推翻不了清朝的。當時孫中山的革命黨是沒有一點兵力實權的。只是一些同盟會的人員。所以說推翻清朝的功績肯定是要算在袁世凱身上的。

然後就是後來的《二十一條》這個事,當時來說袁世凱的北洋政府能夠做到如此已經是盡力了,一開始的《二十一條》完全就是喪權辱國的條例,後來袁世凱政府也是多次和日本談判,雙方都讓步了,但是其實在這個時候孫中山是親日的,他為了贏得日本人的支持也是多次和日本方面有來往的。

孫中山主要還是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對於中國的革命也沒有從實際的國情來出發,所以才會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袁世凱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實幹家。

孫中山在同盟會和國民黨中間其實一開始的作用並不是那麼大的,比如說一開始革命黨領導的起義,其實都是黃興一直在策劃和領導的,孫中山一直都是在日本。後來同盟會改建國民黨的時候也是宋教仁一手策劃的,也沒有孫中山什麼事,但是奈何不管是黃興還是宋教仁都死的太早了,特別是宋教仁,如果宋教仁不死的話,國民黨肯定是他說了算的,當時國民黨在選舉中大勝,宋教仁以國民黨黨首的身份去北京組閣的,在路上被暗殺了的。所以說如果宋教仁不死,也就沒有孫中山什麼事了,宋教仁一死,這個時候很多人才開始想到了孫中山,把孫中山推了出來。

但是不管怎麼說孫中山的一生也是為了中國,為了民族而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功績也是非常偉大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提出三民主義,建立中華民國。國民黨在表面上也是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混戰的局面。所以說孫中山的功績還是很大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孫中山是先驅,是首義者,是革命的首倡者,這是他值得永遠為我們紀念之處。這也是直到今天孫中山依然被稱為“國父”的原因。

但孫中山一輩子革命都沒有成功過,最後成功的辛亥革命是他人給孫中山做了嫁衣裳。即使在民國以後,無論是護國戰爭還是護法戰爭,孫中山的表現還是一如既往的糟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難以被稱為是一個出色的實幹家。

而袁世凱的實幹能力,要勝出孫中山百倍。無論說袁世凱竊國大盜也好,野心家也好,都不能否認袁世凱是一個真正的實幹家,他就是靠實幹才被清廷發掘,一步步提升起來的。無論是年輕時在朝鮮還是中年的小站練兵,袁世凱都做的非常好,所以能得到清廷乃至慈禧的賞識。事實上在光緒末年,袁世凱就已經是最重要的幾個大臣之一了。

但袁世凱有個致命軟肋,就是他太過務實,對於主義啊,理念啊這些東西,既沒有了解也沒有興趣。他只懂得見招拆招,卻對民主自由等概念毫無理解。他的大半生都作為清王朝的封建官吏,卻突然做了民國的大總統,什麼國會啊立憲啊,對於他來說都是一無所知的新鮮事。袁世凱面對這個局面,手足無措。

所以他才能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錯誤的事情——稱帝。

袁世凱稱帝,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他自己的野心,還有他兒子的野心,楊度的野心,以及一大群想通過擁立新君來飛黃騰達的人的野心,最終這些人共同的野心成就了這場民國第一鬧劇,袁世凱撒手人寰。成為了整個民國曆史的轉折點。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那麼中國國父肯定是他沒跑,一個稱帝,抹殺了他對革命的一切功績,真真是“卿本佳人,奈何做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