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聞傳播學考研知識點複習重點:創新與擴散理論

2019新聞傳播學考研知識點複習重點:創新與擴散理論

創新與擴散理論是傳播學中比較經典的內容,雖然郭慶光大大的教程裡沒咋提,但不代表你們可以忽視它哦

創新與擴散

20世紀30年代,美國農村社會學者瑞安和格羅斯注意到:在愛荷華(今譯艾奧瓦)的兩個社區,雜交玉米種子的推廣在1936年到1939年之間快速增長。這個與將近十年前,新玉米種子剛在這兩個社區推廣時的情況截然相反: 1927年,只有1位農民採用了新玉米種子。到了1941 年,幾乎所有農民都採用了新玉米種子。

瑞安和格羅斯的研究表明:

1. 在1927年到1941年間,採納新玉米種子的農民數量呈現S型曲線;

2.早期採納者和晚期採納者有明顯不同的特徵。以早期採納者為例,態度相對更開放、耕種面積更廣、收入和教育程度較高、年級也比較年輕;在傳播特徵方面,早期採用者經常閱讀農業公報、經常與推銷員打交道、消息比較靈通、常進城、常參加正式的社會組織。

3.在雜交玉米種子的推廣階段,初期商業渠道(尤其是推銷員)更有效,後期鄰里之間的人際影響更重要。

20世紀60年代,埃弗雷特·羅傑斯開始著手對創新與擴散問題進行研究,他對歷史上進行的506個創新與擴散過程相關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艾奧瓦的雜交玉米種子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羅傑斯將瑞恩和格羅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明確化,提出了採用過程的5個階段,即知曉、興趣、評價、試用和採用(Awareness,Interest,Evaluation,Adoption),同時對創新的知曉是不是隨機產生的這一問題進行了論述。他認為知曉無疑與某種需求有關,而新產品或技術具有滿足這種需求的潛力。

基本定義

創新與擴散是羅傑斯和休梅克在1962年合著的《創新與擴散》一書中提出的假說。創新與擴散是指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經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會團體的成員中的傳播過程,它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密不可分。羅傑斯認為,個體採納創新要經過獲知、說服、決定、實施、確認五個階段(S形曲線),把創新的採用者分為五類: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多數跟進者、後期多數跟進者、滯後者。據此,他把兩級傳播理論發展成了多級傳播理論。

基本假設

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是新觀念傳播和說服人們利用這些創新的最有效的途徑,大眾傳播能有效提供信息,人際傳播可以改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大眾傳播的早期過程比其後更有影響。大眾傳播對於新思想、新技術的傳遞很有效果,使得新的生產方式在社會系統中實現擴散,有利於經濟欠發達的國家發展經濟;大眾傳媒有組織地傳遞科學與文化知識有利於實現國家內部變革和觀念更新,形成創新機制。

創新擴散過程中的階段

獲知:接觸某項創新並略知其有何作用。

說服:形成對某項創新的態度。

決定:確定採用或拒絕某項創新的行為。

實施:將某項創新投入使用。

確認:強化或撤回關於某項創新的決定。

創新的不同採用者

創新者:大膽,熱衷於嘗試新主意,比其同事有更多見多識廣的社會關係。

早期採用者: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會系統中最高層次的意見領袖。

早期多數跟進者:深思熟慮,經常與同事溝通,但很少居於意見領袖的地位。

後期多數跟進者:疑慮較多,之所以採用創新通常是出於經濟必要或社會關係不斷增加的壓力。

滯後者:因循守舊,侷限於地方,很多人比較閉塞,參考資料是以往的經驗。

新媒體成為創新擴散的重要傳播渠道

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認為,大眾媒體和人際關係是兩個重要的傳播渠道,然而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新媒體成為創新擴散的又一重要渠道。

傳播速度方面,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傳播效率大大增強 ;傳播內容方面,新媒體藉助數字化技術,實現信息的海量傳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傳播路徑方面,公眾是新媒體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發佈者兩種角色隨意轉換,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新媒體是一種雙向互動式的傳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