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常熟有橫貫古城的七條小河,七溪流水澄明如鏡,十里虞山青翠綿延。小橋,輕臥於清塘之上,與枕河人家日夜相伴。小橋,流水,人家,或許只有江南的水,才能生出這樣的柔情。常熟,便是江南水鄉的精緻縮影。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在常熟小東門外橫街,以前有兩座橋,一座高的大的橫跨橫涇塘,叫聚奎橋,通陳家市;一座小的平的架在花園浜通橫涇塘的入口處,叫慶豐橋,通范家市。兩橋橋堍相接,從大橋上下來,走不幾步就上了另一座橋。人們形容兩橋距離之近,三步之內連跨兩橋,因此就叫“三步兩條橋”了。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攝於1938年,小東門陳家市


1976年前,由於南門總馬橋一帶街狹橋窄又有農貿市場,交通十分擁擠,非常不便從南門長途汽車站進城的車輛行駛,當時的縣革委便規劃闢建一條從南門外一號橋往北不經過總馬橋而進入市中心的另一條交通幹道,也即現在的紅旗橋南北路,這樣,勢必要填塞花園浜。1976年,開始實施填平花園浜工程。花園浜填平後,就成了一條平均寬約十四米的花園浜路,這條路與新闢的紅旗橋路接通,成為進入常熟古城區的又一南通道。

隨著花園浜河道一起消失的還有沿河的舊地名和河上的幾座橋樑。花園浜填塞成馬路後,慶豐橋自然不存在了。設想“三步兩條橋”如果畫進圖裡,那體現出的江南水鄉小鎮特色並不遜色於陳逸飛筆下的雙橋名畫。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三步兩條橋”如今的模樣

常熟西鄉有個上千年曆史的古渡口——釣渚渡。釣渚渡的橋原名雲慶橋,創建於元代的泰定年間。當時這裡的居民還很少,有個名叫普明的和尚來到這裡建廟,規模極大,整座寺廟綿亙達數里。廟名叫雲慶庵,所以,山門前釣渚渡上的橋就叫雲慶橋。後廟焚燬,只剩下了一座雲慶橋。不過橋也終因年久失修而漸漸圮坍,釣渚渡又重新恢復了以船擺渡的原始狀態。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攝於1984年的釣渚渡橋,位於張橋鎮衛浜


明崇禎年間,范仲淹後人在河上造了兩座橋,北邊的仍取名雲慶橋,又稱釣渚渡橋。另一座橋小,就叫小橋,還有個俗名——短凳橋。

釣渚渡橋與短凳橋之間當時築有約半里長、一丈多寬的堤岸,為防滲漏,岸邊特加竹木護堤,所以,這堤岸叫做戧岸。戧岸上柳樹成行,周圍蘆灘環繞。每逢春秋時晴雪迷漫,波光粼粼,漁歌繚繞,飛鷗出沒的自然現象,曾是當地的一景。後來遭到匪徒砍伐,景緻遂破壞殆盡。只有釣渚渡橋有人一修再修,終於保存了下來。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現位於沙家浜蘆葦蕩景區影視拍攝基地的釣渚渡橋


橋為拱形三孔,用青石、花崗石相間,以分節縱聯並列式砌築法構成,跨度大,可行大船,全長39米,是常熟遺存下來三座三孔古橋中歷史最長的一座。

由於橋下水流湍急,常年過往船隻數量過多,碰撞事故時有發生,橋身有多處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2006年5月發生船隻再次碰撞事故,使橋中孔部分坍塌,橋頂脫落,整座橋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同年,常熟市建設部門將橋樑整體移建至沙家浜蘆葦蕩景區影視拍攝基地。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現位於沙家浜蘆葦蕩景區影視拍攝基地的釣渚渡橋


常熟的環城河繞到西門,便沿著虞山腳下一直向西流。常熟人習慣把這段河道叫作山前河。橫跨在山前河上,從東到西有三座老石拱橋,分別是甸橋、程家橋和拂水橋,常熟人習慣把這三座橋叫作頭條橋、二條橋和三條橋。頭條橋的北堍就在西門灣,從西門灣到三條橋的臨河小街就是山前街,這裡出產常熟傳統土特產——山前豆腐乾。

甸橋的始建於清嘉慶年間,1919年修建時因橋西為大小湖甸,才改稱為現在的橋名。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攝於上世紀90年代,位於西門灣山前塘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如今的甸橋

西高木橋,既是橋名,又是地名。這塊地段,就是現在總馬橋北橋堍一直延伸到元和橋的那塊綠化帶。據說,這裡原是老城南門西側城牆外的一塊邊角荒河灘。荒灘的南側西市河,是條水運繁忙的水上通道,它西出西門灣,連接山前塘。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西高木橋,攝於上世紀70年代


沒有人確切地記得在什麼年代,也沒有人知道是誰在這裡先出手平整出一塊地面來,建造了幾間房屋,開了家店鋪,向船家供應些油鹽醬醋及菸酒,生意不差。慢慢地,沿城牆都建造了房子,也都開了店鋪。店鋪開張後,與航船上的人有了來往,於是,你託我帶個信,我幫你捎點貨,熱絡的交往,又將這塊昔日的荒河灘變成了西鄉稻區和常熟城區的一塊跳板。

每天,有成批成批的稻區農民肩挑手提著米豆雜糧、蔬菜瓜果,從這裡的船上送進了壇上、平橋街、總馬橋大街、小廟場等的糧店、菜行。又將這商店裡的百貨布匹、南貨菸酒帶到船上,運回鄉下。

得天獨厚的西高木橋的店鋪,與船碼頭近在咫尺,來去方便,促成了客戶的生意,這裡曾經輝煌過。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西高木橋,攝於上世紀50年代

那時,元和塘上的豐樂橋四周,市面繁榮,人聲嘈雜,河上船隻來往,相互招呼很難聽清,船家就用手勢來示意,或搖手、或揮手。岸上的人見船家到這裡要搖手揮手,就順口稱這河段為“搖手灣”。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城區發展大交通,城牆拆了,改建成環城路。陸上交通發達了,船運日漸衰退。西高木橋店鋪冷落了,搬遷了,而後便成了市民散步歇憩的綠化帶。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石板鋪砌的橋面,一行行深刻這歲月的年輪。如今依然靜立在小河上的橋,顯得那麼蒼勁、厚重。小編無法道盡常熟橋樑的故事與變遷,唯有用老照片來訴說古橋逝去的歲月。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梅李亭橋,攝於1917年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廣濟橋,攝於1918年,跨於小東門內成河,清康熙年建

位於常熟城區南門外元和塘上的永濟橋,始建於康熙五十九年。橋中孔兩側明柱均有鐫字,南面為“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北面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樸素的話語寄託了最美的祝福,讓小編不禁覺得是否踏上永濟橋,一切都會好起來?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永濟橋,攝於上世紀70年代

王石谷橋位於徐市鎮歸家市,清朝中期為紀念常熟籍畫聖王石谷建。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王石谷橋,攝於1981年

香花橋,始建於光緒年間,位於常熟祖師山拂水巖上,藏海寺山門前。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香花橋,攝於90年代

位於原學前街實驗小學校內的學宮泮池橋,見證了一代代實小莘莘學子的崇德尚文。

常熟記憶之:水鄉橋影 與枕河人家的年年月月

學宮泮池橋,攝於上世紀90年代

似乎江南的每座橋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無所謂平平淡淡或是催人淚下,它們都帶著一種文化的遺蹟在河中的尾紋間投下姿態萬千的影,虛實交映。江南的橋,常熟的橋,難忘的不止是一個虛有的輪廓,而是飽含深情的內在氣息和存在於古橋邊年年月月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