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Ta想理我,就會主動找我吧”|為什麼我們總在等別人主動?

本文字數 2500+ / 閱讀需要 8 min

有一天我們一群朋友一起吃飯,我注意到一個女生就安安靜靜的聽著我們聊天,聽到認同的觀點還會一直點頭,但從來沒有真的加入談話之中。後來更熟悉之後,我悄悄跟她說,哎呀你挺安靜的啊。

她後來很認真的跟我說:“我很害怕我會招人煩,以前別人聊天的時候氣氛都很好,突然我加入之後氣氛就變了,我總覺得我會毀了別人的好心情,會招別人煩。

所以我也從來不主動聯繫別人,我不知道對方想不想和我聊天,也害怕我發了之後對方根本就不回覆,這就更讓我覺得自己招人煩了。所以現在大家聊天的時候我都是安靜的聽著,自己私下也不敢主動聯繫別人。”

“我的整個人生,都很安靜啊。”

“如果Ta想理我,就会主动找我吧”|为什么我们总在等别人主动?

後來我們發現有同感的人很多,我們詢問了大家,在猶豫著不敢開始/加入談話的時候,大家都有哪些顧慮:

  • 總覺得自己說的話會破壞氣氛,覺得沒人希望我站在這兒。

  • 想要加入談話時,但覺得自己想說的話一點兒也不“有趣”,別人應該不愛聽吧。

  • 大家聊天的時候我就像在等一個“談話紅綠燈”,總想等到我可以說話的綠燈時間,但綠燈太短,我抓不住……

  • 如果我先發微信給別人,別人可能會覺得有義務要和我聊天,但我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想理我。

  • 如果對方想理我的話,Ta應該會主動聯繫我的吧。

偶爾也在社交軟件上看到有人在簡介上寫著:“也許你主動點兒,我們就有故事了。”

然而這些人從不主動say hi,而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看著通訊錄裡躺著的百八十個好友,一遍又一遍的錯過。

“如果Ta想理我,就会主动找我吧”|为什么我们总在等别人主动?

不敢主動聯繫別人/加入談話的背後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Mark Tyrrell 認為不敢主動聯繫別人/加入談話屬於人際互動問題中的一種,可歸結為“不敢開始一段對話”,而這可能與自身的自尊感有關。

自尊是一個人對於自我的概括性評價,以及我們對於自己價值的判斷。一個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於表達看法、尋求與他人聯結的,就算自己的觀點不被認同、不好笑、或者主動找人聊天時沒有得到回覆,他們的自尊感也不至於崩潰,不會感到無地自容的羞愧。

“如果Ta想理我,就会主动找我吧”|为什么我们总在等别人主动?

而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對於自我有偏低的評價。他們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惹人煩。覺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對別人來說根本不重要,他們更需要別人主動聯繫自己,可能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確定對方需要自己,或者說是對方不討厭自己。

低自尊者也總是在避免挑戰,他們會竭力地迴避一切有挑戰性的、可能造成失敗的情境。也許正在看文章的自尊感良好的讀者們無法體會,但對於低自尊者而言,要主動發信息給別人還不如讓他們去蹦極,無論蹦極再害怕,反正一閉眼就下去了,但發了一句“Hi,在幹嘛啊” 之後別人沒回復的那幾秒或幾分鐘,真的就像在等待宣判一樣。

心中無限怒吼著:“啊啊啊完了Ta沒回我信息,Ta一定覺得我很煩,哎,我不該發信息的,又招人討厭了。”

“如果Ta想理我,就会主动找我吧”|为什么我们总在等别人主动?

所以低自尊者為了避免這種等待被宣判的煎熬,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敗,所以連嘗試都不敢,他們形成了一種和別人很特別的相處模式,“如果你來找我,我一定回覆你,但我絕不會主動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變成了“你來找我聊天我真的好開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為我害怕說的再多一些你就會發現我招人煩了,就會不喜歡我了。”

這些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會被人誤會他們是冷漠的、疏離的、不好親近的,但其實這種疏離是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時選擇的一種防禦。

“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蕩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坦白書》

“如果Ta想理我,就会主动找我吧”|为什么我们总在等别人主动?

為什麼我不敢主動聯繫他人?

  • 缺乏穩定、安全的依戀

    童年時期擁有及時、富有感情回應的依戀關係是個體自尊產生的基礎。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時滿足甚至是忽視,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受挫和創傷,“即使我表達了我的需要,也不會有回應,也不會有人滿足我。”

    這種因缺乏穩定、安全依戀造成的創傷會在孩子成年後,不斷的投射到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不敢表達自己需要別人,甚至表現的像是“自己不需要聯繫他人”一樣。

    “我表現得我不喜歡任何事物,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我想要的”

  • 負性核心信念讓低自尊一直延續

    認知行為學派認為,負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維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為模式使我們對於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個堅固的、穩定的、深深扎於內心的信念,我們稱之為「核心信念」。

    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會一直退縮與迴避、對自己的懷疑和責怪,“你肯定不想理這麼差的我”,“我這樣的人,給你發信息也是招你討厭,還是別了吧。”

“如果Ta想理我,就会主动找我吧”|为什么我们总在等别人主动?

如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1.記錄自己的負性信念

負性的信念是分為很多層次的,也許最底層的核心信念一時無法被撼動,但我們可以從比較容易淺顯的外周信念入手,把它們寫下來,並且試著客觀地審視。這些信念越具體越好,例如,“我認為我的朋友不喜歡我”,“我認為我發信息給Ta,Ta絕對不會回覆我”。

2. 尋找支持性證據反駁它

低自尊者的記憶往往是偏負性的,他們只記得自己遭遇失敗、出糗、被批評的經歷。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的負性記憶,把負面想法變成問題:“朋友們真的不喜歡我嗎?”,“Ta真的從來不回我的信息嗎?” 然後試著尋找正性的記憶,去回答這些問題,可能你會發現,你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

其實害怕招人煩的人很少會真的招人煩,真正招人煩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在麻煩別人。

3. 明白改變從來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這篇文章,立刻就去發表白信息給自己喜歡但又不敢聯繫的人,或是逼自己去和別人大聊特聊,先明白改變從來不易,嘗試do something small.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開始敢於主動聯繫他人的信心。

如果以上的改變對你來說還是太困難

或者想和有相同困惑的朋友更多交流

簡單共讀「超越自卑——做更好的自己」

歡迎你的加入

閱讀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這是你的一小步,也會是你的一大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