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九城市“結盟”一年間 G60科創走廊漸行漸寬

长三角九城市“结盟”一年间 G60科创走廊渐行渐宽

湖州明朔科技“智慧路燈頭”車間。 記者 胡元勇 攝

浙江在線5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袁華明 王世琪 金梁)9座城市,1個夢想。

這段時間,G20科創走廊9座城市(區)正在積極籌備第二次聯席會議。就在去年6月,滬蘇浙皖九城在上海簽訂長三角地區共建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G60科創走廊隨即成為外界觀察長三角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這是一個世界級的夢想。放在全球範圍看,依託交通要道形成科創高地,是發達經濟體的一個重要特徵。美國硅谷等全球科創高地的創新、智力和產業要素,均沿高速公路等交通走廊分佈。自2016年上海松江區最早提出,不斷擴大的G60科創走廊“朋友圈”,見證了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在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創新高地上的新發展。

但是,朝向長三角實現更高水平一體化的目標,G60科創走廊面臨的發展命題並不輕鬆——要素流動的壁壘如何進一步打破?科創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如何實現?產業如何在競閤中避免同質化?

不久前,本報記者兵分三路,先後走訪了G60科創走廊的9座城市(區),感受這條科創走廊的最新脈動,尋找這些問題的現實答案。

要素流動

距離無障礙有多遠

4月18日,安徽蕪湖市政務服務中心工商登記窗口前,深圳市福田物業發展有限公司蕪湖分公司行政人事部負責人張麗正坐在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窗口前,申辦宣城分公司的營業執照,並且在第二天就拿到了證照文本。

长三角九城市“结盟”一年间 G60科创走廊渐行渐宽

金華怡達快速電梯全自動生產車間。記者 胡元勇 攝

一個窗口,見證了G60科創走廊推動要素自由流動的成果。2018年9月28日,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一網通辦”開通暨第一批異地證照發放儀式在嘉興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三樓大廳舉行。現在,9座城市營業執照都可以“一網通辦”,辦理時間從半個月縮短到幾天,提交的材料也大大減少。

G60科創走廊在全國首創跨區域“一網通辦”以來,已實現公司設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發放等30個事項“一體受理、一體辦證”,且上海全市的企業都可以到松江辦理異地證照。

要素是經濟之壤,要素自由流動是經濟活力之本。當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域內各類要素尤其是科創要素的自由流動,就成了檢驗一體化成色的一塊試金石。對G60科創走廊9座城市而言,能否打破各種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有形無形壁壘,也因此成為結盟的第一要務。

破壁不易。這些年來,在推進要素自由流動中,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探索出不少有益的做法。瞄準創新高地的G60科創走廊,又如何找到破壁突破口呢?

“資本融通、技術暢通、人才流通,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區域一體化,G60科創走廊推動要素破壁到機制破壁的探索不斷深入。”作為G60科創走廊的發起方,上海松江區負責人表示,“G60科創走廊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得到了企業的認可。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在這裡一拍即合,激發出高質量發展的火花。”

今年G60科創走廊將有一系列促進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新舉措出臺:推進長三角政務服務一體化先行先試,建設“一網通辦”2.0版,嘗試跨省身份互認、電子證照共享應用等。實現審批事項在九城市範圍內無差別辦理,進一步促進市場統一;進一步消除市場準入壁壘,探索建立存量工業用地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的機制,為早日實現土地跨省交易提供意見,進一步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和複合利用水平。

選擇資本市場作為突破口,無疑是一步妙棋。今年2月15日,上海,G60科創走廊九城市與上海證券交易所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舉行,同時發佈了G60科創走廊指數。根據合作協議,將在上交所設立“上證G60科創走廊綜合指數”和“上證G60戰略新興產業成份指數”,未來在條件成熟時推出相關成份指數ETF產品。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市場要素的更暢通流動,從而有效推動科創型企業成長。

“長三角一體化對內重在高質量融合一體推進,對外則是我國開放新高地,需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帶動引領的龍頭作用。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出臺G60科創走廊擴大開放新政,能加快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對浙江來說也是重大利好。”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秦詩立認為,根據要素流動更通暢的要求,結合各自城市優勢,打破壁壘,加快要素流動,G60科創走廊相關城市要下好先手棋。

科創資源如何實現最優配置

以“科創”為核心內容的G60科創走廊中,如何更好實現科創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進而促進不同地區之間協同發展?

“重大科學設備、高校、人才等資源要素在區域內分佈不平衡,G60科創走廊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就要促進這些要素的流動,實現各市科技創新的互補共進。”上海市松江區主要負責人對記者說。

科創資源的共享是優化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徑。G60科創走廊發展到3.0版本,從上海松江創立到9座城市協同,每一次擴容都伴隨著科創資源共享範圍的擴大。

第三批加入G60科創走廊的金華市對此深有體會。2018年11月,金華與G60科創走廊城市的科技部門舉行G60科創走廊九城市科技創新合作圓桌會議,會上九城(區)簽訂《G60科創走廊九城市科技合作框架協議》。今後,金華政府部門給企業發的創新券,可到上海的科研機構“消費”,讓企業接觸到更多的高端科研設備和技術;而區域內數千臺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將提高區域內創新資源利用率。據統計,2018年九城(區)實現首批1796臺(套)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和創新券互認互通,實施工業互聯網協同創新工程,認定18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和12家專業服務機構。

隨著9座城市協作的不斷深入,科研機構和高校也正通過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位於嘉善的浙江悅世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便是上海交通大學研發成果轉移結出的碩果。

“我們的科研團隊在上海交大,研究後的成果經過產業化落地嘉善。”公司總經理周成林告訴記者,上海已經沒有足夠的土地實現研究成果的轉化,選擇距離上海較近的嘉善無疑是產業化的最好選擇。

異地研發打通了高校研發成果跨區域流動的通道,但周成林坦言,在研發成果轉化過程中仍存在阻礙。“上海與嘉善距離很近,通勤方便,但納米技術研究過程中需要極其細緻的溝通,跨區域仍存在溝通不暢等問題,但把整個研究團隊搬到嘉善又不現實,這裡不具備科研團隊成長的土壤。”

有土地,缺土壤。這不是悅世新材料公司一家的難題。一路下來,記者發現,高校研究成果產業化轉移的例子很多,但真正實現研發與產業一體化的卻屈指可數。“除非是一同成長起來的創業團隊,成熟的科研團隊不會離開高校跟著企業走,並不利於科研團隊的進一步發展。”浙江朗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雷說。

區域間科創環境不平衡帶來的問題遠不止於此,這種不平衡也正影響著人才流動。表面上,高端領軍人才開始從科創能級高的城市向科創能級低的城市轉移,但實際上,科創能級低的城市更需要的一線研發人員仍在科創能級高的城市聚集。在悅世新材料公司從事行政工作的畢馨馨告訴記者,儘管嘉善有優厚的人才待遇,交通也方便,但她周圍的一線研發人員仍不願意來此工作,這導致她在必要時要在公司從事簡單的研發工作。

由此可見,科創資源高效配置與區域平衡發展應互為前提。G60科創走廊九城市,科創能級高低有別,科創能級高的城市擁有更優質的高校、人才等科創要素,而科創能級低的城市則擁有著土地等產業化過程中重要的發展要素,科創要素的合理配置,不應是後者使用土地資源置換前者的科創資源。“這就要求科創能級低的城市在提高自身科創水平上下功夫,縮小九城市間科創能級的差距,為這些科創要素培養肥沃土壤,解決科創資源合理配置中的關鍵問題。”G60聯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產業同質化現象如何避免

讓科創要素實現自由流動,最終目標是打造一流產業。那麼,“手牽手”之後,G60科創走廊九城市距離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夢想還有多遠?

2019年4月24日,合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成立第5個產業聯盟——新能源和網聯汽車產業聯盟,旨在推動該產業“九城聯動、資源共享、深化融合、集群發展”。當記者問及產業聯盟的成立初衷,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高奕奕解釋說,目的在於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促進各類資源的融合,強化相互間的信息溝通,並以此為依託與各類金融產業資本進行對接。

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視角下,長三角地區不僅僅是自然地理概念、行政區域概念,更應該是經濟地域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產業聯盟的方式促一體化發展,讓該經濟地域內的企業告別單打獨鬥,在世界的舞臺中形成競爭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然而,世界級產業集群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產業協同性。目前,G60科創走廊成立的產業聯盟距離真正的產業協同還有不小差距。

目前,在長三角區域,“你上什麼我也上什麼”的現象還不時出現。據不完全統計,23個長三角沿海沿江城市中,分別有13個和12個城市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到要發展石化和冶金產業。新興產業也是如此,很多地方政府將此作為重點培育方向,轄區內但凡有一兩家新興產業企業,就迫不及待提出要打造產業集群的大目標。

不可否認的是,一定程度的產業同質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通過充分競爭,假以時日,一般也會形成優勝劣汰的產業佈局。但是,也必須看到,在充分競爭的前提下,如果能實現更高水平的產業協同,無疑更有利於整個區域的產業發展。

要避免產業同質化帶來的問題,就必須從更高層面進行規劃佈局和頂層設計,而G60科創走廊產業聯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

“在新材料行業,很多企業在不同領域進行技術攻堅,但很多基礎領域研發方向是重疊的。去年底,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之後,就特別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對接、最新科技成果轉換,其實就是破題同質化的一種嘗試。” 浙江世明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成智傑說。

之前,“世明光學”受研發實力限制,蓄光自發光材料的部分核心技術一直無法攻破,後來通過新材料產業聯盟對接上了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由中科院院士薛永祺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攻克了這項技術難題,如今產品已研發成功——在一塊巴掌大小的蓄光自發光材料製成的牆地磚上,濃縮了11項專利,填補了國內相關空白。

“各地都在發展機器人產業,企業各幹各的,競爭多於合作。產業聯盟成立之後,關鍵技術的研發、檢查設備的共享、政策資源的互通、產業標準化的規範等都可能實現。”G60科創走廊機器人產業聯盟成員、浙江碩和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洪靈對產業聯盟的未來充滿期待。

產業聯盟的嘗試,讓我們發現,長三角一體化拉近了三省一市企業之間的距離,讓強者有了更大發展空間。“隨著G60科創走廊的打通,很多行業會加速洗牌,讓頭部企業快速脫穎而出,或許在未來幾年,七成以上的電梯企業會被淘汰或兼併,但區域整體的產業實力會變得更強。”湖州怡達快速電梯執行總裁韓洪建說。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既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解決產業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提供了機遇,建立長三角重大產業項目佈局協調機制勢在必行,很多地方指望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產業佈局是不現實的,各地更要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來尋找適宜空間。”長三角一體化決策諮詢專家陳雯如是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