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在南宋與蒙古的45年滅國級戰爭中,光襄陽一地,就斷斷續續打了38年,由於窩闊臺與蒙哥對宋的戰略重心始終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對襄陽不是特別重視,當蒙哥死在釣魚城下,到忽必烈北返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時,宋朝及時的收復了襄陽。
忽必烈繼承蒙古大汗之位後,在南宋降將劉整“無襄則無淮,無淮則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議下,忽必烈迅速將戰略進攻放在了襄陽上。
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議下,早於蒙古之前就意識到襄陽的重要性,於是對襄陽城進行大力整頓,加固城防,積蓄糧草和武器,已經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進攻的準備。
兩大帝國,一南一北,在襄陽一帶展開一場大決戰,襄陽不敗,則南宋不滅。
可是隨著元朝攻勢越來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賈似道蓄意隱瞞之下,堅守了六年的襄陽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後,守將呂文煥心灰意冷的打開了城門,向蒙古軍隊投降。
面對二十多萬元朝軍隊的長期圍困,襄陽城是如何堅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
元朝與南宋之間的襄樊之戰,是一場經典的攻防戰。
元朝軍隊由阿術任統帥,南宋降將劉整輔助,發動襄陽之戰。作為進攻方,元軍首先面對的就是襄陽與樊城的地理問題。
襄陽和樊城中間隔了條漢江,南北對望,兩城有鏈橋相接,糧草與軍人互為援助。
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紙糊的樊城,鐵打的襄陽之稱,相較於樊城,襄陽的地理位置就太優越了。
襄陽城地勢很高,北面、東面、南面被漢江環繞,且江水寬闊,而西面是萬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峴山,除了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保護,襄陽城下的護城河,也是中國自古至今最寬的護城河,有將近兩百米寬。
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元軍進攻所面對的第一關。
南宋對襄陽進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經營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陽被元軍控制在手裡,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認為襄陽是防衛元軍的戰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復襄陽。
由於連年戰火,襄陽城殘破不堪,成了易攻難守之地,而元軍對襄陽城也不太重視,對殘破的城市沒有進行修繕,這就給了宋軍得手的機會。
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達率領二萬一千宋軍,打敗盤踞在襄陽的元軍,一舉收復襄陽、樊城。
李曾伯下令對襄陽和樊城城防進行加固,使得襄陽城防周圍長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兩個月在城內建造一萬間駐屯營房。
光靠李曾伯之力,對襄陽的改變仍舊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議在襄陽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六條建議,但是宋朝只採納部分建議。
由於宋朝也開始重視襄陽,雖然重視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對襄陽進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儲蓄糧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戶軍人家眷遷入襄陽定居,使得襄陽漸漸恢復生機。
到1267年前,經過十幾年的重點經營,襄陽已經是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長江中游的門戶。
元軍戰術一:以堡壘圍困襄陽
襄陽城不好打,是元軍的共識,但是處在秦嶺淮河薄弱之處的襄陽,作為南宋最後一道最要緊的防線,決定了襄陽是元軍繞不開的戰略要地。
只有拿下襄陽,元軍才能無後顧之憂。
為此忽必烈也犯了難,這時候劉整又出了一條計謀,建立堡壘對襄陽進行嚴密封鎖,斷絕襄陽一切外援,將襄陽和樊城徹底圍成一座孤城。
可是你想建立堡壘,難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嗎?
要知道守衛襄陽城的呂文德也是南宋名將,手下軍兵也是一支勁旅,你要設堡壘圍攻襄陽,呂文德定要來進行騷擾,讓你立不住陣腳。
狡猾的劉整玩了一招暗度陳倉之計,派使者帶禮物送給呂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貿易市場(榷場),呂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
市場建立好以後,蒙古人又以保護貨物,防止被偷為由,建起了圍牆。
此時蒙古人完成了戰略進攻襄陽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個堡壘,不但穩住了陣腳,而且還因此斷絕了襄陽的糧道。
呂文德發現蒙古人意圖之後,悔不當初,立馬派軍隊拔除堡壘,可是穩住了陣腳的元朝軍隊,一次次將呂文德打的大敗而歸,呂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
蒙古人開始大規模建立堡壘,沿漢江兩岸大規模建立堡壘,萬山,峴山,羊牯山等處紛紛建立堡壘,佔據高處,實現對襄陽的嚴密封鎖,然後由劉整訓練水師,打造戰船。
元軍戰術二:圍點打援
既然襄陽與樊城已成孤城,元軍加緊對襄陽和樊城展開進攻,接替呂文德指揮作戰的是呂文煥,他一面組織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請求支援。
由於陸路被元軍徹底封死,宋朝援軍只能走水路對襄陽進行援助。
1269年3月,江淮都統馬世傑,率舟師增援襄陽,元軍從漢江兩岸的堡壘殺出,將宋軍打的大敗。
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趁春季漢江暴漲,用戰船將糧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7月,夏貴率領五萬宋軍,三千艘戰船增援襄陽,又遭到沿江堡壘殺出的元軍阻擊,大敗而歸。
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張順、張貴兄弟率領三千軍士,戰船百艘,對襄陽進行援助,張順在戰鬥中戰死,張貴殺開重圍進入襄陽。
不久後,張貴率軍突圍,被元軍擒獲,至死不降。
元軍戰術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軍將襄陽與樊城之間的鏈橋斬斷,徹底斷了兩城聯繫,一面用7000水師對襄陽加緊攻勢,一面兵分五路,對樊城發起總攻,他們攻破樊城外城,然後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剛剛設計製成的新式回回炮,發射巨石對樊城進行不間斷的轟擊,致使城池斷裂,出現缺口,元軍一擁而入,守將範天順仰天長嘆“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在樊城城頭上吊自殺。
元軍入城後,立即開始大屠殺,襄陽守將呂文德眼見樊城慘狀,嚎哭不已。
元軍統帥阿術給襄陽送去書信,如果投降,絕不屠城。
呂文煥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絕望之下,開城向元軍投降。
至此,襄陽在堅守六年之後,終於落入元軍之手,而失去襄陽的南宋,也因無險可守,迅速滅亡。
襄陽能堅守六年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
第二,元軍建立堡壘過程中,和宋軍不斷出擊,反覆爭奪也有關係。
第三,宋朝援軍源源不斷的增援,一直和元軍在漢江斷斷續續打了五年,讓元軍無法集中全力進攻襄陽。
舊史風
本人有幸到襄陽城一遊。看到的襄陽甚是壯觀。襄陽為何能堅守近六年之久。有三大因素在裡面。
第一,襄陽佔據地理優勢
襄陽有一個美成“鐵打的襄陽”,這個美成怎麼來的我們看一組數據
城南北長約1.6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這是明朝就有的規模!幾百年經過幾次大水也有修繕。 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明代的牆體,外砌大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牆分別長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寬5~15米。城門共有6座。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可以看出地勢之險要。
襄陽城周圍湖泊溼地眾多,河道縱橫,十分不利於大規模兵團作戰,這也干擾蒙古士兵的作戰能力。
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這麼寬的水面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有哪個兵團可以剛正面。
第二,蒙古士兵不善攻城戰
我們都知道蒙古士兵也叫蒙古騎兵,除了騎兵基本上就沒別的作戰兵種了。蒙古水師最初就是用來運送糧草的,都是一些小木筏之類的小船。
十三世紀的中後期,已經佔領了黃河南北的蒙古統治者,為了攻破宋軍的水路防禦,消滅江南盤踞南宋,決心要擴建水師。
為了提高水師的戰鬥力,蒙古統治者砸了重金,造船五千艘,漢人投降將領例如劉整等,負責前線督造戰艦,同時又操練了水師7萬餘人,日夜訓練。大多數蒙古水師都是漢人為主。只是權利在蒙古將領手上。
第三,南宋還在
南宋當時還沒有被消滅,南宋在愚蠢也知道襄陽一失,南宋必亡。所以在外部一直給襄陽從水路運輸補給。在與元軍作戰過程中,南宋水師是南宋軍中僅存的自信,也是後期南宋唯一的遮羞布。一旦元軍水師訓練成熟,這一面遮羞布就蕩然無存!
所以在蒙元在用5年時間攻取襄陽城後,一路南下,勢不可擋,僅用2年時間就將南宋全部滅亡。
丘比特懶
-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帥水陸馬軍救援襄陽城,與元軍在鹿門山外江面上激戰之後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
- 1269年3月底,緊隨張世傑,南宋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藉助春季漢水暴漲的機會,從水路救援襄陽城,將大量補給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 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但這次增員沒有成功。自從上次夏貴增援襄陽成功之後,元軍即加強了對襄陽外圍的封鎖。除了在漢水兩岸的山上佈置大量堡壘以外,在江面上遍佈鐵鏈、暗樁,可以說是步步荊棘,寸步難行。這次南宋軍隊,川軍,雖然浴血奮戰,但卻在蒙古水軍的反擊之下,不得不撤退。諷刺的是,這支蒙古水師是劉整建立的,而劉整是夏貴的前任,前四川安撫制置使。劉整是因為呂文德爭權奪利,逼反的。
- 在圍攻襄陽的同時,忽必烈在巴蜀採取山城圍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禦體系,那我見縫插針,我也搞山城堡壘,讓你的山城防禦不成體系,也就截斷了巴蜀對襄陽的支持。自此之後,像夏貴於1269年那樣,川軍對襄陽的支援再也沒有過。
- 1271年,賈似道再次舉兵大舉增員襄陽,但這個時候的襄陽已經被援軍圍得猶如鐵通一般,再次失敗。從此之後,南宋要應對元軍四面八方尤其是來自兩淮的攻擊,再也無力援救襄陽。
江上一峰青
說起襄陽,相信很多朋友第一印象就會想起郭靖、黃蓉夫婦守衛襄陽,抗擊蒙古大軍的故事。而在真實歷史上,郭靖和黃蓉夫婦是不存在的。但是襄陽確實是南宋抵禦蒙古大軍的重要防線,並且也確實拖延了蒙古大軍數年之久,最終,襄陽守軍向蒙古皇帝投降,之後沒幾年,南宋覆滅。
襄陽為什麼那麼重要?
這要從兩宋的防禦體系說起。
北宋建立之初,北宋繼承了五代一個負資產:那就是長城防線因為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而不復存在。雖然宋朝的太宗皇帝趙二也考慮收復這個防線,但是經過幾次和契丹軍隊的較量,燕雲十六州沒奪回不說,自己也險些當了契丹人的俘虜,之後北宋朝廷只好考慮發展步兵抵禦契丹騎兵。
而南宋的情況則是在丟失大片國土的情況下,南宋朝廷和金國以淮河為分界,雖然淮河比不得長城、黃河那麼險要,但是,依託淮河——秦嶺這一險要,也是可以作為重要的自保防線的——更何況,淮河以南還有長江。
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得以長期抗衡強大的北朝,主要就在於淮河——長江防線,可以擋住北方的軍隊。
而襄陽,其實就是淮河——秦嶺這一體系防線的一個重要關口,只要攻下襄陽,蒙古大軍就可以長驅直入,滅亡南宋。
歷史上,忽必烈奪取蒙古汗位,穩定蒙古局勢以後,曾經率領20萬蒙古軍隊攻打襄陽城,而襄陽城在這樣被動的局面下,依舊堅持抗拒蒙古六年,靠的是什麼?
當然很多人對於這個重量級對比沒有概念:我們需要說明:此時蒙古大軍早在貴由汗(元定宗)時代,就已經征服西亞大部分國家,而在之前更早的窩闊臺汗(元太宗)時代,蒙古也已經蕩平東歐。
而忽必烈在攻打襄陽的這六年裡,動員了大量來自其他國家的勇士,以及採取各國攻城器械的長處,來攻打一個小小的襄陽,所以說,襄陽能支撐六年,被視為奇蹟。
而之所以,主要源自以下幾點。
地理位置上。
熟悉地理的朋友可能知道,襄陽位於巴蜀和江淮的中間點上。如果蒙古軍隊先攻巴蜀的話,襄陽可以出兵援助巴蜀;同樣,如果蒙古軍隊先攻江淮的話,襄陽可以援助江淮。
而蒙古攻打襄陽,襄陽則會受到來自巴蜀和江淮的援助。
鬥爭意志上。
我們知道,蒙古在忽必烈時代之前,歷來以野蠻著稱。比如說西夏被蒙古給滅種了;而金朝少說也有八成人口被蒙古人殺光了(當然蒙古在西亞更野蠻,不過考慮這個事情宋人當時不知道,故此不提了)。
蒙古在西夏、金朝的惡行,南宋百姓看在眼裡,怕在心上。尤其是襄陽百姓,他們知道,一旦城破,襄陽城內估計無人生還,因此襄陽百姓有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勢:既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麼,襄陽百姓當然要和你拼到底。
就是這樣的鬥爭意志,支持襄陽人鬥爭六年。
當然,還有一點:準備上。
蒙古蒙哥汗(元憲宗)在攻打南宋過程中莫名其妙死了,一時間蒙古汗國後繼無人,陷入內戰。
多年的內戰讓忽必烈得以奪取汗位,但也給襄陽軍民備戰爭取了時間。
可以說,襄陽得以抗擊蒙古軍隊六年,主要依靠地理、意志和有效準備這三點原因。
藤樹先生
原因兩個字:地利 襄陽和樊城隔漢水互保 利用漢水進行人員和物資的增援
廢話不多說,直接看圖:
一江兩城,南襄陽北樊城。東南西北四方陸地包圍對於襄樊是沒有用的——因為可以利用漢水源源不斷的輸送人員和物資。
你攻打樊城,襄陽支援;攻打襄陽,樊城支援;同時攻打,外地可以通過漢水航運增援。
這是襄陽能夠堅持和蒙古堅守多年的原因。佔有水師優勢的南宋,可以從杭州、揚州、武漢等地源源不斷的通過長江和漢水增援襄陽。
第二個原因是襄陽修建的城池堅固,一般的攻城工具破壞不了。打不開城池缺口,蒙古軍就無法進入城內——別和我說爬雲梯,那是電視上才有的攻城工具,現實中在重大攻城戰中用處不大。
城池深厚攻不破,雖然被四方困守,但後發支援源源不斷進入襄樊,這就是襄樊能夠堅守幾年的原因。
蒙古能夠攻破相反,也是因為破解了這兩條:
1、招募遼東、朝鮮擅長水戰的人,組建蒙古水軍,能顧抗衡南宋水軍,阻止了南宋水軍對襄樊的增援,真正切斷了襄樊的支援;
2、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成功研製的回回炮,輕鬆攻破襄樊深厚的城池。
城池不再深厚、後勤支援被切斷,蒙古就這樣攻下了襄樊。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繁榮的一個朝代,但同時也是一個不重武功的朝代。宋朝建立後就一直和金、蒙等政權戰鬥不止。公元1234年,南宋與蒙古聯軍擊敗金國。第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集合了50萬人馬,拉開了長達45年的滅宋戰爭。
襄陽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也開啟了長達38年的爭奪戰。這38年的爭奪戰共分為四個階段,期間你來我往,你爭我奪,直到1273年,駐軍襄陽的呂文煥在糧草短缺,外援無望,元軍保證不屠城之下率眾投降。至此,襄陽之戰宣告結束。1279年,陸秀夫攜南宋幼帝跳海,宋朝正式滅亡。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襄陽之戰的第四個階段:1267至1273年。這是襄陽守城最好艱難的6年,張世傑、夏貴等軍隊曾多次嘗試援助都失敗而歸。孤立無援的襄陽守軍在呂文煥集團的帶領下,艱難困守。終至戰敗而降,實為南宋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頁。
那麼孤立無援的襄陽守軍是怎麼扛住了20萬蒙古大軍長達6年的圍城的呢?
城防堅固,兵精糧足
前面我們說到,襄陽在宋蒙(元)之戰開始後,雙方就在襄陽這個地方陷入爭奪戰。襄陽自古以來就㧪守江南富庶之地,自古就有”華夏第一城池“、”兵家必爭之地“的稱號,可見襄陽戰略位置之重要。南宋朝廷也知道,失去襄陽城,自己的滅亡的日子就屈指可數了。
1251年,在經過幾番爭奪後,襄陽城又回到了南宋將領李曾伯手中。李曾伯立即下令築城,兩個月內,在城內建造了營房一萬間,以備屯駐之用。加固後的襄陽城,周圍長九里,樊城則約四里半,防禦能力大為增強。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了一第列的建議來複興襄陽經濟,朝廷採納了他的一些建議,還下撥一百萬緡的屯田及修築渠堰補助費,免除當地稅收三年。
經過長達十年的經營,到1267年,忽必列平定內亂再次進攻襄陽時,襄陽的物資儲備極為豐富,城防已經算是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了。
襄陽人民頑強的抵抗意志
一座孤城,6年的被圍困,沒有頑強的抵抗意志要做到是不可能的。面對20萬蒙軍的圍困,襄陽人民同仇敵愾,與軍隊共渡難關,清除城內內奸。在宋蒙對抗以來,蒙古軍隊每攻下一城後就大肆屠城,也堅定了襄陽人民堅守的決心。
自襄陽被圍困以來,南宋朝廷也多次派軍隊救援。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率大軍在漢江與蒙軍大戰,終不敵而退回。四川安撫制置史夏貴兩次援,均遭蒙軍阻擊未能成功,但其中一次利用江水暴漲,以戰船將棉衣等物質送入了襄陽城中。這些救援雖均以失敗而告終,卻也給了襄陽人民堅守勇氣和決心。
幾百年後,抗日戰爭時期,在與日本侵略者爭奪襄陽的戰鬥中,襄陽人民再次表現出了頑強的意志,城池兩度被佔,兩度奪回,最終迫使日軍放棄了襄陽城。
襄陽城能夠堅守6年,既是外在的城防堅固,也是內在的強大的精神力在起作用,這正是我們民族5000年風雨不倒的原因所在。您說是嗎?
摯守靜篤
我們來看一下蒙古軍隊為何要攻擊襄陽。在金國與南宋和談今後,大散關、淮河一線成了兩個國度的邊界。河南的南陽、信陽區域,已經屬於金國的掌握之下。襄陽與南陽相鄰,天然就成為了南宋抵當北方勁敵的屏障。
1. 公元1234年,南宋御蒙古結合作戰,覆滅了曾經的宿敵金國。但兩國隨後為了疆域劃分等問題交惡構怨,南宋上演了端平入洛,而蒙古立即起頭大規模攻擊南宋。襄陽區域曾經被蒙古佔領,因為缺乏屏障,蒙古當者披靡,南宋政權處於焦頭爛額的狀況。不外跟著蒙古內部的內訌和新一輪的遠征,南宋又收復了襄陽城,而且把襄陽的防衛提拔到了很高的層面,作為一座戰略要地來守護。
2. 蒙古軍隊並不適合正經的攻城之戰,應為蒙古軍隊中最為精銳的應該是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而且移動速度快,不好防禦。
襄陽城拱辰門甕城
3. 城外150米的護城河距離上,蒙古戎行的拋石機基本無法集中襄陽的城牆。若是吩咐步卒強攻,6道壕溝和護城河,充沛讓步卒們望而卻步。蒙古戎行想盡各類戰術,始終無法攻下襄陽城。歷久的圍困基本不是法子,因為襄陽城內儲藏了大量的糧食和淡水。圍城戰陸續了一年又一年,經由歷久的消費,襄陽城的物資貯備起頭求助了。南宋水師曾經8次試圖為襄陽城供應補給,不外因為水師的鬥爭力太差,大多數測驗都沒有成功。襄陽久攻不克,對於新任大汗忽必烈非常晦氣。忽必烈從中亞區域調來了一群擅長製造大型拋石機的工匠,《元史》中記載:“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與阿老瓦丁至京師。十年,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炮於城東南隅”。
4. 公元1273年,蒙古戎行使用了新式兵器回回炮。回回炮的偉大威力讓南宋官兵們膽寒,回回炮拋射出的偉大石塊直接破壞了襄陽城牆。按照記錄,回回炮最多能拋射300斤的巨石。後人形容回回炮:“機發,聲震六合,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聲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降者。”因為襄陽城的城牆已經破碎,基本無法持續苦守。救兵又無法到來,城內的南宋軍民陷入了逆境。1273年春天,襄陽城開城屈膝,經由6年時間的頻頻拉鋸,蒙古戎行終於佔領了至關主要的襄陽區域。
襄陽失陷今後,蒙古戎行長驅南下,如同黑虎掏心,把南宋的掌握區分成了器材兩半,僅僅用我兩年的時間就將南宋覆滅。
努力復興種花家
其實原因很簡單,蒙古大軍主力根本沒去襄陽。
蒙古人是繞道吐蕃先滅大理,再沿長江順流而下滅宋,長江天險有個屁用?
蒙古人可不是傻子。
唯一一次有效拖延,是重慶合川釣魚城防禦戰,擊殺蒙古大汗蒙哥,導致忽必烈班師回北京奪位。
為南宋成功續命二十年。
用戶67724358697
第一,不是孤立的,依靠長江,你覺得蒙古人有什麼水軍,第二,沒有20萬軍隊,整個蒙古族才100萬人,20萬軍隊,即使有色目軍又有多少,不可能放到襄陽一地
米蘭小當家43452877
鐵襄陽被王近山攻破,王近山論功應授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