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直軍:華為不造車,因為我們“不傻”


徐直軍:華為不造車,因為我們“不傻”


汽車工業進入新的紀元後,有兩個問題始終是不解之謎。其一,蘋果究竟造不造車,其二,華為究竟造不造車。在這次上海車展上,第二個疑問終於有了準確的答案。

“我這次來的目的就是向媒體澄清兩句話。第一,華為不造車。第二,我們要幫車企造好車。”首次來到國際大型車展助陣的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媒體溝通會上至少將這兩句話重複了三遍,在汽車媒體的反覆追問下,他甚至無奈地開玩笑說:“難道我們還要寫個血書不成?”

想必在這場溝通會過後,提心吊膽很久的汽車企業們終於可以擦擦手心上的汗水,畢竟少了一個出自IT領域的強有力對手,就是讓新老勢力們多了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不過在媒體眼中,華為入局汽車行業的意義並不簡單。


徐直軍:華為不造車,因為我們“不傻”


▲華為輪值董事長 徐直軍

就在短短几天內,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成為了這次車展上“最忙的人”,他代表華為分別與上汽、北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再加上此前與奧迪、比亞迪、東風等一干車企簽約的合作協議,華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於汽車領域佈下了“天羅地網”。他們雖然不造車,但從陣勢上還是聲量上,都比“不造車”本身更可怕。

華為為什麼不造車?

擁有豐富的資金儲備,比任何互聯網造車企業都先進的硬件製造技術,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在種種優勢的累積下,華為造車始終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但華為還是放棄了在造車之路上的“臨門一腳”。

用徐直軍的話說,華為不傻,所以不需要這樣做。

他認為,當一個車走向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或者再進一步走向無人駕駛電動汽車的時候,未來產業的價值和構成,70%都不在傳統的車身、底盤這些領域。因此,對華為來說,造整車的利潤相比華為利用現有技術拓展,算得上是“小巫見大巫”。


徐直軍:華為不造車,因為我們“不傻”


“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架構,如果大家都享受自動駕駛汽車,肯定要多付點錢,你付的錢都是我們相關的部分。現在你去看特斯拉的報價,硬件已經打得很低了,軟件大概是要到8萬美金。”

徐說,再過兩年,汽車的核心零部件類型就會發生轉移,甚至會像筆記本、電子產品一樣對“CPU”等核心部件做出週期性更換,以滿足智能汽車越發嚴苛的算力要求,而這些歸屬消耗品的汽車部件卻恰巧都在華為汽車業務範圍內,所以造整車的利潤自然不足以打動華為。

再者,對華為來講,他們只是把車只是看成ICT技術的一個應用場景,本質上技術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所以,華為的“山頭”還是ICT技術,還是持續在ICT技術上去投資,做華為最擅長的事。

華為的“上帝視角”


徐直軍:華為不造車,因為我們“不傻”


“華為進入汽車企業,掙多少錢,創造多少收入,現在很清楚。未來中國汽車銷量5千萬臺,全球1億臺車,30%裝我們的大腦MDC,還是50%的裝我們的MDC,去數,再看MDC創造多少價值。”

藉著特斯拉在智能汽車方面做出的定價策略,徐直軍給我們小小地算了一筆賬,而在他口中的“MDC”,也只是華為拓展汽車業務板塊的一小部分,他給出的定義是:華為是一個增量部件提供商。

這意味著,華為不會和傳統汽車部件產生交集,而會在與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相關的領域“大展宏圖”,但我們不知道的是,華為的業務邊界遠比此前的各種想象“遼闊”許多。

僅僅兩個半小時的溝通,圍繞網聯、網聯4G/5G通信模塊,以及智能駕駛、人工智能領域的討論時間佔據了一多半。這些顯然都是野心家華為需要在汽車領域拓展的全新業務,在科技圈與汽車圈兩個行業的媒體之間,華為儼然上演了一次“天女散花”般的炫技。


徐直軍:華為不造車,因為我們“不傻”


“我們把優勢結合起來,期望發揮我們這30年的積累,在中國汽車產業,未來變道超車的過程中能夠做一個助推器。如果我們兩個產業(汽車+電子)融合得好,我們助推得好,變道超車就有可能。”

徐所說的“變道超車”已經在汽車領域風靡已久,總體上說明的是汽車行業的變革要圍繞著“新四化”來進行。但拆開來看,全新業務在汽車領域的發展無疑是巨大的。

比如說在智能汽車通信模塊上,華為的4G的通信模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車企的選擇,因此在5G時代到來以後,華為不做主角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此外,華為具備的人工智能算力優勢,也能在註定成為趨勢的自動駕駛領域發揮在雲計算、大數據、自動駕駛平臺上的特長。

更恐怖的是,憑藉在硬件製造技術上凌駕於BAT的實力,華為甚至沒有明確態度拒絕在電機電控方面有所進展,攻擊範圍之大令人“膽寒”。

華為動了誰的“奶酪”?


徐直軍:華為不造車,因為我們“不傻”


“我們沒有太大的挑戰,主要汽車業挑戰大。基於我們的技術,去適應汽車業需求的部件,對我們挑戰並不大。對我們來講,汽車是一個增量市場,可做可不做。”

不造車的華為,卻有著比整車企業更加恐怖的攻擊力,它就像是汽車行業的外來物種一樣,在沒有“天敵”的市場競爭格局下肆意馳騁。雖然緊張了許久的各勢力主機廠紛紛放下了手中的盾牌,但卻讓更多人不得不考慮加固城牆,建造護城河。

華為的目標,不僅是要在“互聯”領域取得世界領先的位置,而且在人工智能戰略中同樣要“有所追求”。如此諱莫如深,想讓人放鬆警惕都難,畢竟對於華為來說,他們已經堅定地拿起了衝鋒號,對著汽車領域的版圖發出指令了。


徐直軍:華為不造車,因為我們“不傻”


徐直軍說:“傳統汽車走向智能網聯汽車、走向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我們加入,希望跟他們一起應對挑戰,我們幫他們造好車。如果我們不加入這個產業,十年以後你們就會分析,華為當初為什麼沒有抓住機會。”

的確,在國內智能終端上一統江湖的華為,並沒有理由在汽車產業變革的浪潮中隔岸觀火。相比新勢力們花枝招展的PPT,人們更願意相信徐董“在汽車芯片上一統江湖”的豪言壯語,所以這場夾帶著變革氣息的風暴才會尤其可怕。

然而,在鄙視鏈上端藐視眾生的華為一定會順利開疆拓土成立霸業嗎?也不盡然。因為在本次車展上,我們看到了太多零配件供應商釋放了積極求變,探索未來的信號,他們相比整車廠更加大膽,更加激進的做法同樣令人拍案叫絕。

但可以肯定的是,王者終究只有一個。5G時代,誰會把車企變成“打工者”誰會複製寧德時代一樣的“獨角獸”傳奇?要麼是華為,要麼只能是成功阻擊華為的“黑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