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解之謎!江津這朵花為何千年不謝!

難解之謎!江津這朵花為何千年不謝!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在全世界大河文明中,長江三峽庫區堪稱世界第一大古代石刻水文記錄走廊。其中,重慶段的江津蓮花石、朝天門靈石、江北耗兒石、巴南迎春石、涪陵白鶴梁、豐都龍床石、雲陽龍脊石等被稱為川江七大枯水題刻。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在江津幾江東門外長江航道北側,激流奔湍的江水與江石轟然撞擊,萬古不懈。36塊礁石經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手,組成一朵美麗的巨型“蓮花”。石上刻有宋、元、明、清以及民國初的詩作、詞作共47首,成為長江乃至中國最大的水下碑詩林。

民間盛傳,每逢蓮花石出現,則預示著當年必會風調雨順。

神秘的蓮花石枯水位題記從何而來,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它對於今天的人們瞭解江河的水情變化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石不常見 見則年豐”的來歷

蓮花石,原名挑燈石,由36塊大小礁石組成,因其狀如蓮花而得名,如全部露出水面,面積可達800多平方米。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舊《江津縣誌》曰:“宋乾道中刻數行鐫於江崖碧。”《重慶府志•江津縣》明代本曰:“挑燈石即蓮花石在縣北江水中不常見見則人以佔豐年。”

作為川江七大枯水題刻之一,“江心砥石激奔湍,砥柱中流障百川”的蓮花石為何會有“石不常見,見則年豐”的說法呢?“這和古人的美好意願有關。” 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亮告訴記者,在民間,每逢低水位時,江中的岩石才會顯現,而每當岩石顯現的年份大多是豐年,長此以往,便有了“石不常見,見則年豐”的說法。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波光雲影鬥鮮妍,開放無心不計年,的的紅蕖新出水,一枝擎破鏡中天。”這朵水中巨蓮,不開則已,開則驚豔。

據瞭解,蓮花石現有題記38處,共有詩詞47首,最早的題記出現於南宋乾道辛卯年(公元1171年)。石上題詩,無論文采、書法、鐫刻均不乏上乘者。明代名臣江淵曾將其列為“江津八景”之一,名曰“江心砥石”。

曾上演江津版《桃花扇》

光陰如白駒過隙,大江奔流而去,卻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風景會被定格、鐫刻。

在蓮花石上的47首詩詞中,除了詠歎蓮花石的奇特風姿和“石現兆豐年”的祝頌外,剩下的大部分詩歌都是緬懷一位名叫謝秋芳的明朝女子。

那麼這位名叫謝秋芳的明朝女子是何來歷?

相傳明崇禎年間,瀘州名妓謝秋芳才色藝三絕,守身如玉,只與才士交往,多是鑑賞文墨唱和詩詞。時逢江津楊生在瀘作官,謝秋芳與楊生相識後,為其卓爾不群的氣度和才華所打動,互生愛意,暗許終身。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後來楊生被誣受貶,離開瀘州回江津時向謝秋芳承諾,將湊錢為其贖身並結連理。

楊生在回鄉途中偶遇風寒,未加在意,轉為頑疾竟至一病不起,不久亡故。

久未獲楊生音訊,謝秋芳便自贖至江津找楊生,後得知楊生在途中鬱疾而亡,痛不欲生。楊生的朋友邀請謝秋芳遊蓮花石以解鬱結,謝秋芳在蓮花石上憑眺江景,感慨時空浩渺,世事無常,不禁悲從中來。她吟詩悼念楊生後,便殉情於江心。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江津廩生、鶴山坪人氏李岑與張船山交好,著《船山詩注》影響很大,他聽聞謝秋芳的愛情故事後,著《步瀘陽女史謝秋芳韻》兩首,其一曰:“願將正事結新知,不知相逢未嫁時。恰有閒情無處著,就卿題處勒卿詩。”

“買舟重到幾江濱,煙水空濛夜月新。回首琵琶歌舞處,翠鈿冷落不成春。”400多年後的今天,當再次吟誦起謝秋芳所留下的這首絕命詩時,思緒也彷彿回到了那個久遠的年代。

如果說清初劇作家孔尚任所寫的《桃花扇》中,江淮名妓李香君和白衣書生侯方域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讓無數讀者動容的話,那麼謝秋芳則以自己的故事,上演了一部江津版的《桃花扇》。

極具考古價值的不謝蓮花將“永遠”消失?

“聽說了嗎?蓮花石時隔11年,又浮出水面了。”2018年2月23日至3月3日,因長江水位持續降低,蓮花石露出真容,吸引大量市民前來一睹花容。時光飛逝,當年古人為祈求豐年,在岩石上所鑿下的文字,卻與迄今不足百年的現代水文站測量水位升降數據原理完全吻合,成為珍貴的水文資料。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從南宋乾道年間至今,蓮花石可考證的出水次數為18次。”張亮告訴記者。每次蓮花石出水都會吸引大量文人雅士聚集於此,他們所留下的題刻忠實地記錄了南宋乾道中期至民國二十六年之間近800年的長江枯水位情況,通過考察這些詩題所在位置,我們可摸索出長江水位變化規律,從而為修建水利設施提供重要參考。同時,也對長江兩岸的生產建設及政治、經濟的發展歷史考查提供可靠的實物資料。

此外,因蓮花石露水時間甚少,踏石題刻者多為本土文人士才,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江津自古便是文化厚重、墨翰書香、人文素盛。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文物專家指出,目前因為三峽工程的建設,還在江心、能自然出水的只有江津蓮花石。其餘的枯水題記,要麼變成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要麼搬遷岸上(奉節的“水落至此”碑),要麼永眠江底,難窺真面目。

然而,因江津城區長江段屬三峽庫區的庫尾,蓮花石的這一次露面極有可能是它的“謝幕表演”,不謝蓮花或將“永遠”消失。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大自然的偉力,讓江津山水生輝;上千年的傳承,讓江津人文煥彩。雖然沉入江底,但蓮花石上面的珍貴史料卻不會輕易失傳。早在2007年,我區便啟動了蓮花石題刻資料搶救保護項目。未來,市民可藉助電腦模擬,一睹這千年水文題刻奇觀的全貌。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旖旎風景中內蘊深厚文化積澱,文化遺存與風土人情水乳交融。這朵千年不謝蓮花,在時光更替中隱於城市,卻又居於塵世,見證著津城的山水人文傳奇。

(特約記者 谷亞淋)

回看“四面山水 人文江津——曬文化·曬風景”專題稿件

今天才曉得!四面山為啥“動靜皆宜”!

火啦!火啦!江津筍溪河畔的鬼斧神工!

霸道!江津這個神奇的“金三角”!

更多江津新聞

編審:李皓

难解之谜!江津这朵花为何千年不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