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連鎖百強榜發佈:大盤穩健下的“問題與隱患”不容忽視

核心提示

● 整體銷售規模的穩健增長,原因可能更多依賴於國家消費政策層面的刺激、資本層面對零售領域注資的推波助瀾,而不一定是企業經營水平提升帶來了多少增量。

● 從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省域龍頭企業的坪效、人效、毛利率都在下降,這反映出他們不是經營能力需要提升了就是企業管理出現問題。

● 這一輪便利店的“春天”,能否孵化出一批民族便利店的種子品牌?沒戲,其將命運交給資本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遲早難逃“待價而沽”的命。

最新連鎖百強榜發佈:大盤穩健下的“問題與隱患”不容忽視

昨日(5月9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佈“2018年行業基本情況及連鎖百強調查結果”,發佈“2018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

作為目前權威的連鎖零售行業的數據,人們可以通過對2018年百強發展基本情況、現象的瞭解與分析,也將近一年來行業發展中的一些特點和容易被忽視的隱患與問題反映出來。

01

規模穩健增長,質量並不樂觀

2018年,中國連鎖百強銷售規模達到2.4萬億元、同比增長7.7%;連鎖百強門店總數13.8萬個,同比增長16.0%;去除便利店業態的強勁增長,百強門店增速與2017年持平。

連鎖百強銷售額增長部分得益於線上,但整體在企業業績中佔比依然非常小。

2018年,百強線上銷售業務增長55.5%,增幅超過全國線上商品零售增幅一倍以上,但去除線上銷售佔比較高的蘇寧、國美、盒馬鮮生等企業,百強企業線上銷售額平均佔比2.6%,比上年提高0.8%,其中超市業態佔比為1.9%,比上年提高0.6%。

通過門店改造、管理優化、流程再造,為百強企業帶來運營效率提升。2018年,百強企業平均人效198萬元,比上年提高3.0%;平均毛利率由上年的17.9%提高到18.3%,中位數18.1%,與上年持平。

2018年,百強中18家企業實現銷售、門店兩位數的同步增長,30家企業的銷售額、門店數與上年相比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龍商視角:

為何說,穩健增長背後體現出了行業增長質量的不容樂觀,也就是說,企業的經營能力與效率提升並不樂觀。龍商網&超市週刊簡要分析如下:

1、整體銷售規模的穩健增長,實際上反映出的是國內總消費力的釋放增量,這個增量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更多依賴於國家消費政策層面的刺激、資本層面對零售領域注資的推波助瀾,而不一定是企業經營水平提升帶來了多少增量。

2、雖然該調查並沒有顯示同店可比銷售增長與新增門店的增量增長各佔比多少,但從資本推動下的各路新零售業態品牌的出現及其超常規速度發展來看,增量更多表現在攤大餅式的橫向開店上,這種現象尤其在一些巨頭企業身上,比如蘇寧、永輝等企業表現突出。

3、2017年百強銷售規模超過2.18萬億、2018年為2.4萬億,銷售增長約2200億元;2017年百強門店總數為109814、2018年為138325家,同期新增門店數為28511家。假設增量銷售全部來自新增店的話,平均每家店的年銷售也僅約為771萬元。

4、在龍商網&超市週刊過去一年的走訪中,很多企業都提到過門店來客數下滑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的是很多企業固有門店競爭力出現下滑,也就是說,企業的很多門店經營能力不是提升了,而是在其他新業態、渠道的分流衝擊下,經營效率出了問題。

5、在果園主的努力下,桃子的總量有了一些增長,但分桃子的猴子卻多了很多,大浪淘沙、孰優孰劣,目前還難見分曉,但結果一定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02

區域龍頭受壓制,瓶頸難以突破

百強企業中的區域龍頭包括省域龍頭企業和地縣域龍頭企業。

2018年,省域龍頭企業銷售和門店增長分別為4.2%和5.5%、地縣域龍頭企業銷售和門店增長分別為4.9%和-0.7%,均低於百強平均增幅。

從運營情況看,省域龍頭企業坪效下降5.6%、人效下降3.4%,毛利率19.2%、比上年略有下降;地縣域龍頭企業坪效、人效分別提高2.2%、7.5%,毛利率15.2%、比上年提高0.3%。

根據百強報告,省域龍頭企業多有國資背景,主力業態以百貨店居多,在市場轉入低速發展過程中,機制創新和業態轉型重組顯得更為迫切;地縣域龍頭企業機制相對靈活、契合消費,線上線下競爭尚不激烈,但市場相對狹小,一些管理基礎好、實力較強的企業正在探索外延性擴張。

龍商視角:

1、隨著越來越多的區域零售市場格局相對穩定,各區域原來的藍海市場幾乎已被瓜分完畢,這一過程就是區域龍頭形成的過程,區域深耕、多業態發展,也就成為對區域龍頭的畫像。

2、從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省域龍頭企業的坪效、人效、毛利率都在下降,這反映出他們不是經營能力需要提升了就是企業管理出現問題;同時,在全國性佈局的內外資以及線上巨頭的衝擊下,他們走向全國性發展的成功性也越來越小,這往往倒逼省域龍頭企業不得不主動出擊,或渠道下沉或出去一搏。

3、地縣域市場容量以及消費特點,客觀上決定了這些企業天然存在的短板,大多數經營管理基礎薄弱,更是很少有形成自己的商品供應鏈。但從數據看,其在坪效、人效、毛利率方面都呈上升態勢,這與他們不斷進行的門店調整、升級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如果這些規模很小的中小微企業在數據指標上表現很差的話,離在市場上消失就不遠了。

4、從客觀的市場表現來看,區域龍頭正在試圖突破當前的瓶頸,主動出擊走出去。比如去年山東家家悅不僅加速了在山東省內的佈局,而且還邁出了跨省發展的第一步;同樣位於山東的利群,通過收購樂天瑪特向蘇北區域拓展。而一些經營良好的地縣域龍頭企業也正在逆襲省會市場,比如河南洛陽大張集團、山東鉅野佳和、山西介休家家利等企業。尤其是大張集團,不僅成功逆襲省會市場,還通過其倡導的保亭會體系進軍蘇南。

03

大型超市增長趨弱,內外巨頭聯手求變

作為快消品零售的主力業態,大型超市普遍面臨坪效下降、盈利能力趨弱的困局,增長乏力。

2018年,以經營大型超市為主的百強企業,銷售額平均增長2.5%、門店數平均增長3.6%,均顯著低於百強平均增速;同時,大型超市營運成本繼續上漲,員工薪酬總額上漲13.0%,房租上漲10.6%,成本佔銷售比重在各業態中居於較高水平。

2018年,大型超市坪效平均下降8.0%,但人效提高4.9%,毛利率提高0.5個百分點,達到21.5%。通過門店升級、管理優化、減員增效,大型超市正在尋求逆勢增長。

百強中的國際零售品牌大多以經營大型超市為主。部分國際品牌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外資大型超市的坪效平均下降4.0%、人效提高5.5%、毛利率達23.2%,要好於百強大型超市的平均水平。

同時,國際零售品牌在導入資本合作、全渠道零售方面不遺餘力。

高鑫引入阿里巴巴、家樂福引入騰訊、麥德龍提出引資計劃、永輝購入百佳、利群收購樂天瑪特等,近兩年是外資零售企業與本土企業資本層面合作最活躍的階段。

龍商視角:

可以說,以傳統大賣場為代表的大型超市是面臨挑戰最嚴峻的超市業態,但從現在看,各路玩家似乎大多已度過自己的“至暗時刻”。

1、大型超市式微、增長趨弱,更多指的是那些以大型超市為主營業務的全國性傳統零售巨頭,比如家樂福、大潤發、華潤萬家等,所以我們才會在去年看到線上線下、內資外資巨頭之間的各種資本、業務的聯合。但對於在很多地區多業態發展的區域零售企業,尤其是三四線、甚至是縣鄉市場,大型超市依然起著旗艦店與定海神針的作用。

2、問題是怎樣做好大型超市。當前區域中小零售企業的大型超市很多甚至還沒達到十幾年前家樂福、沃爾瑪的大賣場經營狀態,在大型超市已經逐漸式微的趨勢下,許多企業甚至還沒有把規範的大型超市做好,暫不討論大型超市在一些區域市場是否還受歡迎的課題。

3、巨頭企業對大型超市的調整表現出的是一致的高效。因為,時間已經不再給他們機會。沃爾瑪已將京東到家引入到250多家門店,今年計劃擴大到更多門店;家樂福引入生鮮集市,積極與騰訊合作開展線上業務;連固執的兩大日系巨頭也做出了反應,永旺在中國設立零售數字化研發機構、伊藤洋華堂上線伊藤商城;高鑫零售引入阿里淘鮮達項目,線上訂單累計超過4500萬單;華潤萬家乾脆逐漸剝離一些地區的“大型超市”經營;物美則利用多點數字化體系重新武裝大型超市。

04

百貨店、便利店冰火兩重天?

銷售額、門店數出現下滑的2018年百強企業,以百貨店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佔到一半。

2018年,百強百貨店總銷售額同比增長3.5%、門店數同比增長3.9%、線上銷售增長46.1%,均低於百強平均水平;毛利率17.4%,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但也有百貨店企業依然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比如信譽樓百貨,2018年銷售額、門店數分別增長17.3%和13.8%。

值得注意的是,便利店在近幾年增速一直遙遙領先。

2018年,便利店百強企業銷售規模同比增長21.1%、門店數量增長18.0%、新增門店11944個,佔百強新增門店總數的62.5%。2018年便利店百強新增門店的加盟店佔比超過2/3,加盟店平均投資回報期23.3個月,比上年略有縮短。

龍商視角:

1、從百強數據可以看出,傳統百貨店遭遇新零售的衝擊最明顯,便利店近幾年一直是行業的香餑餑。但是,單純從行業發展來看,龍商網&超市週刊認為,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只是階段性的。

2、百貨店會一直存在,而且會不斷的在市場環境變化中蝶變。

3、便利店增速遙遙領先,一是因為多年來國內便利店業態發展的基數小,截至目前形成全國性發展的內資便利店品牌,除了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便利店品牌,可以說還沒有一家;二是便利店業態作為線上、線下最後一公里的銜接點,其價值符合了線上巨頭以及資本機構當前投資的邏輯。

4、但是,這一輪便利店的“春天”,能否孵化出一批民族便利店的種子品牌,沒戲,其將命運交給資本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遲早難逃“待價而沽”的命。畢竟做企業最終靠的不是資本、政策、風口等外力的追捧、催生,而是靠企業模式如何在市場環境變化中所能調整出的最佳匹配,實現良性造血機制。

來得越快的,去得自然也快。

多說幾句,業界一直在議論外資零售不行了,確切地說應該是傳統大賣場模式不行了,從數據不難看出,人家外資在中國市場調整得很好,反倒是本來就還沒做好的很多中小企業,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市場變化這麼快,自己做出調整沒?

附2018年中國連鎖百強各榜單:

最新連鎖百強榜發佈:大盤穩健下的“問題與隱患”不容忽視

最新連鎖百強榜發佈:大盤穩健下的“問題與隱患”不容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