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通訊》:對臺交流合作的“廈門經驗”

福建是臺胞主要的祖籍地之一,廈門與臺灣一水之隔,兩地通航便利,語言相同、習俗相近、文化相承。由於特殊的對臺區位優勢,廈門始終走在大陸對臺交流的第一線。

廈門經濟特區因“臺”而設,作為因“臺”而設、因“臺”而特、因“臺”而興的經濟特區,做好對臺工作,是黨中央賦予廈門的神聖使命,也是廈門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30多年來,廈門充分發揮對臺戰略支點作用,致力先行先試,努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四最”先行區建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對臺交流合作的“廈門經驗”與“廈門模式”。

牢記特區使命,營造全民齊心協力做對臺工作的氛圍

改革開放40年來, 祖國大陸及廈門經濟特區的持續快速發展,是決定廈門對臺優勢和作用得以發揮的根本性因素。中央在改革開放與對臺工作方面對廈門特區的定位以及相應賦予的“特殊政策與靈活措施”,是決定廈門對臺優勢和作用得以發揮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廈門充分利用中央賦予的改革試驗權、省級經濟管理權、地方立法權和對外資(臺資)的特殊優惠政策等“特殊政策與靈活措施”,形成了包括經濟特區、臺商投資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自由貿易區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在獲得持續快速的經濟發展的同時,廈門成為祖國大陸最重要的對臺貿易口岸、臺商投資的重要聚集地、對臺工作與兩岸交流合作試驗區、處理涉臺事務前沿基地。

同時,改革開放以來,廈臺關係的巨大轉折和發展演變,使廈門幹部群眾對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有更深刻的切身體驗;廈門對促進海峽和諧、維護好建設好兩岸共同家園,有更積極的主動作為,不斷營造全民都來做對臺工作的良好氛圍,加強對臺工作的統一規劃和指導,推進涉臺宣傳教育進機關、進社區,加大對臺政策的宣傳力度,普及臺灣工作知識,倡導做對臺工作“功成不必在我,工作必須在我”的精神。廈門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工、青、婦、僑聯、臺聯等人民團體,以及街道、社區和社會各界的作用,最大範圍地凝聚全市對臺工作合力,構建“政府主導、民間出面”的模式,調動民間推動對臺交流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對臺工作格局。

先行先試敢擔當,不斷增創對臺工作新優勢

廈門對臺貿易始於改革開放以後,1979年之前,也有間接、單向、微量的貿易聯繫,改革開放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雙方轉口貿易與沿海民間小額直接貿易,隨著大陸市場進一步開放,兩岸貿易關係更趨密切,廈門對臺貿易呈逐年上升趨勢。期間,廈門大膽創新,不斷構築新平臺為兩岸貿易往來創造便利條件。1982年,廈門先後開闢沙波尾、東渡等四個臺灣漁船停泊點,1997年創辦首屆對臺出口商品交易會,1999年開辦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2006年正式掛牌成立國臺辦命名的“廈門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目前,臺灣是廈門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六大出口市場。廈門口岸臺灣食品進口貨物批次佔大陸進口臺灣食品總批次50%以上,進口臺灣水果佔大陸八成,截至2018年10月,對臺進出口貿易5885.6億元人民幣。

臺商投資廈門始於1983年,1988年以來臺商來廈投資發展迅速,國務院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後,先後有一批臺灣知名企業落戶區內,臺商在廈門投資更為活躍,廈門成為臺商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1994年,廈門率先頒佈大陸第一部地方性涉臺法規——《廈門市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並在2010年修訂,把單純保障臺胞投資擴展到創業、就學、就業、居民待遇和參政議政等方面。此外,廈門還在全國首辦臺灣學者創業園,為大規模引進臺資拓展了新空間。

截至2018年10月,廈門市累計批准臺資項目6763個,批准赴臺投資項目59個,臺灣百大企業有20多家在廈門投資落地,臺企工業產值佔廈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全市臺資企業3000多家,其中有四家年產值超百億元。

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中,廈門進行了許多探路性、試驗性、開拓性的對臺工作,通過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成功創造了許多“第一”、“首次”、“率先”記錄。除了上述舉措,還有諸如:

1997和2001年分別開通與高雄試點直航、與金門個案直航,為兩岸“三通”積累了經驗;從利用“廈金直航”推動兩岸“三通”,到開通“臺廈歐”班列,推動相關服務貿易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帶動金門、臺灣相關產業加入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加強對臺企金融服務支持,引導臺商投資廈門的高科技與新興產業;加快廈門自貿區建設,在兩岸貨幣清算、服務檯商、臺資中小企業融資等領域不斷推動政策創新,推動廈門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涉臺貸款業務;除了產業對接與合作、金融支持等,廈門還不斷出臺更多、更務實有效的舉措促進兩岸經貿往來便利化,例如依託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不斷探索兩岸貨物往來的新途徑,推動“臺廈歐”物流大通道建設,率先實施放寬臺灣個體工商戶經營範圍等。

在先行先試中,廈門有效地發揮了“窗口”、“試驗田”、“風向標”的作用,在拓展兩岸人員往來通道、搭建兩岸經貿合作橋樑、爭取臺灣民心等方面下了大力氣,固有的對臺優勢的政策、經濟、文化、社會效應持續發揮、不斷放大,並隨著形勢發展不斷衍生和創造出新的對臺優勢。

兩岸一家親,廈臺一家人,推動兩岸人民心靈契合

從1979年1月中央明確提出解決臺灣問題寄希望於臺灣同胞,到2018年十九大報告強調“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做好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工作是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關鍵。廈門始終把以人為本、為臺胞服務、爭取臺灣民心作為對臺工作的重大課題和突出任務來謀劃經營。

廈門不但有長遠的、宏觀的、基礎性的對臺“民心工程”,而且有根據形勢發展、對象不同的對臺“民心項目”;既有能夠讓兩岸同胞共同感受骨肉親情的歡樂喜慶、共同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期盼兩岸統一的感人場景的大型聯誼活動,又有為臺胞辦好事、辦實事的服務窗口。

40年來,廈門堅持發揮優勢,入情入心地做好臺灣人民的工作。每年的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廈門都會組織開展兩岸交流活動;利用地緣和文緣優勢,廈門多次應邀組織閩南歌舞、歌仔戲、南音等赴臺赴金門演出,組織臺胞參觀閩南古厝等涉臺文物古蹟;通過舉辦保生慈濟文化節、鄭成功文化節、福德文化節、姓氏源流研討會等民間信仰交流,協助臺胞尋根謁祖;廈臺常態輪流舉辦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兩岸中秋博餅活動、兩岸成年禮活動、兩岸漢字節、兩岸青少年經典誦讀、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等活動,大力拓展廈臺民間雙向交流。

近十年來,廈門成功承辦了十屆海峽論壇,吸引約十萬名臺灣民眾參與,打造了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兩岸民間交流盛會。廈門還重點打造了臺交會、文博會、圖交會等五十多個重大涉臺交流活動平臺,通過海峽兩岸“圖交會”、“文博會”等諸多形式和載體,堅持不懈地推動文化入島傳播工作。通過全方位、多層次推動兩岸、廈臺深入交流,閩南文化已成為連結海峽兩岸同胞親情的特殊紐帶和遏制“文化臺獨”的有力武器。

兩岸一家親,未來在青年,廈門注重加強廈臺青少年之間的聯絡,開展了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研習”夏令營、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等多形式的交流活動。2015年以來,率先獲批設立多個國家級交流基地和青創基地,為臺胞、臺青在廈門的交流與就業創業提供有力的平臺保障。

當前,廈門正積極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優化政府的服務流程以便為臺商臺胞提供更優質高效的服務。如,率先推選在廈臺胞擔任市政協委員,將臺胞納入“五一勞動獎章”評選範圍,開展在廈臺胞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試點;率先成立“臺商個體戶之家”“臺胞服務中心”,做好在廈臺胞涉臺公共事務服務;率先在全市優質初中和高中開設臺生班,聘任臺胞擔任社區主任助理……這一切,為幫助臺胞融入廈門、促進兩岸同胞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8年4月,在國臺辦“31條措施”推出後,廈門率先推出惠及臺胞60條措施,涵蓋了廈臺經濟交流合作、社會文化交流合作、臺灣同胞在廈門學習實習、臺灣同胞在廈門就業創業以及臺灣同胞在廈門居住生活等五個方面。“廈門60條”在“31條措施”的基礎上,增加了經濟合作、社會領域等方面的內容,不僅從更大範圍、更多層面為臺胞在廈門生活提供便利,為臺企在廈門更好發展創造條件,同時也有利於促進廈門與臺灣的產業融合發展,便利廈臺人民交流往來,體現了互利共贏、“廈臺親上親”的理念。

目前,約12萬臺胞常住廈門,廈門已成為臺胞在大陸投資創業和學習生活的溫馨家園。

立足全局,靈活務實處理對臺交流交往中的問題與困難

對臺工作不是單一部門的單項工作,而是一個跨部門、多領域、多門類的綜合性、系統性工程。多年來,廈門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一套與新時期對臺工作需要相適應的對臺工作新機制,逐步形成了包括領導決策機制、綜合協調機制、日常事務處理機制、臺商投資服務機制、法律法規保障機制、重大活動協作機制、財政資金統籌機制等對臺工作組織、指導、管理、協調體系。根據各個時期兩岸關係的新形勢和對臺工作的新任務,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按照中央要求,敢於闖對臺工作新路子,善於創對臺工作新經驗,積極穩妥、求真務實地實施對臺工作先行先試戰略。

突發事件多、敏感事件多,是廈門對臺工作的一大特點,也是廈門在促進兩岸和平發展中難以迴避的問題。廈門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對臺工作精神,堅持立足全局,積極處理和涉臺事務中各種紛繁複雜的敏感問題,妥善解決涉臺突發事件和敏感事件,盡最大努力體現兩岸同胞共謀和平發展的誠意,把影響兩岸同胞和平發展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在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過程中,探索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推動對臺工作不斷深化和提升。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以來,根據中央授權和要求,按照兩岸有關協議,有效地配合了有關兩岸重大事務性商談,妥善處理了包括海上事故、突發事件、臺胞犯罪、兩岸人員雙向遣返等大量有關涉臺問題,對緩和兩岸關係、促使兩岸交往健康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中央有關部門多次在廈門與臺灣舉行官方或半官方接觸,處理重大涉臺事務,其中,著名的《金門協議》就是在廈門簽訂的。廈門已成為處理大陸對臺事務的重要基地。

對臺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強,廈門服從和服務於中央對臺工作的全局性、戰略性安排;同時在具體工作中又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抓住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審時度勢,靈活務實地開展對臺工作。工作中積極化被動為主動,變挑戰為機遇,不斷促進對臺工作的新作為、新進展、新突破。

立足“臺”字建設特區,利用“臺”字發展特區,圍繞“臺”字發揮特區優勢,廈門對臺工作形成了以加速特區建設拓展對臺工作、以發揮對臺優勢促進特區建設的良好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