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點擊上方小多少年時加星標~

這是小多童書的原創文章,來自小多讀者群的第28次分享內容,歡迎朋友圈轉發分享,未經小多童書(ID xiaoduoui)授權不得轉載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主講人:徐徐風

筆錄整理:顧怡(特別感謝小多讀者群大林媽、慶鵬媽、思涵媽、源源媽、通通媽對文字整理的幫助)

各位小多的讀者和家長朋友,大家晚上好!作為小多的《少年時》雜誌的忠實粉絲,我很高興能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非虛構讀物的認識,希望對大家選擇、購買、引導孩子閱讀非虛構類讀物有參考價值。

本期精彩內容:

· 在嬰兒時期,孩子就已經具備邏輯與推理能力

· 檳榔=很冰的狼?

· 紐約市政府對虛構與非虛構讀物的比例要求是3:7

· 做筆記?精讀?泛讀?如何閱讀非虛構類書籍?

在進行正式的講座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從認知科學的角度講呢,當你在讀一本書,或者聽一個講座的時候,需要儘可能地瞭解寫這本書的人,做這個講座的人的背景。因為每個人都是以自己擁有的經驗、知識圖式,來理解和詮釋這個世界的。所以,儘管大家都覺得自己要儘量做到客觀理性,但是一定也有個人的偏好和侷限性。我這裡也介紹我一下,然後也希望大家能夠看到我這裡的侷限,也看到我在這裡面擅長的領域。

· 曾經也是文學少女,如今更重視非虛構閱讀

我的正式職業是在公益機構做兒童閱讀推廣,但是我首先是一個帶孩子做了十幾年親子閱讀的媽媽,同時也在歐洲呆過幾年,親歷過歐洲的小學教育,並且在這個時間又做了兒子的全科老師。所以,首先我對兒童的成長和中西方的教育有一個比較感性的體驗。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除了做兒童閱讀相關的事情以外,我在這之前又做了十年的時尚行業的經濟分析和諮詢顧問工作。我的專業實際上是服裝設計與管理工程,偏向理性和邏輯的,但所處的行業又講究創意,這是我覺得我身上比較明顯的兩個特點吧。

那大家也可以瞭解到,我不是老師,不是學教育出身的,不是學兒童文學的,我其實是站在一箇中性而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閱讀,也站在一個兒童發展的角度,而不是說學校教學的角度來看待兒童閱讀的。當然,我自己以前也是一個文學少女,也喜歡閱讀文學,但是因為個人特點和工作經歷的關係,其實我更關注非虛構類的閱讀。

最近有一篇新聞,叫《十位兒童閱讀名家推薦新世紀中國優秀童書》,這些書都是非常優秀的中國原創的童書,我大概看了一下,在80多本推薦書籍當中,非虛構書籍,包括科普類知識類讀物總共只有6本。站在我的角度來說,這個數目是遠遠不夠的。由這個事情也引起來,我想詳細地講講我對非虛構類讀物的一些理解。

· 誰提出了這些問題?

群裡的人應該大部分都是有孩子的,那麼大家還記得自己的孩子是從多大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和探索這個世界的嗎?比如說開始問為什麼,開始對這個世界有疑問,開始去動這個動那個,開始搗亂……

十幾年以前,我在逛新浪論壇的時候,看到一個爸爸說,有一天他家三歲的孩子,一整個下午都在那不斷地推開門關上門,再推開再關上,重複這個過程。這位爸爸也非常有耐心,在那觀察了半天,然後產生了疑問,說這個孩子在那幹什麼呢?他在折騰什麼呢?他在求陰影面積嗎?

事實上這位爸爸最後發現,孩子確確實實是在觀察影子的大小和門打開多少度之間的關係,他反覆地推,反覆地看。

我因為經常混在一些家長的群裡,也經常會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一些問題,我收集了一些問題放在下面,大家可以看一看,想一下這些問題都是什麼樣的人提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第一個問題是美國的學者薛湧在一篇文章裡提到的,說他女兒三歲的時候,可能他給她講過有關上帝的事情,然後女兒就問了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大家應該都知道,是魯迅先生當年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時候問他的先生的,結果當然被訓斥了一番。

第三個問題是我兒子六歲的時候,我們剛剛從中國來到瑞士才一個星期,有一天我在做飯時,他問了我這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是非常的有深度非常的深奧的,這個問題的提問者應該對物理的知識有一些瞭解,大家猜一下這是什麼人?其實,這是一個有一年我在上海靜安區,一個六歲的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提出來的。我當時對這個問題相當震驚,她媽媽給她聽過一些物理學的故事及為她讀過一些讀物,她就能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 兒童一直在試圖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問題,有一些甚至屬於非常偉大的問題,

可是這些問題是研究室裡冥思苦想提出來的嗎?是上課的老師們分給學生們讓他們去思考的嗎?統統都不是。這些問題就是孩子們在自然而然地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產生的,是他們之前擁有的一些概念、知識啊,不能解釋他們現在觀察到的現象的時候,使他們產生的疑問。

在瞭解了兒童的成長髮展過程以後,我們就知道兒童一直在試圖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通過感知覺,也就是視覺、聽覺、痛覺、味覺等一些直接感受,加上綜合各種感覺基礎上一些對事物的整體的認識,這個通稱是叫感知覺。因為雖然我們把它分成感覺和知覺,但這兩個是完全不可能分開的。有了感覺,一定會產生知覺,知覺一定包含著感覺。這些是最初的對世界的這種感受,對外界信息的一些接受和反應。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當然,人的其他心理過程還有思維、記憶和想象。通過這些心理過程,人們就感知這個認識和思考這個世界。所有這些過程其實都是同時完成的。

比如說,我們現在聽講座,如果很長時間我沒有說話了,大家肯定會首先覺得:視覺上,屏幕上沒有一條一條的語音信息;或是聽的人會覺得沒有聲音了。通過你剛才的記憶,你就知道剛才是連續播放的信息,為什麼現在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思考“出了什麼問題?”“是網絡故障嗎?”可能你也會想象,“哎呀,後臺(工作)人員,是不是在焦急地解決問題呀?”所以很多的心理過程都是綜合發生的。

我們時時刻刻在感知我們周圍的世界,接受一些外界的信息,然後對它進行加工,還有一些思維的過程。

· 在嬰兒時期,孩子就已經具備邏輯與推理能力

那麼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的呢?也就是說剛才問大家的,比如說我們自家的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他好像不是一個迷迷糊糊傻乎乎的小迷糊,開始探索這個世界,動動這個,動動那個,拉拉抽屜,嚐嚐這個。大家有沒有什麼樣的印象呢?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我在上面放了兩張圖片,一個是新生兒的視力檢查,一個是新生兒的聽力檢查。大家都有經驗,視力檢查的時候,孩子的視線會隨著燈光或是彩色的球移動,響鈴的時候,孩子會往有聲音的那邊去轉頭。其實在這個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有明顯的想要去認識這個世界的行為了。因為那個時候,他們肯定已經在想了,“這個明亮的東西是什麼?它去哪裡了?”“這個聲音是什麼,它去哪裡了?”

隨著兒童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越來越多,獲得的概念和事實越來越多。他們偶然當中會發現一些事物之間的相同與不同,發現一些相關的關係,那麼他就會運用這些發展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推理能力去驗證自己的發現,然後獲得結論,並且進一步提出一些未知的問題。

比如說,小孩子可能會發現,早晨起來,媽媽穿上衣服,背上包,然後他就開始哭了,因為他知道,媽媽要上班了,要離開他了。這就是已經有了一定的邏輯和推理能力。

在我們的周圍,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覺得小孩子都是迷迷糊糊的,懵懵懂懂的。他的發展過程都是從浪漫到精確的,就是從不那麼清晰,糊里糊塗,然後才慢慢到準確的,所以一開始不用給他們那麼準確的東西,就是多讀讀童話、兒歌,長大以後再讀科普一類,知識一類的東西。還有一種認為小孩子,用泛靈的觀念,覺得什麼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多讀讀童話,有助於提升想象力。這些觀點都是值得商榷的。

其實我們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是經歷了從想象中的神話,模模糊糊,到相對客觀的一個過程,但是關於個人的智力發展,是不是會復演人類歷史的發展呢?這種復演論,其實只是其中的一種假設,並沒有被科學所證實。至於泛靈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麥德研究發現,在3萬2千幅幼稚的兒童所作的畫裡,根本就不存在說將動物,物質現象,或者無生命的物體,進行擬人化的案例。他由此認為泛靈主義可能只是由文化因素導致的,而不是真正的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特點。

由於對嬰兒開展認知能力的研究難度非常大,所以相關研究也不是特別多。有些研究可能還存在著爭議,但是隨著相關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很多概念有可能要被重新考量了。

比如說,因為小孩不能說話,不能進行相關的語言交流方面的測試,所以研究人員設計了一些視覺方面的,讓他們在不可能事件上停留的時間長度上進行測試。研究前提是如果說嬰兒對熟悉的事物,司空見慣的事物,肯定就很快不看了,但是對一些陌生的、新加入的、不合理的、新奇的事物,嬰兒的停留時間就會比較長。在這樣的一個研究前提下,有些研究人員發現,嬰兒早在3、4個月時,就能開始明白:物體需要支撐才不至於倒塌。下面有一個書上的圖,我發給大家看一下。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上面這個圖,嬰兒看到一個盒子上面再摞一個盒子,這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當第二個實驗開始的時候,就是第二個盒子放在第一個盒子的邊上,沒有摞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嬰兒就表現得非常驚奇。研究人員推測,他們對這種事情,就是覺得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表現出新奇的關注。

很多研究已經證明了嬰幼兒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對這個世界的一些相對確定的認識,而不是混混沌沌,糊里糊塗的這種狀態。

那麼,隨著他們的成長,其實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觀察、思考也是越來越多的。我找了幾張這樣的圖片,大家可以看一下。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這些都是兒童主動對這個世界進行觀察的景象。我覺得其實當父母的應該很清楚,自己的孩子經常都是這樣的。如果留心的話,經常會發現是這樣。當然還有更多的一些是搞破壞、拆開、打碎、亂撒這樣的行為。

· 閱讀,不僅僅是閱讀文學

既然兒童很早就開始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那我們為什麼不提供包含世界萬物的各種百科一類的讀物給他們呢?其實,看一下我們之前的課本,我記得我兒子上學的時候,應該是到三年級左右,才有科普讀物放到課文裡面去。這個我覺得是非常非常晚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呢?我想有這樣的幾個原因吧。首先就是我們說的,我們對兒童的理解,對兒童的瞭解,對兒童認知能力、發展能力、思維發展過程不夠了解,我們認為可能他到了八九歲,開蒙以後,才能認識這個世界。到那個時候,我們才需要給他提供相關的材料。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過去我們的讀物太少。我小時候能夠想起來的可能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這幾種科幻作品。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覺得學課本就夠了,不需要其他課外讀物,所以課外讀物也非常少,那科普類的、非虛構類的、基於客觀事實的就更少了。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一直以來,我們的語文、語言文學這門課比較強調鑑賞性的文學閱讀,強調修辭、強調情感表達、強調體驗、意境審美,沒有把閱讀當做一個綜合了情感體驗、信息獲取、思維發展、反思評價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本身語文閱讀材料的準備就比較少,當然在閱讀活動中進行的教學活動也比較單一。

·
現在的非虛構類讀物非常豐富

其實現在百科一類的,凡是你想要的,想到沒想到的都有的。包括現在出版的科普書,都有VR系統,通過掃描會有全息投影這種多媒體。

當然我也想通過我今天的介紹,會有更多的人去讀這樣的書。因為你知道了,才會去買它、讀它。這個就像是創新的傳播一樣,一樣新的事物得有相關的人把它傳播出去、散發出去,然後才有人會去採用它,才有創新的傳播。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上面ppt中的圖書,我做了簡單的分類:

第一類就是一些基本概念的書,比如顏色、形狀、事物的基本名稱等概念;

第二類就是原理介紹類的圖書;

第三類是啟發創想思維的書。因為這本書比較早了,它裡面提了一些看起來是不可能的問題,比如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問當地球突然停止轉動了會發生什麼。它裡面提出了很多很多問題,促使你去思考,也示範瞭如何去提一個問題。第四張也屬於這一類。

下面一類是動手做實驗的書,讓你去證實一些事情;或是先預測再去證實;或是解決這個問題。

再下面的一類書,是某一個領域的歷史書。我這個人其實以前很不喜歡歷史書,因為我總也記不住這個時間地點發生的事情。後面我發現一些領域的歷史書真的是很有幫助。因為它能夠告訴你,在這個期間這個領域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它是現在的這個樣子,它中間經過了什麼才走到今天這一步,中間有哪些反覆、錯誤、修正,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就像我在研究閱讀的過程中,我瞭解了文字產生的歷史、印刷產生的歷史,閱讀、圖書館的歷史,這個對於瞭解現狀非常有幫助。尤其是出版的歷史,更是讓我發現了在兒童的閱讀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有很多家長都對領域歷史非常感興趣,希望我能推薦一些給孩子們。我所知道的,比如說《科學的歷程》、《威爾遜講大科學家》,還有果殼出的一套《用七十萬年造一張床》系列這些也都非常不錯。

最後一張是小多少年時中的某一期,這種交叉領域學科知識是我非常喜歡的。這個我後面會提到。小多少年時這點非常好,它會圍繞一個主題從不同的方面來提供一些相關信息,並且用很有意思的插圖來增加趣味性,非常棒。

· 分享一些專注非虛構書籍閱讀的例子

大概從2000年開始,國內的圖書出版市場就開始繁榮,各種圖書都被引進進來。我記得海飛主席說,全球最優秀的出版物,現在都在中國出版了。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也關注了一些孩子們的發展,前幾年做為央視一檔節目的出題人之一,看了一些選手的資料。這裡也和大家分享一些優秀的小選手,看看他們都做了什麼。

有一位三年級的小朋友,他非常喜歡歷史,他最開始喜歡歷史是很偶然的,從植物大戰殭屍裡面有一本講歷史的書,他就喜歡上了。等到他三年級的時候,他自己去書店買了各種版本的《三國演義》,包括漫畫版、小學生版,還有古籍出版社的文言版,前前後後買了七八個版本,自己反覆對照研究。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四年級的許同學是小小軍事迷,他自己讀的書包括《百年航模》、《狙擊槍與狙擊手》、《武器百科》、《十萬個兵器之謎》、《世界無人機百科》、《戰爭名將》、《生與死》、《南京大屠殺》、《美國海軍中國海軍未來發展》、《戰列艦》、《美國空軍美國陸軍》……

還有一位五年級的錢同學特別熱愛古建築,最喜歡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除了閱讀古建築的書之外,還利用假期參觀古建築和寺廟,臨摹壁畫和雕塑等。

十歲的王同學是個小小的“經濟人”,他閱讀的書有《牛奶可樂經濟學》、《窮爸爸富爸爸》、《飯桌上的經濟學》之類的。他在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賣晚報,還摸索出自己的營銷策略,就是掃店;二年級開始批發滾鐵環,請同學們免費玩作為一種展示推廣策略。

還有一位五年級的趙同學特別喜歡史前神話和古書,什麼《山海經》、《千金方》、《本草綱目》、《三體》、《廣義相對論》等,都讀完了。讀完了《千金方》和《本草綱目》,他還給爸爸配藥酒。

當然了,也有很多閱讀虛構類作品的孩子,創作漫畫、寫童話、寫小說、寫詩歌等等,這種例子非常多,所以我這裡重點舉例的是閱讀和專注於非虛構類作品的例子來給大家作參考。

· 為滿足孩子探索的慾望,我們應提供更多非虛構書籍

從兒童對這個世界全方位的探索過程中,我個人認為,除了從生活中為兒童提供探索、認識、體驗、觀察的機會之外,也可以協助他們進一步地發展,藉助豐富的知識類讀物,擴展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促使他們更進一步地觀察和思考。下面這個圖是我在北京青少年閱讀大世界做調研的時候,偶然遇到密雲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在那兒做自由閱讀。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我發現大概80%的孩子都在讀那些很有趣的科普知識類的圖書。從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慾望角度來講,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忽視他們的這種興趣,反而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源。前面提到過的那個例子,魯迅先生小時候問他的先生“怪哉!這個蟲是怎麼回事的時候”,被他的先生狠狠地訓斥了。如果我們瞭解了兒童的發展過程,我覺得這種事情是不應該再發生了。

· 從職業發展來講,也應提供更多非虛構書籍

其實,我們通常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現在的職業應該也有三百六十行吧,但是在這三百六十行裡有多少是需要高超的文字技能的行業呢?當然我們說通常工作當中對文字、書寫能力是基本需要的。但是需要特別高超的,強調文學性、特別構思的工作能力的行業,其實不是那麼多。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如果說我們日常的閱讀、學校的閱讀還過於強調這種文學讀物的欣賞性和鑑賞性,我覺得就太侷限了!既然孩子們的興趣五花八門,未來可能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再這個期間為他們提供滿足他們興趣需要、多個學科的非虛構類讀物呢!

· 檳榔=很冰的狼?

另外我認為,從兒童開始發展到他未來工作領域這個階段裡,在這個成長過程當中,有必要讓他們逐漸在專門的知識體系裡面,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美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我們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創造出來的,來理解世界的一些假想的知識模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個洋蔥,數學家可能會計算它的直徑和形狀;物理學家可能會關注它的質量和密度;生物學家可能會關注細胞的形狀;化學家有可能關注它裡面所含的物質。就是說,對於同一個事物不同的學科,它有自己的不同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如果說,孩子們長大以後會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那麼我覺得有必要在這個過程當中,建立一個專門的領域內的知識體系。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這是“爸爸去哪兒”裡的一段,當時他們在臺灣,有人說臺灣有檳榔。然後小朋友就問“冰狼”就是“很冰的狼”嗎?當時因為他們是從讀音這方面來講的,一個是植物的專有名詞——“檳榔”和發音的“bing”“lang”和日常接觸中“冰”“狼”。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一個專門概念體系和日常概念體系的不同。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對於比如說未來想深入到學科領域前沿的人來說,要掌握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就不是這麼簡單了,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來掌握。

如果說孩子們對許多不同的領域感興趣,那麼我覺得就應該給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儘早去越來越多的瞭解這個領域的東西。一般情況下,你瞭解的越多,會對這個領域更瞭解,也會發現更多的問題,未來也就有可能做出更多的發現和創新。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會說,《讀書》這個雜誌上,每個字我都認識,但是我就是不知道它說了什麼,因為 《讀書》上發的文章,可能就涉及到文學評論、哲學等專門領域,所以這個專門的體系,一般人對這些專門概念不是很理解。這就是一般通用概念和領域內專門概念的區別。

再比如說“白馬非馬”這四個字,可能一、二年級的小孩子都能認識這四個字,但是真正是能夠去了解這四個字背後的中國哲學、中國邏輯推理理論的,可能還不是那麼容易。

· 非虛構類讀物都有哪些?

非虛構類讀物中,它的概念和理論體系要求就是真實的、客觀的;它跟虛構類讀物的個人想象、重視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還有很大的不同。

其實在查閱“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我們發現這個非虛構類作品的定義為:基於真實事實和信息的作品。作者認為它們是客觀的。這些作品的範圍包括一些論文、新聞報道、回憶錄、日記、文獻、科學研究報告、圖片、自傳、旅行指南、藍圖、技術文件、使用手冊、圖表等等。涵蓋的領域從自然科學到如地理經濟研究、歷史研究、社會觀察研究、戰爭、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哲學、還有藝術等多個專門領域。當然這是對於一個成年人的定義,對於兒童來說,定義應該是以他們能夠理解的概念來準備的這類讀物吧。這些材料的一個特點,就是儘量真實和客觀,你的論斷是可推理、可證實的。

我覺得這點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可能也是比較重要的。你要有證據可證明你的論斷,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接觸的日常信息裡,培養這種相關思維也是非常重要的。

· 紐約市政府對虛構與非虛構讀物的比例要求是3:7

非虛構類讀物最大的好處就是,孩子們讀了以後,對感興趣的學科,那學校裡的這點知識可能根本就不在話下了。

“登月艙”這個公眾號曾經發過一篇文章,介紹一個初中孩子,對化學感興趣,不光初中化學課本看完了,高中、大學的化學課本也都看完了。然後他就通過“維基百科”、“谷歌”,一直追蹤到該領域的前沿。他認為結構化學非常重要,有好多未解決的問題,於是他初三就立志要做結構化學方面的研究了!

楊鳴鏑老師也提供了一些美國的數據,她說美國最近才開始加強非虛構類讀物的閱讀,但據我瞭解應該是比國內推薦的要早。我們做過一個調查,曾經問過紐約市政府對於學校圖書管理系統中虛構類和非虛構類讀物的比例要求,他們的要求是3:7;很多圖書管理員覺得這個比例不合理,會將虛構類和非虛構類讀物比例調到5:5;不過這個虛構類和非虛構類讀物3:7的比例是非常震驚的。

還有一些資料就是美國中學生他們讀物類別建議比例是:文學2:知識2:說服類2;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有一項服務,它準備了一個50冊的圖書包,向全國圖書館提供借閱服務。圖書包裡面的內容類別比例是:知識類6:傳說1:創作繪本小說1:外文書2。大家可以看下,這些非虛構類讀物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

· 做筆記?精讀?泛讀?如何閱讀非虛構類書籍?

有很多家長問我說,小孩子閱讀非虛構類書籍,需要像大人一樣做筆記或思維導圖嗎?這要根據孩子年齡來看,太小的孩子沒有必要每次都去做,可以選擇一部分,比如讀五本書拿其中兩本來做,也就是選擇很小的一部分去做精讀,去掌握這種方法,訓練這種思維,而另外的一些書就可以做自由閱讀。

那麼,這一小部分的書,如何進行精讀呢?

歐美有一種表格,分三欄,第一欄是:我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想要了解什麼,我的問題是什麼;中間這欄就是:讀完了以後,我知道了哪些,我獲得了哪些知識;第三欄就是:我還想了解的知識或者我的問題是什麼,可以填在這一欄。如果想嘗試一下的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就是讀一本書的前、中、後,可以對這本書進行一些梳理。

一般來說,我覺得大部分的閱讀裡面保持一定量的精讀、深入閱讀或者叫close reading,其他五分之三左右的讓孩子自由閱讀去擴展他的知識範圍或者深度、領域,因為自由閱讀是沒有評價的,不管你讀懂沒讀懂,在閱讀當中會享受樂趣的,這個樂趣本身就會讓孩子對所讀的內容有比較好的接收,當然有一部分用來促使他,用來鍛鍊他的思維,鍛鍊他的思考方法、思路也是有用的。這兩者我覺得有一個比例上的平衡結合起來是最好的。

當然這個五分之三的比例並不是絕對的。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年齡段來分析。比如低年齡的小朋友,看的都是二三十多頁的繪本,這個階段很少會有需要家長帶著分析、思考、提問的情況,這個時候孩子的自由閱讀就可以多一些;但是到了大學,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在專業領域發展,那麼精讀、深入閱讀的量就需要多一些。

事實上,在對一部分書做精讀訓練的時候可能再做其他閱讀時會自動地去運用這些思維方法。當然這只是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可以這樣做,如果立志一定要掌握自己很不熟悉的一個領域的知識,想一定要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掌握,建議去做詳細的筆記、思維導圖;如果是兒童成長過程當中的閱讀,不建議讓孩子做太多筆記或思維圖。

· 閱讀不同類別的非虛構書籍,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結構嗎?

我們在做書目是會考慮所有的類別都要包含,生物、植物、化學、建築、交通,所有的都會盡量放入書目裡面去,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我是這麼考慮的:人,都是24小時,你不可能樣樣都行的。所以孩子如果願意在一個類別裡面投入時間,花更多的時間,我覺得就可以讓他多花時間在這上面,沒準他在這方面就會是一個很深入的研究者了,其他的不見得一定要去平衡,有的孩子就研究二戰研究得特別好,有的就是研究物理研究得特別好,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然,我這裡說的是他們會花稍微多一點的時間去看感興趣的這些領域的書,但並不是說其他科目他們就一概不感興趣、一概不用去讀。讓他們多去接觸,如果有興趣就可以多投入一些精力,不用特意去遵循比例結構。另外,也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沒有特別感興趣的領域,這樣是不是不好呢?

其實並不需要擔心,因為我看到這個家長的孩子是九歲,他這個年齡正處於廣泛認識世界的階段,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很小時就有自己感興趣的專門領域。如果孩子沒有自己專門感興趣的領域,什麼書都看,那也是一種正常現象。

從兒童本身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和我們所能夠提供的讀物的多樣性來說,我覺得我們現在都有充足的理由為孩子們提供這些多樣化的、包含世界萬物的(知識類或叫科普類或叫非虛構類)讀物。最後,引用一句話作為我今天分享的結尾:

為什麼我們強調讓孩子全面發展,卻忽視了非虛構類閱讀的重要性?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