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鏡”追逃犯 無臉也能辨

廣州創新英雄

點將IAB

在人工智能界,有一個更新鮮的“中國合夥人”故事:三個認為“技術可以塑造未來”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是同寢室的室友,畢業後各奔東西,幾年後重新聚首。他們利用各自的技術優勢組建人工智能團隊,在中科院完成孵化後,在廣州成立雲從科技有限公司,發展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多項技術。短短几年間,他們的技術打破多項世界紀錄,並廣泛應用於安防、金融、教育等行業。

三位合夥人之一的溫浩,原本在大學裡當老師,過著安穩的生活。在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他躍躍欲試,一步步搭建框架,將技術落地,投入到產業中。在位於廣州南沙區的雲從科技企業總部,他分享了自己的創新創業故事。

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專題統籌:劉文亮、羅樺琳

求學之路:三人編程復刻“星際”獲頭獎

1999年,周曦、溫浩、李繼偉三人一同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緣分讓他們成為一個寢室的室友。彼時,“帝國時代”“紅色警戒”“星際爭霸”等遊戲在大學生中瘋狂流傳,他們三人也不例外。不過,這三名電子系的學生迷戀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如何通過編程,讓電腦進行決策部署,組織兵種,與人對戰。三人研究出來的復刻版“星際爭霸”,不僅成為眾多遊戲高手的“練手”工具,更一舉拿下一家知名計算機企業大學生競賽一等獎。

“我們喜歡玩遊戲,也喜歡編程。幫助機器提升技能,可以幫助人們做很多事。當時我們就想,如果每個人都能有一個機器人助理,那該多好。”溫浩說,大學畢業後,三人各奔東西。周曦到海外留學,跟隨計算機視覺之父Tomas S.Huang教授,研究圖像識別和視頻識別,攻讀博士期間他連續六年獲得了世界智能識別大賽的冠軍。李繼偉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模式識別工作。溫浩則留在中科大攻讀博士,畢業後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對我個人來說,還是不太滿足的,學校的生活很安穩,但像是個體戶。比起理論研究,我更關注技術的落地應用,希望做一些更具突破性的東西。”2011年,中國科學院重慶分院要成立智能多媒體中心,周曦以專家身份被引進回國,急需組建團隊的他想到了當年同寢室的兄弟。三人就這樣重新走到一起。

成立公司:“跨鏡追蹤”創三項世界紀錄

從大學講壇走下來的溫浩,至今仍然清晰記得改變人生軌跡的那個晚上。“那天來到中科院的宿舍,是一個非常小的房間,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除了我們幾個同學,什麼人也不認識,家人也不在身邊,當時整夜失眠,不知道以後幹不下去了怎麼辦。”但是隨著工作越來越忙,生活越來越充實,溫浩的心態也慢慢轉變過來。

讀博士期間,溫浩研究的是量子通信及量子信息。進入大學任教後,溫浩將研究方向轉向了模式識別。所謂模式識別,就是計算機自組織網絡之間的相互協調、相互通信,在不需要人干預的情況下,可以自行規劃,發揮最大效率。

2015年初,在技術架構基本完成的基礎上,溫浩和其他兩名合夥人獲得廣州佳都科技的天使輪投資。三人同時看中了南沙區的自貿區政策優勢,以及廣州的實體經濟優勢,最終在南沙建立了雲從科技有限公司。

從2016年至2018年期間,短短3年內,憑藉創始團隊強大的技術優勢,雲從科技連奪多項大獎,在計算機視覺識別應用領域領先世界。

2018年3月,雲從科技在人臉識別落地技術日益成熟的情況下,在跨鏡追蹤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使該技術的準確率首次達到商用水平。跨鏡追蹤,就是無需人臉,只需要穿著、體態、髮型等元素,計算機系統就能判斷出視頻序列中是否存在特定行人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在無法清晰拍攝人臉的情況下,進行跨攝像頭連續跟蹤,找到目標對象,形成軌跡,可廣泛應用於視頻監控、智能安保、智能商業等領域。今年3月,雲從科技再創跨鏡追蹤三項世界紀錄,不僅核心算法速度提高了10倍,還打造了行人檢測、追蹤、結構化等一系列算法模塊,使其在實景中的應用進一步提升。

大膽突破:人工智能加“量”打造神算子

在文字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音理解等方面,雲從也有了全方位的突破。今年3月,雲從科技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基於原創DCMN算法,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模型,使機器閱讀理解正確率提高了4.2個百分點,並在高中測試題部分首次超越人類,機器正確率69.8%,而普通人為69.4%。“從人臉識別,到文字、語音識別,再到自然語音理解,我們實現了從感知層面到認知層面的突破,人工智能最終要實現的是‘決策’功能。”溫浩說。

在行業應用方面,溫浩將人臉識別等技術與教育結合在一起,開發了智慧課堂感知系統。教學過程對於管理者和家長來說,就像一個“黑盒子”,而AI技術可以幫助老師管理學生的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上感知老師和學生的行為狀態,並進行分析。由於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方向是量子計算,溫浩還將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結合在一起,探索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比如股票期貨價格的實時預測等,計算速度大大提升。

溫浩說,得益於廣州的產業和市場優勢,雲從科技多個典型項目的落地都是從廣州開始的。例如廣州有大學城,同時金融行業根基深厚,某銀行針對本地高校開發出的校園e銀行,裡面就大量使用了雲從的人臉識別技術。

溫浩

博士,高級工程師,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2003年在中國科大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後,保送中國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碩博連讀,師從“量子調控”973首席科學家郭光燦院士,專攻量子通信器件和網絡方向。2014年加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2015年參與創立雲從科技。

創新感言

“創新對於技術型企業是必須的,它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一方面,我們推崇可以實現重大突破的非連續性創新;另一方面,對於企業來說,創新也講求“務實”,必須針對現有的場景和技術條件,給出一個真正可行的技術方案。對於科技型企業,我們要有主動發現新技術點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發現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求證,使技術落地。”

建議

溫浩認為,中國對於人工智能的應用接受度很高,從事人工智能研發的人很多,人才與市場優勢均十分明顯。人工智能產業也是廣州近年來重點發展的產業,廣州的人工智能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他建議,除了在基礎研發領域加大力度以外,還可以開放更多場景與數據,使該領域可以與廣州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