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重点任务增绿城乡

中国绿色时报5月10日报道(记者 尚文博) 北京城乡土地空间有限,但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始终不遗余力。

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和《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启动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区、平原地区和浅山区实施十大重点任务。目标是到2022年,在规划范围内,万亩以上森林板块达到78处、千亩以上的达到500余处,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2018年北京新增造林绿化2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5%。全市造林地块优先选择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城市缺绿重点区、城乡结合部和生态资源断带、断点区域,推动新造林和原有林成带连片,突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形成千亩以上绿色板块40个、万亩以上大片森林湿地6处,打造贯通南北、林水路有机融合的彩色风景走廊50公里。以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冬奥会、永定河、大运河、“三山五园”、十八里店、南中轴等区域为重点,建设高标准景观生态林5.8万亩,副中心“两带、一环、两区”范围实现绿化3万亩。

全市造林绿化正在从要数量向要质量转变。乡土苗木比例占到70%以上,共栽植100余种植物,食源、蜜源植物占20%以上,采用异龄复层混交栽植模式,建设城市森林16处,还充分利用原生地被和园林绿化废弃物等生态措施覆盖裸露土壤。

城市绿色持续增加,市民获得感也随之增强。2018年建设城市休闲公园10处、城市森林16处、绿隔公园15处,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0%。在新城周边和重点村镇,建设具有生态休闲功能的林地绿地,配置生态园路和必要的服务设施,方便周边居民健身和休闲。2018年,共有6661名本地农民参与绿化施工,人均收入万元以上。

北京市创新政策机制,建立完善标准规范。通过留白增绿政策创新、绿化隔离地区政策调整、平原造林政策向浅山区延伸等,实现了上一轮百万亩造林政策延续和相关政策机制创新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围绕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整合推广使用集雨节水、增彩延绿、土壤改良、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造林绿化关键技术,建立裸露地覆盖、建筑垃圾使用、乡土地被植物筛选等基础标准规范。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领衔的专家团队,先后300余人次参与方案审查和现场指导。通过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等丰富的义务植树及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2019年,北京计划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23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1.5万亩、太行山绿化0.5万亩。按照“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继续落实造林绿化用地,研究制定各类公园、生态林等养护管理用房和游憩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政策。探索集体林场等生态林养护管理新机制,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制度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