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不買我們眼中的奢侈品?

一問三不智點


第一個原因,在我們眼中的奢侈品品牌,在人家眼裡或許就是一個日常品牌。用一個輕奢品牌舉個例子,我們國內很多人最近幾年對國外的兩個輕奢品牌比較痴迷,就是Coach與MK。在帶貨女王楊冪的引領下,很多女生都喜歡買MK的包包!雖然在國內也不貴,就幾千塊錢而已,但也是我們平時的一個月工資了。但是四五年前我在國外遊玩的時候,卻看到很多攤位上MK的包包,就像我們在國內擺攤一樣,一個攤位擺那麼多,而且又那麼便宜。但是在我們國內的專櫃上,卻是高大上的不得了!所以或許對於我們國內人而言,這些牌子屬於輕奢品牌,但是對於國外人而言,這可能就是一個快時尚品牌!而往上推,在我們眼裡有些品牌屬於奢侈品品牌,但是在人家眼裡,撐死了也就是一個輕奢品牌而已吧!

第二個原因,所謂身邊無美人,枕邊無英雄!我是山西人,就拿山西的一個美食來舉個例子。在山西有一道吃的叫燜面,我們這邊的鄉親們都會做。當然我們當地也有飯店會賣這道吃的,但是很便宜,也就七八塊一碗。但是兩年前我在廣州的時候,在一家打著“山西”的名義的餐廳裡,是以這道吃的為招牌的,一份就那麼一丟丟,卻要一百多一份。相對於七八塊一碗來說,這在廣州當真是屬於奢侈品了吧。但是為什麼作為山西人本地人,卻很少吃呢?因為從小就有,習慣了也就沒有特別明顯的存在感了!這種心理是人人都有的,美國人從小就習慣了這些品牌了,自然也就沒什麼特別的稀奇了吧!

第三個原因,“我們眼中”的奢侈品與“他們眼中”的奢侈品不同。雖然美國人不買“我們眼中”的奢侈品,但是會買“他們”眼中的奢侈品,而且巧的是,“他們”眼中的奢侈品還恰恰在我們中國。我有一次看《金星秀》聽金星說的,我忘了原話是怎麼說的了,大概就是說國外的女人對於國內的旗袍是非常喜歡的,旗袍就是他們眼中的奢侈品。另外 有一次我在蘇州旅遊的時候聽導遊說過,桑蠶絲製作出來的睡衣也好,內衣也好,以及被子被罩之類的玩意,其實在國外都已經成為奢侈品,是國外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東西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是因為雙方的追求不同吧!

所以,大概就是如此吧!


星少服飾搭配工作室


以下是個人一點建議:

首先我們大概看一下我們眼中的時尚奢飾品品牌:

愛馬仕 Hermes

傑尼亞Ermenegildo Zegna

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

芬迪Fendi

普拉達Prada

Analeena

範思哲Versace

菲拉格慕 Ferragamo

克里斯汀·迪奧 ChristianDior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這些奢飾品在我們國內買到正品的價格定然是貴的離譜,當然國內的有錢人要的就是哪個logo要的就是面子。而不同的是美國人的消費觀不同,他們會以舒適度和性價比作為選擇的標準,在美國我們中的奢飾品可能是美國中產階級的普通品牌畢竟到了國內的商店抵岸價格大於美國的商店成本價的2倍。

原因分析如下:

1.愛面子:茫茫人海中我們都在扮演著路人甲的身份,但是當你一身名牌走在馬路上難免會有些識貨的人多看你一眼可能沒看你的臉只是多看了一眼你的衣服或者包包,追求面子的人會特別興奮,終於見到識貨的啦,有種終於有人能從帕薩特中辨認出我的輝騰啦,所以人們為了顯示其尊貴的身份必須全身上下全名牌。而國外性價比高舒適度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布兜遠比你的酷奇實用的多方便的多。

2.跟風追求"時尚":虛榮心是人類的一種心理狀態,無論古今中外,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者皆有自尊心,若自尊心扭曲後即為虛榮心。虛榮心是一種扭曲的自尊心,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它是一種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它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和心理狀態。虛榮心表現在行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自我表現欲太強,有強烈的嫉妒心等。

3.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什麼都是國外的好,觀念問題國產的都是不好的。


厭倦飛翔的鳥


在美快2年半了,自己的穿搭用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應該說是快被同化了。衣櫥裡基本都是各種T shirt ,牛仔,平底鞋,涼拖,只有一兩件稍微正式點的裙裝。因為平時你根本用不著,老美的日常穿搭太隨意了,基本都是休閒運動,(除了銀行,車行,教育機構可能穿著正式些),更是很少看到奢侈品,反而是中國滿大街的LV,Gucci。老美的錢大多花在玩上,度假,hiking ,滑雪,遊輪,極限運動。我們國內的虛榮、攀比,讓自己太累,都是為了面子而活。而這邊,沒人關心你穿多少錢的衣服,背什麼包,開什麼車,至少在生活狀態上比較真實放鬆。


蝴蝶蘭294


奢侈品在國外是分階級的,你是藍領,還是白領,或是金領,都有自己的著裝階級。和我們差不多,你讓一個環衛工人穿prada,他就不是那麼回事,也不現實。而且請表明什麼是奢侈品,mk,coach,這些都是美國品牌,頂多算二線,上層階級多認歐洲品牌才是奢侈品。在這裡不是貴才叫奢侈品,百年以上叫奢侈品,有些歐洲貴的牌子,像pp,紫之類的那叫潮牌,真正的上層也會不屑。奢侈品要求著裝優雅,不是你去gucci買個大logo,去lv買個大標板鞋,你就算穿奢侈品了,這就是為什麼一件休閒體桖你肯花幾千塊買來穿,但你依然買不起也看不上同在店裡沒大字母卻要賣幾萬或是十幾萬的正裝貨了。因為你沒那個階級,也沒那個場合穿著,多數網紅乾的事,也就是穿著顯眼的logo給街上的人看看罷了。


敬仙堂15


不止是美國人,很多歐洲人也不怎麼購買奢侈品品牌的產品。

這裡面什麼原因,很難完全說得清楚,揣摩一下,大概在如下幾點

1)奢侈品具有自己的文化符號,而這些文化符號就意味著小眾。每個奢侈品牌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折射出設計師的生活品味與對人生的態度,這種認同感往往是社會的一小部分人能認同,因此購買使用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用戶。

與之對比國內,用戶其實無所謂品牌象徵,只在乎夠不夠貴,夠不夠高端。因此受眾面就寬廣得多。

2)奢侈品不屬於我,歐美人對自己是不是奢侈品的用戶有自知之明。他們更多地認為奢侈品屬於那些年收入更高的階層,現階段並不屬於自己的消費範圍,但是隨著自己的成功,跨入了更高階層的生活圈,他們就要考慮選擇何種品牌作為自己的象徵。

與之對比國內,無論剛畢業還是學生,都以購買奢侈品為傲,攀比之風盛行,如果沒有反而覺得不如人。因此受眾面寬廣得多。

3)奢侈品這個名詞是中國起的,歐美稱為設計師品牌或者高端定製產品。很多都是給名流進行設計與定製。這是這類品牌中更高端的消費形式,也是真正被稱為奢侈品的部分,這類消費在歐美極為小眾,即便富豪也要想想。普通百姓更是望塵莫及。

與之對比國內,即便名流也很少消費定製產品,大多數停留在量產產品上,因此大眾追隨名流也消費量產產品,量產產品的價格本身就不會很高,尚不屬於奢侈範圍。因此受眾面也寬廣得多。

有一部電影叫做《普拉達的惡魔》,大家也可以從中看到歐美人對奢侈品的態度,大概就寫這些吧


變色龍博物館行學


同在中國,由於地域差異,其他地方的人以為陝西人頓頓羊肉泡饃,以為青島人天天吃大蝦,更何況是隔著一個太平洋的美國呢?

美國人不是不買奢侈品,而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接觸的美國人群少,並不能真正瞭解他們的消費習慣,只能從統計數據上分析,但群體消費習慣不代表個體消費習慣。

美國好萊塢的女性們、紐約上東區的名媛貴婦們就是消費奢侈品的常客,甚至在上東區,有條變態的不成文規定:衣帽間若沒有一個鉑金包,那就相當於沒地位!



紐約時報還曾報道過,接送孩子都能變成貴婦們的紅毯秀!



國內部分人群現在經歷的消費習慣,部分美國人也經歷過,總體上,許多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觀是非常理性的,不會購買超出自己日常消費的物品,同樣的錢,寧願花在生活與度假上,不願花在奢侈品上。

雖然整個社會群體經歷過非理性之後變成理智消費。但是,放到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中,今天依然有不少美國年輕人也會非理性消費,只不過絕大多數中國人沒遇到過而已。



另外,國內人認為的奢侈品(服裝鞋包配飾)均是歐美品牌(國內也有,只不過知名度沒有那麼廣,也不敢賣香奈兒的價格),收入的差距意味著對同樣售價產品的接收力不同,同樣是公司小職員,在中國可能需要攢半年的工資,在美國可能就是一個月的工資而已。

當然,物以希為貴的道理在哪兒都行得通,奢侈品對國人來說意味著舶來品,旗袍對美國人來說也是舶來品。今天在美國存在大量崇尚國外元素的人群,例如不少好萊塢明星喜歡中國旗袍,中國老師傅製作的旗袍對不少美國人來說是夢寐以求卻求不到的華服。


魔女心經


就我身邊的朋友而言,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基本只有亞洲人喜歡用奢侈品包包和飾品。論說我們這種年紀,娃都大了,又都是國際學校,照理說品牌包什麼應該沒什麼問題,畢竟隨便一個月學費就夠了,但是身邊那些老外家長確實實用性強多了,基本都是帆布包或購物袋,衣服也不見什麼品牌,飾品也是,雖然老外喜歡帶飾品,但基本就是好看就行。平時穿著打扮也很隨意,手機還在用5的比比皆是,就算衣服破了補補照樣穿出來,你以為沒錢麼,隨便一個機長一個高層年薪幾百萬很正常~~倒是亞洲的父母們,對品牌要求高很多,基本都是大品牌。為什麼人家生活在內裡,而我們生活在面子,這也是我在思考的問題😄😄😄


DingAQ


最近讀了幾本書,有《假如生來沒有翅膀☞香奈兒傳》《迪奧傳》《愛馬仕總裁回憶錄》,因此看了這個話題,總算有點感慨。其中,愛馬仕總裁回憶錄,記載愛馬仕品牌的一些有關產品情況,比如凱莉包,白金包,反正就是這些包包用的鴕鳥皮,從鴕鳥蛋時期,就需要挑選,特別養護,鴕鳥們不能過集體生活,每隻都需要獨立飼養,以免鴕鳥們控制不住情緒,互相擠撞撕咬,傷了自己或對方的身體,造成皮革損傷。愛馬仕的羊絨披肩,達到柔軟絲滑的品質,必須是來自蒙古4-6歲山羊的羊絨。愛馬仕的絲巾,每條都有一個故事,蠶絲來自中國和巴西。總裁也說了,愛馬仕的顧客由最初的歐美,到日本,又到中國,其實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我們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進一步轉換,愛馬仕風就該刮往非洲了吧。穿用奢侈品,主要是為了得到社會和他人承認。有的人,步子不免邁得急了點。事實上,如果你的經濟收入沒有達到自由階段,三五件奢侈品根本抬高不了身價。不過認識到這一點,需要時間。窮人乍富,不買幾件好衣服,似乎無法彌補過去幾十年的虧空。慢慢來吧,三代以後,估計就好了。美國人不買,因為經濟發展實力,已經不需要外在證明了。



gbbh


說到美國人為什麼不買我們中國人眼中的奢侈品,要從文化,經濟,需求等幾個方面來談。

首先從文化方面,我們國家對於奢侈品的定義與美國對奢飾品的定義不一定相同,比如我們眼中的豪車“寶馬”,“奔馳”等等,在美國人眼中也不過是普通的汽車。

導致這樣的差異,就要說到其他二個方面,文化和需求。還是以車來舉例子,在美國,車只是一個駕駛工具,對於開的車是什麼品牌並不在意,而在中國,車子便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於是中國人便更在意車子的品牌,只有好的品牌,才能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



探秘富人思維


在我看來,奢侈品為什麼在中國大行其道?說白了就是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還沒有達到一定層次的外在行為。

曾幾何時,當國人還在為一日三餐發愁的時候,誰家買了一輛自行車就是奢侈品;當大家還在每天收聽廣播的時候,誰家有了一臺電視機就是奢侈品;在電風扇還在普及階段的時候,冰箱空調就是奢侈品,八九十年代誰家有了小轎車,毫無疑問那就是奢侈品。在普羅大眾還達不到正常消費的階段,誰預先擁有的這些奢侈品,只能說明一點:這個人真有錢!這家人是富翁!

如此潛移默化的造成了一種印象:擁有大眾所沒有的東西就是財富的象徵,就能得到別人豔羨的眼光,就是倍有面子。而這才是奢侈品存在的真正意義。

誠然,奢侈品的材質、做工和造型毫無疑問是在大眾消費品之上的,但是它的功能是否就超然物外達到了另一個層次呢?未必,LV再牛逼也離不了收納的功能,就像楊志手裡的寶刀,在牛二眼裡不過也就是個剁菜切肉的玩意。奢侈品的“奢”來源於品牌文化、故事傳承、營銷謀略和所謂的大師匠心,全部濃縮於那一枚小小的LOGO之上。從這點來看,所謂的奢飾品的欽慕對象應該是那些基本脫離貧窮進入溫飽階層眼中蛋糕上的櫻桃,在物質生活或精神世界達到一定層次的人看來,奢侈品與日常用品沒什麼兩樣,今天的自行車騎在街頭還有人多看你一眼嗎?曾經何時我曾設想家裡要有一臺空調就好了,現在呢每個房間都掛了一臺;也曾經設想最好能在45歲之前能買得起汽車,這個夢如今早就實現了。現在行駛在街頭,有誰還想著讓別人能多看你兩眼呢?

當這個社會普遍脫離了溫飽整體邁進小康富裕,當社會閱歷和見識都不再需要外在的光環襯托自己的時候,奢侈品也就真正迴歸了本來的基本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