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不願意進城隨子女住?

唐嘎老四


主要是人生地不熟,脫離了原來的生活圈子與人交流不便利;生活方式不習慣;與子女溝通存在代溝等因素。

姑父來包頭市時發生的真實故事

60年代,我姑父和姑媽都在包頭市。國家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動員城鎮職工下放到農村去。那個時候姑父和姑媽從包頭市回到了老家。

2014年秋天,78歲的姑父從豫東農村老家來包頭市參加我姑娘的婚禮。

考慮到姑父歲數大了,幾千地來一趟不容易,再加上姑媽兩年前因病去世,從來沒有做過飯的姑父,在老家孤單一個人,還得自己做飯吃。因此,經過反覆和姑父商量,姑父才勉強答應下來在我家住上半年幾個月的再回去。


住了不到一個月的時候,一天早晨,他一個人到勞動公園遛彎。

從勞動公園東門進去,隨著公園裡面的道路走到了公園北門出去了。

出了北門,站馬路邊上一看,不是他進公園時的街景了,知道自己轉向了,不能夠找到回家的路了,自己非常著急。

他把公園北門誤認為是他進來時候的東門了。

姑父看到馬路邊停著一輛出租車,走向前去告訴司機說自己迷路了,讓司機送他回家。

司機問他你侄子在哪個小區住?姑父答不上來,只告訴司機說我居住的小區旁邊有學校。司機說有學校的小區多了,不知道該把你送到哪裡去。


姑父一聽司機這樣說,更加著急起來。司機看到姑父著急的模樣,連忙安慰道,老先生不要著急,我要是真的把你送不回去,我會把你送到派出所,讓警察幫助你。

司機看到姑父情緒稍微穩定下來,便問姑父是否知道我的手機號碼,姑父說記不住。

司機又問你有手機嗎?姑父這才想起來自己帶著手機。姑父把手機給了司機,司機翻看通訊錄,找到了第一個聯繫人撥打了過去。

老家的二姐接了司機打過去的電話,聽明白經過後,電話裡面告訴了司機我家所在的小區。

司機把姑父送到了我家樓下,姑父掏出來50元錢表示感謝,司機只收了8塊錢的車費,沒有多要姑父一分錢。


我在單位接到愛人打給我的電話,知道了這件事。下班路上,我便到打印社,為姑父製作了兩個塑封聯繫卡,卡上面打印上了姑父的姓名、我的聯繫電話、家庭住址等信息,聯繫卡上還帶有帶子可以掛在胸前。

回到家後,姑父堅決要求回家,說啥都不願意在我家住了,非讓我給他買火車票不可。

老年人在城市裡住有諸多不便

老年人在老家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可以在一起聊天、打麻將、去地裡遛彎。到了城市裡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語言不通,缺少與人交流溝通,會感到孤單寂寞。

農村有句俗語,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老人家在老家生活習慣了,在自己家裡面想躺就躺,想睡就睡,一切都可以由著自己的想法。來到城市裡,和子女們住在一起,城市裡的作息習慣和老家不一樣,晚睡早起,老人家不適應。


守望寫作小園


隨著社會城鎮化的不斷髮展,人口開始逐漸集中到城市。城市裡的生活豐富多彩,與農村截然不同,讓大家都會覺得住到城市一定是好生活,是舒心的享福生活。

然後農村的很多父母確不想居住在城裡,就舉個我身邊的例子,張大媽二個兒子一個女兒分別都成家立業在縣城裡,張大媽老伴也去世,所以子女們商量讓張大媽輪流在子女家居住,不讓她回到農村,一方面不放心媽媽一個人生活,一方面擔心媽媽孤獨。張大媽嘴上是答應了子女們的要求,但是家裡張大媽養了一隻狗,張大媽想把養的一隻大狗也帶到城裡,兒子和兒媳婦都不同意,說張大媽養的是家狗又不是寵物狗,會很不衛生,不同意張大媽把狗帶到城裡。張大媽最後每週都要坐公交車回家給狗放一些吃的,也會給鄰居交待定時給狗放東西吃。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張大媽都這樣堅持著,子女們也很不理解,有時候還會囉嗦幾句。但是張大媽內心的孤獨卻沒有人能體會。

住了一輩子的農村,那裡有她的牽掛,有她的家,那裡會讓她覺得安心,舒心。那裡也有她一輩子的記憶和陪伴,雖然城裡的生活比農村好,但是城裡的生活並不屬於她,那是兒女們自己的生活,所以舒心安心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孝順。


我和妞在農村


身為農村人我很理解老人的這種做法。他們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左鄰右舍一草一木都無比熟悉,人們都說“窮家難捨,故土難離”。

到了城市,沒有農村的那種左鄰右舍的熱鬧,每家每戶都緊閉著房門,誰也不認識誰,也忙碌的沒有功夫去認識彼此。

可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房門大開,有的離開家去買菜都不用鎖門。每到中午吃飯,人們都開到家門口,熱熱鬧鬧的。下午,老人們就會聚到一起聊天曬太陽或者打牌聽戲,很充實。

雖說城市也可以聚到一起,但對於農村老人來說,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作為一個已經步入暮年的人,活了大半輩子,再去結識陌生人,再去經營人際關係,對於他們來說,會覺得沒啥勁兒。

而農村的那些老夥計,都是相處了大半輩子了,不用去苦心經營關係,不用擔心說錯什麼,因為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而且他們已經熟悉了農村的環境,不想再去做什麼改變,因為他們沒有多少日子去揮霍了,他們需要的是享受剩下的時光。

到了城市,一切彷彿都需要重新開始,需要他們做出相應的改變。在我看來,一般老人都不適應樓房的居住,首先就是下樓梯的時候身體不允許。我的姥姥因為80多歲,就輪流著在舅舅家住,身體很好,還能自己散散步,如果是在樓房住著的時候,一般都不輕易下樓,可是到了四舅家的時候,因為是別墅,就跟農村一樣,所以,老太太會拄著柺棍出來散步,雖說她誰也不認識,但好歹能到處走走,總比住在樓房一天到頭不出來強。

再者,城市的房子無論再大,都是在一個空間裡,老年人的居住習慣和某些觀念與年輕人是很不同的,在他們眼裡,年輕人的某些事情如果看不過眼的話,可能就想說兩句,這樣難免會有矛盾。有人會說,那農村也有住在一起的呀。但你想過沒有,在農村,雖說住在一起,但你們的活動空間可以不在一起,因為農村有院子,有街門口,真的吵架生氣了,走出街門口和別人聊兩句,回頭也就消消氣了。

在農村,老人也可以種塊菜地,沒事打理一下,悠哉樂哉。

總之,農村對於他們來說,那是半輩子的生活成果,晚年,還是讓他們享受一下這些成果吧,別讓他們再折騰了。

當然,如果沒有人照顧的老人,請子女們還是儘自己的力量把父母接到身邊吧!畢竟年齡大了,自己獨自生活不安全。


劉雨霖鈴


農村老人不願意進城隨子女居住有很多原因導致的,既有內因也有外因。

首先,農村老人的精神需要導致不願意隨子女進城居住。城市的居住習慣是左鄰右舍互不打擾,具有較強的私密性,長期在農村居住的老人習慣了跟左鄰右舍串門,城市居住環境的變化讓他們很難適應;來到城市居住後,儘管能跟子女近距離生活,但平日裡子女工作忙,白天基本都在上班,只有晚上7點到11點之間可以跟子女交流,長時間的孤獨讓他們無法承受城市生活方式。


其次,對他們來說,在城市生活並不方便。城市面積大、街道錯綜複雜,小區和高樓林立,交通擁堵不堪,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很難有方向感,很難獨自出門購物或散心,內心無形中有一種恐懼感。害怕找不到回家的路,害怕路上疾馳而過的汽車,害怕下錯公交站或地鐵站,害怕騙子和小偷........

老人哪怕在門口坐著聊天,那也是件幸福的事情。

飯後三三兩倆坐在門口聊天是無比的開心和幸福。

最後,人老了還是比較掛念家鄉,對家鄉更有親切感和歸屬感。落葉歸根是中國的傳統,老人儘管長期生活在農村,幾乎不離開農村,但是即使有機會離開,他們也不太願意離開,因為家鄉里有他們熟悉的土地、熟悉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家鄉有能和他們聊天的對象......有他們熟悉的路邊菜市、衛生院......農村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更方便。

每個人內心中都渴望追求快樂和幸福,老人也有自己的內心追求。幸福對不同的人定義或概念不同,有的人覺得平靜地生活就是一種幸福,而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覺得兒孫滿堂,平平安安是幸福,而有的人覺得有錢有勢才是成功,擁有大房子和高檔汽車才是幸福.......農村老人不願意進程隨子女居住是一個正常現象,對該問題不理解的人,對幸福的追求和認識也許已經有所偏差,沒有真正走進老人的心田去認識這個問題,作為農村老人的子女,應該多瞭解老人的願望和心理需求,有空多看看和陪陪老人,不要愚孝,不然適得其反。


何必問


大部分農村老人,拚盡全力,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為孩子在城中買房,讓兒女去過農村人曾經羨慕嫉妒的城市生活,可自己卻不願意到城中去住,或者不願意長期在城中子女處去住,最多想孩子們了,到城中小住幾天,就會回到鄉下老家去,甘願去過條件較差的農村生活,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原因有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老人家都不想給自己的兒女添麻煩,自己要是去了兒女家,兒女還得照顧自己,又要忙工作,做父母的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麻煩,有這樣的心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但除了上面的主觀原因,還有一些客觀原因的存在,那就是一些現實的問題。比如說,老人來到縣城生活,就離開了以前熟悉的社交圈,他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陌生的環境來熟悉,而老人家都是戀舊的,對於新環境的熟悉程度和接受能力來說,遠遠沒有年輕人那麼快,所以,很多老人搬去縣城,會感到不習慣不舒適。

住在商品房裡的都知道,門一關是自己的世界,別說一個單元樓裡認識幾個,有的甚至對面鄰居都不知道是誰,子女白天忙於工作,忙於拼搏,老人在家裡一直看電視肯定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問題出去又沒有認識的人,去公園哪些活動又參加不了,農村和城市老人的娛樂活動有時候真的格格不入,很難融入到裡面去。說到這不得不說一下棒奔霸的姥姥,姥姥今年92歲了,身體健康,她只在冬天來我家居住,因為這暖和,別的季節,那是叫不來的,為什麼?姥姥總是說,你們白天都走了,我像一個被關進籠子的小鳥,一關就是好幾個月。

農村從村東到村西,從村南到村北,只要是找到農村老人打聽誰的,沒有不知道的,大多數農村老人對於一些太年少的人不認識,別的一個村裡的,幾乎沒有不認識的,茶餘飯後,三五成群,路口、誰家門口、村口小樹林,這些地方都是農村老人的集結地,除了聚集嘮嗑,沒事還可以去地裡看一看,麥子長勢如何?菜園是不是又該種點什麼?這些都是在單元樓裡枯坐一天沒有的。


褪蘟茳餬小農民


有相當一部分老人確實不願意隨子女進城一起住,原因有以下幾點:

1)、老人認為市裡人情味兒淡,沒共同語言,不和諧,比如對門扯戶的,走個照面,誰也不理誰,你進門“砰”,他進門“砰”。在農村,吃過飯,走東串西,家長裡短說說話,能說得來。

2)、生活不習慣,吃飯按鐘點兒,出門除了逛超市,逛逛還是那時間久了沒新鮮感了,跳廣場舞吧,是不會,學吧,也不是那塊料。在家隨便,無拘無束,種種小菜,三里五村趕趕會,聽聽小唱兒,很隨便。

3)吃飯方面,想吃啥就做點兒啥,與子女在一起吃,眾口難調,不方便。

4)、在一起,與子女生活習慣不一樣,看不慣的老想說,不說吧,心裡很彆扭,說吧,時間久了鬧矛盾,不和諧。要不,有很多老人就說:不在一塊兒,可親,長時間在一起,很容易有矛盾。

5)、在農村花費少,自家種點兒菜、糧、油,有的基本不用買。在市裡,動動事兒都得花錢,子女經濟條件好還可以,不好,你天天買菜了或買什麼的,總不能天天給子女要吧,不要,自己把那點兒私房錢都貼進去了,萬一自己有用錢的時候完全向子女伸手又不好意思,唉!

總之,金窩兒,銀窩兒,都還不如自己的柴火窩兒。


用戶2586724101552


生活習慣不同


科報融豫


農村的老人不願去仔女城裡住的原因,只要不習慣城裡的生活,在農村住老人家無事去串串門,有好吃東西大家分享,我在城裡住幾年了,鄰居姓什麼都知道,很少見面,我喜歡在農村住。空氣好,又可以養雞鴨,種點菜,吃點土貨,粗糧的。


吉祥物1415


對城市生活不習慣,孤獨無味;不願意與子女住到一起,感覺不方便,怕給子女添麻煩心理過意不去;故居難捨,念舊,村裡的鄉土人情十分情切……種過的地、養過的家禽、走過的路、爬過的山、跨過的河……這些生活足跡都是終生難忘,留戀永存。其生活環境感覺比城市有意思,所以,多數父母在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時候是不去城裡生活的,更不願意到城裡與孩子們過早的住在一起。


小城靜悄悄


農村老人不願和城裡的兒女們住有以下原因。一是農村老人在鄉下住習慣了不原在城市裡人生地不熟的。二是跟心女們生活習慣不一樣老人原吃軟一點話飯而l兒女不原吃。三是兒女們上班時間早還得早起做飯而老人在鄉下早晚都一樣。四不和兒女們在一起兒女回家客客氣氣的。而天天在一起老人和她們都誰看誰都不順眼。這幾點可能是不願和兒女們在一起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