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人權70年:減貧、衛生經驗惠及世界

新中国人权70年:减贫、卫生经验惠及世界

“新中國人權70年:道路、實踐與理論”研討會在長春召開 張瑤 攝

中新網長春5月9日電 (李彥國 石洪宇)“我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的減貧成就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志之一。”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李富君9日在長春如是說。

當天,“新中國人權70年:道路、實踐與理論”研討會在長春召開,共有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相關實務部門代表100人與會。

李富君在發言中表示,消除貧困是人權的核心問題,也是保障人權的重要內容。中國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李富君說,這一目標實現時,意味著中國幾千來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也標誌著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是對人權事業的巨大貢獻。

中國現行的脫貧標準是“兩不愁三保障一高於”(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國家扶貧標準)。

據世界銀行測算,按照人均每天支出1.9美元的國際標準,過去40年中國共減少貧困人口8.5億,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

李富君表示,中國的扶貧工作講究精準方略。通過建檔立卡摸清底數,分析致貧原因和發展需求,做到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是中國扶貧開發方式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對貧困人口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強有力保障。

“我國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李富君介紹,通過綜合施策,提高了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的使命。”李富君介紹,中國已經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科學有效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現在,許多國家正把目光投向中國,尋求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途徑方法,對中國以減貧促進人權發展的做法越來越認同。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副司長米鋒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在減貧的同時,衛生健康事業也取得長足發展。據他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口從5.4億增長到14億左右,貧困人口從佔世界總數的40%左右減少到1660萬人;人均預期壽命則從35歲增長到77歲。

米鋒說,當前中國主要健康指標已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不僅讓佔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得到了健康保障,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健康事業提供了經驗。

米鋒舉例說,合作醫療、愛國衛生運動、H7N9禽流感防控等中國特色經驗被世界銀行、世衛組織等稱讚和推廣,為全球衛生治理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衛生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1963年,中國首次向阿爾及利亞派出援外醫療隊。55年來,中國已累計派出援外醫療隊員2.6萬人次,診療患者2.8億人次。

米鋒介紹,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將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箇中醫藥海外中心。”

米鋒表示,中國經驗、中國技術、中國隊伍三者緊密結合,形成了參與全球衛生治理、服務人類健康的獨特的中國力量。

聯合國經社文權利委員會委員、中國外交部前大使陳士球表示,中國在推進全球人權治理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

陳士球介紹,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了中國發起的或中國加入重要主張的數個決議,高舉“發展促進人權”“健康促進人權”“對話促進人權”“和平促進人權”“合作促進人權”的旗幟,用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作用和中國貢獻為國際人權治理不斷注入新動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