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可持續發展中國港口成為世界標杆

“近期印度遭遇了14年來最嚴重的颶風的襲擊,這對我們是一個重要的警醒: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希望大家能夠攜手努力,讓我們的城市港口變得更有‘韌性’,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中,幫助港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2019年世界港口大會的開幕式上,國際港口協會主席聖地亞哥·加西亞·米拉強調了港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如今,“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在中國的港航業已經得到實踐。近年來,中國港航業積極推動港口郵輪清潔化改造,加強港口船舶汙染防治,加快全自動化碼頭的建設與改造,完善港口智能感知系統,創新港口物流運作的模式。馬士基集團副總裁、馬士基碼頭公司亞太地區CEO施敏夫表示,中國港口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成為標杆。

讓港口發展更具“韌性”

縱觀人類海上貿易一千年,港口的興衰成敗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當今港口對外面臨著國際航運業發展新趨勢和國際貿易新情況,對內面臨著技術變革創新與城市發展動態協調等新問題,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廣州市港務局副局長徐紅雨說道,廣州港正在圍繞可持續發展,開展新一輪的謀篇佈局。廣州港緊扣時代脈搏,堅持開放合作,打造互利共贏發展新格局;讓港口根據城市發展趨勢做好頂層設計、合理佈局,打造智慧港口、綠色港口;以重點建設項目為驅動,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港口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強化門戶樞紐功能;對標自由貿易港,優化港口營商環境,助力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節節攀升。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港口行業正引領著世界港口的發展。”施敏夫介紹,中國港口在全球貨物吞吐量及集裝箱吞吐量前十中佔據七席。就泊位操作效率而言,廣州南沙港效率比洛杉磯港高出39%。如果洛杉磯碼頭的操作效率和南沙碼頭相同,班輪公司每條航線每年可以節約燃油成本300多萬美金。另外,中國港口極具成本效益。如果將班輪公司碼頭操作費作為衡量使用港口成本指標的話,中國碼頭操作費低於國際標準。

如今,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港口大國。港口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形成了五大沿海港口群,建成了一批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港區,以港口為樞紐的海運服務網絡通達全球,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同時,國際港口也在可持續發展上蓄力,“在外人看來,阿蘇港是私人港,主要任務是創收,但是事實上阿蘇港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可持續性港口的發展,在將巴西和世界連接起來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就是融入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因為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實現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阿蘇港首席商務總監泰莎·梅傑介紹道。

釜山港灣公社市場部主管李應赫表示,雖然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大、非常空泛的詞彙,但這個詞彙的意義能在很多方面提供幫助。在這個詞彙的指引下,釜山港和當地居民及政府之間達成協議,製成了多方協調增長的運營機制,成果顯著,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支持和認可。

新技術推動港口智能化

5月8日下午,來自廣州市港務局、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廣州市分公司、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五方代表,在世界港口大會上,隆重簽署了大灣區5G港口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

本次戰略合作五方將以建立大灣區5G港口創新中心為抓手,重點突破5G在港口陸地和海域等特殊場景的覆蓋技術,實現港口遇險報警、輔助航行、智能理貨等業務運用,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全國5G智慧港務的區域性標杆。

當今,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地改變著科技的發展和未來,改變著人類本身。在此背景下,變革與創新已成為世界各個港口的必然之舉,港口業從機械時代轉向人工智能時代成為全球各大港口的共識。碼頭智能化解決方案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業內人的關注和思考。

記者在本屆世界港口大會的現場看到,阿里巴巴、華為等科技巨頭,紛紛派出了強大陣容為港口的科技進步貢獻智慧。尤其在華為公司展區,渤海軟件、智慧港口物流信息鏈、道口異物檢測、智能傳送帶等多個港口智能化建設新產品吸引了大量與會嘉賓。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港口行業首席專家李克武表示,在華為的理解中,數字化轉型不只是簡單的技術應用,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下的一場港口生產作業、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一次深度變革和重構。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業務轉型。數字化轉型是港口實現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上海振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也正朝著智慧港口的方向努力。”上海振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健表示,兩年前,振華在業內推出了針對自動化碼頭業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從項目前期的規劃仿真,到執行中的設備製造、系統總集,再到投入生產後的運營維護,一個又一個高效、綠色的智能化碼頭依次誕生。

據介紹,2017年12月10日,全球單體最大的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運營,通過上海港和振華的不斷努力,截至去年9月底,洋山四期碼頭已形成16臺橋吊、88臺軌道吊、80臺自動導引車的生產規模。晝夜集裝箱吞吐量已破萬箱、達到14451箱。2018年吞吐量超過200萬標準箱,2019年計劃完成250萬—280萬標準箱,已基本形成400萬標箱/年的吞吐能力。後期將繼續擴大規模,最終有26臺岸橋、約120臺軌道吊和超過130輛AGV投入使用,吞吐量將達到630萬標箱/年。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張健表示,碼頭自動化、智能化的潮流如滾滾江水,勢不可擋。

綠色港口發展如火如荼

近幾年,物聯網、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區塊鏈、5G通訊等技術迅猛發展,引領著新一輪產業變革。同時,節能環保、綠色發展理念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共識,在新形式新背景下,綠色可持續發展一次又一次被人們提上日程。2018年環境報告指出,空氣質量、能源消耗、噪音和社區之間的關係已逐步成為港口城市居民日益關心的問題,為了發展城市與港口良好的友鄰關係,社會對港口的要求越來越高。

“秦皇島港是全球最繁忙港口之一,為了防治汙染,秦皇島港內設有許多防風網,長達5038米,高23米,是亞洲最長的一個防風網。”亞太港口服務組織APSN秘書處主任於秀娟表示,從2016年到2018年一共有23個港口獲得APEC綠色港口的獎項,其中包括中國寧波舟山港、上海港、香港港等港口。

廣州市港務局副局長徐紅雨介紹,“在綠色港口方面,廣州港是粵港澳大灣區處理危險貨物種類最為齊全的港口,我們還積極推廣清潔能源、綠色環保技術的使用。目前全球主要的公司都和我們簽訂了綠色公約,全球第一艘2000噸級的純電動貨船也已在廣州下水運營。”

“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共識。既要裝卸生產,又要碧水藍天。早在80年代,港口行業就提出了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發展理念。”中國港口協會常務副會長陳英明表示,如今,綠色發展已成為港口共識。綠色港口發展如火如荼。接下來,中國港口將繼續改革創新,積極推動智慧、綠色港口建設,完善集疏運體系,推動運輸結構調整,加快港口資源整合與區域一體化發展,創新港口發展新模式,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優化服務,提高貿易便利化,創建世界一流的國際強港。

當前,交通運輸部已印發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在國內首次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強化控制船舶大氣汙染物排放。目前,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水域的核心港口,船舶在停靠期間使用的船用燃油硫含量不高於0.5%。此外,交通運輸部還出臺了《船舶與港口汙染防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5-2020年)》,推動船舶節能減排和航運綠色發展。

“2018年年底,中國推出大氣汙染物排放新規,對汙染物排放進行了更多的限制,並涉及更廣的範圍,如增加了對氮化物的控制。”天科院環境保護領域青年首席專家胡健波表示,目前我國正在研究使用一個全新的監控科技來進行二氧化硫、硫化物的監控。2016年至2018年,我國雖然仍有船舶使用燃硫燃料,但各個港口的含硫濃度正在減少。

國際港口協會世界港口可持續發展計劃技術總監安東尼斯·米卡爾表示,節能減排是人類現在及未來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的議題,如何減少時間成本,降低能源和電力的消耗,提高能效,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這無論對港口還是在全球都是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來自:中國水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