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J.D.塞林格《麥田守望者》

01


馮唐寫過一個段子,關於塞林格的。

說,曾經有一個小說家,嚴重抑鬱,平常呆在人煙稀少的紐約遠郊區。實在吃膩了自己做的飯菜,實在厭倦了自摸用的左手和右手,就一路搭車到紐約,在電話黃頁裡找到當紅女影星的電話,打過去,說,我是寫《麥田守望者》的塞林格,我想睡你。然後,他就睡了那個女影星。

這個段子的真實性無從考證,塞林格寫過《麥田守望者》,確實長期隱居在郊區,也睡過女影星,但是不是就這樣打個電話過去說我要睡你,然後就睡成了,沒人知道,塞林格從來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各種關於他的傳聞。

馮唐寫這個段子時羨慕之情溢於文字,感嘆了一句,“這,很了不起,但是和錢沒有任何關係。”不過塞林格其實也很有錢,一本《麥田守望者》就在全球賣了超過6500萬冊,成了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關於《麥田守望者》,還有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這個倒是真的了。

1980年12月8日晚,馬克·查普曼掏出手槍指向約翰·列儂,槍上蓋著一本《麥田守望者》。查普曼向列儂連開了5槍,然後從容坐在街邊,讀起這本小說。他告訴警察:“這本書是寫我的,我就是霍爾頓。”

J.D.塞林格的一生就是因《麥田守望者》而成為傳奇,又因避世隱居而成為傳說。

8年前的今天,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歲。

塞林格: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02


1919年,J.D.塞林格出生於紐約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

他的父親做奶酪和火腿生意,是個成功的商人,老爹希望兒子繼承他的事業,當一個培根大王。但塞林格似乎天生對學習沒興趣,中學時退過學,後來草草讀了一年軍事學校,又讀過兩所大學,也都以退學結束。

然後他就過起了泡吧泡妞的富二代日子,關於塞林格是如何開始寫作的,在傳記電影《麥田裡的反叛者》裡是這麼講述的:22歲那年,在他整日混跡的爵士酒吧裡,他邂逅了劇作家尤金·奧尼爾(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16歲的女兒烏娜。

烏娜問塞林格是幹什麼的,塞林格說我是個作家,烏娜又問,那你有什麼出版的作品嗎?

於是塞林格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夜校跟《story》雜誌的負責人惠特.伯內特學習故事寫作。關於這個故事我並不是太相信,但大家總是需要一個理由開始寫作,為了愛情開始寫作對於富二代來說是個很好的解釋。

但在塞林格後來的人生裡我們不難發現他經常是不按邏輯出牌的,所以大家如果不願意相信塞林格是這樣開始寫作的,也可以跟我一樣存疑。

不過塞林格初期的寫作並不順利,不斷收到退稿信,直到《紐約客》刊登了他的幾個短篇小說,但也僅此而已,和很多初窺寫作門徑的文學青年一樣,塞林格沒有勇氣寫長篇,在創作這條路上也並沒有表現出雄心壯志。

不過他倒是追到了烏娜。

塞林格: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麥田裡的叛逆者》劇照


03


二戰中斷了塞林格的寫作,1942年23歲的塞林格參軍。

而他的女朋友烏娜,在塞林格參軍一年後,就成了卓別林的妻子,對,就是那個喜劇之王查理卓別林(那一年卓別林54歲,烏娜18歲),而塞林格還是通過報紙上的消息才知道的。

這件事無疑給了塞林格很大的打擊,或許比他參戰的諾曼底登陸戰和阿登戰役親眼目睹身邊的戰友戰死打擊更大。

在那些難熬的日子裡,他開始靠寫作來排遣痛苦,一篇曾經被擱置的關於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的短篇故事陪著他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在他的短命愛情被人嘲笑時,在他趴在戰壕裡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時,在他目睹戰友死亡心緒不寧時,他總是拿出鉛筆和紙片,寫霍爾頓的故事。

但戰爭中的打擊還是讓他精神崩潰了,1945年,他因精神問題住進醫院,離開了戰場,也無法繼續寫作,一拿起筆就手抖,寫不了任何東西。

戰爭結束後,塞林格靠那時在美國忽然流行起來的靈脩慢慢修復了自己內心的創傷,重新開始寫作。

1950年7月,《麥田守望者》面世,這是塞林格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寫的就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的故事。

16歲的富家子弟、中學生霍爾頓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之後,隻身在紐約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旅館,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故事很簡單,但很多人覺得霍爾頓腦子裡的念頭,說的話,都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他們的內心。

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對一個人來說,一輩子註定會不時去尋找一些他們自身周圍所不能提供的東西,要麼他們自以為自身周圍無法提供,所以放棄了尋找,
他們甚至在還還沒有真正開始尋找前,就放棄了


我雖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霍爾頓內心的沮喪、沉重、激盪、哀怨,沒來由的憤世嫉俗都讓那一代的美國青年感同身受,書在首發兩個月內就再版了10次,霍爾頓的風衣、紅色獵帽,以及他說話的方式,都成了爭相模仿的對象。

塞林格: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04


《麥田守望者》給塞林格帶來了巨大的名聲和財富,但也帶來無止盡的煩惱。

他經常能碰到打扮成霍爾頓樣子的書迷徘徊在他家樓下,有書迷問他,你怎麼會這麼瞭解我?他無言以對,只好說我只是寫小說。

或許是這些騷擾讓他不堪其煩,或許是塞林格內心本就像霍爾頓一樣沮喪、頹唐、沉重、哀怨,總之他從《麥田守望者》第三版開始,就把封面上的作者照片撤下了,然後買了一塊90多英畝的土地,到新罕布什爾州的鄉下隱居了起來。

他住的房子四周都是樹木,布著鐵絲網,裝了警報器,他每天帶著盒飯進到自己那個封閉的水泥書房裡寫作,家裡人也不許打擾他;別人想拜訪他,要先遞信件;他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他拒絕了白宮邀請的晚宴……

《麥田守望者》之後,塞林格只出過3箇中篇和一個短篇,而那幾篇都是難以用小說去定義的,充滿了冥想內容和出人意料的敘述,更像是宗教文字。1970年後塞林格索性宣佈不再發表作品。

沒有人知道他後來寫了些什麼,甚至到底寫沒寫什麼。1974年,塞林格致電《紐約時報》說:“不再出書使我得到了一種美妙的寧靜。非常平和。真的。出版是對我的隱私的一種嚴重侵犯。我喜歡寫作。不過,我只是為自己和自己的快樂而寫作。”

他過起了小說裡霍爾頓夢想中的生活,

“用自己掙的錢蓋個小屋,在裡面度完餘生”。

以及不再“和任何人進行該死的愚蠢交談”。

塞林格: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05


塞林格確實做到了不再發表作品,直到死也沒再出過書。

但他的避世隱居卻讓公眾和傳媒對他更加好奇,除了書賣得更好了之外,他們千方百計試圖窺探他的生活,其中被窺探最多的就是他的感情生活。

二戰結束後塞林格曾經和一個女醫生有過短暫的婚姻,很快就離婚了,此後他在感情上的取向一直被媒體認為只喜歡年輕女子(這難道不是男人的通病嗎?)。

1955年,塞林格娶了19歲的大學女生克萊爾·道格拉斯,生了兩個孩子,帶著他們一起在鄉間隱居,1967年離婚。

53歲時,塞林格通過書信往來勾引了耶魯的大一女生喬伊斯.梅納德。梅納德趁暑期去探望塞林格,然後就一去不回,退了學,跟塞林格同居了9個月,然後被塞林格無情地逐走。

梅納德後來寫了一本書叫《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根據書中的描述,塞林格的套路通常是這樣的:

通過報紙尋找年輕女孩,然後寫信給女孩,談人生談思想,通過信件不斷來往迷住女孩,然後打電話、約見面,很像如今的網戀。

曾經有個女孩,大老遠被塞林格約來家裡,但當塞林格看見她時,他卻馬上給他的一個女性朋友打電話讓她來假裝他的女朋友,好趕走那個女孩,但那個女孩仍然渴望跟塞林格同居,甚至在塞林格家附近找了一份工作,努力想成為塞林格的情人。

那本書裡還記錄過一個故事,說塞林格曾坐飛機專門去找一個女子,當他見到這個女子後,卻扭頭就走,從此不再跟這個姑娘聯繫。

塞林格的女兒也寫過一本回憶錄,記錄了塞林格生活中的一些怪癖,據說他喜歡喝尿、冥想、坐進一個怪木盒裡治病……

總之種種跡象表明隱居的塞林格是個有著怪癖的渣男。

梅納德那本書的結尾,二十多年後,走出傷痛的梅納德再次來到塞林格的隱居住所,塞林格出來見了他,但沒請她進門。

梅納德說,“我來是想問你一個問題,傑裡,在你的生活中我有什麼用?”

塞林格回答她,“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太深奧了。你不配知道它的答案。”

那天是梅納德的生日。

塞林格: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06

然而,所有這些都是別人的記錄和媒體的講述。

塞林格自己從來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他就這麼隱居著,直到死去。

我對於塞林格的瞭解,除了小說《麥田守望者》以外,主要來自2013年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以及2017年一部關於他的傳記電影。

但或許由於自己的初戀情人被電影大師卓別林勾搭走了,塞林格一生都很討厭電影,既不允許《麥田守望者》改編成電影,也不希望自己的事被紀錄片或故事片講述。

所以這兩部片子都被塞林格的忠實書迷無情地唾棄,紀錄片豆瓣評分6.0,電影《麥田裡的叛逆者》評分6.5,而且留言裡都是“塞林格最討厭電影”。

一個人活成了傳說,真相就不重要了,也就撲朔迷離了起來,所以以上我關於塞林格的講述或許都是錯的,但至少我們得知道有這樣一個人曾經活過,而8年前的今天,他去世了。

《麥田守望者》的書名來自書裡的一段話:

那些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個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責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或許,當個麥田守望者就是塞林格一生的理想,守住那一點點純真,而成長對他來說,就像書中寫的。

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或許塞林格自己也無法阻擋這種潰爛,他的離群索居,只是不想讓別人看到這種潰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