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北京工業大學

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2019北京世園會),無疑是在這個春夏交際之時北京城最火的地方。繼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和各國領導人出席世園會開幕式並赴中國館參觀,在五一小長假期間,世園會又迎來“北京日”,接待中外遊客共計32.7萬人次。

注意啦!注意啦!注意啦!工小V激動不已地告訴大家,作為2019北京世園會核心的中國館,其展陳是由以王國彬,棗林,郭子龍,趙健磊,餘深宏為核心成員的北工大設計團隊參與設計的哦~設計的重點集中在中國館的總序廳和中國生態文化展區兩個部分。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王國彬老師(右一)

作為中國館展陳的主設計者之一,北工大藝術設計學院主題環境設計研究中心王國彬老師介紹道:“本次設計任務始於2016年,在整個2019北京世園會園區建設的同時,北工大藝術設計團隊受合作單位的委託,從展陳大綱的編寫開始,開啟了此次設計工作。整個設計工作歷時三年多,工作頻率密集,整個方案設計幾乎是每週一彙報,每月一調整,甚至有幾次顛覆性的設計修改,在經歷了展陳的內容、方式、區域、功能的多次調整以及合作團隊人員的多次變化後,北工大設計團隊在世園局的領導下,在合作單位和學校的多方支持下,頂住了壓力,確保了設計方案走到了最後,得以深化與實施。”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下面就跟工小V一起走進

2019北京世園會中國館

感受這件北工大服務北京的力作吧!

中國館,西臨山水園藝軸,東臨“世界舞臺”草坪劇場,西北側為永寧閣,北側為人工景觀湖-媯汭湖,南側與園區主入口相對,在整個園區內居於最重要的位置。中國館的建築設計以“錦繡如意”為設計理念,匯聚中華園藝精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講述中國園藝故事。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王國彬老師表示:“在設計之中,我們希望以自然平和的方式詮釋生態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用詩意的中國語言講述生態文明的園藝故事。整個中國館的展陳設計重視與建築的整體性,以“生生不息”為設計理念與指導思想。”

總序廳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在中國館總序廳的設計中,設計團隊結合中華優秀文化與新時代特色,提出“藝術、生態、科技”三幅畫的創意,設計製作了三個頂立天地的大畫框,從而形成了由手繪工筆牡丹花構成的“藝術之畫”,各色植物構成的“生態之畫”以及弧形led大屏構成的“科技之畫”。三幅大畫結合建築頂部的原型吊頂,氣勢宏大磅礴,而又生機勃勃,充分體現出設計理念,這成為整個展覽的開篇之作。

中國生態文化展區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中國生態文化展區定位為“一場行走觀賞的戲劇”,強調對中國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各展廳以“和”為體系,以時間為線索,共九大展區空間,分別為:序廳-生生不息、天地人和、四時景和、山水和鳴、神州奇珍、春江風和、祥和逸居、和而共生、尾廳。九大空間就像一部戲劇的九幕,人們邊走邊看,步移景異,不做過多停留,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沉浸式觀展模式,而且很好地緩解了大人流觀展的空間弊病。

01

序廳-生生不息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序廳設計凸顯了中國生態文化的核心——生生不息。結合滾動式電梯的緩緩下沉,觀眾“由鬧致靜”,猶如穿越尋找中國生態文化的土壤根源;整個空間光線隨扶梯往下逐漸變暗,目光聚集在一片星空,閃耀的星星以亞克力背面打光形成,內含種子嵌於象徵中國大地的五色土牆體中;牆體以傳統工藝夯築而成,以土為墨,土有五色即為墨分五色,描繪出一幅詩意的天地水墨畫。仰望星空,中國古代先民即以觀天時把握農時;腳踏大地,根植種子孕育其間,天、地、種子所構成的空間意境,充分體現了古人“上觀天象,俯察地理,中參人和”的宇宙觀,也象徵著中國園藝文化的種子播種於此,樓上的各個展區都是由它生長蔓延而上的莖、葉和果實。

02

天地人和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天地人和廳重在體現自然質樸的中國生態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興起園藝業的國家之一。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花、草、圃、囿、果、木、林、森、禾……等字,表達了先民們對草木植物的最初認知。園藝的“藝”字的甲骨文正是描繪了一個人正在種禾苗的場景,因此設計者將“藝”字的甲骨文加以藝術化的立體處理,塑造成一個青銅質感的藝術雕塑。雕塑的上方天花輻射出上述與園藝相關的甲骨文字,形成陣列,映射出自然光影的變幻。四周為從《詩經》中選取的二十四種植物,按照觀賞、器用、祭祀、藥材、染料等不同類別羅列,結合大家熟知的詩經詩句與植物標本,背景牆面簡拙、抽象的巖畫,表達了古代先民對自然植物、園藝種植的朦朧認知與嘗試。整個空間既古老又充滿園藝文化的質樸與自然,使觀眾很好的由序廳的神秘悠遠過渡到了古老質樸。

03

四時景和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四時景和廳探尋中國古人生態發展觀。從古老質樸的草木之情發展到對理想生態環境空間格局的找尋。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山水觀、環境觀、審美觀與中國山水畫不謀而合,以宋代著名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長卷為創作主題,右側創作了以永生苔蘚作為繪畫材料的主題藝術畫卷,並結合科技手段對主題藝術作品相應生態系統進行科普展示。左側以鏡面的方式拓展了相對狹窄的過道空間,文字對應畫中山、水、建築、植物,以唐宋詩詞為副標題作解,描繪了山水組合、人居草木間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凸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觀的文化源流。

04

山水和鳴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山水和鳴廳追溯中國生態整體觀。從生態環境找尋過渡到規律運用。圓形水院建築空間造型,與外部景觀相互呼應,與自然共享天地。徐徐春風如貫通曆史長河,陽光水露間選取24箇中國園藝史上的重要技術、書籍與節點事件,從栽培技術的發展馴化、自然規律的掌握利用、種植技術的智慧創新、品美賞花的技術創造的內容梳理,配合以相應故事背景的線描畫卷和代表植物,展示中國人們充分發揮智慧,尋求因地制宜的生態共存、共進。

05

神州奇珍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神州奇珍展廳為特色多功能展廳,凸顯中國的生態多樣觀,展示和介紹了多種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以及一幅為此次展覽專門繪製的、影響世界多種珍稀植物的畫作。展廳位於山水和鳴展廳對面,採用抽象處理的“綠水青山”的隔斷造型,在水院深處看過來形成群山連綿之勢,形成未來綠色生態技術與古代生態文明對比,實現了時空的穿梭與對話,使觀眾深刻感受到中國大地的獨特物產,以及中國園藝在世界園藝歷史中的貢獻與地位。更為巧妙的是,此展區位於中國館的中軸線上,既是在水院之上的展區之外,觀眾也可透過水簾看到此山水隔斷造型。因此在設計時,設計團隊考慮到了與中國館建築整個造型的借景關係,強調了展覽與建築有機統一,成為此次設計的一個獨特的亮點。

06

春江風和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春江風和廳沉澱中國生態人居觀。此空間以中國館為軸線與《千里江山圖》相對應,以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為創作主題,右側牆面為六扇屏造型,並巧妙利用通電玻璃的科技特徵,實現富春山居圖燈光投影藝術裝置。通電玻璃在斷電時呈現磨砂玻璃狀態,運用皮影戲的原理,形成一幅陰影水墨富春山居圖;在觀眾觀看山水畫五秒左右時,玻璃通電突然顯示為透明效果,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為一幅多彩的插花作品,從而極大的激活了觀眾的感官感受,通過藝術與科技的創意結合,加深了觀眾對“藝術”的本質探索。左側鏡面文字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理想“可望、可行、可遊、可居”,以古代詩詞中關於生態的五言詩句為引,重點圈出人與自然相融畫面,創造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嚮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園,使之成為充滿感召力的理想人居。

07

祥和逸居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祥和逸居廳凝練中國基本民生觀。整個空間通過牆體與紗幔一幕幕的虛實疊加、數字光影的層次變幻,以《十八學士圖》和圓明園為基礎畫面,從植物與花鳥的呼吸律動中,從文人園林到皇家園林的生態之趣中,從春夏秋冬的四季變換中,感受園藝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凸顯生態共享的民生福祉,在此空間內,觀眾不但可以感受到了畫面時空的變換,而且猶如走入畫中,形成了完全的沉浸與穿越,整個觀展的節奏也在此逐漸的又由靜轉動,使此次觀展逐漸走向高潮。

08

和而共生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和而共生廳闡釋中國生態的全球共贏觀。 “一張藍圖繪到底”——整個空間如一張摺疊展開的藍圖般展開,青山綠水躍入眼簾,觀眾此時猶如步入了藍圖之上,綜合展現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盛況。從種子破土,到河流山川,從五色大地,到地區特色保護,我們能在其中體會到不同視角下,自然呈現出的美妙形態。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在中國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同時,從未忽視對生態文化的重視。中華民族力求與自然和平共處,共生共榮。觀眾的觀展也在此區域完成了從扶梯下沉,追溯生態文化的根源,到身處藍圖之上,展望生態文明的未來的空間感受轉換,整個展覽體現了正是由於先輩所營造的中國生態文化之深厚才能有今天我們生態文明之高遠,整個展覽也由此到達了高潮。

09

尾廳

尾廳強調與室外環境的銜接與貫通,使觀眾完成時空穿越之旅,迴歸到當下的園藝美景。整個空間以世園會的主題畫面為背景,結語文字來源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了中國人民對生態問題的時代責任並高度總結了中國生態文化的整體發展觀,呼籲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並以切實的行動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尾廳玻璃上貼以單透膜,既不妨礙觀眾觀看室外美景,又能防止室外過亮的光線影響和而共生廳的影像展示,很好的將展覽與建築以及園林有機的銜接在了一起。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王國彬老師表示,整個展陳設計強調與建築的有機統一,重視對中國生態文化的系統梳理與要點提煉,實現了大量的藝術創意與技術創新,形成了許多觀展亮點,具體體現在展陳的思想、內容的物化表達以及材料的系統構建三個方面:

展陳思想強調以觀眾的“五感”為中心,凸顯展陳空間的的敘事性與觀眾的體驗,通過空間的起伏與開合、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的交錯與轉換、空間造型的提煉與整合、空間動靜氛圍的營造與組織、整體觀展動線系統中的觀眾心理控制與引導、展陳施工材料的錯位化藝術創新六個方面構成了從“觀”展到“感”展的展陳思想與展陳體系的創新。

展陳內容重視精煉與物化表達,整個展覽中每個區域全部進行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創新:序廳的“山水畫”五色夯土星空牆、天地人和廳的“藝”字甲骨文立體藝術雕塑、四時景和廳的“千里江山圖” 苔蘚數字長卷、山水和鳴廳的“圓窗插花”水景藝術壁畫、神州奇珍的“綠水青山”藝術隔斷牆、春江風和廳的“富春山居圖”通電玻璃六扇花藝屏裝置、祥和逸居“多重幕”立體數字動態畫卷、和而共生廳的“藍圖”地幕數字投影等創新展項凸顯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展陳設計手段在藝術與科技方面的融合與創新。

展陳材料實現了專業常規化的大膽突破,整個材料系統設計表現在室外材料的室內化應用、土建材料的藝術化應用、園藝材料的科技化應用等方面,構建了“五行”材料文化體系即:金-“藝”字雕塑、木-花藝植物運用、水-水院噴泉水霧、火-光環境的明暗動靜營造、土-五色土星空夯土牆。



優秀!北工大藝術設計力量貢獻2019北京世園會!


北工大藝術設計學院主題環境設計研究中心立足於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專注於“博物館化”的環境設計,致力於以藝術設計服務北京,服務京津冀,服務全中國。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參觀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展示中心展陳設計工作,同樣是由北工大藝術設計學院主題環境設計研究中心的團隊完成的。此次圓滿完成2019北京世園會中國館的展陳設計工作,再次充分展示了北工大服務國家和首都重大需求的信心、決心和實力!

來 源:工大新聞中心、藝術設計學院

排 版:崔馨月、劉睿星、曹容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