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感謝 @首陽大君

資助題圖

本文靈感出自以下問題:

為什麼唐代的廣西州份切分得這麼細?​

www.zhihu.com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如該題目所示,唐代的嶺南州份,被分割的細細密密。我以我所知,對唐朝廷的這一行為進行了解釋。解釋完後,我忽然想起,其實唐政府並不只是在嶺南細分州份,在帝國的西北和西南,也有被細密劃分州份的地區。比如下面幾處: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隴右道部分地區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劍南道部分地區

由於以上兩地邊境細密州份的成因大致相同,而劍南道益州地區細密劃分另有特殊原因,於是我選擇以四川盆地西部的劍南道,來為大家詳細說明唐政府細細分割州份的用意。

首先從最特殊的益州地區州份細分說起

上面引用的那個問題,題幹實際默認了富庶地區可以進行州份細分。但唐代的實際情況則與該提問人的認知略有差異,比如通過比較關內道與河北道的州份劃分,以及唐代人口密度圖,我們可以看出——明顯富庶的河北道並沒有過於細分州份,而略遜於河北的關內,則顯得分析太細: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這實際體現了唐朝廷實際上並沒有因地區貧富分設州份的傾向,而是具有另外一種州級行政區架設邏輯。這個邏輯,應是落在“地方制衡意識”內。

行政區劃歷來有兩大基礎邏輯:山川形便與犬牙交錯。其中犬牙加錯便是“地方制衡意識”的體現。古代的政府沒有飛機火車,通過行政機構由中央控制地方,實際上十分困難。所以歷朝歷代都有“虛外實中”的意識,即保持首都所在的高級行政區對周圍地區具有壓倒性優勢。然而中華大地,真是十分大的一塊地。歷代政府,除了趙宋之外,基本上都沒辦法保證首都所在地區真的能威壓住全國。於是就需要通過一些別的方法,發動州縣鬥州縣,讓遠離地方政府通過互相牽制保證他們對中央的跟從。

做這件事做的最好的,還是趙宋。比如下圖: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通過將娘子關從幷州太原府分割獨立,讓太原時刻籠罩在河北軍這根達摩克利斯之劍的陰影中,從而將五代時的三朝革命根據地,改造成了為大宋肝腦塗地誓死不降的一個城。

唐政府雖然沒做到如此精細,但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這個思路。其對河北的粗疏設置與關內的細緻劃分,背後體現的,是唐朝廷基於府兵數量的地方制衡意識。

唐朝廷在建立初期,其軍事基礎是府兵制下的自耕農府兵。唐朝廷通過在地方設置折衝府,管理各地的府兵。理論上折衝府的分佈,應與人口、地形、戰略需要呈相關關係。然而唐朝廷基於“虛外實中”的理念,實際上將大量折衝府設置在了關中。全國折衝府數量如下: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可以看出來關中的府兵數量對天下可謂有絕對優勢。河北作為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並沒有幾個折衝府,基本只設置了能維持治安的府兵建制。由於唐朝廷的這一設置,河北當地從制度上便沒有與中央抗衡的能力,那麼唐朝廷自然會選擇一些更加方便簡單的辦法來處理當地的行政區劃問題,比如直接繼承隋朝建制而不加太多修改: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唐人只多建了一個博州

同時,由於府兵的自耕農性質,唐朝廷無法將他們長期聚集在京兆府境內,必須將他們散佈於整個關中。於是唐政府自然會萌發這種想法:細分關內州份,以保證每個州擁有的折衝府數量,都不可能威脅到京兆府。實際上唐人就是這麼做的: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京兆府最強,其次是用來防衛東方來犯者的同州。但同州府兵員額也不到京兆府的三分之一,京兆府可以穩穩壓制住整個關中。此即是唐人的“虛外實中”也。

唐朝廷對益州周圍的細緻分割,就是基於以上的原理。首先我們來看看劍南道的人口分佈: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由上圖可以輕易發現,四川盆地的人,基本上都住在成都附近。這一人口分佈特點,從漢代開始產生,直到今天,好像依舊如此。

隋朝統一天下後,簡併州郡,曾製造出一個“大蜀郡”: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我截圖的範圍,大致上就是人口分佈圖裡最密集的範圍。由此可見,隋朝的蜀郡,基本涵蓋了四川盆地絕大多數的人口。可謂“四川就是蜀郡,蜀郡就是四川”。固然在隋末大亂中,四川諸郡全程坐盆觀戰,而後唐朝招安又立刻馴服。但作為一群合格的統治階級,唐朝廷上層絕對不敢留著這麼一個隨時可以割據立國的大行政區,必然會對它進行肢解,以求能產生地方制衡。

於是他們便製造了益州周邊的一群小州份: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把四川盆地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分而治之。同時把鎮守盆地的府兵建制,也分別設置於這些從蜀郡切出來的州,保證地方制衡能如願生效: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從上表可以看到,益州(成都府)和蜀州都有四個折衝府,可以達到完全互相制約。總數15個折衝府,分佈在舊蜀郡轄區的就有12個,圍著益州和蜀州互相制約。“地方制衡意識”大成功兮!

其次探討圍繞吐蕃的邊境細緻州份

隴右道的廓州到疊州、劍南道的靜州周圍諸州,他們的都是唐朝廷設置在群山之中,向青藏高原內部探出的橋頭堡。主要特點有:①沒人;②順著地形分得很細。

靜州周圍諸州在這兩點上特別突出,首先我們來看看靜州當地的地形:

唐朝四川盆地西部行政區劃

“↑”標位置有“理縣”兩個字,對↑照上面的劍南道地圖可以定位

這山多的......讓人驚訝唐朝人能劃出八個州。要知道,直到今天,當地仍只有4個縣的區劃設置。唐人圍繞靜州設置出的八個州,可謂設的驚世駭俗。

當然,唐朝廷上層也不都是傻子,他們圍繞靜州設置州份,具有他們的戰略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堵住吐蕃直接攻入成都的通道。可見李德裕奏議:

(大和)五年九月,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請以城降。其州南界江陽,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隴山,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臨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地。至德後,河、隴陷蕃,唯此州尚存。吐蕃利險要,將婦人嫁於此州閽者。二十年後,婦人生二子成長。及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其州遂陷。吐蕃得之,號曰「無憂城」。貞元中,韋皋鎮蜀,經略西山八國,萬計取之不獲,至是悉怛謀遣人送款。德裕疑其詐,遣人送錦袍金帶與之,託雲候取進止,悉怛謀乃盡率郡人歸成都。

唐朝廷在此設置八個州,同時具有安置吐蕃降人、維持漢軍前線相互制衡、準備以後沿山川形便劃分州份等多重目的。如果事情順利,該地區就會形成隴右道諸州那樣,沿著河谷與道路蔓延出幾個州份的行政區劃,形成多條攻入吐蕃內部的通道,讓唐軍穩居攻位,不至於淪落守方。可惜吐蕃超快就打爆了該地唐軍,於是譚其驤先生只能這樣隨便畫一畫了。

安史之亂後,唐軍退縮,吐蕃前進,兩者長期圍繞都江堰市區戰鬥,這些深山州份自然消散無蹤。徒留地圖上密密麻麻,看似不合常理的規劃,令後人疑惑。

【奉狗結算】

引用文獻:

《唐代折衝府數目及分佈問題與研究》

《宋朝軍制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