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都會長安繁華到什麼程度?

公元8世紀初,一支由日本官員、留學生、學問僧等組成的訪華使團離開了他們的家鄉,乘風破浪,開始了遠航到千里之外的唐朝長安的生命之旅。這種使團叫做遣唐使,如同前幾次一樣,他們此次訪華,是為了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文化。伊斯蘭聖哲默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當時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流光溢彩的黃金年代。唐王朝的都城長安,是各國使者不畏生命危險,都想到達的地方。就在那一刻,猶如阿里巴巴念動咒語一樣,巍巍都城的大門隨之豁然洞開,一座街道極其開闊。宮殿堂皇、佈局整齊、輝煌壯美的長安城盡展眼前。毫無疑問,長安是一座輝煌壯美的國際都市,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長安,是世界精神和國際精神的滋養地。在這裡,能看到數量最多的外國人,品嚐到花樣最多的異域食物,接觸到種類最多的宗教信仰。這背後,是唐朝統治者推行的開放政策,也因此,長安才能成為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先進的城市。

陝西西安,古稱長安,自西周在此建都以後,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定都於此,號稱十三朝古都。尤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強盛的兩個朝代,漢、唐均在此建都。漢長安城遺址是目前在中國保存的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都城遺址。通過洛陽鏟,考古學家能探測到地下遺址的位置、大小和形狀。我們現在得以通過遺址,窺見當時漢長安城的輝煌。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徐龍國:那麼這個地方,就是在西漢末期和東漢末期,都經過好多次的焚燒、戰亂,那麼這個牆就是當時當時火災的一個現場,而且這些,當時就是支城門的柱子,都被燒燬了,這是炭化留下的灰燼。

公元581年,位高權重的北周外戚楊堅稱帝,建立隋朝。當時的長安城飽受戰爭破壞,規模狹小,凋殘破敗,官民雜處,加上渭水南侵,城市排水系統毀壞。而且,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水皆鹹鹵,不甚宜人。楊堅決定,遷建新城。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王靜:新建都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個複雜的工程。隋文帝先跟宰相高熲和大臣蘇威在夜晚進行討論。他們討論的結果本來是比較秘密的,但是第二天負責觀察天象的官員庾季卻來報告說,他夜查天象,又俯察圖記,與占卜的非常相合。說要遷都,又進一步勸說,說漢長安城的水質已經受到汙染,不適合居住了,趕緊遷都吧,這正符合隋文帝的心意。所以隋文帝就頒詔,說漢長安城已經不是王者之居,他要在漢長城南面的,東南的龍首原上,重建帝都。大興城就開始新建了。

營建新城的具體工程由著名的建築大師宇文凱主持,那時的宇文凱只有二十七歲,即被任命為營建新都的副監。副監,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工程副總指揮。但正是這位年輕人,全面負責了新都城的設計及營造。他實地考察了漢以前的首都佈局特點,吸納以往都城的規劃佈局特色,又走遍長安四周,實地踏勘。根據風水學的原理,精心選址,最終選定了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南麓這一大片開闊的風水寶地。此處,地勢南高北低,六條豐腴的岡阜(六道坡),東西橫亙於現在的紅廟坡到大雁塔之間,北倚渭水,東瀕滻河和灞河,西臨灃水,南對終南山,地勢敞闊,風景秀美,水陸交通便捷,形勝極佳,確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工程進展得非常順利,僅僅歷時九個月,一座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新都便拔地而起。因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郡公,這座新都就以大興為名。第二年三月,隋文帝正是遷入大興城,到了唐代,長安城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名字又變回了長安。這便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隋唐長安城。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齊東方:一個新的國家一定會有一個首都,因為這個首都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發號施令的這麼一個場所,實際上也是一個國家的象徵,這個反映了這個中國大一統以後的一個必然的這麼一個現象。

長安城總體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宮城、皇城和京城。京城,又稱外郭城,則主要是居民住所所在的地方,以及東市和西市。皇城主要是朝廷的各種政府機構。宮城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之處,包括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長安城的設計,體現著中國古代宇宙論的圖式,太極殿正對著北極星,象徵著天子上應天帝,受命治國。太極殿前承天門外的大街,被稱為承天門街。從承天門經過皇城的正門朱雀門,到外郭城的正門明德門,這條筆直的中軸線,也構成了一條國家禮儀的延長線。一些禮制建築,如太廟、太社,對稱地分列兩邊,可以說長安在營造之初,是為了展示新王朝的正統性,而建設的宇宙之都、禮儀之都。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寧欣:三重城並不始於隋唐,但是我們看到,只有在大興城和長安城是我們看到完整的,而且有很好的考古發掘的這個材料的證明。所以有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重城的這個區劃,功能區的區劃,非常的嚴格。另外,坊、市、宮全部都有牆,坊區是居民區,市區是商品交易區,然後,宮城是皇帝、後宮,辦公和居住活動的場所。皇城是中央,這個官署集中所在地,功能清楚,區劃有序,這是古典城市的典範,而且是鼎盛時期。

中國的城市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唐代長安城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長安城的規劃和設計,代表了當時世界上的最先進的水平,也奠定了此後中國都城設計的基礎。數世紀以來,中國都城規劃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特點就是對歷史的尊重,對傳統的尊崇。雖然城市規劃和設計,在不斷演變,但是所有的中國都城都有共同的建築特點。

每座中國都城都是被四面外牆包圍,且四牆壁相互垂直,形成一個矩形,建有防禦性的哨樓或城垛,在這些城牆內,通常還有兩個或者更多的小矩形,街道都是南北向和東西向。從空中鳥瞰,猶如一個巨大無朋的圍棋盤。這是傳統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齊東方:中國古代都城建設是有他自己獨特的理念,也有他自己獨特的建築佈局,還有他整個發展演變脈絡,中國主要還是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從城市佈局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像長安城,他把皇城和宮城,就是皇帝居住的宮城和當時的行政管理機構的皇城,放在全城的北部正中。然後東西南三面環繞著裡坊。然後在左右配置,一邊一個市。就是很理想化的這樣一個城市,實際上是圍繞著皇權,圍繞著宮城,來設計的這個城市。

保存至今的西安城牆,其基本面貌是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78)夯築,隆慶四年(公元1570)加磚砌築的。在清代又經多次修補,殘存的明代長安城仍依稀可見其磅礴恢弘的威儀。

隋唐長安的規模非常大,據考古工作者對遺址的實測,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規模巨大,長安城總面積84平方公里。隋唐長安幾乎是明代長安城的6倍,這個數字也相當於同期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的6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伊斯坦布爾的7倍。大明宮是唐高宗之後,大多數唐朝皇帝日常起居聽政的地方,總面積320公頃,相當於3.5個北京故宮,其氣勢之宏偉壯闊可想而知。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春林:現在咱們所在的就是大明宮裡面最重要的一座大殿,叫含元殿。在唐代,這個大殿的主要功能就是朝請,唐王朝在這個地方舉行元旦朝會的地方。再就是有時候皇帝登基的時候在這裡頒佈詔令,一些很重要的場所。

從殘存於今的這些巨大的大理石柱礎,我們可以想見當年唐朝大明宮的雄偉氣派和這個東方大帝國的浩瀚威嚴。盛唐詩人王維“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詩句,描寫的正是唐朝皇帝在大明宮接見外國使臣的壯觀場面。大明宮內的建築遺址保存於地面的有含元殿、翔鸞殿、棲鳳閣、三清殿、太液池、大角觀等。對於大明宮的考古工作,是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的,至今已有將近六十年的時間,但還有很多遺蹟等待著考古工作人員去發現。大明宮的風華,似乎是我們永遠品味不盡的。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春林:從2011年開始,我們對含元殿西北180米這個區域進行發掘,從那個時候到現在已經三年了。在唐朝的時候,這個區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域。我們根據文獻記載,然後根據古代典籍裡邊的圖錄,我們排比,我們初步判斷這個地方是唐代中書省遺址。

在長安城內,南北向街道共11條,東西向街道14條,其中連通城門的街道是城內的主幹大街,其寬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如此寬闊的道路,即使在今天的城市規劃中,也依然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長安城的人口在當時達到了一百萬,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對於一座特大型都市而言,居民用水的有效保障,生活汙水的及時排洩必不可少。唐都長安城,在城市建設上採取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供排水系統。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齊東方:這麼大一個城市,如果你不解決供水問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水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像人體的血一樣,供水系統在長安是很重要。而且在設計長安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把東南面的河引進來,有主幹道還有一些支幹道。因為古代的時候和現在這個用水不一樣,而且基本上裡面還有打井的。當時長安城是還是可以喝井水的。

宇文凱在建城時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在城東修築龍首渠,以引來滻水。在城南,修築永安渠,引入洨水入城。其後,唐都在隋代的基礎上繼續擴建,長安城供水工程日臻完善。城外修建的護城河,不僅是軍事防禦工程,它同時也成為了城市排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既可排洩城內汙水, 又能兼蓄地面雨水。 經過合理設計將供水和排水系統區分開來非常重要, 因為飲用被汙染的水會引發瘟疫,這會限制城市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王靜:長安城的街道,它是中間高、兩邊低,然後水就跑到道旁的街溝、壕溝中。除了這個還有,排水系統由滲坑和滲井,滲坑的水再排到小的排水溝,再排到大街旁邊的排水溝,再流入城壕之內。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唐都長安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城市功能。在唐初,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制,縱橫交錯的街道將長安城的外郭城分為108個裡坊和東、西兩市,居民區就坐落於一個個的裡坊之內。各坊裡,排列整飭規整,長安城的居民被嚴格限制在各個裡坊之中。每個裡坊都設有里正,負責早晚依據鼓聲啟閉坊門。到了晚上,大街上即空空蕩蕩, 如果違規夜行就會受到巡夜金吾的盤查。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齊東方:這個是有濃厚的軍事堡壘的性質,每一天,這個早晨和晚上定時根據鼓聲來開啟坊門,也就是說,白天可以在大街上隨便行走,但是到晚間,都要回到自己坊裡頭,有點戒嚴的性質。這是長安城,特別是在長安城前期,就唐代前期,長安城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濃厚的軍管性質。

但為了能夠充分滿足上百萬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勞作、休閒娛樂之需,裡坊內建有旅館、當鋪、青樓等各種建築,大大小小的寺院道觀也散佈其中。東市和西市分別位於皇城的東南和西南,街道兩旁店鋪林立,繁華異常,集中了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行當。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齊東方:當經濟發展以後,逐漸在坊裡邊有一些商業活動的場所,甚至它的熱鬧程度超過了政府規定的東、西兩個市。這還不說,到後來,又出現了夜市,叫晝夜喧乎,燈火不絕,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夜生活。工商業發展起來自然就要衝破這種裡坊制度,所以到唐代後期沿街開商店,把坊牆推開了,而且出現了夜市,就使這種原來具有濃厚軍事性質的這麼一個城市,開始發生了一種本質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完全是由經濟文化發展引發的,是一種不流血地衝破了當時的裡坊制度。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這是在唐代完成的。

因為唐王朝的開放政策,長安城的經濟非常繁榮。長安城,成為當時東方世界中最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民百姓和四面八方的外國使臣商人等, 如潮水般絡繹不絕、蜂擁而至。 數以千計的西域商人長期居住在長安,這些西域移民的後代現在仍居住在這裡。

西安清真寺附近回民安守信:原來我前一輩的祖先,像我父親,我爺爺,我老爺爺,從他的這個長相上講,好像有一點什麼呢?有點阿拉伯的這個,有一點波斯的這個人的這個長相,就是說根據這個判斷,可能是就是說,從那裡來到西安,來到這裡定居的,就再沒有動過,而且從我這個姓啊,它也是外來姓,對吧,我姓安嘛。

現在西安的市場和當時的市場也很類似。有些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的做法可追溯到唐朝時期,如各種餅和烘烤方法。豐富的香料和異域食物是那個繁榮時代的常見之物。在這裡,能看到數量最多的外國人,品嚐到花樣最多的異城食物,接觸到種類最多的宗教信仰。 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規模的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長安城的人口結構可能是最為複雜的。這裡,既有皇帝和他的百官所組成的中央政府,有龐大的軍隊,有京城本地的居民,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士人與商賈,更有來自周邊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和形形色色的僧人、道士、傳教士。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齊東方:一個城市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給不同行業的人,以各種手段謀生的人,提供了這麼一個舞臺。如果是在中國古代都城,這個舞臺就非常重要。這一個人你要是在某一個方面有所成就,沒有在都城這個舞臺表演過,好像是不行的。而且都城就是產生政治家、經濟家、思想家的這麼一些地方,特別是文學家,你看很多文學巨匠都是在長安嘛。就是有一些人你也得到長安,這個來了以後,你才能變為全國有名的這樣的人,包括李白,他不也最後到長安表演了一番嘛。像杜甫啊,白居易,最後不是都到了長安嗎。

長安文化昌盛,人文氛圍極為濃烈,煥發出無窮的魅力。 當時,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居住在長安。唐三彩製作精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唐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陝西省唐三彩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尹夏清:這個裡面有一些文化的交融和包容,像唐三彩當中的這種鈷藍,鈷成色是藍色的,那麼這種鈷成色,也是域外帶到長安的。那麼長安,再加上我們本土有的一些成色劑,就燒造了斑斕璀璨的唐三彩。眾所周知,唐人非常喜歡馬,所以對馬的喜愛,那麼唐代的工匠,對馬刻畫也是非常細緻的。

在唐代,馬匹深受人們喜愛,大明宮的廣場上會舉行舞馬錶演,這裡也是皇帝接受朝貢馬匹的地方。走在盛唐時期長安的街道上,異域習俗隨處可見。 市場裡的外國商人,廣場上精湛的表演,走在街道上的胡僧,宴會上的琵琶表演者,這些情景在當時都非常普遍。 對於長安的少年來說,那些肌膚如雪、高鼻深目的胡族女子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更何況,她們當壚販賣的還是當時中國比較稀罕的葡萄美酒, 而她們所擅長的胡旋舞,更具有中國傳統歌舞中所缺少的那種熱烈與奔放。

事實上,正是那些膚色殊異、衣飾多彩、操著不同語言的外來人口,造就了長安城獨特的魅力,他們是一道道流動的風景。 無論是在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領域,還是在服飾、遊樂等社會風俗方面,盛唐長安都受到異域文化的巨大影響。唐朝,以寬廣的胸懷熱情歡迎各國文化。外來文化長驅直入,中外各種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相互激盪。豐富多彩的文化,既豐富和滿足了長安居民的精神生活,更為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發展創造了良好契機。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靜:國際性的都會,它都會有流動性非常大,外來的人口,他可以常住,他可以走,還有這種短暫性的,來探親,來訪友,來旅遊,來尋找機會,來些什麼公幹私幹,他都來。所以就這種交流的頻率比較大,他才可能給這個城市帶來這種國際性,才能具有比較高度的國際性。

西安碑林保存了一塊叫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石碑, 該碑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用漢字和敘利亞文雙語寫成,詳盡記錄了當時的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如何通過波斯人在唐太宗年間傳入中國,並在中國流傳開來的情況。這是中國與波斯及西方各國密切交往的歷史見證,也是長安作為一座世界文化中心巨大吸引力的證明。

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趙力光:他這個碑本身這個形制,和中國古代的碑刻都是一樣,下面是龜座,上面是螭龍。像我們這個碑能看到它上面,是有基督教的標誌,上面有十字架,它下面還有很多的文字,都是古敘利亞文字,這個都是一些僧名。這個碑石就記錄著,這個基督教的一支叫聶斯托利教派,後來傳到中國的情況。在唐代貞觀九年,景教僧,其實也是一個傳教士了,他來到長安來傳教,受到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宰相房玄齡親自到城外迎接,後來這個景教,就在長安城裡頭傳教,建了很多寺院。那時候就是說,法流十道,寺滿百城。

長安對世界的包容可以通過它對宗教的包容體現出來。摩尼教、祆教、景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等外來宗教,在這裡都能被接受,佛教更是在這裡得到了繁榮發展。

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賈麥明:現在我手上拿的這個,就是唐代的漢白玉雕的,一個觀音菩薩像,我們知道唐代非常重崇尚佛教,在唐代長安城109個坊裡面,幾乎每一個坊裡面都有比較大的寺院。那麼我手上拿的這個漢白玉雕的這個觀音像,它雕刻非常地精美、靜穆,就是唐代人對佛教的崇拜,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境界。所以我們看到雕的工藝,非常的線條流暢,雕的工藝也非常的精美,這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

坐落在西安市中心的清真寺,現在仍然是當地穆斯林的聚集地。和當時長安的情況類似,白雪讓這座清真寺更加美麗。

西北清真大寺阿訇馬良驥:我們現在的這個清真寺啊,通常人們把它叫清真大寺。歷史記載的是唐朝天寶元年,公元的742年,這個清真寺建成以後啊,這個唐朝的,波斯人、阿拉伯的人,雲集西安,經商的、做事的,所以我們的先知,默罕默德講過一句話,說你們求學遠在中國,所以就說明了當時長安和阿拉伯的關係很緊密,而且歷史也很長。

西北清真大寺阿訇馬良驥:清真寺啊,它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的禮拜唸經的地方,既是宗教活動場所,也是穆斯林見面溝通的良好機會,也是為穆斯林大眾服務的一個場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齊東方:寺院變成了一個公共活動空間,這是中國唐代長安城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因為這個寺院有建築,你可以瞻仰,有園林你可以遊玩,另外寺院裡有壁畫,這些壁畫都是當時唐朝名家畫的,像吳道子,這些人都在寺院裡面畫過壁畫,所以到寺院裡頭,可以欣賞這些藝術品,另外有的還可以在裡面住,可以在裡面讀書,所以它變成了一個公共活動空間,這是中國當時能夠,我們能想到的公共活動空間,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所以跟歐洲那些城市是不太一樣的。

2004年4月,西安傳來了一個令學界震驚的消息, 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從民間徵集到了一方珍貴的唐代墓誌,也就是著名的《井真成墓誌》。 志文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第一句:公姓井,字真成,國號日本。

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賈麥明:這個墓誌是2004年春天,在西安市的東郊發現的,一經公佈立即在國內外引起了比較大的轟動,特別是在日本。這個墓誌,它的發現,首先它是第一次發現日本遣唐使有關文物。第二,日本國名出現在文物上,它是最早的。第三,它是我們研究中日古代文化文物交流,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

作為東方世界的文化中心,長安對東鄰島國日本的吸引力更是無與倫比,成千上萬的日本人終生孜孜以求,渴望能夠踏上中國的土地,能夠到長安去。他們把能到長空去留學、求法、觀光,親眼目睹大唐盛世的威儀,視為一生中最大的榮耀。大多數學者認為,當時日本至少曾派遣過19次遭唐使到中國。在《萬葉集》中,他們被稱為入唐使,其中有很多當時的日本名人。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齊東方:外國的留學生、使團、僧人紛紛到中國來,然後他們可以在中國定居,可以在中國娶妻、生子,就可以結婚長期居住這,甚在可以參加中國的科舉考試,當官。比如說日本有個叫阿倍仲麻呂的,他後來改個名叫晁衡,這個人不就是日本來的,在中國學習,通過了中國的科舉考試,做到了三品官。這三品官意味著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部級幹部。能夠做到中國官僚核心的、很高的幹部。

阿倍仲麻呂的中文名叫晁衡,平日與李白等中國詩人交好,飲酒作詩,相談甚歡,交情頗篤。在聽到他不幸遭遇海難的傳聞後,李白還深情地寫下了《哭晁卿衡》一詩痛悼好友。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徐建新: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學習的非常地賣力,非常地用功,有很深厚的學識,而且和當時很多的文人都結下了很深的友誼。那麼像他這樣的人,在遣唐使中還有這樣的人,比如說空海大師、最澄大師,還有吉備真備,這些人呢,後來都對日本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吉備真備,是一位在中國留學十七年的遣唐使,後來回國後官拜宰相,在教育、文化、軍事、法律、建築、曆法等方面,仿照大唐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有力地推動了古代日本文化的發展。這對日本的文化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北京大學教授吳宗國:那麼隨著日本本身的發展,對唐朝瞭解的不斷地加深,遣唐使帶回去的就不光是制度,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唐朝的文化。所以說唐朝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遣唐使帶回日本的唐朝文化,還包括建築和城市規劃。日本有兩座著名的城市,即平城京和平安京,完全仿照了長安城的佈局。公元710年起,平城京被作為日本首都。這個矩形的城內,無論東西南北,每隔約五百米就有大路相通。皇城平城京的大門朱雀門,幾乎是直接仿照長安城大明宮的朱雀門建造的。

平安京是另一座仿照唐長安建造的城市,我們現在看到的平安京曾經是日本的千年首都。它始建於794年,建築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和長安的佈局很相似。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王靜:唐長安城因為唐王朝的世界影響力,對東亞的城市也有著很深的影響,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就是深受長安城規劃的影響。日本的佛寺佈局也深受長安佛寺佈局的影響。以長安文化為核心的唐文化,也深刻影響了東亞日本、朝鮮。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徐建新:中國人當時的心態是非常自信,我認為是非常自信和開放的。可以說在當時東亞這個周圍呢,恐怕至少它認為沒有人可以把它征服,或者凌駕於它之上。它是一個文化輻射之源,它是向周邊輻射,文化的源頭在它這,因為它有這份自信。

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幾乎與唐王朝同步興起。當這個新興王朝主動開啟了與唐朝友好往來後,唐蕃之間不僅成就了美好的愛情故事,唐王朝也把自己最先進的文化技術無私送給了這個友邦。

公元641年,大唐公主文成公主即將踏上遙遠的旅程,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她的嫁妝極為特殊,包括了布匹、紡織工具、農具、農作物種子、樂器、金銀器具、綾羅綢緞等等,而最重要的,還有大量的圖書典籍、天文歷算、醫方診斷療法等。

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到西藏的嫁妝,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成果。文成公主的陪嫁隊伍也與眾不同,在隨行的六百多人中, 包括了鐵匠、瓦匠、木匠、農藝師、釀酒師、廚師等能工巧匠和技術人員,文成公主的遠嫁對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

此後的長安,大量的吐蕃貴族子弟聚集在這裡,對唐朝各個方面進行深入學習,他們希望給吐番社會帶回新的風氣。正如唐人陳陶在《隴西行》詩中所言,“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長安是如此的著名,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陸路到海上,各種膚色的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在這裡學習生活,進行商貿往來、文化交流、政治聯姻等等,以至於它成為了世界級的都城。

城市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雖然長安規模宏大,堅固無比,但是並沒有歷久長存。從9世紀到10世紀初,長安經歷了多次兵災戰火。公元904年,朱溫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的宮室、城垣與坊市受到極大破壞。經過這次浩劫,輝煌壯麗的長安城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 原先面積達84平方公里的長安城縮小到了5.2平方公里,僅相當於原來的十六分之一。 曾經煊赫三百年的世界都會,猶如一位英華逝去的壯士,烈士暮年,繁華盡落,僅剩下斷壁殘垣留與後人憑弔,追憶盛唐曾經的輝煌。

但是長安並沒有被世人遺忘,毀壞的城牆被重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在其遺址上拔地而起。現在,西安是中國西部一座活力無限的城市,它經濟繁榮,文化豐富多彩,古老的長安在新時代裡重新煥發出了絢麗的光彩。夢迴千年,昔日的強盛繁榮依舊清晰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