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圈再現跨界併購大困局,負債2000億,賬上只剩115億現金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愈發龐大,隨之誕生的房地產企業也是數不勝數。提起房地產,很多人會想到恆大的許家印、恆隆的李兆基、萬達的王健林、碧桂園的楊惠妍等這些知名地產大佬。然而,獲得高收益的同時也存在著高風險,房地產這塊“肥肉”一不小心還會給企業帶來反噬之苦。

地產圈再現跨界併購大困局,負債2000億,賬上只剩115億現金

5月9日,作為福建地產“巨頭”的福建泰禾集團股票幾乎跌停,疑似存在償債能力不足、現金流量表異動等情況。中弘股份王永紅的教訓剛過,又來一位因瘋狂併購而陷入困局的地產大佬。

泰禾集團成立於1996年,在商業地產與住宅地產方面皆很出名,泰禾集團曾以1456億人民幣的銷售業績步入全國房企前20強,在“亞洲十大超級豪宅”榜上四次有名,業務覆蓋地產、金融、文化等領域,泰禾集團的發展可謂“奇蹟”般的存在,其創始人黃其森的經歷同樣充滿傳奇色彩。

地產圈再現跨界併購大困局,負債2000億,賬上只剩115億現金

出生於1965年的黃其森,從小有著獨特想法,在身為教師的父親影響下,黃其森非常勤奮,15歲就考上了大學工民建專業。才思敏捷的他,畢業後成功進入建行工作,在那個年代,進入國有銀行工作,曾是許多人的夢想,那幾乎是“鐵飯碗”般的存在。然而,黃其森卻“志不在此”,他不顧家人朋友的勸阻,毅然決定辭職,開始打拼自己的事業。

1996年時,國內的房地產行業還未盛行,黃其森秉著“紮根福建本土,深耕一線城市”的理念,從福建入手,成立了泰禾集團,“進軍”房地產業。

地產圈再現跨界併購大困局,負債2000億,賬上只剩115億現金

當時房地產企業雖沒有現在這般多如牛毛,但不乏早早起家的房企“大亨”。黃其森家境並不是非常富有,在資金投入上,無法與一些業界“大佬”相提並論,經驗方面相較於“前輩”同樣有所匱乏,所以泰禾集團的發展始終不溫不火。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大房企紛紛投身於高樓大廈的建造,而泰禾在圈地蓋樓這方面愈發的力不從心。如何尋求差異化發展成為黃其森冥思苦想的難題。經過反覆的市場調查,黃其森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住房的內在格調,他決定建造一批“獨具特色”的房子。他覺得與其將更多人力財力用在更多高樓大廈的建造,不如將一處院子做精做細,帶有中國特色的“院子”在當時鮮少有人觸及,若是把握好其中商機,必然能闖出一條寬闊大道。

地產圈再現跨界併購大困局,負債2000億,賬上只剩115億現金

於是在2002年,他決定轉換思路專注庭院建造。既然要做“精緻”的房子,那就應該選擇經濟發達且文化底蘊豐厚的地方,於是他帶著團隊前往北京,開發“運河岸上的院子”。他的這一做法曾引起很多人的質疑,而黃其森卻堅信自己的選擇,讓其團隊將一棟房子作為一個項目去做,並且秉著精益求精的原則,不斷對其進行格調打磨。果不其然,泰禾集團的“院子”開盤後,立刻吸引很多人的關注,業績一路飄紅,將一兩萬一平的房子賣到十萬餘元,使泰禾集團全盤貨值從6億直飆80億,而“運河岸上的院子”也成為一個全國著名的高端住宅項目。

泰禾集團一路發展,到了2007年,房地產業開始發力,黃其森卻反其道而行之,將重點轉移到資本市場,重組三農。2010年,泰禾集團成功掛牌,成為全國第一批率先上市的地產公司。在黃其森“特立獨行”的領導下,泰禾集團發展迅猛,短短几年間,泰禾集團的資產總值從幾十億飛昇至兩千多億。

地產圈再現跨界併購大困局,負債2000億,賬上只剩115億現金

可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應對恆大、萬科等後起之秀的衝擊,黃其森在一系列決斷中過於偏激,不斷擴張,瘋狂“買買買”,導致公司負債問題嚴峻。2018年時,泰禾集團的總負債已有2112.47億人民幣,2019年第一季度的負債率已達279.19%,而賬上的可用資金僅為115.58億元。

為了緩解資金鍊問題,泰禾集團一度出現樓盤大幅降價、股東虧本轉讓股權的亂象,然而依舊沒能挽救局面。在今年3月,泰禾集團從之前的“買買買”變成現在的“賣賣賣”,大舉出售子公司和地產項目,以求獲得資金週轉。往日的福建“地王”,如今卻揹負鉅額債務,富有傳奇經歷的黃其森又將會如何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