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到底是王炸還是炸胡?

深海區工作室特約撰稿人 王森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到底是王炸還是炸胡?



特朗普上臺以來,在貿易談判以及朝核、伊核等問題上屢屢採取“極限施壓”,並自稱取得了成果。如今,這招又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壓向中國。“極限施壓”真那麼百試百靈嗎?它到底是王炸還是炸胡?

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5月宣佈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之後,陸續重啟了一系列對伊制裁。

今年4月以來,美國政府宣佈認定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為恐怖組織,懸賞收集有關伊朗地下金融渠道的情報信息,接著又決定不再給予任何國家和地區繼續進口伊朗石油的豁免。

近期,圍繞伊核問題的纏鬥亦令人目眩,5月4日開始,特朗普政府對伊朗開始實施新的制裁,包括:禁止向伊朗布什爾核電站提供支持;禁止伊朗將重水運往國外;禁止伊朗進行進一步鈾濃縮活動,同時大張旗鼓地將“林肯”號航母打擊群和一支轟炸機特遣部隊派往中東地球。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威懾伊朗,也讓特朗普上臺以來慣用的“極限施壓”再次走入世人眼前。

不服就壓到你服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到底是王炸還是炸胡?


“極限施壓”最早出現於特朗普的對朝政策上。2017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徹底放棄了奧巴馬時期的對朝“戰略忍耐”,而採用“極限施壓”。

據美國媒體報道,“極限施壓”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步是運用外交、軍事、經濟等全部手段給朝鮮施加壓力,要求其放棄核導項目,據統計,特朗普上任後18個月已推出156項對朝制裁,超過奧巴馬8年的總和;第二步是如果朝鮮接受以棄核為目標的談判,美國將直接與其展開對話,但是在實際對話過程中美國又繼續施壓挑戰對方的底線和臨界點。

從最初的對朝“極限施壓”開始,特朗普逐漸將這一政策應用到了許多國家和國際事務上,有學者總結:“極限施壓”結合了特朗普的商戰思想和美國軍事思維,更偏重零和博弈,信奉狹路相逢勇者勝,體現了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原則,是一項特朗普政府針對美國對手國家、追求美國單方面達成目標的逼迫策略。

誰不服就壓誰


除了朝核問題和伊核問題之外,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政策可以說禍及全球: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到底是王炸還是炸胡?


首先,是在對華關係上,整個美國戰略界目前已經大體形成了共識,那就是要把中國作為對手,敵意很重,中國終究是要面對這一“極限施壓”的,中美貿易摩擦中的對華施壓正是特朗普這一策略的體現。

先是3月16日簽署《臺灣旅行法》,緊接著3月22日又簽署備忘錄,宣佈對中國徵收額外關稅。

其後,雙方雖兩次達成“停戰”協議,但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不斷抬高壓價,並於7月發動“經濟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戰”,包括華為孟晚舟事件在內,一系列事件都是這一“極限施壓”的重要內容。剛過去的五一,就在中美雙方艱苦談判穩步推進的時候,特朗普突然發推特威脅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仍然是這一套路的體現。

除3月《臺灣旅行法》外,特朗普政府還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大打臺灣牌,就在今年5月7日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了所謂《2019年臺灣保證法案》敦促臺灣提升其防衛預算,並認為美方對臺軍售應常態化;通過《西藏旅行對等法》和《全球馬格尼茨基法案》,大打西藏牌和新疆牌,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還呼籲檢討1992年通過的《美國─香港政策法》。

可以說,美國一連串有關臺灣、西藏、新疆與香港議題的倡議配合貿易戰,屢次觸碰雙方關係“紅線”。特朗普也算使足了力量要鬥一鬥中國,這充分體現了“極限施壓”所動用手段的全面性。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到底是王炸還是炸胡?


其次,對於自己盟友和夥伴,特朗普該薅羊毛照樣薅羊毛,該下手也絕不手軟。

先是逼迫加拿大、墨西哥和韓國在去年9月重籤自貿協定。接著今年2月18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宣佈,美國自2018年5月根據“232條款”針對外國對美出口汽車進行的調查已形成報告並遞交美國總統特朗普,特朗普將在90天內根據報告內容作出是否對外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品徵收特殊關稅的決定。事實上,2018年3月美國對外國鋼鋁產品徵收關稅用的就是這一招。

此消息一經曝出便在歐盟、日本、韓國等美國盟國及全球汽車貿易大國掀起強烈反響,三方均表示對美國下一步可能的關稅措施表示關切,以及對全球貿易體制、產業鏈供應鏈的潛在影響表達了擔憂。特別是歐盟,作為美國最大貿易伙伴,關稅措施一旦落地,將給予2018年以來不斷下行的歐洲經濟沉重一擊。

而日本為了在和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不被薅羊毛薅的太狠,連F-35摔了都不敢表達不滿,還要堅持繼續推動採購方案,也是有苦難言。據《華爾街日報》一名記者寫道,他曾接到特朗普總統的一個電話,特朗普在電話中“描述了他與日本領導層的良好關係,但隨後又補充說,‘當然,我一告訴他們要付多少錢,這種關係就會結束。’”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到底是王炸還是炸胡?


最後,特朗普團隊的“極限施壓”不光針對全世界,也針對國內鬥爭。

從2018年底到今年年初的特朗普與民主黨圍繞美墨邊境隔離牆的鬥爭,是民主黨在中期選舉獲勝之後雙方的第一回合較量。在這一回中,雙方以聯邦政府和80萬政府僱員為人質進行了激烈的較量,雙方在意的根本不是區區50億美元修牆費,而是不爭饅頭爭口氣,特朗普和佩羅西這兩個狠人一起上演了“極限施壓”PK,著實僵持了許久,打破美國聯邦政府關門記錄。

這個世界能壓服嗎?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到底是王炸還是炸胡?


特朗普是一個非常沒有耐心的人,同時他又很懂得走基層選民路線的方法,上任以來兌現競選承諾的數量是非常高的,包括他對內或對外採用的“極限施壓”的方法,也都是為了兌現自己的競選諾言,事實上也是為了2020選戰凝聚人望。但是特朗普的“

極限施壓”能夠起作用嗎?

客觀講,通過這一招,特朗普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效果,例如,重新談判北美自貿協議和美韓自貿協議,達成在特朗普看來更符合美國利益的新條約。但是“極限施壓”策略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包含了外交、安全政策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了一些除非讓對手實現政權更迭、否則根本無法達成的目標。

蘭德公司研究人員阿里安·塔巴塔拜給一個成功的“極限施壓”策略列舉了幾項條件:“第一,清晰且可實現的目標;第二,向對手傳遞清晰的信號,或是展現自身通過對話實現目標的能力,同時也要向對手明確自己的紅線所在;第三,平衡獎懲。第四,施壓策略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以奏效;換句話說,勿求速勝。”

總體來看,想要通過“極限施壓”一勞永逸的達成目的十分艱難:

比如說,在半島問題上,雖然特朗普成功的進行了兩次“特金會”,但是會場突然變卦、臨時加價的老伎倆使得本來有望取得的歷史突破被再次延遲;在伊核問題上,美國對伊朗升級制裁招致各方反對,且伊朗應對之策多多,此次制裁的前景可想而知,就在5月8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發布聲明指出,德黑蘭將停止履行伊核協議中部分條款的義務,這一天距離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正好一年。

在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上,美國現在也越來越感覺到有這個需要完成談判,因為美國經濟正在變差,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中美貿易戰將使美國蒙受雙重損失”。特朗普有句名言:貿易戰“容易打贏”,現在看來,貿易戰所產生的反噬性效果對美國來說也吃不消。2018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升至6210億美元,為10年來最高紀錄。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更加嚴重,已經高達近9000億美元。而2018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增加了436億,一共達到4192億美元,佔美國商品貿易逆差近一半。除非美國把匯率逆天操作徹底改了,否則靠貿易戰扭轉美國經濟,得不償失。

更何況,對於世界各國來說,認清了特朗普“殘忍的戰略家和精明的戰術家”的本質,看多了特朗普反覆無常、任性妄為的行為之後,還會對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戰略信譽抱有多大的信心呢?畢竟,連打個響指消滅宇宙一半居民的滅霸和率領異鬼、亡靈軍團的夜王都分分鐘掛了,想要依靠“極限施壓”來使得美國再次偉大,恐怕不那麼容易。

責 編 杜雨敖

實習生 陳志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