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兵臨城下,莫斯科紅場大閱兵照舉不誤,這招險棋說明了什麼?

金秋紅葉5


在世界軍事史上,蘇聯是閱兵次數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在74年的時間裡蘇聯軍隊受閱190多次,平均每年2.5次,看來戰鬥民族很有熱衷閱兵的傳統。而在全部上百次的閱兵儀式中,最驚心動魄的無疑是1941年11月7日衛國戰爭爆發五個月後的紅場閱兵,如果用一個詞準確詮釋這招險棋的話,只能是“悲壯”。



選擇這個日子作為閱兵時間,是因為這一天為“十月革命節”,列寧曾經在1918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的霍登檢閱了蘇聯紅軍,因此作為傳統被蘇聯沿襲了下來。而1941年的這個時候,蘇德戰爭形勢已極度危急,自9月30日起法西斯德軍發起的“颱風戰役”目標直取莫斯科,得到加強的中央集團軍群近180萬大軍、1700輛坦克和11000火炮正對蘇聯首都進行總攻擊。

截止到10月10日前後,部分德軍先頭部隊已兵臨城下推進到莫斯科近郊,莫扎伊斯克地區的防線被突破,城市危如累卵,莫斯科的陷落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不僅是希特勒,斯大林也有了這樣的預感。

(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一時之間整個莫斯科陷入混亂,地鐵停運,物價飛漲,德軍間諜到處進行破壞活動和散佈謠言,蘇聯政府機關和各國使館也開始撤往伏爾加河上游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消息傳出,更加人心惶惶。

斯大林本人原擬於10月19日也撤離莫斯科,然而在這天早上,他在莫斯科車站的特別專列前徘徊了近兩個小時,在與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在電話裡反覆溝通後,終於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放棄撤離,乘坐汽車返回克里姆林宮。



(納粹德國先開火後宣戰)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它迅速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甚至連地鐵都恢復了運營,大批市民不再準備逃離城市,而是加入到挖戰壕和修工事的工兵隊伍中,其中包括許多婦女。10月28日,斯大林召見莫斯科衛戍部隊司令員(阿爾捷米耶夫)和空軍司令員(日加列夫),第一次提出來:“過幾天就是十月革命紀念日,我們要不要在紅場上搞閱兵式”?

老實說這兩位將軍當時有點發懵,幾十萬德軍正猛撲莫斯科外圍防線,城區部隊已被抽調一空,德國空軍隨時可能進行狂轟濫炸,這個時候搞什麼閱兵式吶?然而斯大林又追問了一次:“我再問一次,要不要舉行閱兵式”?這哥倆終於聽懂了,最高統帥其實已經下定了決心,終極目的則是安定民心和穩定軍心,沒有商量的餘地,於是立即表態:斯大林同志,我們要搞,並且保證搞好。

(希特勒研究作戰方案)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首先要弄清楚兩個重要問題,第一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德軍會不會發動總攻,第二是德國空軍會不會轟炸閱兵現場,斯大林心裡也沒底,於是期間兩次召見朱可夫。後者對第一個問題的判斷是,德軍在冰天雪地裡損失也頗為沉重,需要時間補充力量,近期無力發動總攻;關於第二個問題,可以抽調其他戰略方向的空軍力量加強莫斯科的防空,保證一顆炸彈不落在紅場上,斯大林這才放下心來。

為確保萬無一失,最高統帥部的軍事會議還做出如下補充決定:1,閱兵時間從慣例的上午10點提前到8點(莫斯科天亮的比較晚);2,組織大批醫療隊待命,以備萬一遭到空襲時出現的傷亡;3,所有報刊和宣傳機構待命,向全世界實況報導廣播;4、嚴格保密,閱兵決定僅限於最少數人知道,最後一條,即便遭到德軍轟炸,閱兵式也不得中途停止,可以說為達目的,蘇聯人也是拼了。

(莫斯科防空部隊)

1941年11月7日清晨,莫斯科上空飄起了鵝毛大雪,提前登上列寧墓上方主席臺的斯大林自言自語了兩句話,恰好被身邊的真理報記者聽見了,第一句是“風真厲害”,第二句是“布爾什維克真走運,連上帝都幫他們”,確實,這樣惡劣的天氣使閱兵遭到空襲的風險大大降低。

上午8點整閱兵典禮開始,斯大林首先發表講話,隨後28467名紅軍官兵和200輛坦克組成方陣參加受閱,數十萬聞迅趕來的莫斯科市民現場觀禮,受閱隊伍中甚至出現了民兵方陣和從博物館中拉出來的舊式大炮,那還是克里米亞戰爭時期的武器,這是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閱兵式。



(紅場閱兵)

由於保密工作到位,千里之外的希特勒是從廣播裡聽到紅場閱兵消息的,暴怒的納粹元首抓起電話先把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包克元帥罵了個狗血噴頭,隨即命令第二航空隊出動戰機轟炸莫斯科,而這樣的狂風暴雪其實根本不利於空軍飛行,但是在希特勒的督促下,德國空軍還是勉強出動了轟炸機編隊前往。

結果德軍編隊遭到了嚴陣以待的蘇軍防空部隊和殲擊機部隊的痛擊,有25架德國轟炸機被擊落,有的蘇軍飛行員甚至直接駕駛米格1型戰機撞向德機,這種玩命的打法和惡劣的天氣讓德國空軍不得不草草收兵,最終沒有一顆炸彈落在紅場。



(T34編隊受閱後直接參戰)

此時閱兵式已近尾聲,荷槍實彈的受閱部隊通過紅場後直接開赴前線,其中的坦克部隊更是抄近路第一時間奔襲古德里安的四號坦克集群,如此血戰經月,終於頂住了德軍最後一輪攻勢。至12月5日起,在嚴寒天氣的幫助下蘇軍轉入反攻,強弩之末的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最後演變為全線撤退,戰役期間共損失了1300輛坦克、2500門火炮和50萬士兵,蘇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1年漫天飛雪中的紅場閱兵,是蘇聯紅軍的冒險一博,也吹響了絕地反擊的號角,它傳達了蘇聯最高統帥部有信心擊敗來犯之敵的決心,也表達了蘇聯人民在危急關頭眾志成誠的堅強意志,閱兵進行曲響起國際歌的時候,許多人已是淚流滿面。最關鍵的是,這次紅場閱兵向全世界清楚的宣告:蘇聯政府和軍隊決心抵抗到底,絕不投降!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非常熱血。

在1941年11月,蘇聯衛國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此時的莫斯科城外,上百萬德軍正在不斷逼近,其前鋒已經到達距離莫斯科僅有25公里的區域,德軍前線指揮官給希特勒發回的報告稱他們已經看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塔尖。

雖然德軍不可能看到克里姆林宮,但蘇聯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卻是毋庸置疑的,此時的莫斯科黨政機關都已經撤退到了後方的古比雪夫,偉大導師列寧的遺體已經轉移到了西伯利亞的秋明,斯大林作為最後撤離莫斯科的蘇聯高層人物一直在莫斯科堅守著。

然而,就在德軍鋒芒日益逼近,莫斯科隨時可能淪陷的極端危險時刻,斯大林最終沒有登上接他離開莫斯科的專列,在專列前來回踱步思索了很久之後,斯大林最終決定留下來,和莫斯科共存亡!

不僅如此,斯大林還決定於11月7日在紅場舉行大閱兵,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

此舉令蘇聯高層驚訝萬分,但是卻收到了巨大的效果,斯大林的鋼鐵意志在此次閱兵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如他在閱兵式上的講話:

“紅軍和紅海軍戰士、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男女游擊隊員同志們!全世界都注視著你們,把你們看作是能夠消滅德國侵略者匪軍的力量。處在德國侵略者壓迫下被奴役的歐洲各國人民都注視著你們,把你們看作是他們的解放者。偉大的解放使命已經落在你們的肩上。你們不要辜負這個使命!你們進行的戰爭是解放戰爭,正義戰爭......”

而這次閱兵雖然時間倉促,隊列不齊,但卻發揮了難以想象的巨大效果,蘇聯人民同仇敵愾,將德軍擋在了莫斯科城外。後期在遠東軍區西伯利亞師的增援下,蘇軍終於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消滅德軍超過50萬人,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不過,蘇聯也付出了傷亡180多萬人的巨大代價。

從後來的戰爭角度來看,41年紅場閱兵,絕對是一招險棋。

雖然蘇聯無論是人口、資源還是縱深都遠遠超過德國,但是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以來,短短四個月時間,蘇聯已經損失軍隊超過300萬。而且蘇聯還損失了不計其數的坦克火炮,96%的飛機,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超過1/4的淪陷人口。

到德國兵臨莫斯科時,蘇聯的武裝力量已經損失大半,士氣低落。就連斯大林本人也不能確定莫斯科到底能否守住,要不是蘇軍元帥朱可夫的一再堅持,斯大林絕對無法創造背水一戰的戰爭奇蹟。

那麼為什麼斯大林執意要走這步險棋的?這招險棋說明了什麼?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蘇聯已經無路可退

斯大林之所以堅守莫斯科,是因為此時無論是斯大林還是蘇聯,都已經無路可退。

雖然當時的蘇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著恐怖的戰略縱深,能夠拖垮任何一個敢於侵略蘇聯的國家。

但是由於蘇聯的武裝精銳力量幾乎都佈置在西線,這使得他們在蘇德戰爭前期損失殆盡。到莫斯科會戰前蘇聯基本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莫斯科被德軍攻佔,首先在政治上,蘇聯就已經徹底失去了主動權。這會使得蘇軍的士氣更加低落,德軍士氣更加高昂。

雖然蘇聯還有非常廣闊的縱深,但是這裡已經沒有可以抵抗德軍鐵甲軍團的武裝力量。而且莫斯科在帶給德軍重大政治意義的同時,也宣告了斯大林本人政治生涯的結束。

雖然斯大林締造了斯大林模式,使其成為蘇聯地位最高的人,但是丟失莫斯科會使斯大林顏面掃地,而德軍則可以趁機扶持親德派人物作為蘇聯的新領導。

而且一旦丟失莫斯科,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將會變得非常尷尬。美英等國可能會重新評估與蘇聯的關係。日本也很有可能趁蘇聯自顧不暇時,從遠東發起進攻。

所以保住莫斯科也等於保住了一切。雖然蘇聯有恐怖的戰略縱深,但這都不足以和莫斯科的戰略價值相比。

所以莫斯科市斯大林及蘇聯的底線,斯大林已經無路可退。

2、斯大林模式非常高效

雖然閱兵並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專利,但是閱兵卻能體現一個軍隊的整體面貌,對於檢驗軍隊整體素質有著極大的作用。

從這一點上來說,斯大林執意組織的紅場閱兵不僅是向敵人展現實力,鼓舞蘇軍士氣,更是對蘇軍整體面貌的一個瞭解。

蘇軍之所以在蘇德戰爭前期一潰千里,和斯大林30年代的大清洗運動密不可分,正是因為斯大林在各領域的大換血,尤其是軍隊,使得蘇軍上下的軍隊素質大受影響。

到蘇德戰爭前,蘇聯一線部隊很多連級指戰員學歷只有初中水平,對於現代化戰爭的認識極度不敏感,在德軍發起閃擊戰時,蘇軍前線指揮混亂,一潰千里。

但是對於此時的蘇聯而言,雖然軍隊損失慘重,但只要斯大林在,或者說斯大林模式在,蘇聯就垮不了。

對於當時的蘇聯而言,最厲害的武器不是天氣,也不是英美援助,而是斯大林模式下蘇聯恐怖的動員能力。

這步險棋的成功,從側面說明了斯大林模式在蘇聯的成功,也印證了大清洗之後,斯大林在蘇聯國內的崇高威望。

3、軸心國集團貌合神離

1941年莫斯科閱兵的成功,和軸心國集團的有機配合密不可分。

在蘇德戰爭前,希特勒最怕的就是兩線作戰,所以在進攻蘇聯前,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然後德國橫掃了西歐。

而蘇聯也怕兩線作戰,雖然遠東距離蘇聯本部很遠,但是日本同樣可以造成巨大的麻煩,所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蘇聯得以騰出手來解決日本。

等到德國閃擊蘇聯時,蘇聯和日本也在遠東實現了停火。

二戰是兩個陣營的戰爭,不過軸心國的合作卻始終有名無實。在德軍最需要日本進攻遠東予以聲援時,日本卻選擇按兵不動,然後南下太平洋。

日本南下的情報被同盟國潛伏在東京的佐爾格獲取,斯大林格以放心的調動遠東地區30萬西伯利亞師馳援莫斯科。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提到具有傳奇色彩的閱兵,1941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絕對排得上前三。1941年初冬,此時德裝甲集群已兵臨城下,根據歷史記載,偵察部隊已突入到莫斯科外圍(據說已從望遠鏡裡看到克里姆林宮的“洋蔥頂”),此時大批政府機關已被疏散,連列寧的遺體也已被搬到秋明,然而斯大林卻毅然絕然地要求進行閱兵來慶祝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蘇聯紅軍在走完閱兵儀式後,便直接奔赴戰場,這也是莫斯科保衛戰的開端。相對於同時期的淞滬會戰結束後,日軍還未集結完畢西進,國民黨就已經方寸大亂的準備遷都,為何斯大林敢在德軍兵臨城下時進行閱兵?

首先從蘇聯的國內外環境分析,不同於中國的是,當時的蘇聯主要資源以及各種軍事設施還有金融核心都在大城市,例如莫斯科等等。俄國10月革命成功的法寶也是城市包圍農村。所以無論戰爭進行到哪一步,對於蘇聯來說重點城市沒有辦法丟也丟不起。 莫斯科保衛戰勢在必行。斯大林也沒有意圖進行戰略縱深,以空間換取時間。

其次,就戰爭形勢以及蘇聯內部情況來說,當時的蘇聯沒有料到德國會那麼快的東進,僅僅三個月就直逼莫斯科,國內的戰爭動員其實並沒有做好,在這樣一個極其緊張的情況下,斯大林其實也有意圖通過紅場閱兵進行一次無聲無息卻又鬥志昂揚的戰前動員,這也要比普通的常規性的戰爭動員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喊個話開個會等等);而且高加索地區人群自古好勇爭勝,對於戰爭也沒有太大的顧慮感,從現在俄羅斯戰鬥民族的稱號上就能略知一二。


而斯大林之所以敢於在莫斯科處於危機之際,臨危不懼進行閱兵,其實正是說明其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有條不紊的進行了部署。也就是說蘇聯紅軍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要鎮定從容。而且各種作戰指揮以及部隊的機械大體集結完畢,蘇聯不打無準備之仗。閱兵式進行的時候,在莫斯科近郊機場上有500架飛機處於一級戰鬥準備,高射炮手們也隨時保持著高度戒備。同時,參加閱兵的防空軍混成高炮團的所有全組炮手都攜有整套編制彈藥。分列式的其他參加者也無不處於完全戰鬥狀態。這次在敵軍兵臨城下時進行的大閱兵,展示的是勇氣和信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勇氣,和對擊敗德國侵略者的信心:

“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


二戰吐槽君


"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分三路突然向蘇聯發起進攻,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蘇軍潰不成軍,一敗塗地,在後來的幾個月時間裡,蘇軍節節敗退,傷亡極為慘重,明斯克、基輔等城市先後被德軍佔領。

百萬德軍很快於10月初進抵莫斯科城下,區區幾十個蘇軍步兵師誓死苦戰,拼命維持防線完整。

然而,此時的希特勒卻認為莫斯科志在必得,揚言要在11月7日,讓德軍在蘇聯的紅場舉行閱兵。為此,德軍還給高級軍官配發了專門的禮服。

危機時刻,斯大林召開高層會議,專門討論照常舉行“十月革命節”閱兵的事。

與會的將領都對這個決定感到震驚,但斯大林卻堅持一定要延續這一傳統。他特別強調:“總而言之,不論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不會中止閱兵。”

據說,當閱兵式進行的時候,在莫斯科近郊機場上有550架飛機處於一級戰鬥準備,高射炮手們也隨時保持著高度戒備,同時,參加閱兵的高炮部隊都帶滿彈藥,分列式的其他參加者也無不處於完全戰鬥狀態。

其中,著名的西伯利亞師及大量坦克則從紅場直接開往前線。在閱兵方陣前往紅場的路上,不少士兵滿臉灰塵、衣著邋遢,他們有的從前線來,有的即將趕赴戰場。

有人就問了,在這樣一種特殊的境況下,斯大林冒著巨大風險照常舉行了閱兵,他的這招險棋到底用意何在?說明了什麼呢?

有書君分析,這場特殊的閱兵,應該說明了這麼幾個意思。

一、表明了蘇聯一定要戰勝德國侵略者的決心。

在斯大林發表的現場演說中,他這樣說道:“敵人已經進犯到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門前。

敵人指望在第一次打擊之後,我們國家立即屈膝投降。可是,敵人大大的失算了。

我們的陸軍和海軍雖然遭到暫時的失利,但還是在全部戰線上英勇的擊退著敵人的攻擊,給敵人以嚴重損失。

我們全國組成了統一的戰鬥陣營。陸軍和海軍一起實行粉碎德國侵略者!”他的演講充滿了必勝的決心和不服輸的精神。

而當時的形勢其實是很不樂觀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擊潰了蘇聯西方面軍,莫斯科的防禦已經變得很空虛了。

10月10日,莫斯科電臺突然發佈消息說莫斯科近郊的防線也被德軍突破了。這條消息讓城內的人們情緒高度緊張,莫斯科地鐵甚至也一度停運了。

此時,斯大林認為依照慣例在“十月革命節”舉行一次紅場閱兵。由他本人親口表明與德國侵略者血戰到底,永不妥協的決心。將是最好的扭轉局勢,鼓舞士氣的辦法。

蘇聯高層在閱兵前後表達出的堅定鼓舞了蘇聯軍民反抗到底的決心,使紅場閱兵後,蘇軍快速完成了補充,具備了反撲的實力。戰局也迅速產生了根本性的扭轉。

二、斯大林以此來破除他已逃跑的謠言。

由於戰局危急,莫斯科的蘇聯政府機關和各國外交人員開始陸續撤退。莫斯科火車站的一個岔道口上也停放了兩列特別專列,其中之一就是為斯大林撤離所準備的。

10月19日晨,斯大林早早來到車站,他在站臺上徘徊了2個小時,然後又坐上汽車回到了克里姆林宮。

原來,斯大林和當時的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元帥通了電話。在朱可夫的勸說下,斯大林決定繼續坐鎮莫斯科。

此時,各種傳言甚囂塵上,更加劇了莫斯科城裡的騷亂。作為國家最高層決策人,如果斯大林撤退了,那麼“群龍無首”,後果必然是軍心渙散,潰不成軍。

走是堅決不行的。既然決定堅守,那麼如何告訴大家,斯大林同志不僅沒走,還要跟大家在一起,同仇敵愾,誓死守衛家園!這就成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此情此境,閱兵式成了一種傳遞正能量的最佳形式。

三、斯大林以這種形式喚醒民眾的民族榮譽感,鼓勵大家振作起來。

俄羅斯自古是一個剽悍尚勇的民族。在首都莫斯科面臨滅頂之災時,蘇聯青年近衛軍和戰略預備隊邁著矯健的步伐,昂首挺胸通過紅場,直接開赴戰場,慷慨赴死。這一幕確實感動了幾代人。

斯大林當時正是希望通過紅場閱兵喚起蘇聯集體的記憶,增強民族的集體自豪感和弘揚民族精神。

斯大林在演講中回憶了1918年紅場閱兵時的情況。當時的蘇聯,紅軍還沒有組建起來。糧食不足,武器不夠,被服缺少,可以說是要啥沒啥。

而此時蘇聯的狀況比二十三年前不知要強出多少倍。無論工業、農業生產或礦產資源開發,都要富足很多倍。

而且還有同盟國越來越多正義的力量,大家一起結成反對德國侵略者的統一戰線。

斯大林同時提醒大家別忘了,紅軍曾屢次把轟動一時的德軍擊得倉皇逃竄。所以 敵人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厲害。

可以想象,在那種特殊環境裡,這樣一段充滿了正能量而又毫不虛誇的總結對普通民眾和士兵們具有怎樣的鼓舞和引領作用。

不得不說,作為蘇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斯大林的堅定與鐵腕本身就是蘇聯贏得衛國戰爭不可忽視的因素。

綜上所述,紅場閱兵讓“斯大林已經撤離莫斯科”、“希特勒攻克莫斯科”的謠言不攻自破;紅場閱兵證明莫斯科屹立不倒,更顯示了莫斯科人民頑強的鬥志。

據說,當閱兵的音樂通過無線電在全世界迴盪的時候,希特勒在收音機裡聽到了閱兵進行曲和官兵堅定的腳步聲。

當他知道這是現場直播的閱兵式後大發雷霆,他立即要通空軍轟炸機聯隊司令的電話,氣急敗壞地罵道:“你這頭笨驢,俄國人在我們的鼻子底下舉行閱兵式,你卻睡得像個死豬!”

捱罵的空軍聯隊司令不敢怠慢,立即親自帶領飛機偵查情況。但希特勒卻沒等到他的報告,因為他的飛機在接近莫斯科前被蘇軍擊落了。

1941年的紅場閱兵,充分說明了,一個民族只要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再強大的入侵者也會被趕出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土。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這次閱兵的確是挺冒險的,要知道德軍當時距離莫斯科只有三十公里,假如說人家一場偷襲,一個炸彈直接扔在主席臺上,那蘇聯那些大人物可能就要被一鍋端了,萬一上空飛過飛機,狂轟亂炸那可就悲劇了。當然我們能想到的,蘇聯早就想到了,他們之所以在緊要關頭還要閱兵,自然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在11月7日這一天,蘇聯堅持舉行了閱兵儀式。有趣的是當時蘇聯可是被打的潰不成軍,希特勒當時自豪的對手下說,就算他們要投降,我們也不接受,就要徹底打垮他們。在十月革命紀念日來臨之際,莫斯科的人民可不是一片喜悅,他們正面臨生死存亡,這個時候斯大林問朱可夫這次閱兵如何安排,就連朱可夫都以為自己聽錯了。

其實一開始閱兵的時候是絕對保密的,因為要防止對方偷襲,當士兵們走到莫斯科紅場的時候他們才知道斯大林竟然要閱兵,斯大林講話之後,當天傳遍了蘇聯。他的這次演講可以說是歷史性的,因為他的這次閱兵,很好的激發了民族情緒,有趣的是,斯大林還故意告訴士兵,已經消滅四百五十萬德軍來鼓舞士氣,這些修改過的數據對於振奮士氣有很大的幫助。

斯大林堅持閱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僅是政治影響更是心理鼓舞,全蘇聯都知道,最高統帥還依然在莫斯科,這代表蘇聯是有能力保護莫斯科的。閱兵結束之後,這些士兵直接就開赴戰場,勢頭非常兇猛。

這場閱兵的確是一步險棋,可是對於提升全民士氣的確是非常有用,在戰爭時期,精神因素是絕對不能忽略的,斯大林的這次閱兵給了全軍將士戰勝敵人的力量,同時也是喚醒全民鬥志。在閱兵之前整個莫斯科都瀰漫著絕望,可是閱兵之後這一切都變了,這次閱兵的效果是顯著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此時兵臨城下,可以說蘇聯命懸一線了,一個民族已經被逼到退無可退的境地。

閱兵,悲壯而雄偉,受閱部隊大多都是走過紅場就開赴前線,有些坦克還是從前線抽調過來的,受閱部隊頗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意思,整個莫斯科戰役,蘇軍大約傷亡了72.9萬人,這麼大的戰損,那這些走過紅場的軍人,最終能有多少能活下來。


這場大閱兵,體現的是這個國家的勇氣和不屈精神。戰爭才開始三個月,蘇聯就被逼到了懸崖邊—首都莫斯科,巨大的戰損和國土損失,已經讓這個紅色帝國人心惶惶,領導層都一度懷疑人生。民眾急需一針強心劑,廣大指戰員需要最高領導層的精神鼓舞。

莫斯科就是前線,最高領導人留在莫斯科,就是與軍民同舟共濟,共赴國難,這是何等勇氣。

閱兵,就是告訴國民,最高蘇維埃領導層絕不怯懦,與你同在!

閱兵,就是告訴蘇聯指戰員,你們身後就是莫斯科,是蘇聯最高領導層!

閱兵,就是告訴希特勒,放馬過來吧,小鬍子!

紅場上斯大林的聲音迴盪:

“讓我們的偉大祖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頓斯科伊、庫茲馬·米寧、季米特里·波札爾斯基、亞歷山大·蘇沃洛夫、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的英姿,在這次戰爭中鼓舞著你們吧!讓偉大列寧的勝利旗幟指引著你們吧!

為完全粉碎德國侵略者而戰!

消滅德國侵略者!

我們光榮的祖國萬歲!我們祖國的自由和獨立萬歲!

在列寧旗幟下,向勝利前進! ”

國際歌在廣場迴響,數十萬群眾在風雪中高聲呼喊“烏拉”“蘇聯萬歲”。一列列軍人走過,有炮兵學院、列寧格勒軍事學院的學員,第2,第316步兵師這些成建制的部隊,海軍部隊,以及捷爾任斯基師………


當民兵方隊走過,沒有人去責怪他們雜亂的腳步和五花八門的服裝和武器,這支由工人、農民、機關幹部、學生等組成的武裝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義,那就是“戰士”!

就算一些100年前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的老式大炮又怎麼樣,只要能打出一發炮彈,也在悲壯的時刻再次為國家再上戰場………

蘇聯軍民,就是在希特勒眼皮底下,弄了這麼一場偉大的閱兵!

在漫天的大雪中,有28467名紅軍官兵接受了檢閱,隨即毅然決然地由紅場奔赴了戰場,與德軍展開最後的決戰。向世界發出一個聲音:

我們堅決抵抗到底,我們絕不投降!


那年那兔這些事


紅場閱兵的確非常鼓舞士氣,但這算不上是險棋吧!

1941年9月,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在佔領斯摩稜斯克之後,成功地逼近莫斯科城下。到9月底,德軍已在莫斯科以西集結了大約180萬軍隊,準備一鼓作氣拿下莫斯科。

不過由於在基輔會戰中耽誤了太多時間,以至於德軍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已經快到冬天了。由於蘇聯人在撤退時對交通線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導致德軍的後勤補給非常困難,因此希特勒希望古德里安和博克二人能夠速戰速決。

對於來勢洶洶的德軍,斯大林也做了玉石俱焚的準備,他拒絕了遷都的提議,決心與莫斯科共存亡。他任命朱可夫為莫斯科保衛戰的總指揮,負責所有蘇軍的調動。在接到任命之後,朱可夫發動了全市人民修建防禦工事,甚至連克林姆林宮都被改建成了一座要塞。

十月初,戰爭徹底打響。由於在前期損失慘重,蘇軍在保衛戰初期兵力是少於德軍的。但好在堅固的防禦措施和即使趕到的大雪有效的拖住了德軍,為日後蘇軍的反攻打下了基礎。

1941年的那個冬天真的非常寒冷,就連俄羅斯人都認為那個冬天非常寒冷,而且不僅天氣寒冷,那年冬天的雪也是非常大,這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地意外傷害。雖然德軍早就料到蘇聯的冬天非常寒冷,並準備了大量過冬物資,可是惡劣的交通使得過冬物資運不到前線,許多德軍被直接凍傷,槍支也因為缺乏潤滑油而卡殼。幸虧當時德軍的坦克多是使用汽油的,如果使用柴油,我估計古德里安就得哭死。

就在莫斯科保衛戰打響後不久,蘇聯得到情報,證實日軍不會進攻蘇聯遠東地區,於是斯大林就下令將駐守遠東和西伯利亞的蘇軍大量調回歐洲,同時加快在後方的徵兵工作。

1941年11月7日,這一天是十月革命24週年紀念日,斯大林決定在這一天進行紅場閱兵,以此振奮蘇聯軍民的抗敵士氣。

其實蘇聯在建立之後不久,就已經有了紅場閱兵的慣例,不過在二戰前的閱兵都是選在5月1日進行的,這是為了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1923年5月1日,蘇聯首次在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而在1941年當年的5月1日,蘇聯已經在紅場舉行過閱兵式了,只不過當時蘇德戰爭還沒有爆發。那個時候誰也不會料到,半年之後竟然又在紅場舉行了一次閱兵。

這次閱兵比較倉促,什麼軍姿、軍容都來不及整理,但每個士兵都有上場露臉的機會。雖然此時德軍就在不遠之處,但是這次閱兵也算不上危險。(紅場閱兵)

當時距離莫斯科最近的德軍也在100公里之外,德軍的火炮夠不到克林姆林宮。而得益於冬季莫斯科上空惡劣的天氣,也不適合德軍轟炸機的大規模出動。總體而言,11月7日那天莫斯科還是比較安全的。

並且這些軍隊在接受完檢閱之後就直接開赴前線了,與其說這是一場閱兵,你也可以將其簡單地認為就是走個過場,這場閱兵的象徵意義大大超越了實際意義。

在閱兵式上,斯大林向所有的蘇聯軍民發佈了講話,他說道:“我們的國家正在遭到入侵,全體蘇維埃公民和軍隊都要不惜用盡每一滴鮮血來保衛蘇維埃土地和村莊”。(正在檢閱軍隊的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的話確實極大地振奮了蘇聯軍民的抗敵信心,畢竟在當時蘇聯人的處境同樣是十分惡劣,寒冷的天氣不僅使德軍大量減員,也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許多蘇軍士兵的衣服同樣非常單薄,而莫斯科市民的口糧也是定額髮放的,甚至連取暖用的煤炭也不充足,此時整個莫斯科的前途還是一片茫然。

而就在這艱苦地抗戰中,這場閱兵給了蘇聯人以戰勝德軍的希望,對此不得不佩服斯大林的勇氣。

二戰之後,在十月革命逢五逢十紀念日上,以及在德國投降勝利日上,蘇聯和俄羅斯政府都會在紅場舉行閱兵式,以此紀念1941年11月7日的那場史詩級閱兵。

(2016年紅場閱兵式鳥瞰)


千佛山車神


這是一招險棋,更是一招“智棋”。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士氣很重要,而如何提振士氣?這個時候就需要搞一場大閱兵,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首先,納粹已經兵臨城下,最主要的任務是守住莫斯科,擊退來犯之敵,平常的方式已經不具備實施條件。再者,蘇聯軍民的戰鬥意志很強,此時需要堅定必勝的信心,一場大閱兵,可以讓強者更強,也可以讓意志薄弱的人,重燃勝利的希望。與此同時,蘇聯人也要向德國示威,自己不可能倒下。

毫無疑問,此舉震撼了世界,英美對於蘇聯能否守住莫斯科,此前一直持懷疑態度,這將影響到對蘇政策。大閱兵之後,英美都佩服的五體投地,認為德國必將戰敗。蘇聯守住莫斯科,挫敗納粹的閃電戰,德國命不久矣,這是大勢所趨。正因如此,英美對蘇聯的態度發生轉變,此前對蘇聯沒有信心,現在信心十足,準備在西線響應蘇聯。

有人說,斯大林在犯險,在戰時,資源捉襟見肘,是否會分散資源?分散注意力?答案是不會!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明其表,不明其裡。斯大林搞這場閱兵,但不是平時的閱兵,這屬於戰時閱兵。在紅場上的蘇聯軍人,直接開赴戰場,與平時的閱兵存在很大區別。因此,這場閱兵不會分散資源,更不會分散注意力,反而是提振了士氣,讓資源能夠更有效的利用。在閱兵後,蘇聯軍隊的士氣空前提高,都抱著必勝的信念前往戰場。如果沒有這場閱兵,打勝仗的概率肯定會降低,因為缺乏士氣,注意力會分散,資源利用率將變差,作戰能力會減弱。

這場閱兵,還有一個效果,就是降低德軍的士氣。剛開始,德軍很有信心,認為很快能拿下莫斯科。現如今,德軍深陷泥淖,看不到獲勝的希望。在此時,蘇聯搞一場閱兵,德軍也會看在眼裡。他們會認為,蘇聯人的戰鬥意志非常高,德軍原本就很狼狽,看到蘇聯人的精神狀態,德軍會變的更加自卑,越發的提不起士氣。如此一來,德軍會畏懼蘇軍,既然感到了害怕,德軍也就不可能贏。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場閱兵之後,蘇聯人變成了勇者,德國人被嚇成懦夫,結局早已註定,德國必輸無疑。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1941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確實是驚人之舉,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一、說明了斯大林的政治眼光極高

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在這個日子進行閱兵式本身就有不一般的意義,而這個時間段,莫斯科又面臨德軍進攻。

德軍從9月30號開始,發起颱風行動,目標就是佔領莫斯科。在這種局勢下舉行閱兵式,其政治意義非同一般。不僅向全世界彰顯蘇聯人民抵抗的決心,還極大的鼓舞了士氣,堅定了蘇聯人民的信心。

除此之外,斯大林還用這種方式破除了一個謠言,當時莫斯科城裡人心惶惶,有謠言說斯大林已經撤離了莫斯科,而且確實出現了一些高官逃命的現象。

二、說明蘇聯對保衛莫斯科胸有成竹

在臺風行動之前,蘇軍就已經得到了德軍的進攻計劃,作出了詳細部署。

當時蘇軍情報機構已經從大清洗中恢復過來,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大量情報,其中就包括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計劃。

當時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有很多憎恨法西斯,同情蘇聯的人士,他們心甘情願的為蘇聯獲取情報。

蘇軍得到颱風行動的情報後,進行了針對性的部署。一直到會戰結束,德軍也沒有能夠打進莫斯科。

除了德軍的行動之外,佐爾格提供了日軍決定南下的情報。蘇聯得以將遠東軍隊調到莫斯科,極大增強了蘇軍的實力,紅場閱兵的主力就是西伯利亞師。

應該說斯大林對於守衛莫斯科還是很有信心的,閱兵也是基於這種把握作出的決定,斯大林不是頭腦發熱的人,不會隨便冒風險。

三、說明蘇聯的積極防禦策略已經產生作用

從6月22日開始,德軍發起巴巴羅薩行動,蘇軍損失慘重,節節敗退。7月初,蘇聯修改了戰略,由原來的進攻戰略改為積極防禦。

在這種戰略指導下,蘇軍進行了一系列的防禦作戰,比如斯摩稜斯克會戰等,雖然最後都以蘇軍失敗而告終,但是對德軍有生力量進行了重大殺傷,在莫斯科會戰前,德軍已經損失55萬人。

斯摩稜斯克會戰之後,原本應該直搗莫斯科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被迫轉為防禦,分兵參加基輔會戰,到了九月底才開始繼續進攻莫斯科。但此時蘇軍已經得到充分時間集結預備隊。

紅場閱兵充分說明蘇德戰場的形勢在發生變化,蘇聯已經開始走出戰爭初期倉促應戰、被動挨打的局面,斯大林現在已經能夠從容應對,雖然形勢依然很嚴峻,但是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了。

總而言之,紅場閱兵不僅凸顯了蘇聯領導人的膽略,蘇聯人民的決心,也透露了戰場形勢的變化。德軍的巴巴羅薩行動可以說已經破產。

反觀果粉眼中英明神武的蔣公,既沒有抵抗的決心,又不組織撤退,猶豫不決,自己先跑了,留下南京數十萬難民,成了日軍的刀下亡魂。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富貴險中求,狹路相逢勇者勝!

敵人已經兵臨蘇聯首都莫斯科城下,但莫斯科城中照常舉辦大閱兵!這樣的決定可以說體現了斯大林作為蘇聯最高領袖的魄力和遠見。紅場國慶大閱兵的照常舉辦,使得城中的百姓以及全蘇聯人看到了希望和受到了鼓舞。也瞭解到了當時的國家領袖斯大林同志對於取得衛國戰爭勝利的信心和毅力。

其實按照國家慣例舉辦國慶大閱兵是蘇聯一直以來的傳統。但是1941年這一年的國慶卻顯得如此的不同。德國在基本佔領整個歐洲大陸之後,在與英國開展了空戰中受挫的德國轉而開始將戰爭的矛頭指向了東歐大國蘇聯。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派遣納粹大軍兵分三路入侵蘇聯,並且迅速的佔領了蘇聯在東歐的大部分地區。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首都,此時卻成為了前沿陣地。蘇聯在歐洲的幾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經濟重鎮全部失去。此時的莫斯科城岌岌可危。



1941年9月30日,德國的先遣部隊已經抵達了莫斯科城下。距離莫斯科城只有不到25公里的距離。莫斯科保衛戰由此打響。一開始德國在充足的準備下,對莫斯科城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大有一舉拿下莫斯科的想法,這也是希特勒在出徵蘇聯之前,便制定的閃電戰征服蘇聯的戰略。因為希特勒便是憑藉著優勢的兵力以及閃電戰的作戰方式,迅速的席捲了整個歐洲,希特勒信奉一句話:“閃電戰戰無不勝。”而蘇聯方面處於劣勢的防禦狀態。


但是1941年11月7日,這是蘇聯舉國歡慶的國慶日。但今年卻顯得十分的特殊,莫斯科城外便是百萬之眾的德國納粹軍隊。蘇聯紅軍則都圍繞在莫斯科城的防禦陣地裡艱苦的抵抗著納粹德國的進攻。要不要按照慣例正常舉辦紅場大閱兵?成為擺在斯大林為首的國家領導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什麼有這樣的顧慮呢?首先舉辦紅場大閱兵,勢必會徵用一部分軍隊來參加紅場的閱兵儀式。這對於戰事十分吃緊的莫斯科城保衛戰來說顯得十分不合時宜。另外一方面,便是出於安全的考慮,舉辦紅場大閱兵是必要讓斯大林等國家元首列席於紅場閱兵臺上。儘管可以鼓舞士氣,但是萬一德國此時派轟炸機以及坦克大炮轟炸莫斯科紅場,則可能會造成國家元首的不必要傷亡!進而影響整個國家下一步的決策和戰略,從而打擊蘇聯紅軍的保衛國家的意志力和信心。



但是閱兵也有好處。國家按照慣例正常的舉辦國慶紅場大閱兵,一方面可以表明國家領導人對於戰勝納粹德國的信心和決心,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表明國家領導人對於打贏莫斯科城保衛戰的意志力!因此閱兵可以極大的鼓舞城中的軍民百姓低落的情緒,和對前途未卜的擔憂,同時可以利用國慶大閱兵調動起國民的愛國情懷。從而使得更多的人發揮更大的積極性去參與到莫斯科保衛戰的防禦中。


斯大林決定不顧個人安危、鋌而走險,照常舉辦國慶紅場大閱兵,並且自己會親臨紅場上觀看閱兵並發表講話,向英勇的蘇聯戰士們致意!為的就是鼓勵國民和軍隊戰勝納粹德國的信心和決心。

1941年11月7日國慶紅場大閱兵舉辦比往常提前了兩個小時。為的就是防止納粹德國的轟炸和破壞。紅場大閱兵剛剛結束之後,參與紅場大閱兵的軍隊便直接開赴了莫斯科城保衛戰的防禦前線陣地。莫斯科城內的軍隊和百姓在參加完國慶紅場大閱兵儀式之後,深受鼓舞並且堅定了保衛國家、保衛莫斯科城的信心和決心。誓死要與納粹德國法西斯鬥爭到底。

狹路相逢勇者勝!斯大林的這一決定為最終打贏莫斯科保衛戰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