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跳橋自殺,用5秒鐘結束17歲的生命,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裡寫道:

“為什麼風可以那麼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學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

少年跳橋自殺,用5秒鐘結束17歲的生命,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無意中從抖音上看到,上海17歲少年在和同學發生矛盾上,被媽媽帶回家的路上,因為媽媽的不停批評,一氣之下打開車門衝出去,從盧浦大橋一跳而下,結束了僅僅17歲的生命。

從開門到跳橋,只用了5秒,5秒有多短,活著就有多痛。

我想,母親的這一次批評並不一定是少年衝動尋死的最大原因,也許是在他17歲的生命裡,日積月累的壓抑導致了這一次批評成為壓在他心裡的最後那一根稻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看完視頻,我腦海裡不時浮現少年抹淚狂奔的決絕和他母親跪地捶胸的悲痛。


少年跳橋自殺,用5秒鐘結束17歲的生命,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從這次事件裡,可以感受到好好說話很重要


少年的青春才剛開始,人卻沒了。少年的母親,估計往後一輩子都會活在自責當中。

如果當初好好說話,孩子還好好的。批評再多,人沒了,還有什麼用呢?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只要不是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請先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先聽聽他經歷了什麼,而不是劈頭蓋臉上來就責備。

你都不知道他經歷的是什麼,又何來立場對他指點和責怪?

當一個人心裡極度委屈,得不到親人的理解,甚至還招來親人的否定與責備,那種無力感與絕望,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的。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生死麵前無大事,天大的事情,請停下來好好聽聽,和孩子好好說說。不要讓五秒鐘把一切變成停止的那個按鍵。

生而為父母,有話請好好說。

好好說話,受益的不僅僅是夫妻雙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因為幸福不是你房子有多大,而是房裡的笑聲有多甜。

如果孩子從小在好好說話的家庭環境下成長,他的心裡不會有委屈,不會有壓抑,不會有困頓,那將會是一位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過,進入青春期父母要少說話,不要嘮叨,關鍵時刻說幾句即可,無需孩子承認錯誤。改“要求和命令”口氣變“商量”口氣。將孩子當做自己的“同事”或“朋友”尊重待之。

好好說話,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

少年跳橋自殺,用5秒鐘結束17歲的生命,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從這次事件裡,可以看出尊重孩子是多麼重要

紀伯倫 《先知》把親子關係說的很透徹:"孩子其實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生,卻並非從你們而來。 "

很多父母,從來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反而覺得孩子是屬於自己的,可以打可以罵,以愛的名義,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家庭溝通是不存在的。

有些父母甚至站在道德制高點,認為自己的所有想法和做法都是對的,要是你的和我的不一樣,那就是你的不對,你就一定要改到跟我的一致。

孩子最不願意看見的就是,父母高高在上用惡劣的言辭一次又一次捶打他們的內心。

我們所處的是求同存異的世界,沒有對與錯,只有看法或者立場不一樣而已。

對於一個西瓜,你說它甜,我說它圓。大家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你的沒錯,我的也沒錯。

為什麼你非要我說,對對對,它就是甜的。這原本是多選題,你生生把它變成單選題,又是何苦。

孩子即使再小,也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和你的不同,也是他的獨一無二,請給予尊重。

少年跳橋自殺,用5秒鐘結束17歲的生命,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從這次事件裡,可以看出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視頻裡,我留意到晚上十點多,不顧車流,少年的母親擅自把汽車停在車來車往的盧浦大橋路中間,打著雙閃,站在車後門外不停批評指責車裡的孩子。

這個舉動本身就很不理智,目無他人。

她完全不顧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引起堵車,會不會引起他人的行車危險,會不會因為撞到她而給別人帶來麻煩。

我不知道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非要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在路中間停下車來責備孩子。

這位母親一頭熱的行徑,也許早就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事情到了一定的臨界點,一頭熱的衝動和不理智就佔了上風,進而演變成一出悲劇。

如果少年能夠足夠冷靜,還會往下跳嗎?

每個孩子生來如同白紙,孩子行為就是父母行為的一面鏡子。

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身上重現。你想要孩子三思而後行,自己就先要成為一位三思而後行的人。

少年跳橋自殺,用5秒鐘結束17歲的生命,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雖然這是一次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100%的概率。

在家庭教育的路上,育兒先育己。好好說話很重要。

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會給一個孩子帶去終生的影響,所以在決定要生小孩的那一刻,請記住,那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你要不斷地反問自己,是否準備好了。

用5秒將17年抹零的孩子,是對父母最大的懲罰。


-END-

家有2歲+寶寶,始終相信小朋友的學習能力,行為習慣,性格養成都是從玩耍中成長起來的,邊玩邊學。用心陪伴,做一個不那麼完美的媽媽。轉載請聯繫授權。部分信息與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