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從曠視融資看CV企業如何進軍安防

解讀——從曠視融資看CV企業如何進軍安防

傳統的安防廠商怎麼也想不到,在安防領域深耕多年的他們,在安防後端的市場竟會突然殺出諸如華為、曠視、商湯這樣的AI企業們,且他們的野心還不止於此,伸向安防的觸手居然也開始逐漸染指前端設備。從“你不得不依賴我”,變成自己嘗試做做看的新競爭對手。而曠視此次融資7.5億美元無疑也傳達了個新信息:

“請加緊做新技術,不然可能會依賴我。”

據瞭解,參與此次D輪融資的均為全球性的著名機構和戰略投資者,包括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BOCGI)、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旗下全資子公司、麥格里集團以及工銀資管(全球)有限公司。據專家預測,經過此次融資,曠視的估值將超30億美元。

曠視方面表示,本輪融資所獲資金將主要用於進一步加強曠視在深度學習技術領域的優勢,並加速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商業化了落地。此外,此筆資金還將用於招募頂級AI人才,為更多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推動公司的國際化運作。

說到這,明眼人已經不難看出,此次融資將成為曠視的又一個跳板,未來安防行業的技術尖端花落誰家或許又將打上一個問號。

解讀——從曠視融資看CV企業如何進軍安防

對於AI企業在安防行業的不斷運作,今年年初,安防行業的領頭羊海康、大華紛紛宣佈新的戰略方向,其中都包含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要素,而做人工智能的曠視也在近幾年快速佈局安防行業,承包了多個城市的智慧城市項目,其研發的“天眼”系統更是履立奇功,幫助公安部門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可見如今的安防行業和人工智能行業可謂是“乾柴對烈火”,行業融合的步伐正持續、快速的推進。

那麼今天幫尼菌以曠視為例,以點及面,看看諸如曠視這樣的CV企業是如何一步步走入安防的。

獨角獸的安防血

誕生於2011年的曠視可以說一點都不算安防陌生人,曠視智能物聯業務群組副總裁陳雪松更是一個在安防行業深耕17年的老炮,他曾表示他加入曠視的原因之一就是看好AI技術未來應用於安防行業的潛力。他表示,傳統安防雖然在穩步發展但仍有很大幾個值得改善的方面:

①使用效率低。傳統安防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即雖然可以捕捉的信息繁多,但絕大部分都不會被利用到,最終被格式化。典型的例子就是警方對於監控的使用,在以前,警方往往只有在案件發生後才使用監控,並不能在事件發生時就及時作出反應,阻止案件發生。且使用時還要進行篩選,費時費力,極大的降低了辦事效率。

②應用場景有限,傳統安防多服務於商業領域和公共安全領域,對於很多需要安防技術的便民領域涉獵較窄,應用廣泛性還有較大死角。

③識別能力較差,據瞭解,其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就打算採用人臉識別技術入場,但因為識別率偏低就沒有成功採用。對於人臉識別來說,沒有98%以上的識別率幾乎都等於空談,而傳統安防的識別率往往不能盡如人意,很多高端的應用因為識別能力有限而無法落地。

因此,陳雪松說道,包含有AI的算法進入安防行業是安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治安和智慧城市建設的要求。我們進入安防也算是順其自然的事。

解讀——從曠視融資看CV企業如何進軍安防

曠視副總裁陳雪松

2014年,流淌著安防血的曠視正式切入安防市場,力圖用AI為安防產業帶來智能及業務流程的轉變。而安防和智能碰撞的火花,自此就再也沒有停下來。

CV入局安防 還需擇路突破

我們都知道,一件成熟的安防產品是由算法、算力、和數據場景構成。擁有強大的算法和製造出安防產品在實際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別。對於像曠視、商湯這樣進入安防行業的CV(計算機視覺)企業來說,如果只有算法算力而沒有實際的落地應用,那麼一切無異於紙上談兵。

安防廠商們也深喑此道,早在互聯網企業剛剛接入安防產業之初,很多安防巨頭就明確的指出的互聯網企業佈局安防行業明顯的短板:

東方網力董事長劉光:互聯網公司通過單一算法的優勢獲取了機會+訂單並不足以對傳統安防廠商產生大量的影響。因為安防產業是一個需要深度瞭解客戶需求、瞭解整個銷售體系、產品體系、方案的行業。

大華研發總監鄭韜:安防是從前到後、從視頻獲取到視頻存儲的一整套系統,是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完整體系。智能作為其中的一環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對於安防來說,芯片、智能測大數據或者平臺方案都是大戰略、大方向。很難用一種尖端技術就鎖定勝局。

宇視總工程師黃海軍:從企業角度來說,CV初創公司對傳統安防企業確有衝擊,算法是他們最大的武器。但同時,他們也存在大量的弊端,如何掌握安防行業的特殊性,才是立足安防行業的根本所在,但如果僅僅提供算法,很難與安防客戶產生關聯,價值不會得到充分體現,長久以往,將會被行業本身的特性拉下來。所以純粹做算法的廠商很難存活。

一切的一切,都劍指兩個關鍵點,即落地應用和銷售渠道,這是這些在安防行業沒有底蘊積累的CV企業們最難突破的難關。從歷史的經驗上來看,互聯網公司在安防行業中往往逃不過3個結局:

①轉型做集成商

②轉型做芯片商(英偉達、谷歌等)

③被傳統安防巨頭收購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著其必然性,AI公司很難拿到傳統安防企業深耕的銷售渠道和機會。所以AI公司只有將他們先進的技術融入進安防產業鏈的後端才有可能突出重圍,這也是最難的一步。能夠完全憑藉自身優勢突圍的目前業內也只有華為一家,其憑藉的是多年在電信業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經濟基礎。對於像曠視這樣的CV企業來說,完全獨立地來打造安防品並銷售依然存在很大難度。

解讀——從曠視融資看CV企業如何進軍安防

但對於他們來說,肯定不甘心被收購,於是合作便成為了他們所選擇的道路,通過將業內領先的算法植入到產品設備當中,運用傳統安防企業強大的數據場景和銷售能力,共同獲利。這也是這些CV企業在安防領域能夠接受的道路。不過這種環境,如今已經岌岌可危。

產業融合,CV企業面臨新的挑戰

隨著近幾年CV企業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做跨界融合。早在去年年初,海康就宣佈啟動AI Cloud開放平臺,佈局AI產業,今年大華也緊隨其後,宣佈將建立大數據中心,致力於研發智能安防設備,可以說在合作過後,安防龍頭們正向AI產業躍躍欲試。

與外患同時存在的還有內憂,如今AI產業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先進的技術可能沒出幾個月便被競爭對手趕超,甚至面臨淘汰,例如,甲骨文這樣的大廠如今也面臨裁員的困境。越來越多的人看出,算法的門檻正在逐漸降低,CV大廠能不能保持出對於尖端技術的持有,已經畫上了一個小小的問號。

對此曠視科技安防事業部安洋說道:首先,曠視不拒絕做芯片級的算法來賦能其他傳統安防廠商,讓後者有能力擴大整個AI安防市場的容量;其次曠視不會僅僅充當嫁衣角色,也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一些事情。

對於第二點安洋有著自己的解釋:首先,曠視不會放棄保持在算法方面的絕對優勢地位,在未來,安防行業能和曠視競爭的企業應當不超過兩家。其次,曠視內部也深知AI只是一種工具,不能產生實際的價值、不能直接服務於用戶。所以曠視會一直在這方面做出努力,更好的將AI應用於產品中,而並非在算法方面做出調整。

兩個產業之間如今已經不僅僅是合作,更是碰撞和融合。

那麼曠視是如何改變的呢?

首先,在傳統優勢的算法領域,曠視深耕其Face++技術,在2018年更是擊敗谷歌DeepMind和英偉達等巨頭公司,斬獲時空行為定位和實例視頻分割雙項冠軍。另外,截止2017年,曠視已經在中國、美國、印度、歐洲等國家提取提交人工智能專利700多件,是人工智能行業內擁有自主權最多的企業之一。

其次在產品方面,曠視依靠其先進的人臉識別技術,先後推出了天眼系統、天眼系統2.0、全幀全畫幅人像抓拍機、智能人臉前置識別單元MegBox B1等產品。這些設備已經服務於全國各個智慧城市項目,不斷創造著自己的價值。

解讀——從曠視融資看CV企業如何進軍安防

曠視1080p抓拍攝像機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眼系統,該系統目前已經服務於全國20多個省市,協助民警抓捕了上千名逃犯。據瞭解,該系統擁有極其強大的人臉識別能力,能夠一秒識別人臉並精確搜索,平均時長不超過15分鐘。堪稱科幻片般強大的人臉識別能力。更有一天抓獲19個在逃人員的驚人能力,收到了安防業界和警方的一致好評。

此外,通過與常住人口庫進行n:n對比,還能查出一人使用多個身份證的辦假證行為。前陣子震驚全國的北大學子弒母案兇手吳謝宇被抓獲正是天眼系統的手筆。其功能強勁可見一斑。

解讀——從曠視融資看CV企業如何進軍安防

天眼系統履歷奇功

目前,曠視已經逐漸把警方看監控收集信息這一現象逐漸“摒棄”,運用其系統的強大功能,甚至能由前端進行一鍵報警、智能分析、案情預警等功能,

幫助警方及時更好的保障群眾生活和工作的安全。如今,曠視已經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主力軍之一。

可以說AI+安防的道路,以曠視為代表的CV企業,已經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結語:在危機中前進

總體來說,CV企業目前在安防行業仍然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安防巨頭的轉型和其他人工智能企業的加入,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地位將受到威脅。

但對於安防產業本身來說,AI+安防的模式只會加速智慧城市的建設,對於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和提供公共服務有著積極的建設意義。安防也正由被動向著主動轉變,未來的人工智能將會繼續擴展安防市場。而這些CV企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破局,則依舊值得我們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