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太陽——地球的幕後推手,沒了它,地球只能去流浪了


颳風、下雨、陰天、晴天……這些我們常見的天氣現象和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它源自於地球的大氣環流。而驅動地球大氣環流的幕後“推手”,正是太陽。也正是有了太陽的存在,才有了地球上的一切,沒有了太陽,地球將成為小破球,真的要流浪去了。

太陽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能量,它造就了一年四季的陰晴冷暖和風霜雨雪,它也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心情和生活軌跡。所以說,太陽這顆恆星,對於地球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來說,那是一點不陌生的,古今中外處處都有著它的“傳說”。

太陽是至高無上的,在古時候人們對他極其崇拜,世界各地的古人都把他視為神聖無上的。比如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太陽之神赫利俄斯,相傳他每天不停歇的乘坐著由四匹火馬所拉的日輦在天上馳騁,從東到西晨出晚歸,也是夠累的。後世的神話傳說中他漸漸地與阿波羅混為一體。


羅馬神話中的太陽之神索爾,傳說他是由敘利亞神話傳過去的,在羅馬人的眼裡索爾和月亮女神露娜一起被羅馬人崇拜,而由於羅馬人習慣用自己的神來吞併其他民族的神,所以在他們心中索爾吞併了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赫利俄斯,取代了他。

我國古代神話中的金烏,也叫他三足鳥。相傳他有三條腿,是我們神話中的太陽之靈,它們共有十隻,居住在東方大海的扶桑樹上,輪流著由他們的母親羲和駕車帶他們升起,給人間帶來光明。

還有就是日本神話中的天照大神,在日本神話中天照大神是日本神話開天闢地之祖伊奘諾尊的眼睛裡面誕生的,傳說他的左眼誕生了天照大神,右眼誕生了月夜見尊,伊奘諾尊就命這兩位分別掌管高天原和月之食原。

19世紀西方宗教研究領域自然神話學派的代表人物麥克斯·繆勒(Max Muller)提出,人類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陽崇拜。世界上的太陽崇拜有五大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和南美的瑪雅文化。

由此可見,太陽崇拜是遠古人類普遍的現象,世界各地都有遺蹟和習俗流傳下來。這些遺蹟和習俗成為全人類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道教唯一起源於中國的正統宗教,其太陽信仰也是非常濃厚的。

太陽的體積和質量在太陽系稱得上老大,它的直徑近140萬千米,質量就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這也歸功於太陽系的形成,太陽的質心比較大,含有太陽系最豐富的物質,其中氫元素含量很高,最終以燃燒氫元素髮生核聚變,變成當之無愧的恆星。

以太陽的體積來看,劃分為恆星的黃矮星級別,壽命也有上百億年。我們都知道宇宙在不斷膨脹,太陽也不例外,像一個紅巨星,不斷向外擴張。當達到一定的程度,中心就會形成一個數百千米直徑的白矮星。

每一秒,太陽大約會燃燒6億噸氫,並將其轉化為氦,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熱核反應,地球上的熱量和生命才得以維持。但是,這種情況會改變的,因為太陽核心的氫燃料終將消耗殆盡,在核心處,核反應將被封閉。

然而,現在我們不必擔心,因為我們的太陽大約還有50億年的壽命。事實上,每一天,太陽的氫氣都在減少,而氦氣則越來越多,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系中的行星將逐漸升溫。

太陽的內核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而太陽的表面也有4千多攝氏度,簡直就是個大火球。幸運的是,太陽離我們有1.5億千米遠,所以我們才不會被它烤焦。

現在得知在太陽所有的70多種元素中,以質量而言,最多的是氫和氨幾乎佔了98%,而其他的元素只佔2%。當我們仰望天空中的太陽時所看到的那個光耀奪目的圓盤,就是包括光球、色球和日冕的大氣層。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和太陽有關。植物需要陽光,動物以植物或者其他動物為食,也要靠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生存,它們的能量來源最終都指向太陽。

人類開採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實際上儲存的都是來自太陽的能量,因為它們原先都是動植物,靠著陽光才能生長,後來它們死後經過複雜的分解和其他化學變化才成為這些燃料。

陽光照射到海面和湖泊上,讓水分蒸發到大氣中並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運動,這為地球上的生命帶來了降水。太陽還能加熱大氣,產生風和四季。可以說,沒有太陽就不會有地球上五彩斑斕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