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母雞沒有受精卻能生出雞蛋呢?

米奧小姐的美食分享


這是人工選擇+人造環境的結果。

雞是伴隨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家養動物,其肉和蛋都是人類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如今提起優質蛋白,肉蛋奶並稱,雞給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無與倫比。

圖示:雖然還有鴨蛋和鵝蛋,但是雞蛋是最重要的一種蛋,它在許多國家有嚴格標準,上圖就是雞蛋大小的標準

但是不和公雞啪啪,就能生蛋的母雞,純粹是基因突變後人工選擇的結果,在野外叢林中,任何鳥類都不會這樣幹,因為這是完全無效的生育,沒有啪啪過的蛋即不能孵出後代,還白費雌鳥的精力。這樣的基因突變型鳥兒,在野外只會被殘酷大自然淘汰,可在家養條件下,這樣的基因突變,簡直會讓主人喜出望外,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繁殖季節的限制,大幅度增加了下蛋率,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兒。

圖示:公雞和母雞並沒有外生殖器,精液是通過洩殖腔流入母雞體內。母雞能將精子保存大約30天左右,這是因為母雞體內有一個專門保存精子的器官“精子巢”,從而生出一窩受精後的雞蛋出來之後才開始集中孵蛋。

在如今的養殖場中,為了讓母雞的產蛋率提升到最大值,不僅使用高營養價值的飼料,比如添加某些特別氨基酸,促進雞蛋成熟,同時還維持雞舍的溫度和光線,每日16小時的燈光照射是將產蛋率提升到最大值所必須的,因為家雞的祖先,就是靠日光照射的長短來決定是否發情和產卵的,家雞雖然有基因突變,但是依賴光照這個特性並沒有完全喪失,依然起著重要作用,它喪失的僅僅是不需要再去找公雞交配,它就開始直接產卵了!

家雞的主要祖先:野生紅原雞

由於雞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性,自從有了基因測序技術後,科學家開始研究家雞的起源,如今的結論是,家雞主要源自野生的紅原雞,但在人工馴養期間,也和其它一些近親叢林雞之間發生過雜交,比如灰色叢林雞。但在基因測序中,當前常見的各種家養雞品種,在遺傳上都主要來自野生紅原雞,因此科學界認為,野生紅原雞就是我們現在所馴養的各品種家雞的主要野外祖先。

圖示:雌雄野生紅原雞

看上圖那張照片,要是不告訴你這是野生紅原雞,你可能就把它們當家雞了。注意看,雌雄野生紅原雞具有明顯的性二型性(雌雄體型和長相有明顯差異),這通常意味著一雄多雌制繁衍後代,並且雄性不參與後代的養育活動。這一點在家養條件下也沒有發生過改變。在一群雌性群體內部存在嚴格的社會等級,其表現為啄序——啄食的順序,這一點到頗像人類後來發明出的後宮制度。啄序由母雞之間的打鬥能力來決定,但一旦確定下來,在很長時間裡就不會再次發生變化,但別擔心因此導致社會僵化,因為每當一隻新的母雞加入群體後,就要重新來排一番秩序。如果你養兩群母雞,時不時的在兩個群體間交換成員,那你就能經常看到母雞們為了重新排啄序,鬥得不也樂乎,當然這會嚴重影響產蛋率,只有研究動物行為學的專家才這麼“無聊”。

圖示:卡通化的啄序,代表社會等級

這種紅色的叢林鳥類,在大約萬多年前在亞洲被馴化,後來傳播到全球。在中國黃河沿岸的16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以及印度河流域的遺址中都發現了家養雞的考古遺蹟,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大約1.1萬年前!因此中國很可能是家雞起源之地,當然有些動物的馴化是在多個地方同時或不同時發生的,但目前為止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馴養家雞的文明,那是當仁不讓的。

圖示: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家養雞的考古痕跡,最古老的雞骨殘骸出土於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距今約1.1萬年呢。

  • 野生紅原雞(Gallus gallus)的生活習性。

經動物行為家的研究,在野外紅原雞隻在晚春初夏後才會進入繁殖狀態,只在這時才會產卵,這是受到日光時間延長的刺激引起的。到了繁殖季節時,公紅原雞間就彼此搏鬥,在繁殖季,雌雄紅原雞會頻繁交配,然後雌紅原雞在此時會每天產下一隻蛋。而公紅原雞在此期間,要儘可能保持霸主地位,這樣它的後代才會眾多,雌紅原雞大概會在生下十多枚蛋後,開始孵蛋,到那時公紅原雞就不需要處於打雞血狀態了。


圖示:公紅原雞打鳴是在宣示自己的地盤,警告其它同性不要靠近,同時也吸引雌性紅原雞到來和它交配。公紅原雞並不參加其後的養育,就像雄孔雀一樣,只管耍帥和打架就行。

雌紅原雞孵蛋時間大約為21天,小雞在大約4到5周內完全羽化,在12周齡時母雞就會驅逐小雞,讓它們自食其力,這時還未性成熟的小雞們會自發組成一個新的小群體或加入現存的群體。到大約5個月時它們達到性成熟,雄性性成熟比雌性稍早。

但現在,孵蛋和小雞飼養都不需要母雞了,母雞的唯一任務就是產卵,並只在適當時候和公雞交配產下受精卵,讓養雞場能源源不斷得到新一代小雞替換產蛋率下降的母雞。對於這種機械化養殖方法,一些人非常看不順眼,認為在養雞場看不到絲毫對生命的尊重,但全球有這麼多張人嘴要喂,比起吃人來說,還是吃雞更尊重生命一些,不是嗎?



裸猿的故事


一般按照我們的常理認識,沒有經過受孕就生下雞蛋似乎是不可能的。我們都覺得有公雞受精給母雞才會生下雞蛋,但是這個認知顯然是錯誤的,不僅現代應該知道母雞可以不用受孕就可以生下雞蛋,我們古代都對這個事有所瞭解了。

依然記得小時侯看過一集TV B古裝片,說的就是這個事,那時候沒有經過公雞受精而生下的雞蛋古時候人們管它叫雲英雞蛋。那時候看的時候覺得很新奇,覺得很不可思議,後來我去查了雲英雞蛋的說法,果然確有此事,古人城不欺我。

雲英雞蛋的個頭比一般的雞蛋要小,兩頭尖,有點像橄欖,因為他的功效比一般的雞蛋要好,營養價值比一般的雞蛋要高,所以一般雲英雞蛋比普通雞蛋要貴,稀有。

總的來說,母雞未受孕也是可以生出雞蛋的,而且雞蛋比一般雞蛋更加珍貴,營養。

謝謝,希望對你有幫助。


桂鄉黃大齊


母雞和人類不一樣,雞蛋中的蛋黃就是卵細胞。蛋黃在母雞體內卵巢形成後,不論是否有公雞的精子過來受精,蛋黃都會在母雞體內被包裹上蛋清,然後在再表面形成碳酸鈣的蛋殼。所以說,雞蛋的產生並不以是否受精為標準,受不受精母雞都會下蛋。只不過有的蛋黃是受過精的,可以發育成小雞。有的蛋黃未受精,就是一個卵細胞,不會發育成小雞。



母雞的受精過程也和人類有所差別:因為公雞沒有突出的生殖器,它僅僅有一個可以排洩精子的生殖器管道(洩殖腔),所以在公雞給母雞受精時,公雞隻需要把自己的生殖管對準母雞的生殖管就行了。等精液順著母雞的生殖管道進入公雞體內後,精液會暫時被儲存起來,等母雞製造卵細胞(蛋黃)後再與之結合,進而再包裹上蛋清、碳酸鈣外層,形成受精的雞蛋。



現在世面上賣的雞蛋,多數應該都是未受精的雞蛋。因為養殖場不會在特意養一批公雞給母雞受精,因為沒必要。而只有農村,養了公雞和母雞的情況下,才會有受精的雞蛋。


科學探秘頻道


像樓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感覺特別有趣,這個問題在我小時候也很有疑問,但是自從上了大學之後,有了手機之後,上網瞭解清楚才明白是什麼原因。今天我就說一說。



母雞和公雞,顧名思義它們是雌雄異體的動物。在大自然中,任何雌雄異體的生物如果不經過受精就不可能產生後代,母雞下蛋也同樣是如此。母雞所產的蛋有兩種。一種就是未受精的蛋,是不可能孵化出後代的。另一種就是受精卵,只有當溫度達到24℃左右時才能繼續發育,溫度過低則停止發育,溫度過高則可能導致壞死。


那麼很多人就會有疑問,就像樓主提出的問題那樣,公雞和母雞是如何配對的呢? 其實,公雞的生殖器都已經退化,是在雞腹腔裡面的。公雞和母雞配對時需要肛門對肛門進行受精的,看到這是不是感覺特別不可思議。

在母雞受精之後,可以在母雞的體內器官保存24天。另外,母雞大約在25個小時左右就會排卵一次,進入到輸卵管,並且在輸卵管內進行受精。所以有一段時間能夠天天都能撿到雞蛋了。



另外雞蛋中的蛋清和蛋黃分別是卵白蛋白與卵球蛋白。蛋白和蛋黃都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為胚胎髮育提供充足的營養,但是蛋黃含有的更多。並不是像之前農村裡邊所說的那樣“蛋黃就是雞頭,蛋清就是雞的身體。”這完全是誤解,我們還是要以科學的態度來探索宇宙的奧秘。


上述是我的分析,歡迎大家進行補充和評論。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並順便加個關注吧,我將持續更新農村小知識,謝謝!


農業生活有格調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呢?

這個問題我還是沒能想清楚,估計和人類一樣,先有人類,再有嬰兒吧!

那為什麼有些母雞沒有受精卻能生出雞蛋呢?

母雞就是雌性動物,它們的特異功能就是不僅僅能生小雞,還能生雞蛋!

是先生了雞蛋才能卵出小雞,可不是每個雞蛋都能卵出小雞的哦!

母雞,在沒有和公雞交配下生出來的雞蛋,是不能生小雞的。

母雞的肚子裡的卵細胞就是雞蛋的蛋黃了,蛋黃外的蛋清,蛋殼都能在在肚裡獨自形成,從而生出雞蛋來!

而母雞和公雞交配後,公雞的精子進入母雞體內和卵細胞混合一體的而生出來的雞蛋,就可以卵出小雞。

簡單就是說,母雞就是能自己生出雞蛋來,和公雞交配了的雞蛋才能生出小雞!

不管是雞蛋還是雞,我都非常喜歡吃,你呢?

至於,最近火熱的,吃雞遊戲,我是不會玩的,只會榮耀,你們有人愛玩嗎?


農村來的坐家


在回答之前,先告訴一個有點重口味的事實:我們吃的蛋,其實呢,就是母雞的“大姨媽”?

為了生殖後代,母雞和人一樣,卵巢時刻都在準備好了等待著公雞的入侵,所以,在母雞的卵巢之中,一直都在不停的生產卵細胞(蛋黃)。

然後在這顆蛋黃在運送過程中,會被包裹蛋白等,所以,在公雞給母雞“打針”之前,母雞的蛋已經大體成型了,所以無論是受精的蛋,還是沒有受精的蛋,都會毫無差別的被產出來。

只要母雞不進入“更年期”,就跟人一樣,它也會不斷地來大姨媽,更可怕的是,人的大姨媽一個月只有那麼幾天,母雞的大姨媽卻基本是一流就流大半輩子。

雞是沒有小雞雞的,交配的時候,公雞用自己的眼兒懟上母雞的眼兒,就可以了。就是這麼簡單。

而且,從人類飼養的角度出發,大姨媽來的越多的雞,才是真正的“戰鬥雞”,於是這種特徵更是進一步的被遺傳下來。

在這裡要說一個極冷的知識點,在極低概率上講,即便母雞沒有公雞“翻它牌子”,它的蛋仍然有可能是一隻受精蛋,但孵化出來的只能是公雞。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雞可是可以實現“孤雌繁殖”的,厲害了吧,我的雞!

歡迎關注本姑涼:“科學重口味”,揭秘宇宙奧妙,回答有趣問題。


科學重口味


拿人來打比方吧,不想生孩子,就不排卵,不來大姨媽了嗎?

出於繁衍的考慮,成體雌性是要時刻準備好受孕的。以人類為例,一個月排一次卵,受精了就著床,受精卵發育為胚胎;沒有受精,那麼就來大姨媽,為下一次排卵做準備。

人是一個月一次,而雞基本是一天一次。沒有受精就不排出來,這是要堵死它啊。大家網上搜一搜,常有說母雞半年不產蛋,殺了一看肚子裡掏出個什麼“寶貝”的新聞。

這就是未受精又不產蛋的後果,最後只能一個卵黃套著一個卵黃,越積越大堵死蛋道。最後母雞腹脹如鼓,又硬又墜,以致一身病態,癱瘓不能行。殺了之後,掏出來就是下圖這樣,被稱為“雞寶”的東西。

其實哪裡是什麼寶貝啊,都是因為母雞卵巢病變或者功能異常,才導致卵胞異常發育而卡在了蛋道里。一個接一個的卵黃擠壓、堆疊,最後形成的就是這種黃褐色的堅硬物質。

另一種異常少見的情況,還有蛋中蛋,也就是前一個未來得及產出,下一個已經就位,前一個雞蛋被包裹進後一個雞蛋了。

所以,正常情況下,受不受精母雞都是要把卵胞產下來的。卵黃在運送過程中,被裹上蛋清,包上蛋殼,從蛋道產出。只有把未受精的卵細胞(卵黃)一個個清空,才能騰出地方來,讓公雞“入侵”,給後面的卵細胞受精啊不是!


不入流的大劉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我們吃的雞蛋,並不都是受精卵。而絕大部分都是單純的。。。卵,而不是受精卵。

在很多養雞場,流行這樣一個技術:照蛋。

照一照,能直接判別是受精卵還是普通未受精的雞蛋。通過這種方式,養雞場可以進行科學管理,將未受精的雞蛋拿去賣了,而受精卵,則送回養雞場,繼續孵化。這樣就會大大降低成本。

基本上照出陰影、點狀物、血絲,就可以辨別出是不是可以孵化的雞蛋。

既然瞭解了這門技術,題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雞蛋,那些未受精的雞蛋,就是母雞的大姨媽!和人一個月一次不同,它們是一天一次!受精了的雞蛋,只是內部有一點點不同。

以上。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因為雞是屬於鳥類,而鳥類不需要進行交配就可以產卵。所以母雞沒有受精就可以生出雞蛋。並且雞是卵生動物,每天都會排卵,卵就是那個蛋黃,然後進入到輸卵管,再被其分泌的蛋白包裹上,最後就形成了雞蛋。

只不過是沒有進行交配,沒有受精的雞蛋不能孵化罷了,中國古人就將那種雞蛋叫做“雲英雞蛋”,看過電視劇《天下第一》的網友應該記得,成是非(郭晉安飾)在一次中毒之後,就需要雲英雞蛋來解毒。

再給大家科普一下,在某些特殊的時期,母雞是可以變成公雞然後進行交配的。當然了,其實大部分生物都能這樣(在非常緊急的時期)。


科科都科學


雞蛋並不都是雞的“孩子”,由於卵細胞分泌頻率太高,不管有沒有公雞,蛋得生下來,要不然佔地方,公雞好好幹活了,雞蛋就能孵化出小雞,反之則不能。

雞是一種兩性繁殖的生物,和其兩性繁殖的生物沒有什麼不同,也必須雌雄雙方的配合才能正常受孕並孕育出後代,只不過雞是卵生的方式,是下個蛋出來後孵化的。兩性繁殖的生物大多都有一定的排卵週期,而雞就厲害了,頻率很高,一般我們說的雞蛋就是卵細胞,不管公雞有沒有幹活,蛋是必須得下下來,要不然影響後續的卵的發育產出,並且似乎母雞還可以儲存一些公雞的貨,需要的時候給蛋受精。家養的蛋雞由於人類對這一性狀的選擇,下蛋更多,幾乎可以每天一枚,年產蛋最高紀錄接近300。

吃過雞的都知道,有時候買來的雞肚子裡還有一串大大小小黃色的東西,那就是“蛋黃”,發育到合適大小後就進入輸卵管,在這裡先裹上蛋清,為可能受精的雞蛋準備營養物質,經過幾個小時再加上一層薄膜後到達子宮,雞蛋表面逐漸有鈣沉積並且逐漸加速,直到佈滿整個雞蛋形成蛋殼等結構待產。

在受精雞蛋發育的早期和一般雞蛋是沒多大區別的,中後期就可以在光照下看到兩者的內部結構已經發生了區別,受精的蛋中有小雞逐漸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