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理想一直奔跑,跨越千里只為信念,卻未盡孝。每次離別都是四行眼淚,這是否值得?

公考遴選大講堂


奔跑追夢和盡孝並不衝突,孝順父母永不過時。

古代時候先是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如果做好了還有餘力,才可以談學習談理想,這告訴我們孝順父母是我們最最基礎的品質。

站在一個90後獨生子女的角度上來看,現在養老真的成了問題,孩子如果在遠方鞭長莫及,父母生病了不能在床榻陪伴,發生了任何事情也不能在第一時間趕回來。從我自身來說,我在外地教了五年的書,後來有一次我父親騎車摔倒了,人老了骨頭脆弱,診斷為壓縮性骨折在床上躺了三個月,我毅然辭職回家決定靠得父母近點,有事起碼打個下手。年輕時離家漂泊不能和父母團圓,但是到了中年呢,車子房子票子也基本滿足了。所以,既然不能回家鄉靠父母近點,為什麼不把父母接來靠自己近點呢,不能一起住但拿出點積蓄給父母買套小房子總是可以吧,讓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所謂的理想,其實在哪也能實現,況且,我們為理想奮鬥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更是讓父母兒女過上幸福的生活。


有信仰的小哪吒


誰都想陪在親人身邊,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我記得每次我們姐弟三個人出門媽媽都是流淚相送。那場面是一種感動,一種媽媽對孩子的無限的牽掛。如今弟弟出事。為了撐起這個破粹的家,我跟姐姐不得不遠行,因為我們身上的壓力太大了。姐姐遠嫁湖北,而我尚且單身媽媽。出行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打拼,盡全力以赴去照顧好父母與孩子,還有侄女。因為不想年老的父母為生活而發愁,因為不想再父母與孩子有需要時而我囊中羞澀而耽誤了學業。


川鄉靈兒


為了理想一直奔跑,跨越千里只為信念,卻未盡孝。這是現代青年人的生活常態。

我認為這不是值得不值得的問題,是這個時代發展時個人所做出的選擇。

我們為了理想在千里之外打拼的人,想到爸媽會格外的想念,常常會覺得沒有盡孝。

可你還能看到許許多多一直守在父母身旁的人,許多時候是爭吵,生氣,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其樂融融的孝順,甚至變成了媽寶男,成了對父母無休止的索取。

因為這個開放的更多個人追求的時代,一直窩在家裡常會讓自己變得狹促,心中的憋屈會變成兩代人之間的抱怨。

所以僅僅是在一起,沒有快樂,不算是真正的陪伴。

我們對父母,一是要報答養育之恩,提供一些金錢物質上的幫助,二是要樂在其中的陪伴,三是要讓他們以我們為榮。

或許我們混得不好,不能讓他們以我們為榮,也不能給予他們更多金錢的幫助,那就給他們更多有意義的快樂的陪伴吧。

當你志在四方,為了理想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時候,把父母接在身旁,或再去迴歸父母身旁,就會有更多的感動和快樂,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也會有更大的心胸和智慧協調與父母之間觀念與生活的差異。

或許有分別時的四行淚,但強過因為憋屈和代溝產生的矛盾和爭吵。

或許我們會懊悔沒能在身邊盡孝,但你在生活的歷練中真正感到父母恩,真正擁有一顆孝心,真正愛自己的父母時,便是盡孝。


如來樂了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在當今社會下的背景下,父母在不遠游是幾乎不可能的事,社會競爭的激烈,人們思維的轉變,學以致用的心態,不想落後的心情,希望一代比一代好的期望。這都迫使我們背景離鄉,離開父母,離開親人。而然人生就是一個輪迴,小時候父母照顧,陪伴我們,反過來當父母老去,我們也應該陪伴,照顧他們。

兜兜轉轉,為夢想打拼的年代,太多的人為了理想一直奔跑,跨過山和大海,也穿越人山人海,曾經想要的一切,是否都能實現?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每一次的一別都是淚染衣襟,時常會想起那“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即便你轉身前行,回過頭來,她依然站在那裡。看著你遠去的背陰,她的心在哭泣。

今夕何年?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我們就像那藍天中高高飛起的風箏,為了理想,在天空飛翔。而父母就像那手中的線,你飛得越遠,他們的牽掛越長,思念隨著風的方向,就像風箏所受到的力,越來越重。他們害怕,害怕有一天,風箏的線會斷,空中的風箏再也無法回到身邊,可是他們卻無力吶喊。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其實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不要一直為錢打拼。你應該知道,不管你過得怎樣,當你累了,總有一些人,他們會等你回家,哪怕是凌晨,也會有人為你留一盞燈。有時間,請多陪陪自己的家人。

其實父母有時候也像小孩子一樣,有時候會向你撒嬌,有時候會希望得到你多一點的關懷。他們給了我們生命,那是他們愛的延續。他們培養我們長大成人,希望我們在將來,可以是他們的驕傲。當他們老了,請把他們當做小孩,多給一些關懷。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趁我們正年少有為,有時間就多陪陪他們吧。陪伴是最漫長的告白,當他們老了,頭髮白了,牽掛卻越來越重了。“兒行千里母擔憂”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什麼叫做父母?父親是你一生的一座靠山,母親為了你可以傾盡所有。別一直為了夢想而不顧一切,別在讓他們不如空槽老人的行列。百行孝為先,追逐夢想是好的,但是,盡孝是每個人的本分。




古風驛站


我們也想陪在父母的身邊,但是人生不能事事如意,為了更好的生活,就得有人負重前行。

雖然我們在城市裡打拼,為了自己,也為了讓父母能夠享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即使是再累再苦,受再多的委屈,也都是值得的。

父母在家,我們放長假的時候,也可以回家看看,現在交通這麼方便,只是自己辛苦一點而已。

現在好多人,一年都能回家幾趟,只要有心都可以做到短暫的相聚時光。

至少現在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只有年底才能回家,而且家裡負擔重的,幾年都不回家過年的都大有人在。

認真工作,努力學習,爭取早點把父母接到身邊團聚,在城市裡面安家。





苦苦寫作


青年時代就要遠離故土 ,

就要奔跑,就要奮鬥。

好男兒志在四方,

整天足不出戶,

圍著鍋臺轉的男人,

就是一懶漢,

熊包,窩囊廢。

作為一個明智的母親,

也知道兒行千里母擔憂,

母子分別淚千行,

生離死別哭斷腸。

但母親還是擦乾淚水,

忍強不捨,

強擠出一絲笑容:

放心走吧,孩子 ,

不要掛家,一切有娘呢。

出門在外,

一定學會照顧自己,

好好幹,別打架,別偷懶。

千萬聽領導和大人的話,

到年底早點回家。

待年後再出外,

母親把洗好的衣服,

打好的行李,

煮熟的雞蛋塞

在兒子手上:好好幹,

攢下點錢,

好給你娶媳婦。

母子淚眼汪汪,

這是不捨中又飽含激動,

難離時又催兒上路。

年復一年,

母親頭上的青絲

變成了白髮,

當年,那稚氣未脫的兒子,

如今也鬍子拉碴,

兩鬢霜花。

這就是我和我的母親,

當年的真實寫照。

幾十年的在外打拼、

終於結出了碩果。

年輕時奮鬥的地方,

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給父母專門

購置了一套房子,

冬天接來,

夏天回老家納涼。

從根本上解決了

當年的灑淚離別,

相思掛念,

百結愁腸的現象。

——寫在母親節

祝天下母親倖福安康!


仙湖居士666


這就是作為這個時代的我們這“尷尬一族”的命運。

每次回老家,看到鄉下一片蕭條與破落,總是心生涼意。都市的繁華,鄉村的敗落,如此反差,是否正常?

有時候自已也十分不解:身居城市,享受著城市帶來的種種美好,我為何總是對利國利民的中國城鎮化感到憂心?!我毫不否認城鎮化給我們的物質生活帶來許多好處,但我總是覺得內心世界越來越缺少了一些東西---那種原始的溫情的東西。

從我青少年記事起,農村就象雞肋,從政府到農民似乎都沒有好好經營他的意思,唯一的想法是“逃離”土地,資源向城鎮高度集中、農村小學撤併(這個幾乎是城鎮化的殺手鐧)……進城農民似乎也得到了不少好處,有錢了,家人能吃飽點,好點了,父母也有零錢花了,小孩們也上得起學了。家裡的房子也能修修,許多人也蓋了新房了(雖然是常空著,只等著養老住),一切渙然一新。外表上看似乎真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外漂一族的內心世界似乎還有另外一番景象。

細想想身邊外漂一族的生離死別,太多遺憾!

父親逝去已十年了,如今每每想起便覺愧咎。我離家外出謀生時,父親年事已高,我常掛念他的健康,有一段時間,他情況似乎不太好,家人說他吃不了什麼東西,我便寄了點錢讓他去醫院看看,可他覺得費錢,以為沒什麼,我遠在外地,不明實情,沒有太在意。可是我們終究低估了病情,他終於倒下,嘔了很多血,我立馬回去,想第二天送他去醫院,可他堅持不到第二天就去世了,我只能空遺憾。我妻子也是南下打工一族,為給家裡減輕經濟負擔只能走出去,把父親留在家裡,十幾年來只能偶爾放春假回家看看,平時就寄點錢,老人的健康每況愈下,人生的最後,他很想見到遠在外地的閏女,可是歸程遙遠,又遇雪災,路上耽誤了,終於等不上父女最後相見的時刻......,有時妻子不免埋怨她弟弟,總是說他沒出息,不會賺錢,沒照顧好父親,我總是對她說:“不管怎麼樣,他十年如一日端茶倒水的,雖有時有不周之處,但你照顧過幾次?雖然常寄錢,但對老父親錢並不是最重要的,相比來說他才是孝子......”,她聽後也覺無語。類似遭遇的外漂一族,我相信是無數的,每當看到類似“老人在家死去幾月無人知曉”、“中秋電話回家沒人接,後才知老母已去世多日”的那些觸目驚心的報道,格外心涼。時下多少在鄉下的父母、親人至死見不著遠在城裡的子女,哪怕是臨終的一點溫情也是一種奢望,日常的照料更無從談起。“父母在,不遠行”己經不太現實了,但我們沒有找到魚和熊掌能兼得的辦法。

閒暇時,幾個和我一樣是從農村出來外漂的老鄉在同學群裡聊起來:將來我們是否該回去?要不要回去?能不能回去?---我想這幾乎是我們這一族的終極大問。

我們從貧苦中出來,難道還回到那貧苦的土地中去?!

故鄉的鄉親都說:好不容易走出去了,能不回來就不要回來了……

故鄉年邁的父母嘴上也許不說,但心裡五味雜陳,也許常說:葉落歸根哪,老了你該回來吧……

經過一番折騰,我也和許多老鄉一樣在城市買房定居了,可心裡從沒有“家”的感覺,人家問我哪裡的,我毫無疑問是“屏南人”,或者直接說“白水洋”大家就比較明白。如果說“福州人”我會覺得臉燙的!我們只當自已是都市的過客,在這裡只剩下賺錢和花錢。身邊的許多老鄉還是傾向於老了回故鄉去養老,可問題來了:我們老了,沒了父母、親族的故鄉還有什麼?多年城市生活的我們還能適應鄉村生活嗎?我們的生活圈子已經改變,老家時過境遷,舉目陌生,還能容得下我們嗎?即便曲折回鄉,我們也會與子女相隔千里,是不折不扣的留守老人……

對外漂一族,“故鄉”二字已幾近支離破碎,用無家可歸來形容我們已經顯得真切了。不管我們是被逼無奈還是自找苦吃,不管是否有在城裡買房,我們都是真正背井離鄉的一族。我所居住的老家老宅前前後後原來的本家住戶許多都已搬走到縣城或更遠的城市居住了,新的住戶是從附近鄉下搬來租住的,他們原本的鄉下幾乎荒廢了,中國的鄉村整個看起來象是一級推一級的大遷徒,結局是每個人都失去故鄉,不可逆轉。

在城鎮化、工業化大潮下,我們這一代成了尷尬的一族,離鄉賺錢是不得不的選擇,親緣關係分崩離析,如一張漁網破碎成灰。多少人在都市舉目無親,即使娶妻買房結婚生子,也還是飽受各種聚少離多、親故疏遠的悲悽。留守兒童成為多少家庭的牽掛?!親生兒女一年半載不見一次的多了去,可以想見未來的親子關係。本家堂兄、堂弟,叔、嬸、舅、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未見者數不勝數。親緣與血脈在我們的下一輩將大大淡化,是喜是憂?!........骨子裡,我們並不適應都市的生活,久別後的家鄉也未必能接納得了我們,這就是我們這群人的無奈。

不妨想象一下我們這一族的歸宿,也許我們不得不死在遠離故土的都市,子女也象現在的我們一樣遠在他鄉謀生計,也許他請不下來假來照顧我們,也許他在趕一個百萬大單……只有我們舉目無親,躺在冰冷的現代醫院太平間,僅有的身邊老伴花錢談價,僱人,租車把遺體拉到殯儀管,草草火化……都市的墳地我也見過,密密麻麻,“磨肩接踵”,翻個身也困難哪!四周也全是陌生人,如果有靈魂,那該多尷旮!---特別是象我這樣不入群的,據說就這樣的墳地還貴得要命!生前辛辛苦苦要賺好幾年,不折不扣的死無安寧,我寧願葬到家鄉的荒山野嶺去…… 我挺羨慕以前鄉下的老人,臨終多是兒女繞膝,安祥離世,辦喪事時鄰里親族都會不約而同,伸出援手,各自分工,有條不紊,鑿墓抬棺都是鄰里最親近的壯年後輩,讓人倍感溫馨,老人葉落歸根,死得安祥而有尊嚴。

我們這一族人“葉落歸根”將成為奢侈,“客死他鄉”,“千里背屍”---這些悲愴的故事其間蘊含多少無奈!現在正在演繹......

感謝這個時代,錢能買到的東西我們慢慢地都有了,社會保障越來越好,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將來不管城市鄉村,也許都吃穿不愁,有病可醫,健身娛樂樣樣都有。但作為外漂一族你是否就覺得安生呢?這麼多年來,我感到我們就象一個淘氣的孩子,發現山外的芝麻,慌亂間丟掉了手上的核桃。


驛外荒泉


自古忠孝難兩全,好男兒志在四方。古往今來,有志者拋家離鄉捨棄親人為理想而奮鬥。有句話一手難捂兩耳,魚和熊掌不能兼顧的道理。在人生這條長路上,沒有平坦只有堅強。在路上,為奮鬥一言難盡忙於孝敬爹孃。每一次相聚父母又囑咐“兒哪"你在異鄉好好保重自己,不要顧我們,你有你的工作,好好幹就算孝順我們一場"。在路上,有無奈有彷徨淚溼衣裳。歲月流淌,奮鬥中的我有了收穫也看到了希望,也值得我去一路闖蕩。


李生寶938


你好,朋友。

對於追夢前行和膝前盡孝這個問題,個人覺得並不是值不值得的問題。

追夢沒有錯,盡孝也是本分。我們迎著陽光奔跑的時候,父母也在為我們高興。盡孝並不是一味地守在父母的身邊,父母對我們的不捨,也是我們一直向前的動力。他們給了我們人生的啟迪,讓我們領略了人生的美好,更願意讓我們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欣賞不同的風景。

父母在,不遠遊。並不是讓我們放棄夢想,而是讓我們時刻銘記父母的牽掛。做好我們自己,避免讓父母擔心,哪怕相隔兩地,也可以有每天的一通電話,一次視頻,讓父母在辛勞的同時感到欣慰。

在閒暇時間回家看看,為父母做一次菜或者把母親做的菜吃完,這都是對父母的孝心。

最後祝,所有的朋友心想事成。天下的父母,身體健康。

謝謝





大餅卷大蔥丨


同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8b175db739d3595b9ad96832850d20e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