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 ——回族老人馬春秀的流金歲月


過去的南門城樓如今成為車水馬龍的街道,折橋鎮大片農舍田地變成了繁華的新城區,城內崎嶇不平、狹窄破舊的小路變成了寬敞平整的柏油馬路……臨夏市74歲回族老人馬春秀是一名社區退休工作者,說起對臨夏的老印象,老人記憶的“閘門”彷彿一下子打開了,那些已經不存在的老地名、老建築都能隨口而出。

馬春秀出生於1945年,在她4歲那年的10月1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如今,新中國迎來了70週歲的生日。回首過去、看看現在,馬春秀的心總會似潮水般湧動翻滾……

近日,記者在臨夏市公路段家屬院見到了馬春秀,她精神矍鑠。回首以往的歲月,老人歷歷在目。馬春秀經歷過食不果腹、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艱苦歲月。在她的記憶裡,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們兄妹4人吃飯搶著吃,一床被子扯著蓋,一身衣服誰出門就給誰穿,父母臉上很難見到笑容。“土地改革後,地主家的房屋、田地、各種生活用品都分給了我們。這些刺繡就是當時給我們分的,我至今還保留著,就是想給後人們看看。”馬春秀說著便從箱子裡拿出了一個裝有肚兜、腰帶、枕邊等刺繡作品的袋子。

在她的印象中最深刻的當屬“吃飯憑糧票、穿衣憑布票”的日子。“以前,買米買油都要票,糧票、肉票、布票等都是公家統一發放,每家每戶按人頭領票,還吃不飽肚子。”馬春秀說道,在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物資極度匱乏,人們買東西只能憑票購買。如今,吃著好吃的,穿著新衣服,用著各種高科技產品,這樣的好日子,當時想都想象不出來。

後來,馬春秀的人生有了轉折,她進入居委會工作,一干就是34年。“1975年7月1日,是我正式入黨的日子,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那一天。”馬春秀說道,也是那天,她成為居委會的主任。

“公章腰裡別,蓋章家裡找”——她如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剛到居委會工作的時候,沒有辦公場所,每天拿著一個裝有便函和公章的布袋走街串巷。“以前沒有社區的叫法,就是居委會。沒有辦公場所和電話,更沒有自行車,多遠的路都是走著去,有重要的事告知群眾,要挨門挨戶地去通知。”馬春秀說道。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華大地,我國經濟社會開始飛速發展,群眾生活日益富足。“臨夏市的變化也是從那時開始的。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變化越來越大,發展越來越快。”說到此處時,老人更顯得精神了。

由於頭腦靈活、肯吃苦,改革開放後,很多八坊群眾南下北上,走出去做生意,大家的日子也逐漸有了好轉。馬春秀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黨的政策好,加上做生意的人多,中國第一家民辦股份制銀行在臨夏成立,也有了費孝通先生‘東有溫州,西有河州’的說法。”

隨著改革開放,居委會的管理體制、服務模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2004年,居委會變更為社區,馬春秀也退了下來,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群有文化的年輕人,居委會也改名叫前河沿社區。隨著硬件設施的改善,帶動了整個社區服務水平的提檔升級。“年輕人有文化,還很有想法,操作著電腦、在社區微信群裡發著微信,就把各種惠民政策發給群眾了,提高了社區工作的效率。”馬春秀說。

社區發展,反映著人們生活變化的細節。走進前河沿社區便民服務大廳,服務櫃檯上掛著醫療衛生、黨建工作等標牌,每一個標牌對應一個服務窗口,讓老百姓一目瞭然,方便了群眾辦事。最讓馬春秀沒想到的是以前“辦公”的地方如今成了旅遊景點——八坊十三巷。“我現在還經常去八坊十三巷轉轉。”馬春秀說道。

在馬春秀的記憶裡,至少搬了六次家,但每一次搬遷,都會有變化。從開始的沒房子,到後來漏風漏雨的土坯房,再到後來的紅磚房,直到現在的樓房。“以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我們嚮往的生活。現在,不僅如此,路寬了,樓高了,環境美了,這是我們過去做夢都夢不到的。”談起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變遷和發展,馬春秀感慨萬千地說。從建國到現在,臨夏市交通天差地別,現在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出門油路、抬腳上車。採訪中,臨夏市的巨大變化,讓馬春秀簡直“不敢想”,一次次地感慨“變化砝碼得很!”

“幸福的生活來了,這是新中國的春風吹來的!”現在,馬春秀喜歡讀報看新聞,翻看以前的舊物舊照,品味過去的故事,享受現在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