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是什麼?

微小步


這個問題我很有感觸的,因為我的朋友,養育了一個很失敗的孩子:逃學、和父母打架、離家出走……,我為此做過深刻的總結。

一、太慣孩子,有求必應。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想要什麼有什麼。當他大一些,提出不上學,全天在家玩手機時,矛盾爆發了。

所以,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堅決的拒絕他提出的無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一味地順從孩子,不是愛他,是害他。

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誰才是家裡的“老大”。任何事情,能當家做主的是老大,不是幾歲的孩子。家裡以父母的意見為主,才能井然有序、積極向上。幾歲的孩子當家管理家庭,烏煙瘴氣、一地雞毛不是意料之中的事嗎?

二、處處以孩子為尊。

朋友家的孩子就是家裡的小霸王,批評爸爸,指責爺爺,都是常有的事。家裡做了豐盛的食物,都是孩子一個人的。一頓吃不完,下一頓加熱之後還是他的。爺爺生日,吃了一個雞腿,被他抱怨好久。

給孩子太高的地位,他不知道去感恩父母,反而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父母的一點點“忤逆”,在他眼裡都是犯了天大的錯,都是做了對不起他就事情。

三、太溺愛孩子。

朋友家對孩子的溺愛,不是一般的過份。上初中的男孩,早上要媽媽給穿衣服。

孩子完全就是“皇帝”的待遇啊!你養了一個皇帝,接受“帝王”的怒火不是應該的嗎?

四、父母意見不一致。

孩子犯錯誤時,孩子的父親批評,母親和父親哭鬧,力爭孩子沒錯。每次的結果,都是父親放棄批評兒子,母親對兒子各種安慰和補償。

這種情況下,孩子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能尊重父母嗎?

成功做到以上幾點,甚至是其中的一兩點,就是失敗的家庭教育。


小寧大遠


家庭教育失敗就等於原生家庭的失敗,其實想想,到底有多少的家庭教育算是成功的呢?從古代的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再到現在的一些虎媽狼爸式的育兒,好像我們能夠聽到的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很多,當然身邊的成功例子還是不少的,別人家孩子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是表面的成功是不是就真的代表了家庭教育的成功?

首先,我們這個社會存在太多的職業與工種,但是單就家庭教育來說,家長這個職業說實話還欠缺有效的規範與約束!

很多的家長生孩子的想法特別的直截了當,為什麼生孩子,因為大家都生啊,所以我也要生啊!更有甚者,孩子的出生純屬意外,還沒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就來到了這個世上,這就更加的不負責任了,我們很多時候更多的是把生孩子當成了傳宗接代或者是一種約定俗成,但是卻從來不去考慮未來孩子的人生規劃,這就使得生完以後的教育變得毫無頭緒!

其次,家庭教育的成敗,家庭環境氛圍佔很大比例,但是反觀目前我們的家庭氛圍,你會發現能合格的真的不多!

比如很多都是爸爸在外掙錢養家,媽媽在家自己帶娃;或者父母雙方都要外出上班,把孩子教給爺爺奶奶;或者生了以後就直接教給保姆,自己很少去親自帶孩子;或者很多特殊情況的家庭,比如夫妻離異的,家庭氛圍不和諧的,等等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給孩子的有效成長帶來很多的障礙!

再次,最重要的是很多的父母根本就不懂得如何養育孩子,換句話說,只管生不管養!

這樣的一種情況就使得很多的孩子早期教育的質量不高,但是我們清楚的是,0-6歲是幼兒大腦發育的黃金期,也是孩子各種能力和習慣的養成構建期,恰恰這個階段,父母的教育卻不能與之相匹配,或者就像蒙臺梭利說的那樣,我們沒能給孩子創設一個有準備的環境,這才是我們所謂的真正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很多時候,人都是在失去時才懂得擁有時的珍貴,其實育兒也是一個道理,往往都是等到孩子長大成人,身上開始出現諸多問題的時候,我們才開始反思:為什麼孩子小時候我們不好好教育?但是這樣的反思又有什麼價值呢?各位親愛的家長,您家寶寶幾歲了,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不是引起足夠重視了呢?歡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討!

回答均為葛老師原創,嚴禁轉載,特此說明!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1.何為"根源"?

首先,要明確"根源"的意義,所謂"根源"是指這一要素對事物發展產生決定作用,一旦該要素出現偏差則整個事件的走向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所以,我把"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這個問題就可轉化為"什麼因素從根本上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成敗?"

其次,既然作為"根源",那麼這個因素應當是唯一的。所以,我不太贊同部分人在回答過程中羅列各種影響家庭教育好壞的因素,這並沒有拋到家庭教育的"根",而是在表明影響家庭教育的可能因素。

第三,這個"根源"來自於成功與失敗的對比,只有認清了成功的家庭教育與失敗的家庭教育的本質差別,我們才有可能找到"失敗的家庭教育的根源"。



2.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要找到失敗的根源,我們也必然要對"失敗"本身進行界定,也就是說這個失敗是指哪些方面的失敗。除了家庭教育,我們還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家庭教育的失敗有何特殊之處?

這就需要對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標、內容進行一個解析,從而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從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來看,其的核心目標在於教人"如何做人",也就是道德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說到底也可以說是家庭道德教育失敗的根源。

我們再一次對問題進行轉化,我們要解決的就是"家庭道德教育為何失敗?決定其失敗的根本因素是什麼?"


2.成功的家庭教育與失敗家庭教育的比較——基於結果的視角

我想從成功家庭教育與失敗教育所教育出來的人作為分析對象,也就是成功家庭教育出來什麼樣的人,失敗家庭教育出來什麼樣的人,從結果的角度來對比二者的不同,基於此來分析二者不同的原因,從而找到失敗教育的根源。

(1)成功的家庭教育培育出的人

成功的家庭教育培養了什麼樣的人呢?我無法給予相關數據為佐證,但是我想從經驗的角度來總結,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夠帶來什麼樣的人。這個人的特徵以道德表現為核心特徵,往大點說就是情商。

成功的家庭教育帶來的是具有以下素質的人(並不一定全部具備):

a.自信:因為自信,行為既不會過於鋒芒畢露,也不至於過於扭捏而不自然。

b.自尊:行事有尺度,高情商不代表著虛與委蛇、毫無原則地奉承諂媚。

c.自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具有獨立生活能力,不依賴於他人。這是家庭教育最最最關鍵的。

d.有同理心:能夠換位思考,想他人之所想。

e.善良而勇敢:不既不惡意毀壞他人的利益,也能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

以上是成功家庭教育可能帶來的人所具有的素質特徵。

(2)失敗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的人

以下均是失敗家庭教育可能帶來的人特徵:

a.自私:將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不懂的換位思考,以自我為中心。

b.自卑:缺乏自己獨立安身立命的勇氣,對於自我的認識十分有限,在過度比較中迷失了自己。

c.盲目:缺乏主見,被大眾帶著走。是一個"聽話"的人。

d.怯懦:受到父母的愛護太多,長期在溫室中成長,不敢面對社會與生活的風浪。

e.道德品質有問題:包括不誠實、欺騙、作惡、不孝等等惡劣行為。

通過比較兩類家庭教育我們會發現,二者根本差異在於兩類家庭教育所培養的孩子是否具有獨立能力——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獨立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也就是,能否合理處理自我與周圍環境、自我與自己、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3.失敗家庭教育的根源在哪裡?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失敗家庭教育說到底是讓孩子不能夠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與環境、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教育。

而其根源就在於家長缺乏合理地處理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我們一般把家庭中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分為:民主型、權威型、自由型。三類不同的親子關係帶來了兒童不同的性格特徵與素質。

篇幅有限,就此為止。

總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關係的科學與否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好壞。


教育學人李政林


最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李玫瑾教授在網上關於孩子6歲之前一定要管的一段視頻。

雖然視頻較長,但李教授在談家庭教育方面的育兒理念字字珠磯,發人深省,聽完讓人感覺醍醐灌頂。比如她說:

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幾個問題,忍耐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6歲時候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你等他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多麼可怕!才多大的孩子就敢跳樓?


李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李教授發現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無獨有偶,英國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也談到了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和虐待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01 我們為什麼和父母總是一樣?

有一次和妹妹聊天,吐槽和同事間發生的不愉快。

她突然說了一句,感覺你在為人處事方面和媽媽越來越像了。我心裡一驚:媽媽性情溫柔,從不和別人因小事發生爭執,正因為媽媽性格過於軟弱,與別人拌嘴也總是吃啞巴虧。我小時候親眼目睹過大人之間的爭鬥,心裡暗暗發誓:絕不要像媽媽一樣。可是沒想到,長大以後,我的性格也變得唯唯喏喏,從不敢和別人正面發生衝突,像個駝鳥一樣。原來父母做人處事的方式早已深入我心,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

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開篇中講道:人類自出生之日起,就一直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望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有可能面臨死亡,不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

對於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所做所為。奧利弗·詹姆斯將這種行為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而且父母會通過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三種行為機制影響子女的成長過程。這也和我們中國傳統教育裡講到的教育方法是相似的。

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的故事是言傳身教最有力的事實依據。我們總是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起不了好的榜樣,就別指望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02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生下來便是如此嗎?

除了這三種學習機制以外,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還提到,虐待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這是因為虐待會開啟絕望而強制的機制,進而造成人們重蹈覆轍,困難的是要克服幼年時遭受虐待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作者說,對於我們現有樣子的成因,我們都有自己相信的理論,找到你認為極大程度或全部由基因決定的心理特徵。

所以這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禍嗎?

基因表示不背這個鍋。

無數研究證明,幼年時的照料不足,才是脆弱性甚至極端精神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在39項有文件記錄的事例中,孩子或是被野生動物撫養長大,或是被提供食物而沒有獲得任何人類照顧,沒有習得語言技巧,也沒有任何社交技巧。之後便證實,在育兒機構長大的兒童,患心理疾病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比如自閉症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英國作家毛姆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聲名顯赫的律師,母親溫柔體貼。8歲前他一直過著被寵愛的日子,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時光。然而8歲以後,母親因病去世,兩年後,父親也去世了。10歲的毛姆變成了孤兒,他被牧師叔叔收養,但是他的叔叔對他十分苛刻,自私。缺乏關愛,孤獨無依,毛姆變得孤僻、自卑,還患上口吃的毛病,在寄宿學校裡,受盡同學們的嘲笑和諷刺。成名之後,他將童年的經歷寫進了《人性的枷鎖》。

如果命運再有一次選擇,沒有人喜歡受虐的童年。

早期的受虐經歷會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大腦開始做出適應,預測可能出現的厄運和痛苦。在激發人反應過度這一環節中,皮質醇激素起到了關鍵作用。


03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

① 一切從源頭做起,在懷孕期間,應該避免壓力,尤其是孕期最後三個月。孩子出生後,儘可能自己照顧孩子,在孩子關鍵的成長期用心陪伴,培養和孩子親密的感情,多帶給孩子正面向上的管教。

② 如果你是二胎父母,那麼要注意不要過分偏愛某一個孩子,2/3的孩子表示,父母會對兄弟姐妹中的一個表現出某種形式的特殊對待。這種偏愛大都是父母的經歷導致的,他們會根據孩子的出生順序及性別來決定自己對孩子的優待反應,這樣做的代價往往是,引起兄弟姐妹之間的同胞競爭。

③ 所謂的天才兒童,大都是父母從小嚴格的管教,加上正確的引導。6歲前莫扎特的練習時間已經達到3500小時,所以莫扎特成為史上最成名的天才之一。大量的時間加上正確的練習,就能使兒童精通某種技能。

所以6歲之前父母是培養出天才兒童,還是小惡魔,主要看父母能否掌握幸福家庭密碼的鑰匙,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後天的培養模式才是孩子與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


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是父母愛孩子,沒有分寸,該立的規矩沒有立。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

常言道:“嚴是愛,慣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

前陣子,有段視頻很火,上海迪士尼樂園有幾名女遊客相互爭執併發生肢體推搡,事件起因是一名8歲男孩碰到一名女子臀部,女子說了男孩幾句後,男孩媽媽發飆並打罵該女子。

誰佔理誰無理,一目瞭然。男孩或許不是故意,但媽媽的行為卻等於告訴男孩“你是故意摸的也沒關係,錯的是這個女的,摸別人是正確的”。

很多大人以為孩子還小,長大懂事就會自動遠離壞習慣,不必教。但如果小時候不好的行為習慣長期被父母縱容,時間久了就會成為這個人的品質。

即使孩子再小,以下出現的幾種行為,也一定要及時制止,絕不能手軟,更不能把寬容演變成縱容。


1、孩子愛發脾氣,要不要管?

前段時間,有網友在廣州某醫院拍到,一個男孩因為媽媽不讓玩手機,就抬腿狠踹自己的媽媽。雖然旁邊的奶奶試圖勸阻,可男孩仍不依不饒,短短几秒鐘居然踹了5腳!

很多網友看到這則視頻都表示出了憤怒,但老實說,這位媽媽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無辜。

10歲左右的孩子敢做出這種行為,一定是家庭教育存在問題,並且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埋下隱患。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孩子,稍有不滿就把情緒發洩給家裡無奈的父母身上。

  • 對策

這個孩子為什麼會成為小霸王,脾氣暴躁,往往是因為他們只關注到了自己,只關注到了自己的慾望,而關注不了別人,不知道別人需要什麼,他們自己成了自己的溺愛型家長,什麼事都順著自己心中的小孩,而忽略了社會。

作為家長應該通過言傳身教,陪伴孩子,讓孩子既能夠關注自己,又能夠關注他人,讓孩子自己成為自己的慈母,又能承擔責任,搞好自己的學習、人際關係和生活自理。

2、孩子愛看手機,要不要管?

孩子玩手機沒節制,一直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因為這不僅影響了孩子的社交、學習,還給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採用批評、限制時間甚至是沒收手機等方法,不過,這些行為還是反覆出現,治標不治本。

  • 對策

孩子愛看手機,往往是因為覺得家長無聊,看見家長煩。如果家長能成為自己孩子的一個目標,孩子一看見家長就很高興和激動,見到家長就感覺親切、生動,那麼他自然而然就不玩手機了,而是把家長看作榜樣。

作為家長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讓自己變得新鮮,如果家長經常多思多行,那麼你自然就會滋養到孩子,這樣,孩子就不會看手機了。

3、孩子愛講條件,要不要管?

“我再看一集動畫片就睡覺!”“給我買玩具我就去幼兒園!”

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和大人“講條件”呢?這樣的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會想盡各種辦法讓大人順著他。

孩子經常和家長談條件的行為,可以看作是在“做交易”,這樣會導致孩子如果看不到“好處”或者“利益”就會拒絕做任何事。

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對新鮮事物的興趣,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長給的好處上。

那麼,當父母的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呢?

  • 對策

當孩子纏著家長,要家長滿足他一個願望時,這時,家長就要跟他對著幹,問他:“我為什麼要給你這個東西?那你給我什麼好處?你能不能幫我做XXXX?”家長要提出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在這平等博弈的過程中,孩子就慢慢克服了他固有的自我中心思想,學會了為家長服務,也知道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也要為成人作出一些服務。

4、孩子愛講髒話,要不要管?

所謂“童言無忌”,父母們都深有感觸。但是如果孩子脫口而出一句髒話,大家還是會非常震驚。

不管你覺得可笑還是可怕,你最不希望發生的就是孩子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說一句錯誤的話。

大多數父母都認同,說髒話、罵人是一種不文明的壞習慣,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那麼,當孩子突然說了一句髒話,這時該怎麼處理呢?

  • 對策

愛說髒話的孩子其實就是想調動父母的情緒,父母的情緒如果被調動了,不管是忍耐、委屈,還是憤怒、責備,其實都是上了孩子的當,都讓孩子的語言得逞了。這時候的取勝之道就是,不被孩子的語言調動,反而去調動他,接納他,讓他感到不好意思或尷尬。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並潛移默化的。沒有滿分的父母,只有用心的父母。


多特兒童專注力


我認為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是父母不會教育卻不自知,更不懂得去學習和改進。人人都知道教育孩子不容易,但只有少數人懂得學習和行動。

懂得學習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硬件”!

父母沒有上崗證,也沒有實習的機會,真正用心的家長都是邊當邊學的。一個家庭裝修再豪華,電器再高端,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都是軟件,懂得教育理念,能不斷尋找適合自己孩子教育方法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硬件。


好的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職業關係接觸過很多優秀的父母,他們的共同點是:為了孩子費盡心思!這學期開學,我接到了一位女生家長的信,滿滿三張,手寫的,清清楚楚,羅列了女兒假期學習中媽媽發現的問題,希望我在學校課堂上關注這些方面,孩子能夠提升一些。這位媽媽快五十了,不太會用微信,電話聯繫又不易說清,所以寫了一封長信。這個女生已經非常優秀,可父母還在幫助她提高。不要只看到別人家優秀的孩子,還要看到人家用心的爸媽。



好父母不一定學歷高,但絕對自我要求高。

學歷高、有本事的家長也可能培養出沒出息的孩子,高學歷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不一定比得過耕地的父母。自我要求高的父母能給孩子好的示範和引領。當教育孩子過程中發現問題,教育孩子的同時能夠反思自己的家長一定會教出好孩子。父母為人處世、生活工作學習的很多的小細節是一種潛在的教育,會化進孩子的骨血裡。家庭這個教育的環境太小了,孩子幾乎可以學到父母的全部,不管好的壞的,幾乎沒有躲閃的餘地。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更不會有完美的家長,只有家長不斷學習、反思、總結、提高,才能讓孩子朝著完美的方向走!


用戶5674048396


1本人認為:歸根到底,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在於:作為家長的父母雙方在孩子啟蒙發育時,言傳身教方面沒有做到位。原因有陳述如下:

1毋庸置疑: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很多,但要追根溯源,成全問題的唯一性,我們就要細膩,有敢於否定其它因素的精神!往往,我們說,“孺子可教”似乎教育對象決定教育成敗,其實,此話在強調孩子的天賦,注重異稟,此條件我不敢苟同,愛因斯坦說:“天才是百分之九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賦”。就教育實踐:優秀的孩子都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認真學習的學生,所以我認為學生的智力水平不是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

2確切地講,家庭經濟條件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影響,往往家庭生活條件優裕的學生取得好成績的可能性大,不難理解;有經濟作為後盾,孩子智力開發早、優質教育條件取得易,在資料的取得、在業餘培訓的經濟支撐方面都優於較貧困的學生。但,這只是提供了可能,不是決定條件。也有養尊處優者根本沒有進入學習狀態的例子而終其學生學習涯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家庭經濟條件也不是根源 !

3教育環境,不可以否認,學校的教育狀況會影響家庭教育!好的學校有助於學生成才.這是就普遍性來講:硬件設備擺在那裡,師資力量擺在那裡,取得先進教學方法的途徑與資源擺在那裡,進入這類學校只要你自己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學生成績的提高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綜合數據,也有在此類學校取得了好成績而曇花一現,進入後期的高等教育寂寂無聞!所以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影響也不唯一!

4到此,我們來研究何為成功的人才!個人認為:遵法守紀、樂於貢獻、自身有正能量。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能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身心健康,“三觀”端正。所以廣義的成功不能只限於成績,德智體全面發展才為成功奠定了基礎。只用在校生的成績來衡量是否成功,是狹隘的,這就牽涉到:學校教育、社會實踐、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要逐一排除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良好的學習型社會環境、和眭和諧的家庭關係、厚德載物的教育氛圍有助孩子成才。只是有答非所問之嫌。

5喜歡薪火相傳是我們美好品格與技術傳承給子孫繼承的行為的比喻。言傳身教是說家長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道德規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啟朦階段的教育幾乎是在“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中形成的習慣對孩子影響大!百姓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從側面說明家長為人處世對孩子教育至關重要,“龍生龍,鳳生鳳”的現象儘管 籠統而偏激,但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熊包兒混蛋”的普遍案例!所以,父母雙方在孩子啟蒙階段的教育失敗是家庭教育失敗的主要原因!

換句話說,家庭教育的失敗根源在於:孩子啟蒙教育時期,父母親沒有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希望星晨58298869


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是家長。很多家長常常責怪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壞習慣,責怪老師的管教不力,但就是不責怪自己。實際上,我們家長總在有意或者無意間培養了孩子的大部分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

其實我們家長時時刻刻都在引導孩子,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引導孩子。

孩子們的眼睛永遠看著我們成年人的一舉一動,身教重於言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就是“潛教育”!相比“顯教育”,“潛教育”是影響孩子終身的本質教育。

優秀孩子大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的問題大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很多孩子的問題不是由孩子自己造成的,而是由其家長的問題造成的。家長往往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家長也是孩子改正錯誤和缺點的最大障礙。

首當其衝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沒有家長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


許愛莉老師


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是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家庭教育才導致教育的失敗,那什麼是正確的家庭教育:

說到孩子的教育,主要分三大方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每個人都要經歷這三個模塊的教育,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各式各樣的家庭教育理論也是百花齊放,一時間又讓家長迷惑了。那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呢?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幾點:

一、家庭教育前置化

目前就我國家庭教育情況,比較置後。家長們都是在看到自己家的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後,才開始想辦法去解決相關的問題,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如果將孩子的行為問題比喻成火災的話,目前的家庭教育還處在滅火階段。火起火滅,無論搶救的多及時,都會留下傷痕,都會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例如:二歲左右的孩子在自信心發展的初期,會有一些想要獨立動手去做的慾望,他會搶你經常喂他飯的碗,會搶你手中的勺子。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家長都會去阻止孩子的行為,當孩子不聽時家長就會嚴厲的批評、恐嚇。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嚴重的阻礙了孩子的發展,有的家長說,孩子搶碗就打手,幾次他就不敢搶了,但在此同時也打掉了孩子剛剛萌芽的自信心,當孩子長大了家長又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膽小這麼不自信,這該怎麼解決啊?這時家長才想著要去找解決方法,

那這個病因是什麼呢?就是家長不知道二歲左右孩子正處在自信心萌芽時期,孩子的行為表現並不是不聽話不乖的表現,而是他們成長髮育的需要。

所以,家庭教育前置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們要提前知道二三年後孩子成長特徵、心理需求、行為表現特徵等。這樣到了那個時期,家長也不會感到焦慮,可以很好的透視孩子的行為問題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真正幫助孩子順利發展。

二、培養孩子離開父母的能力

到底培養孩子最終目的是什麼,這才是教育的方向。找準方向所有的工作才會有意義,有價值,才不會白費力氣。

培養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孩子離開父母的能力!

現今社會上出現很多啃老族,一說到啃老大家一定會想到是一些沒有學歷、沒有能力的人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所以才啃老。其實不然,很多國外名校畢業的海歸博士、北大、清華畢業的頂尖才子,他們一樣喜歡啃老。

這就深深反映了家庭教育問題,父母只想著如何把他們培養成學習優秀、成績優秀的人,結果培養成了巨嬰人才。他們沒有面對挫折的能力,沒有面對人際交往的能力,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沒有辦法與現實相吻合,所以他們無法與社會接軌,再加上父母以前為了讓孩子學習而包辦代替了孩子一切的大小事情,孩子已經習慣了對父母的依賴所以他們畢業後依然選擇依賴父母,而且他們也離不開父母的照顧。

這樣的家庭教育最終會害了孩子,讓他們喪失了社會活動能力,所以培養孩子離開父母的能力才是家庭教育的方向、目的。

三、培養孩子正確的認知觀

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的認知系統就一直受著家庭的影響,在家庭環境和父母親人的引導影響下,一點點建立起來了。

孩子的認知直接決定著孩子的行為。要想改變孩子的行為首先要改變的是他們的認知!

當孩子們認知不到學習的重要性時,他們就沒有要學習的動力,當他們認識不到父母是正確的,他們就會與父母對抗,與父母頂嘴,這時家長用再高壓的手段讓孩子聽話都是毫無作用的。

當孩子對自我沒有正確認知時,就不知道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這樣的孩子會非常的多疑、敏感、脆弱,他們會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情緒也會因著別人的評價而變化、波動。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建構孩子的正確認知系統。培養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當面對自己優點時會有牢固的信心將優勢持續發展,面對自己的缺點也能正視努力改正,當孩子走向社會時他們才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缺點的指正而惱怒、自卑,也不會因缺點而變的自暴自棄。

面對無法改變的一些缺點,可以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獨特性與獨特之美,不因這些而輕看自己,放棄自己。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教育的根基,對人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正確的家庭教育會造就一個幸福感強的人,他們也能在未來的路上更容易成功,也能在成功的路上走的更穩、更遠!


兒童教養指導專家


講失敗就太過了,最多隻能說是父母存在教育方式的侷限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不全面。但每個人都有侷限,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敢說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做到全面,也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全面法,所以不要人云亦云了,也不要把責任全都歸因到父母身上。

而導致中國家庭教育不全面的侷限我覺得有幾個:

1.上一代父母家庭教育方式缺失而造成的當代父母教育方式侷限;

2.父母社會地位、社交狀況及財富水平的侷限;

3.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

4.父母的文化及認知水平侷限;

這些侷限每個都會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全面,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我們不能責怪父母,但父母必須加強家庭教育的學習,從而充實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進而做到因材施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