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如何把士兵數從20萬擴充到1700萬?

官兒迷


這個提法並不準確,因為按照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只能擁有10萬人的陸軍,海軍只能保留少數艦艇,空軍則不允許保留,所以德軍在二戰擴軍前軍隊數量絕對沒有20萬。

而且在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兵力在1943年德國進入全國總動員時達到頂峰,而此時的兵力雖然達到了空前的1100萬人,但仍未達到1700萬的數量。

不過,短短几年時間,從10萬人急速擴張至1100萬軍隊,其膨脹110倍的恐怖擴張速度,放在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可以稱得上歎為觀止了。

那麼,德國是如何實現這一奇蹟的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兵員素質好

在凡爾賽體系嚴酷的桎梏中,德國陸軍紙面上能保留的數量只有10萬人,但協約國沒有規定保留怎樣的10萬人,所以聰明的德國人保留了德軍最精銳的部分。

這部分所謂的士兵實際上大部分是軍官,這些帶有普魯士血統的軍官不僅素質高,而且有著強烈的民族榮譽感。每個人不說獨當一面,起碼也是精明強幹。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和平間隙,這些軍官和英法美蘇等都進行過廣泛交流,時刻吸收先進軍事技術,極大提升了這些軍官的綜合素質。在祖國需要時,將這些軍隊的種子撒出去,瞬間就能擁有成千上萬的精銳武裝。

因為凡爾賽體系的殘酷壓制,德國上下同仇敵愾,想方設法避開協約國設置的紅線。雖然只能有10萬人的陸軍,但沒有規定德國不可以擁有武裝警察等非軍事力量,而這些人員在戰爭爆發時,能迅速轉化為強悍的武裝力量。另外,德國民間還保留著大量的航空俱樂部、射擊俱樂部等,這是訓練準軍隊的重要平臺。

再者,德國在一戰後對退役軍人實施了高福利,保持隨時被徵召的狀態,這是數百萬德軍迅速成軍的重要條件。

2、國際環境佳

在凡爾賽體系中,對德國懲罰最重的是德國的世仇法國,但法國唯恐德國不死的做法遭到了英國及美國的反對。

在英國看來,如果德國倒下,法國在西歐將失去控制,對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有害無益,且無法阻擋蘇聯的“西進”;而一戰後的美國,考慮更多的是德國遏制蘇聯向西推進的戰略價值,所以在美英的反對下,法國對德國的嚴重懲罰很多都打了折扣。

不僅如此,德國還和英法一樣,收到了美國在戰後的貸款,這使得本就經濟損失較小的德國迅速恢復了實力,再度成為歐洲強國。

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德國開始一步步突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特別是東部的蘇聯日益膨脹的背景下,無論英國還是法國都對德國軍隊的“增肥”視而不見,是為綏靖政策。

1929年的經濟危機幾乎摧毀了德國,但也為德國送來了希特勒。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被充分調動起來,不僅恢復了經濟,還極大地擴充了軍備。

更擴張的是,希特勒在英法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特別是和斯大林眉來眼去,為二戰前的德國帶來海量的資源,這是德國能迅速武裝數百萬軍隊的重要物質基礎。

3、領導能力強

希特勒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個人的慾望與德意志民族憤怒的民族情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然後幾乎所有德國人都被希特勒綁上了戰車。

在希特勒1923年啤酒館暴動失敗後,痛定思痛的希特勒除改組納粹黨,就是組建了一支隸屬於自己的武裝,這就是衝鋒隊。後來,衝鋒隊改為黨衛隊,二戰後改為黨衛軍。

黨衛軍和德國正規軍國防軍不一樣,這支軍隊是希特勒的私人武裝。雖然不屬於德國正規軍序列,但黨衛軍在二戰時期發揮的作用和國防軍並無二致,而這支山寨軍隊在二戰前就已經膨脹到數百萬人!

在希特勒的煽動下,特別是英姿颯爽的軍服,大量被洗腦的德國青年人以參軍為榮,為德軍的迅速擴張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在二戰爆發,德國橫掃西歐後,亡國的法國政府留下了超過100萬的法奸軍隊,這些軍隊被希特勒收編,成為德軍兵員的重要來源。

除了法國,在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後,兵敗如山倒的蘇聯軍隊大批量被俘,很多俘虜也在二戰後期也被補充到德軍中充當炮灰。

所以德軍在二戰前的迅速膨脹絕非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一戰結束不久,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偷偷地與蘇聯合作,就已經開始重整軍備了,只不過那時是秘密地、小規模地。德國以幫助蘇聯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名義,為其訓練軍事人員,並在蘇聯的領土上,與蘇方共同研究生產武器。

比如,在蘇聯中部地區的利佩茨克,兩國就共同建立了軍事訓練基地和武器生產基地。基地既訓練德國飛行員,也訓練蘇聯飛行員,基地生產的武器,有一部分被偷偷運回德國。而在訓練基地的德國軍官和在生產基地的德國技師,到1933年才全部撤回。

真正大規模地、公開地重整軍備,是希特勒上臺後。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不能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海軍人數不得超過1.5萬,潛艇、坦克、重火炮等,一律被銷燬並禁止生產。納粹政府便換了一種方法,擴軍備戰。

他們以訓練警察的名義,擴充軍事後備力量;以維持社會治安、保護政黨領袖和商界大亨的名義,成立準軍事組織發展私人衛隊。規模最大的準軍事組織,當屬納粹黨自己的衝鋒隊。1934年的衝鋒隊,已有450萬人。

這一年,希特勒為大規模地募兵確定的目標,是每年訓練30萬-80萬新兵。1936年,德國已經有36個步兵師共60萬士兵。1939年,德國有98個步兵師,150萬訓練有素的士兵。另有9個裝甲師,每個師配有328輛坦克,還有火炮部隊和後勤支持部隊。

1940年德國發動西線攻勢的時候,士兵人數已猛增至250萬、坦克2500輛。德軍徵兵,最初只要在德國出生和居住的德國人,後來擴大到佔領區的德國人,再後來擴大到除猶太人以外的所有佔領區的民族。但是黨衛軍,仍然只招募德國人。

徵兵的年齡條件,也不斷改變。最初是20歲到30歲,後來改為18歲至40歲,再後來為16歲至50歲。到戰爭後期,德軍最小的士兵只有14歲。只要不聾不啞不傻沒有缺胳膊斷腿的德國成年男人,他們又恰好沒在軍工廠工作或擔任領導職務,都上了戰場。

《慕尼黑協定》簽訂後,德國佔領了當時的武器生產大國捷克斯洛伐克,將2175門野戰炮、469輛坦克、500門防空高射炮、4.3萬架機槍、109萬支步槍、11.4萬支手槍、10億發子彈、300萬發炮彈,全部攫為已有。這些武器,可以裝備半支國防軍。

1941年發動對蘇戰爭時,德軍投入東線戰場的總兵力大約500萬,142個步兵師、17個裝甲師共有4000輛坦克。雖然在東線戰場和盟軍的諾曼底登陸中,德軍損失慘重,但到1945年1月,德國依然有168個兵步師、25個裝甲師、23個武裝黨衛軍師。

關於二戰德軍部隊的兵員人數和傷亡情況,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各家的差別很大。總體而言,大家比較認可的數字如下:1935年至1945年在德軍服役的士兵,超過1800萬。其中,530萬陣亡,300萬失蹤,500萬被俘,600萬受傷。


世界真的很大


我們先說一說為什麼德國只有20萬的軍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德國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制約,特別是軍事方面,當時的德國陸軍的軍隊數量不能超過10萬,甚至連重武器都不能使用。一站後德國的重工業全部癱瘓,國民經濟倒退了十幾年。

1929年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各國都出現了經濟倒退的現象,美英法等強國都在軍事上實施裁軍的政策。這個時期的美英法等國都忙於整頓國民經濟,這給剛剛上臺後的希特勒一個重要的機會。

那希特勒是如何在幾年的時間把軍隊數量提高了將近10倍呢?由於裡面有著複雜的關係我們就來做以下分析。

“英法鷸蚌相爭德國漁翁得利”

英法兩國在一戰後一直存在競爭的關係,法國是西歐最強的國家之一,英國又是歐洲的老大哥,所以英國是不想看到法國的綜合國力比自己強大,英國為了鞏固自己在歐洲的地位,只能在政治軍事上扶持德國,以此來達到牽制法國的目。

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在經濟上實行了強有力的改革,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德國在利用英法兩個的這種競爭關係下,偷偷的發展軍事工業,並且實施擴張軍隊計劃,法國雖然在國聯上一直很反對,但是由於英國和美國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調整國民經濟上,所以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法國也只能不了了之。

“希特勒一手遮天德國大團結”

德國在一戰後雖然出現了政變但是國家沒有出現社會分化,國家體制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國家體制的原因,才出現了希特勒能一手遮天的獨裁統治,希特勒善於演說,他很清楚如果控制了國民的思想就等於能控制國家的一切,所以他一上臺就控制了國家的新聞和一些宣傳性質的組織。

他利用這些對國民灌輸了軍國主義思想。1933年以後德國的國民經濟有百分之65以上都是為軍隊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到1939年底在軍事實力上已經達到世界第一,只是迫於戰略的需要沒有公佈。<strong>

“穩打穩紮步步擴充”

1938年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是歐洲最出名的重工業城市,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重工業實力大增加,到了1941年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所以德國在軍事裝備上得以快速發展。

一戰後德國還剩下100多萬的部隊,雖然裁掉了90多萬,但是留下來的部隊都精銳中的精銳,這些士兵日後都是能做軍官的,這也為德軍迅速擴張後而且質量也得到保證的原因之一。

1940年法國戰役後,法軍留下了100多萬的偽軍,這也是德國的一部分軍事力量,還有從屬國的一些兵力,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德國兵力達到了850萬,到了1942年由於戰場形勢的需要又進行軍隊擴編,1943年曾一度達到了1100萬,這個時期的德國兵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至於前面說的1700萬那是加上一些從屬國,在這個時期的德國國內所有資源都為軍事服務,才達到了這樣的一個峰值。

德國所以能在幾年內把軍隊數量提高了近10倍,還是得益於軍事主義的治國方式,國家的所有資源為軍隊服務這個是很可怕的,世界和平的大環境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和平。


無筆史官


誠邀,如題。二戰是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戰爭,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有金融危機演變而來的戰爭會涉及到歐亞非美四大洲,將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億人的戰爭規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二戰的主角是以德日意為首的軸心國VS英法美蘇中為首的反法西斯力量。在法西斯集團中,德國無疑是最為強大的存在,別的不說,僅僅這總量高達1700萬的軍隊就是日本意大利達不到的。

那麼德國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德國自希特勒上臺之後就開始了招兵買馬。1935年3月13日,納粹 二號頭目戈林宣佈德國將重建空軍。 3月16日,德國政府公佈 法令,宣佈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此嚴重違反《凡爾賽和約》的行為,英、法等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當了一回瞎子,這樣,希特勒就更猖狂地進行冒險了


其實德國前期的兵力並不多,所謂的1700萬大軍也不是一個時期同時存在的。

在希特勒前期,德國軍隊不過數百萬,但是後來,當德國人戰線拉長之後,德軍就不得不招收地痞流氓和老弱病殘作為軍隊了。特別是是柏林戰役中,一半多的德軍實際上都不是軍隊,是拉壯丁過來的。正是因為如此的飢渴,德國軍隊的數量才會猛增,不過數量上升了,質量嘛,反而下降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謝謝邀請

根據歐美很多統計數據顯示德國通過35次的動員令,德軍人數最多時1700萬人,根據德國當時的總人口,意味著德國8個人中就有一個士兵。

其實這個的問題還是分3個側重點的:

1、作為一戰中戰敗國,德國是如何偷偷摸摸在25年內擴充軍隊到1700萬的?2、擴軍花的就是金錢,如何支撐近1700萬軍隊的?3、1700萬軍隊的武器裝備從何而來?

有了上面的2個子問題,我們再回答這個題主的問題,就比較簡單了。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軍備做出詳細的限制,德國總兵力不超過10萬人,士兵的服役年限為12年。

1、最初幾年德國是不折不扣履行條約規定的各項內容的,每年大量的國民生產值都用來賠款了。

初期德國正規陸軍的人數不超過十萬,坦克大炮和化學武器更是一個也沒有,就連重機槍都沒有。

2、希特勒上臺後,通過“連哄帶騙”的外交手段(承諾德國將成為對抗蘇聯的急先鋒和利用戰後英法不合),讓英法等國基本免除了德國的戰爭賠款和軍備限制。

3、在1935年的時候,德國共擁有20萬軍隊,10萬現役軍和10萬預備軍。

但是這些軍隊遠遠不能不夠德國稱霸世界,於是德國秘密做出其他的擴軍對策。

4、通過一系列的迂迴手段大量的擴充預備役人員。

比如1922年成立的“希特勒青少年團”和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等很多類似的準軍事化訓練組織。

希特勒還將德國的軍事制度修改了一番,他規定男子達到法定年齡必須進行軍事培訓,對各個方面進行為期一年的訓練,因此德國有了冠絕歐洲數量的預備兵役。

5、希特勒後又在德國大批量招兵,只要是滿了20歲、沒有疾病的男子都可以參軍。

而且服役時間也從原來的一年變為兩年。這些新來的士兵訓練時間是半年左右,這樣一來,德國便保證了軍隊中永遠都有一半是訓練完成的高素質士兵。

6、除了這些,所有的士兵在退伍之時都被列入預備軍人的名單,只要年齡還在45歲以下,就有義務再次入伍。

20歲到22歲的軍人現役、23歲到45歲的預備,這樣一來,德國的士兵數量迅速增長,而且是源源不斷。到了1939年就德軍激增到了將近200萬人;到了1941年達到了700萬;在1943年宣佈總動員後膨脹到了1300萬。戰後投降時,德國部隊有700萬人投降。

7、快速發展的經濟,為擴充軍隊準備好了大量金錢和糧食儲備

二戰前期德國經濟和工業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德國軍事武器的裝備提供了保證。

特別是戰前德國獲得英美等國大量的經濟和科學技術援助,有效地完善德國的工業體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這時的德國為了讓自己的經濟儘快恢復,所以特別重視工業的發展,在不久他們的工業就成為世界第一,而且在這期間,他和蘇聯合作,和美國合作,軍工方面得到了發展,工業方面得到了發展。

但是到了戰爭後期,隨著軍備的磨損等原因,雖然當時德國的軍械製造雖然是全世界的一流,但是也無法供應如此多的軍隊。

最後說下,這麼高的軍隊數量,結局是什麼呢?

德軍(含黨衛隊)在二戰戰爭中損失累計約1300萬人。
其中死亡381.74萬人、被俘25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的120多萬德軍),被俘後死亡36.33萬人、傷病累計700多萬人。
最終死亡人數為418萬(含死亡的俘虜)。

但是也不得不說德軍的戰鬥力之強,根據歐洲史料發現,德軍消滅的軍隊數排名第一,達1317萬人。

其中蘇聯人損失就有1200萬左右,美軍損失約26萬人左右。英軍死亡軍隊約計41萬人。至於其他零散小國部隊,加起來也有50萬左右。


足球知識廳


一戰結束後德國因為被限制只有10萬人的現役部隊,這支部隊服役了12年,因為這12年裡德國無法訓練新兵,但是德國很快召集了退伍的士兵,到了1935年,德國就有10萬人的現役部隊以及10人的預備軍,即使如此,德國又為何在二戰時期短短的幾年內擴張了1600多萬的士兵?希特勒又是用了什麼手段?



一戰時期德國有6000萬人口,因為戰敗損失了1/4的領土和2000萬的人口,戰後德國的恢復能力相當快,在1933年時就已經有了6600萬人口,人口增多的德國很快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德國竟然動用了1700萬士兵,舉個例子,當時中國動員率只有2.5%,而德國的動員率高達20%,這意味著德國每6個人裡面就有1個人參戰。


當然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將士兵數量擴張到近90倍,這個德國的一些措施是有直接原因的。

首先,德國成立了所謂的“希特勒青年團”,當時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制約,不能訓練新兵,所以德國出了這個手段,讓這些青年團以野外求生的名義接受了軍事訓練,最後讓他們逐漸成為合格的士兵。

其次,德國成立的“勞動奉獻團”,這些人名義上是去參加勞動,為國家建設做貢獻,實際上也是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軍事訓練。


1935年希特勒將士兵服役時間由一年改成兩年,新兵的訓練時間是半年,這樣改了之後就意味著德國永遠都有一半士兵是訓練完成的。

再次,德國將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日耳曼人招來充當士兵,這些日耳曼人對德國非常認同,就拿奧地利來說,他們國家只有800萬人口,但是卻有上百萬人跟隨德國作戰,在機上德國用一些壯丁以及俘虜充當士兵。

最後,國外的志願者,德國有大部分士兵是國外志願者,他們都是心甘情願為德國效忠,也是慕名而來,這些士兵甚至比德國軍人還要狂熱,忠誠度也非常高,尤其是戰鬥意志很強,這些自願軍中有法國人、西班牙人、挪威人,還有少量的印度人,這也使得德國士兵數量上升。



不過德國在二戰時期雖說是號稱1700萬士兵,但是實際上主力部隊大概也就八九百萬人,其餘的大多是後勤以及文職人員,但對於德國來講,能有九百萬的士兵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希特勒的最低標準,他認為要發動戰爭至少要有800萬士兵。


羽評郡主


魏瑪時期的德國允許保留的兵為是10萬人,希特勒上臺後撕毀《凡爾賽和約》開始擴展軍備,直到1945年5月投降,德國存在過的兵力總和大約1200萬,剩下的500萬是僕從國和淪陷區偽軍。二戰德國的徵兵從優到劣,從選拔、培養到強徵,強虜之末時部隊裡不乏老人和小孩子,這裡要說一下,蘇聯的徵兵比德國過之無不及,除老人小孩徵完,還有上百萬的女性上戰場。

圖為希特勒青少年團,徵召13-18歲青少年參加軍事訓練。

當年德國戰敗後,不僅有鉅額賠款,還強行限制軍事,不準有空軍、不準有重火器,不準有軍事院校,步兵只准保留10萬,海軍只准保留36艘小炮艇。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發展軍備最早放在地下進行,坦克在奧地利生產、艦艇放在荷蘭生產、飛機躲在瑞典生產;1934年德軍把陸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1935年希特勒發表重振德軍宣言,又把陸軍擴充到50萬,組建空軍,1936年希特勒正式宣佈廢除《凡爾賽和約》,德國正式進入戰時經濟軌道。

在兵源充足的二戰前期,德軍的前線部隊,大後方都有一個同樣番號的預備役,隨時準備補充前線兵力。

同一時期德國頒佈了《普遍義務兵役法》和《國防軍事法》,年滿20-45週歲德國男子必須接受徵兵體檢,按名額擇優選取,未被選上的編入預備役進行戰備訓練,預備役滿後暫時退伍,但隨時會被徵召入伍,所以德國以戰前6000萬人口,3500萬男性來說,德國會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徵到1200萬不足奇怪。

德軍從莫斯科會戰開始出現兵源補充問題,隨後兵力消耗與補充問題越來越嚴重。

1941年6月,德國的佔領面積超過了100萬平方公里,轄人口超1.2億,一騎絕塵的納粹德國不但掠奪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還繳獲盟軍超過150個師的武器裝備,德國火速擴充軍隊,進攻蘇聯前的德軍總兵力已超過了750萬,其中500萬陸軍、160萬空軍、50萬海軍、40萬黨衛軍,此時的德軍已達到頂點,也是最優質的部隊,隨即發動了蘇德戰爭,泥陷蘇聯後德國再無大規模徵兵,投入戰場的戰鬥力越來越差。


圖文繪歷史


先說一下,二戰時納粹德國的兵力沒有題目上1700萬那麼多,德國在整個二戰時期,最巔峰時兵力大概在1350萬左右,二戰時期科技還不是非常發達,那時候打仗除了拼武器裝備外,另外一個就是拼交戰雙方的人力和兵力,像莫斯科保衛戰,一場戰役雙方傷亡突破了100萬。所以那時候打仗,兵力多少直接會決定勝敗。

我們都知道一戰德國戰敗,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上對戰敗國進行了軍事限制,比如德國萊茵河西岸被協約國佔了15年,德軍在萊茵河兩岸50公里內還不可以設防,陸軍控制在10萬以內,不能有坦克,不能有空軍,軍艦規定了數量等等。然而我們都知道,以二戰的慘烈程度,十萬的兵,有時候甚至不夠打一場小仗,那麼德國是怎麼在幾年時間迅速擴張兵力的呢。

其實徵兵快主要還是得益於德國的完善的戰時動員體系,這就能快速的為前線補充兵力空缺,另外德國不要看兵力被限制了,事實上是,這些剩下的部隊都是絕對的精銳,除了日常防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新兵的訓練,讓新動員來的士兵快速形成戰鬥力,上前線戰鬥,還有一個原因是戰時德軍把徵兵標準不斷降低,可參軍最低年齡下調,最高年齡上增,自然而然就有更多人可以動員去參軍,因此補充戰爭需要的兵力並不困難。當然前提是當時的德國民眾十分的擁戴納粹。

另外那時德國工業體系十分完備,雖然受到條約的軍事限制,但是很多工廠,其實只要有需要均可快速轉為軍工生產武器,並快速裝備給部隊,因此二戰時德國將20%的人員動員參軍也並不奇怪。


玄坤


二戰前,德國從一個戰敗國一舉成為一個世界軍事強國,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三點。

一、美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美英法等國在一戰後對德國推行的“綏靖政策”,可以說是德國能在二戰前大規模擴張軍備的最大推手!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的軍隊是不可以超過10萬人的。但是,因為美英法等國的縱容與默許,對納粹的侵略本質和殘暴認識不足,使希特勒是屢屢突破這個限制而沒有受到懲罰,變相鼓勵了德國擴軍。

(1938年9月的慕尼黑會議和簽訂的《慕尼黑協定》,英、法及幕後它們支持的美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在歐洲實現“普遍綏靖”,以求得所謂的“一代人的和平”)

二、經濟復甦為德國提供了擴軍的經濟基礎,國家工業軍事化造就了肆無忌憚的納粹軍國主義。一戰後,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席捲各國,由於歐美國家的“綏靖政策”,德國竟然成為歐洲第一個走出經濟困境的國家,這為納粹德國的擴軍提供了經濟基礎。納粹上臺後,更是大規模地實施德國工業軍事化的計劃,大量的金錢投入到軍工生產中,肆意擴張軍備。從1933年到1938年間,德國用於國防目的的直接支出高達516億馬克,超過英法美三國之和;在政府年度開支和國民生產總值(GDP)佔比中,軍費竟然高達52%和17%,已到了窮兵黷武的地步。在1939年戰爭前夕;德國一線兵力已擴充至102個師、共360萬人,超過《凡爾賽條約》規定的25倍。

(德國空軍的生產車間)

三、完整而高效的預備役體系。為了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納粹德國在各種名目掩護下,建立了龐大的軍事預備役訓練系統。比如,針對青少年,德國成立了所謂的“青年團”,定期讓青少年去參加軍訓。曾獲諾貝文學獎的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說《鐵皮鼓》,就對當時德國青少年的軍訓有深入的描寫。1935年,德國還成立了“國家勞動奉獻團”組織,規定所有青少年到一定年齡都要到該組織報到,參加為期一年義務勞動,實則是軍訓,這就是著名的“用鏟子代替步槍”運動。經此折騰後,德國在開戰前已有超過30%的成年人經過了軍訓,使德軍作戰爭總動員時,最多竟可以動員超過1700萬經過訓練的士兵。

(德國青年團在軍訓中)


50後男人


首先我得說這個問題是不嚴謹的,從一戰結束一直到1935年德國部隊數量僅僅為《凡爾賽條約》所限制的10萬人而已,1943年在庫爾茨克戰役前夕,德軍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峰1355萬人,足足是二戰爆發前的130倍。根據魏瑪政府時期的統計數字,1933年德國人口為6603萬人,這意味著德國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參軍作戰,反觀二戰日本7千萬人口,軍隊數量最高也不到900萬,刨去老弱婦孺和工農業生產人員,德國在二戰真正做到了歷史上少有的“全民皆兵”,那麼德國是怎麼在短短的8年時間完成了如此龐大的擴軍計劃呢?

凡爾賽條約下的“曲線救國”戰略

凡爾賽條約對一戰後失敗的德國無疑是殘酷無情的,它不僅規定了德國武器裝備的數量,更是限制了德國的部隊數量只能有10萬人,尤其釜底抽薪的是,規定了德國的士兵服役期長達12年,這也就意味著德國需要12年才能擁有10萬人的接受過軍事訓練的預備役,這對戰時動員體制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而希特勒上臺後採取了“曲線救國”的策略,1922年成立了“希特勒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提高青少年野外生存既能為幌子的變相對13歲到18歲青年進行嚴格軍事訓練的組織,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美其名曰是一個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是一個以鏟子代替槍支訓練的準軍事化訓練組織。這些組織的成立和運作為德國培養了大批接受過準軍事化訓練的後背力量,也為擴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凡爾賽條約廢除後不受制約的數十輪擴編

1935年,希特勒向全世界宣佈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廢除凡爾賽條約並且重新恢復義務兵役制,從此德國的軍事發展不再受到桎梏,從此走上了瘋狂的擴軍之路。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一共發佈了35梯次動員令,軍事人數急劇膨脹直到一發不可收拾,1939年為了閃擊波蘭,陸軍發佈了4批次動員令,擴編和滿編了將近了90個師接近一百萬人,而在進攻法國前,更是發佈了10批次動員令,擴軍了接近300萬人,到進攻蘇聯前夕,德國軍隊數量已經達到接近1000萬人,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兵力損失接近100萬人的情況下,德國依舊通過高效的動員令擴軍了120萬人。

(納粹德國徵兵海報)

將佔領地納入擴編體系,服役人員要求和年齡不斷降低

二戰後由於戰線的拉長和士兵的損失不斷增加,德國將佔領地的外國人納入擴軍體系,比如在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就有29個羅馬尼亞師和芬蘭師參與,人數接近35萬人,而在後期,從法國到波蘭到匈牙利、烏克蘭,幾乎大半個歐洲的國家都有不少人被徵調進入了德國的納粹部隊之中。而在國內,希特勒為了進一步發掘潛力,將徵兵年齡由原本的20到45歲擴大成17到61歲,這也導致了柏林戰役時出現了大批的娃娃兵和老頭兵。而以前一些因為身體有缺陷慘遭淘汰的人士也有幸進入了部隊服役,甚至於出現了完全依靠手語交流的聾啞人部隊。

(德國兒童兵戰場被嚇哭)

強大的軍事工業保證了擴編後武器裝備的持續供應

要擴軍,除了有人,還得有裝備,一戰中由於主戰場在法國,德國本土幾乎沒有受到戰火璀璨,因而損失較小,雖然在戰後慘遭各國掠奪,但是由於英法美各懷鬼胎,立場不一,德國藉此獲得了大量外援併成功的實現了經濟的起飛,德國軍事工業也在各種掩護下不斷的發展,不僅實現了對英法的追趕甚至完成了超越。也正是在強大的軍事工業支撐下,納粹德國才能完成如此迅速而龐大的擴軍計劃!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不同觀點歡迎討論,我會一一回復的,謝謝!

(二戰德國坦克生產廠)

(納粹德國飛機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