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歙硯誕生和發展在古徽州,受“徽派”文化影響巨大,徽州歷來崇文重教,所謂“十戶之村,不費誦讀”,文風之盛也使徽州在文學、藝術、醫學、建築等各個領域都有相當的成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文化氛圍,使得這裡的人們歷來普遍愛硯、制硯、用硯、藏硯。

文人雅士視硯為文房珍玩,以得一方好硯為榮耀,徽文化的深厚底蘊為其製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堅實的基礎,使歙硯題材廣泛、構圖新穎、造型美觀,集書法、繪畫、雕刻、裝幀於一體,與徽文化相輔相成。

2006年5月20日,歙硯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方學斌就是這門手藝的傳承人之一。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一眼付終身

1983年,年僅16歲的方學斌正值青春年少,滿懷抱負,立志想要通過報考技校跳出農門。“我從小喜歡畫畫,在叔叔方增威的影響下,在畫畫方面打下了不錯的基礎。對於當時的農村孩子來說,能考上技校拿到城鎮戶口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結果,所以,整個初中我都跟著叔叔,跟著老師在學習畫畫。”方學斌說道。

然而,一次普普通通的參觀卻改變了方學斌的一生。“當時老師組織去歙縣工藝廠參觀寫生,這對於美術專長生來說是稀疏平常的一次參觀,但對我來說,卻改寫了我的人生軌跡。”

當方學斌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歙硯雕刻藝術作品,看到那些精湛的手工藝品,他徹底被老祖宗傳下來的這門藝術所折服,“可以說是一見鍾情,也可以說是一眼就定了一生。我太喜歡了,它一下子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我的目標一下子就變了。”

參觀回去後,方學斌作了一個決定——學習歙硯雕刻,也就是在這一年,方學斌有幸被“鬼才”硯雕大師方見塵先生收為弟子,潛心學習硯雕技藝。因為喜歡,方學斌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學習格外刻苦,又肯鑽研,僅僅3年的功夫,就打下了堅實的雕刻基礎。1986年,方學斌去了黟縣金星工藝廠當臨時工,從基礎做起,夯實基本功,這一干又是3年。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潛心學習雕刻基礎的方學斌在1989年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機遇。這一年,歙縣工藝廠公開選招硯雕特長工,方學斌聽到消息後,再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對於痴迷於硯雕的方學斌來說,如果能考進工藝廠,不啻是一次劃時代的機遇,不僅可以實現“農轉非”,同時也意味著在硯雕的路上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憑著高超的技藝,方學斌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歙縣工藝廠創研科的硯雕師。“歙硯雕刻作為一門傳承下來的藝術,它應該是活的,是有靈魂的。所以,我認為其傳承應該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而不是簡單的傳承。”方學斌說。

所以,一直到今天,方學斌都始終在喜歡中堅守,在堅守中執著,在執著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為夢而堅守

其實,對於當時的方學斌來說,他在工廠的生活異常簡單,吃飯、睡覺、工作,枯燥的三步走。“那時到週日休息的時候,其他年輕人都出去玩,出去交朋友,我就一直主動加班,只想著怎麼樣能讓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設計出更好的作品。那時候沒有加班費,領導也沒有要求我加班,但我就是自己想留下來,一進入工作狀態就經常忘記時間,所以我的生活圈子很小。”

正當方學斌在工藝廠如魚得水之際,中國的改革車輪也開到了徽州這塊古老又年輕的土地上。1995年工廠改制,迫於生活壓力,有些工藝師離開了硯雕舞臺。方學斌也同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問題。“我發現我只會硯雕,別的不會做,也不想做。思來想去,我還是想做硯雕,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不能因為生活壓力而放棄自己的夢想。”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於是,方學斌就開始了艱苦的堅守。“當時只是租了一個20平方米的小房子,既是我的工作間又是我的家。直到1997年,我們才在歙縣的老街租了一個10平方米的店面做一些展示。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我才真正接觸到了終端的文人墨客,再一次打開了思路,也對歙硯雕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這些精神層面的理解對我以後的創作起了很好的助益。”

傳承卻不守舊

傳統的歙硯更多的是素形硯,注重硯池的製作而忽略圖案的雕刻,但是方學斌認為歙硯之美,首先是美在其硯石天然的紋理、色澤、形狀,所有的創作思路、藝術風格、雕刻手法都是基於其天然美上的一種“錦上添花”。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因此,在歙硯雕刻過程中必須結合石材的形、色、紋,因石設計、因勢利導,使中國傳統文化與硯石自然材質相互融合,才能達到與石共鳴、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創造出具有人文氣息的硯雕藝術精品。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大自然的造化賦予了歙硯石絢麗多姿、千變萬化的石品,如:“群星斗奇,璞耀蒼精”的金星、“燦若雲霞、青煙飄拂”的金暈、“千波逐浪、粼粼波光”的水浪、“群雁飛舞、波濤翻滾”的眉紋,這些石品賦予了歙硯獨一無二的欣賞價值,讓觀者心潮起伏,激動不已。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材質美”,是自然所賦予的“天工”特徵,自然之造化,非人力所能企及,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種天地間一種固有的真美,是任何其它形式的美都無法與其抗衡的,方學斌也最喜歡雕刻這些紋理的硯石。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如何才能巧借天工,做到物盡其美呢?這方面理論淺雕易,實踐難題多,因它一無圖紙,二無模式,無章可循,要使硯料成為藝術品,一切全憑自己去挖掘。在實踐中構思,方學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派雕刻風格。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根據金星紋理製作的《寒江獨釣》硯方學斌則是利用硯石天然的金星紋理設計成漫天的大雪,硯池仿若橫雲,整體環境冷峻、空靈,精心雕刻的小舟停泊在煙波浩渺的“寒江”之中,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表情堅毅的老翁全神貫注的在漫天大雪中垂釣,使畫面形成了精簡的對比、虛實的對比,完美和貼切的變現出了“江雪”的意境。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如根據自然形設計雕刻的《山水旅居》,自然形硯是依硯石的自然形態,在不破壞大體形態的基礎上雕刻而成的硯,基本以籽料為主,這種硯也因硯石的千差萬別而絕少重樣,這種自然形硯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硯石的原生態,給人的感覺就是鬼斧神工,但是這種硯石原材料稀少,雕這種硯難度在於“大象無形”,雕刻者需要有“抽象思維”的潛質和“大巧無雕”的領悟。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方學斌將原石的毛邊進行修飾使之成為天然的山峰,將原石天然的錯層保留,錯層下方雕刻遠景,上方雕刻近景,錯層處挑出亭臺樓閣,可以說“巧奪天工”了。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鍾情一生

“我師父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他那個時候也是非常艱苦的,但他為了藝術奉獻了一生。我一直記得我師父給我說過的兩句話,一句是

‘什麼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沒有好的作品’,一句是‘因為喜歡,所以執著’。這兩句話讓我受益終身,是我一生的理念。”方學斌感慨的說道。

事實上,方學斌有個小小的心願。他設想,到了60歲,想要做一個全國巡展,讓這門藝術被更多的人看到、認識,更好地傳播出去。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一輩子做一件事,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樂在其中。”方學斌如是說。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方學斌迷戀硯石雕刻36年,成就驕人,依然樸實堅守,無疑是一個“硯痴”,他說:“我已經雕了大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他的一生,已深深融入一方歙硯之中。

他一路堅韌地走來,支持他的正是這份傳承弘揚歙硯藝術的擔當,是藝術追求的樂趣,也是他的內心之美——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

歙硯傳人方學斌:我已經雕了半輩子,但還想再雕半輩子

結識更多匠人大師,歡迎點擊“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