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劇場

網紅經濟學 | 企業家的劇場

去年年底,俞敏洪因“女性墮落”言論被媒體“公開審判”,企業家形象一落千丈。今年,馬雲因“996”言論引全網公憤,譴責鋪天蓋地,馬雲三次回擊,眾多企業家加入進來,階級性言論逐漸升級,“資本家”群體被帶下水。

“996”是否預示著,今年是網紅企業家的“流年”?

在“996”輿論事件中,劉強東裁“兄弟”,被輿論口誅筆伐。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近日去年“明尼蘇達大學”事件女方指控其性侵與毆打,要求民事賠償。這兩天,劉強東再上頭條,“現場視頻”公佈並在網上瘋傳。

過去十餘年,中國出現了一批活躍於媒體臺前的企業家,人們稱之為“網紅企業家”。他們與老一代企業家“悶聲發大財”截然不同,似乎完全忘記了老祖宗韜光養晦的古訓。他們頻頻曝光,屢刷微博,言論出格,像娛樂明星一樣患上了流量焦慮症。

這些年,流量給網紅企業家帶來巨大的財富和聲譽。在全球來看,極少國家的企業家能夠像中國網紅企業家一樣,在網絡上呼風喚雨,惹得善男信女頂禮膜拜。

然而,當劇情反轉,網紅紅利消失,鋪天蓋地的口水與搭上身家的代價,也像當年的掌聲與資本狂潮一樣撲面而來。

“要想拿投資,先成為網紅”,這已經成為風險投資圈的明規則。

網紅企業家半條腿踏進了“娛樂圈”,只能按著資方(網紅)的劇本來演。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資本退場,演員離場,大劇謝幕;資本入局,新人上場,大戲再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月。網紅企業家說,百年老店是偽命題,基業長青純屬妄想。當企業家精神被企業家人設所替代,工匠精神被演戲技能所替代,一部部資本大劇正在神州大地上演:亢奮、資本、明星、財富、譭譽、繁華一夢與一地雞毛。

“劉強東現象”:盛名背後的罰

“羅永浩現象”:廣場背後的人

“賈躍亭現象”:市場背後的罪

“劉強東現象”

盛名背後的罰

十年前,一張照片瘋傳於網絡:16歲的章澤天在中學教室手捧一杯奶茶,笑容甜美,清純可人,引得眾宅男欲欲躍試,人們親切地稱她:“奶茶妹妹”。

2014年,章澤天與劉強東的戀情被媒體曝光,網友一片失落,感受到被人橫刀奪愛之痛。不過,網友最大的優點就是“喜新厭舊”,畢竟富豪娶明星這事已不算花邊新聞。香港富商許晉亨前有女友劉嘉玲,再有前妻何超瓊,現任妻子為李嘉欣。臺灣首富郭臺銘也與明星關係不錯,曾與林志玲大跳探戈,惹得中國富豪豔慕不已。

在港臺,商人是商人,明星是明星,商人明星是商人明星。但是在內地,一些商人與明星渾然天成,形成一種新的角色,叫作“網紅企業家”

與傳統商人最大的區別是,網紅企業家半隻腳踏進了娛樂圈,按著“導演”設定的人設,“編劇”撰寫的劇本,在網絡上頻頻登場演出。網紅企業家演出帶來的巨大流量,通過平臺的方式轉化為企業的營收。

嚴格上說,在互聯網時代,網紅企業家哪兒都有,但中國最紅火。

近十餘年,董明珠牌格力、馬雲牌阿里、劉強東牌京東、雷軍牌小米、陳歐牌聚美優品、王石牌萬科、柳青牌滴滴、潘石屹牌SOHO、俞敏洪牌新東方、羅永浩牌錘子、賈躍亭牌樂視以及“國民老公”牌王思聰,風靡中國。

馬雲憑藉出眾的口才、奇妙的外形以及誇張的表現力,贏得教父級的聲譽和地位。網路上各種“馬氏語錄”瘋傳,馬雲所到之處必然商賈網紅雲集。

2017年“雙十一”晚會上,馬雲攜電影《功守道》震撼登場,甄子丹、吳京、李連杰等眾星拱月,黃子佼大喊“馬爸爸”。如此高調癲狂、鋒芒畢露,著實讓人為馬雲捏了一把汗。去年,正值盛年的馬雲“功成身退”,向“馬老師”迴歸。但是,阿里顯然已離不開“馬老師”,今年這番“996”言論還是濺他一身泥。

馬雲之阿里,既是招牌,又是精神支柱。他是網紅企業家中的頂級玩家,“傑克馬”已然是商壇上的“邁克爾·傑克遜”。

馬化騰骨子裡透露著潮汕商人的低調和內斂,性格上也不以表演見長,但在這個網紅企業家時代,馬雲四處出擊,馬化騰有時也不得不出來站臺。與馬化騰類似,才貌雙全的李彥宏更是“謙謙君子”,但也經常被頂到臺前。

在做小米之前,雷軍早已隱退,過著“不考慮後天的事”的神仙日子。怎奈互聯網風雲變幻、精彩紛呈,實在耐不住的雷軍再次出山。只是此時江湖已沒有了他的傳說,不過他極為敏捷地捕捉到了網紅經濟的脈搏。他領導小米大搞粉絲營銷,“米粉們”趨之若鶩。

雷軍的演技其實很一般,長期穿著一副陳舊西裝出場。但是,當他遇到“董小姐”時,不想成為網紅企業家都難了。“董小姐”與他“豪賭”十個億,雷老闆的網紅指數直線飆升。

王思聰擅長寫微博,陳歐擅長上電視,羅永浩擅長砸西門子和講相聲。不過,劉強東不論相貌還是口才,都不是好演員胚子。但是,他擅長借力打力、一勞永逸,找了網友女神“奶茶妹”,如此一招鮮,吃遍天。

企業與網紅企業家已很難分開,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

京東、天貓在品類管理和物流上打敗噹噹;京東和阿里在本土策略上遠勝於亞馬遜中國。但反過來說,噹噹被京東、天貓打敗,不如說是被劉強東和馬雲打敗;亞馬遜被中國電商打敗,不如說是被中國網紅經濟打敗。

後知後覺的當當創始人李國慶著實著急,這些年他努力向網紅企業家轉型,每逢大事必蹭熱度。去年俞敏洪歧視言論出來後,他力挺俞:無論對錯,不用向女性道歉。今年,劉強東再陷漩渦,李國慶又力挺劉:若只是婚外情,不需要道歉。

這些年,與李國慶和噹噹的遭遇類似的是,張朝陽和搜狐、史玉柱和巨人網絡,都缺席了紅網經濟的盛宴,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網紅經濟時代,大型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行業範疇,他們共同爭奪一種資源,即用戶的時間。網紅經濟流量為王,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頭條只有一個,汪峰上去了,馬雲就沒了。

新聞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再大的事情三天就過去了,如果不行就再加一天。網紅想要持續保持流量極為不易。一旦企業家成為網紅,或者網紅企業家上了頭條,後面就會跟著一堆蹭熱度的網紅,有挺他的,有倒他的。

所以,當一個網紅企業家長期霸佔頭條時,至少有三股力量試圖將其推下臺:

第一股勢力是企業本身的對手。

很多企業和企業家都難以成為網紅。就像不少傳統的企業家,他們並不喜歡如今的網紅企業家。網紅企業家掌控了話語權,這讓老一輩企業家頗為尷尬。網紅企業家儼然是意見領袖,他們向市場輸出符合他們商業利益的價值觀以及消費觀,引導用戶和合作商向他們靠攏。這讓他們的對手和一些傳統企業家頗為不滿。

第二股勢力是網紅對手。

網紅對手不僅包括網紅企業家,還包括網紅經濟學家、網紅明星、網紅學者,網紅媒體人等等。只要頭條新聞一出,但凡有任何空隙,網紅們會用怒懟、吐槽來蹭熱度。目前,中國的媒體環境下,懟人蹭熱度的成本極低。

第三股勢力是媒體本身。

媒體最怕寂寞。如果一個網紅企業家經常上頭條但缺乏新意,那麼媒體自身也想把他拉下馬。很多新聞其實是媒體創造出來的或者主導的。全球每天發生的大小事無數,每天篩選出來的新聞不過幾百條,頭條只有一個,加上大分類頭條也不過十個以內。媒體對流量新聞極度飢渴,自然就會選取或策劃出“令人震驚”的頭條。

所以,“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網紅企業家的流量“壽命”並不長。如果一位網紅企業家壟斷流量的時間越長、規模越大,那麼底下定然有一股相反的勢力不斷地在積蓄。等到某個合適的機會,這股力量會突然爆發,然後破鼓萬人捶,一擊致命將其踩在腳下。

在網紅經濟時代,最多的掌聲、鮮花與金錢,以及最多的口水、損失和懲罰,都給網紅企業家。這種現象,暫且稱之為“劉強東現象”。

當市場缺乏理性精神和多元思維時,網紅經濟便長盛不衰,網紅企業家也輪番登場。市場就像不會思考的狼群,肚子餓了就開始覓食,找到獵物便大喜過望。市場一旦恢復平庸,感官刺激的邊際效用降到某個閾值,狼群又週期性地群起而攻之,製造一場熱點,消費一個事件。

網紅現象就像生理週期一樣,循環反覆,週而復始。

“羅永浩現象”

廣場背後的人

如果網紅企業家“你方唱罷我登場”,投資人的風險是不是很大?

其實,網民是網紅企業家的消費者,而投資人是網紅企業家的供給方。

從古至今,廣場上慷慨激昂、揮汗如雨都只是演員,真正的操控者是廣場背後的人,就像《遠大前程》裡的“沙發三人組”。

美國總統大選,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網紅案例。美國兩黨已經在持久的競爭政體中,形成了一套分工精細、運作成熟的競選套路。

每當大選臨近,兩黨都會根據民意調查,制定競選綱領,籌備競選資金,寫好演出劇本,選擇合適的候選人,然後由候選人在臺上、電視上賣命演出,大喊競選口號。

所以,美國總統選舉便是一場高規格的政治演出。候選人只是演員,候選人說什麼話,用什麼姿勢,都是黨內競選團隊策劃設計好的。總統也是演員,一旦當上總統只能按著劇本往下演。

美國的總統有演員里根,也有完全沒有政治經驗的商人特朗普。兩黨候選人團隊都會謹慎選擇“主角”,推舉出最能表達政治主張並獲得民意支持的候選人。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總統素質不高。

當年,演員出生的里根競選總統,手裡拿著的是肯普減稅法案,口號便是大規模減稅。肯普是一名足球運動員出生的議員。他的減稅法案背後的智囊是最早主張減稅的拉弗、蒙代爾等供給學派經濟學家。

有趣的是,最開始拉弗試圖扶持肯普與里根角逐總統,但肯普臨陣退縮。於是,拉弗退而求其次,將肯普減稅法案獻給里根支持其當上總統,條件是里根當選後任命肯普為副總統。怎知肯普沒有勇氣與里根攤牌,里根拿著他的減稅法案當選後,任命老布什為副總統。當時,一位經濟學家調侃地說:“演員明星看不上前足球明星。”

特朗普是網紅商人,也是網紅總統。他是一名出色的演員,他每天狂刷推特,除有狂暴症之外,也是按著劇本來演出。

當時,共和黨想要扳倒傳統政客,必須劍走偏鋒。共和黨走底層群眾路線,必須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根據美國曆史學教授大衛·哈克特·費舍爾在其《阿爾比恩的種子》中描述,美國有四類人對選舉影響很大:清教徒、保王黨人、貴格會和邊區人。其中,邊區人最能體現美國本土底層人的形象和主張。

邊區人是最遲一批來到美國的移民,來到美國後,他們只能生活在西部“邊區”,所以叫“邊區人”。這群人崇尚暴力,美國西部片裡,動不動就拔槍的牛仔,就是這批“邊區人”。共和黨巧妙地策劃了一個邊區人形象,即一個狂暴粗魯的“特朗普”——雖然特朗普是純正的紐約人。特朗普從競選到當選總統,都是一副以世界為敵的樣子,如此可以簡單粗暴地告訴美國人,他在捍衛美國利益。

所以,美國跟中國打不打貿易戰,實際上他說了不算。因為劇本寫好了,特朗普就只能往下演。我們稱之為“特朗普現象”。

如今,中國的商業精英們,正在採用美國總統選舉這一套路,爭奪用戶時間,謀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網紅企業家在臺前賣力演出,資方則是廣場背後的人,安排了導演、劇本和道具。

資方青睞於網紅創業者、網紅企業家,因為他們自帶流量,可以幫助資本在最短的時間內退出套現。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當年砸西門子冰箱的羅永浩。當年,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本來小有名氣的羅永浩化身為消費權益捍衛者、反洋貨愛國者,一時間成為人盡皆知的網紅。不久後,他乘勢拿到融資,將那把砸西門子冰箱的網紅錘子註冊為商標,做起了“錘子”手機的生意。

但是,羅永浩顯然更擅長表演,而不是做實業。本是演員,他卻把自己當成了企業家。結果錘子真成了“錘子”,自己也落了個“幹一行倒一行”的名聲。

資方的網紅傾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因素是沉沒成本。網紅創業者和網紅企業家,意味著他們搭上了自己的全部聲譽來幹這個事,這是一筆無比巨大的沉沒成本。網紅創業者相當於納了投名狀,資方則放心投資。

這就好比,在酒桌上,那些捨命喝酒的下屬、乙方、合作方,更能夠得到上司、甲方、對方的青睞。因為捨命陪酒就意味著付出了巨大的沉沒成本,用犧牲身體的方式表決心、表忠心。

“要想獲得投資,先成為網紅創業者;要想獲得大投資,先成為網紅企業家”,這已經成為投資圈的明規則。我們暫且稱之為“羅永浩現象”。

當然,對於投資來說,網紅企業家最大的風險是風險捆綁。如果網紅企業家失去了流量,或者出了問題,企業很容易受到牽連。所以,這無疑是一筆高風險的投資。

另外一個風險還來自網紅企業家的“挾持”。一些網紅企業家會有意無意地強化自己在這家企業的地位,攜“粉絲”以令“資方”,讓資方陷於被動。雙方矛盾一旦激化,資方也可能會利用網紅經濟的規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輕而易舉”地將網紅企業家扳倒。

在網紅經濟時代,網紅企業家、經營者、投資人,各司其職,各施所長。網紅企業家主要負責流量和曝光,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像馬雲、董明珠、劉強東等,既能扮演好網紅企業家的角色,又是出色的經營者,這種人才實在太罕見。

“賈躍亭現象”

市場背後的罪

網紅企業家,是互聯網時代產業分工不斷細化的產物,也是市場和資本荒蠻時代的產物。

與其它網紅相比,網紅企業家的分工程度和套路顯然更低。在網紅經濟中,網紅學者已然成了招牌,背後有團隊幫其撰寫稿件、文章、出書,他只是需要在臺前演講和簽名。

與明星一樣,網紅學者也會有非常明確的人設,比如為民請願、批判樓市、抨擊大企業、理性冷酷、雞湯師傅、搬磚學者。

網紅經濟的套路,玩得最溜的還屬娛樂圈。當今娛樂圈,各大小公司都在包裝各種明星人設,比如學霸明星、愛開賽車、背景深不可測、高情商、超級奶爸等等。這些人設,通過網絡和綜藝展現出來。

所謂的“綜藝咖”就這樣誕生了。

只要人設達到一定的粉絲量,人設的經濟價值要大於角色,從人設裡賺的錢要多於參演角色賺的片酬。

現在經紀公司和演員不注重演技的錘鍊,而是將大量的時間和投資用於人設包裝和上綜藝。經紀人會嚴格篩選劇本和角色,或者修改劇本,讓角色服務於人設。所以,現在很多影視劇中,明星演出的是自己千篇一律的人設,而不是各劇中豐富的角色。

如此,影視劇水平越來越爛。當年香港TVB中,演員只是一份職業,大部分演員都靠演技謀生,當時不少港劇的演技水平秒殺當今影視劇。

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娛樂帶來流量,流量帶來收益,從明星到企業家,再到抖音網紅、微商,似乎人人都化身為網紅,給自己設定了人設。

直播網紅的人設和流量的收益轉化極為簡單粗暴,即禮物打賞。抖音和微商則將人設和流量,轉化為產品銷售。每天很多人到健身房、酒吧、海邊、別墅區、豪車旁打卡,並標註新加坡、加利福尼亞、巴黎等國外地址,目的是打造自己某種人設,提高粉絲流量。

當今世界,過得最幸福的人都在朋友圈。

網紅企業家,並沒有比微商高明多少,他們也試圖在飾演各種人設,比如工匠精神、海歸學霸、時尚達人、硅谷投資人、投資藝術家。只是網紅企業家沒辦法像綜藝咖一樣,直接從人設那裡獲得收入,只能從企業中獲得收益。

當然,網紅企業家從企業中獲得收入來源的辦法有多種。直接圈錢跑路的,在此暫且不討論。一般而言,他們可以不斷地引入投資,天使輪、A輪、B輪、C輪……然後從中退出股份獲得收益。若能成功上市,網紅企業家可以從股票市場中退出獲利。

這種操作方法與投資人類似,將企業作為產品來出售,通過出售股份獲利。賣掉企業之後,網紅創業者又會利用自己的粉絲效應繼續創業,也就出現了所謂的“連續創業者”。

這裡的風險在於,網紅企業家作為創始人、企業家以股票套利為目的,而不是服務客戶、開發產品和經營公司,產品成為股份退出獲利的手段,粉絲可能成為韭菜。

那麼,誰對企業的經營成敗負責,誰對客戶和產品負責?

幾年前,賈躍亭迎娶演員甘薇,成為頂級網紅企業家,吸引了眾多娛樂明星投資樂視,外加各類富豪。在明星效應的帶動下,各路資本競相角逐,一直處於鉅虧的樂視,估值達到千億級別。後來,賈躍亭出走美國造車,樂視陷入債務危機,拖欠供應商款高達幾十億,大量投資人和股民深陷其中,賈躍亭卻從股票中套現幾十億。

有限責任公司制是一把雙刃劍,既激發了企業主的冒險精神,也給市場釋放了巨大的風險。有限責任公司制遇到網紅企業家,就容易出現“賈躍亭現象”:網紅企業家專注於流量變現,收割粉絲,玩著擊鼓傳花遊戲,從股票中賺錢,而無心經營企業,創新技術和產品,結果企業陷入鉅虧,個別投資人和網紅企業家爆賺。

共享單車實際上是一個典型案例。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很好地扮演了網紅企業家的角色,資方將“共享經濟”概念熱炒,然後通過打包上市退出,結果胡瑋煒晉升為成功企業家,資方也獲利退出,留下的是滿大街東倒西歪的廢鐵和全國倒閉的單車租賃店。

OFO創始人戴維就沒有這麼幸運,他沒有扮演好網紅企業家,還想當“導演”,結果被資方拋棄,最後北大戴維敗給了三本胡瑋煒。共享單車摧毀了單車租賃的產業生態,拖欠了大量單車製造商欠款和用戶押金。

金融風險投資攜網紅企業家和有限責任公司制,對傳統實體產業構成降維打擊。所到之處,寸長不生,當資本成功套現,實體經濟一地雞毛。這種資本套利的故事,在共享單車、網絡租房、新能源汽車、連鎖醫藥、連鎖幼兒園等領域正在上演。

網紅企業家只能按著資方的劇本往下演,利用粉絲效應,儘可能地將泡沫吹大,就像賈躍亭一樣不斷地利用PPT添加更多的業務,構建更為龐大的“生態系統”,然後儘快套現退出。

最早的企業家身兼數職,是資本家、創始人,也是經營者。他們不會變成“連續創業者”,也不是靈活的投資人。後來,經營權與所有權完全分離後,代理人制度和投資市場興起,企業家、創業者、經營者、投資人可以各司其職。

如今,在網紅經濟時代,網紅企業家不再是純企業家,他們不關注產品、創新、技術,甚至不關注企業經營本身,而是如何將企業打包成一個“產品”,利用自己的網紅效應將其儘快兜售套現。

奧地利學派認為,企業家敢於冒險,組織各種資源,搞跨期經營,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熊彼特說,企業家精神是具有“創造私人王國”的野心和創新的喜悅。而如今,網紅企業家不關注創造創新和“私人王國”,而服務於資方和己方套現。甚至,網紅企業家都不是企業家本身,而只是一個人設,一個演員,一個角色。

如此,誰對產品負責?誰對用戶負責?

租房、醫藥和幼兒園關係民生教育,汽車關係生命安全。若按著共享單車的方式造汽車,網紅企業家和資方套現退場,那麼作為耐用品,汽車日後的安全、維護、召回如何得到保障?就眼下,為了資方套現,是否能夠確保汽車和電池的質量?

臺灣早已進入全民娛樂時代,學者、醫生、健身教練、設計師等都可以成為“網紅”,經常上“通告”,但他們身上沒有這種野蠻的資本血腥。

資本的野蠻和市場的非理性,造就了網紅經濟模式,成就了資方和網紅企業家,打擊了一些實體產業。只有市場迴歸理性,管控荒蠻資本,網紅企業家才能往企業家迴歸,真正用心做產品和技術。

《桃花扇》

俺曾見,

金陵玉樹鶯聲曉,

秦淮水榭花開早,

誰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樓,

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

——(清)孔尚任劇本《桃花扇》

參考文獻

【1】桃花扇,孔尚任,人民大學出版社;

【2】阿爾比恩的種子,大衛·哈克特·費舍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