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航員在太空死去,遺體最終會怎麼樣?

清高到看不起自己


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在太空遇難的次數僅有一次,就是蘇聯的聯盟11號飛船,這次事故造成了3名宇航員直接暴露在真空環境中慘死,他們在返回地球的途中死亡,所以遺體回到了地球,並未在太空流浪。如果這幾名宇航員在太空艙外死亡,他們的結局就是成為地球的“人造衛星”,和許多太空垃圾一樣環繞在地球周圍飛速運動,人類很難回收屍體,屍體也不會腐爛。

蘇聯3名宇航員在太空中慘死,這起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是求勝心切才導致悲劇的發生。20世紀70年代是美蘇航天爭霸時期,1969年美國率先登上了月球,蘇聯做出回應,在1971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一號”。為了儘快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站內,蘇聯在設計飛船時出現了一個重大的失誤,原本只能容納2名宇航員的艙內,現在必須要擠進3名宇航員,這3名宇航員的職務是指揮長、科學工程師、航天工程師,少一個都不行。這時蘇聯想到了一個非常冒險的辦法,宇航員在艙內都身著宇航服,如果讓這3名宇航員在艙內都不穿宇航服,豈不是2人空間就可以變成3人空間?大家都知道,太空艙內不穿宇航服也是可以的,因為艙內也能夠提供氧氣和抵禦宇宙輻射,而在艙內穿上宇航服相當於雙重保險,如果發生意外事故,宇航員可以大大提高生存幾率。

或許是蘇聯心存僥倖,選擇了讓這三人不穿宇航服和空間站對接,這項任務起初進行地非常順利,3名宇航員成功地從聯盟11號飛船對接進入200公里高的禮炮一號空間站內,也在空間站內待了將近24天的時間,期間研究了失重狀態下植物的生長,也對天體進行了觀測,順利地完成了所有任務。但當他們返回地球時,出現了重大意外。返回艙在和空間站分離過程中,壓力閥門被內部氣壓震開,直接讓返回艙內的氣體進入太空中,3名宇航員就這樣暴露在真空中,只用了短短15秒的時間,宇航員就意識模糊,身體內外的氣壓差會產生一種極為恐怖的減壓病,就像潛水員從較深海域迅速上浮到海面是一樣的。宇航員在真空環境中,血管內的血液由於減壓作用開始產生氣泡,氧氣從血液中被壓迫出,積累到肺部,肺部開始破裂,全身出現大出血,眼壓增大導致失明,氣壓不斷減小導致體液開始接近沸點,身體會膨脹變大1倍,60秒人就會徹底死亡。而這時蘇聯的全國人民都在盼望他們的英雄歸來,當打開艙門的那一刻,媒體看到的卻是3具死屍,醫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搶救,但最後3人還是被爭端為減壓死亡。

按照原本艙內的設計,進入2名身穿宇航服的宇航員,這起事故就可以避免,宇航服可以平衡內外氣壓。事後,蘇聯啟動了事故的調查評估,確認聯盟11號飛船和空間站都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人類歷史上第一座真正的空間站再也沒有宇航員進入了,空間站僅在太空待了半年時間就受控墜毀到太平洋。


科學薛定諤的貓


人們一直都渴望無盡的星海中遨遊,成功的例子很多,可凡事總有例外,誰又能想到,外太空裡漂泊著多少具先驅者的遺骸呢?

其實經過數據統計,至今為止,探索太空一共造成了150的人傷亡,可是並未沒有人類的遺骸在太空漂泊。因為所有的航天事故,大多數都發生在與大氣層的接觸的階段,有的是起飛,有的返航,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了飛船的失控、爆炸。

因為飛船內的氧氣是純氧,燃料也屬於高濃度的壓縮燃料,所以爆炸影響十分巨大,威力幾乎可以比擬洲際導彈,這就造成了一旦發生爆炸,宇航員就基本宣告了死刑,往往是十死無生的。

就拿美國的哥倫比亞號來說,它是在返回途中墜毀的,飛機當時高度62000米,速度高達2萬公里每小時,就是由於機體的原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它在空中發生的解體爆炸

7名宇航員無一人倖存。

而我國的航天事業舉例從90年代開始到現在,就已經幾乎已經沒有發生過重大的航天的事故了。傷亡更是為0,這樣的成就,不正是源於一代代航天人們,不計自我的付出與努力嗎?正是因為前人的苦難,所以給後人留下來寶貴的經驗與財富,後來的人們,沿著前輩的道路

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少走了很多彎路,也看到了前輩們不曾企及過的風景。


芝士研究所


即使暴露在真空環境中,人體是不會爆炸的,血液也不會沸騰的,十幾秒內就失去知覺,然後一兩分鐘的功夫,人就成了宇宙空間裡的一座豐碑了。

如果一個宇航員比較倒黴,被拋棄在太空之中,進入太空大概十幾秒後,宇航員就失去了知覺,為了防止體內爆炸,宇航員把體內的空氣都呼出去了,沒有憋氣,然後過了1分多鐘,宇航員就掛了,身體出現了些許腫脹。

宇航員掛了之後,在宇宙射線、太陽光線等的作用下,身體的厭氧菌基本上都被殺死了,在真空環境下,身體無法腐爛,但水分開始大量喪失,基本上幾個小時左右,身體的水分就在太空中蒸發沒了。

然後,由於缺少空氣,屍體不能被降解,宇航員的屍體都將會保持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在廣袤的宇宙空間漂浮數百萬年。即使在宇航服內死去,也只是把前三段的過程稍微推遲一會,而由於宇航服內剩餘空氣的作用,可能還會腐爛一些。


雲中史記


1969年,當首次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上即將離開月球表面返回地球時,美國總統尼克松準備了兩份演講稿,其中一份就是為飛船返回地球過程中發生意外而準備的,這份演講稿裡有一句是:“命運已經註定,那些前往月球進行和平探索的人,最終將留在月球上安息。”當然,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事是幸運的,他們平安地回到了遠在40萬公里外散發著藍色光芒的地球。

而1971年的蘇聯聯盟11號飛船宇航員就沒那麼幸運了,當時因為飛船裡閥門漏氣,在艙內未穿宇航服的宇航員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遇難,待飛船回到地球時,飛船內只剩下了三具冰冷的屍體。

這些年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幾乎沒有宇航員在太空遇難的事件,但隨著人類對宇宙的進一步探索,未來的載人飛船不會僅僅侷限於地球周圍,未來很將飛去火星探索,這就要面臨長達幾年的來回路程,飛船在太空停留的時間越長,危險係數越大,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小行星對飛船的侵襲,飛船被擊穿後,艙內氣壓就會與宇宙外部大氣壓相連通,宇航員身上穿的宇航服連接部分的密閉性能,很有可能在一定時間內失效,從而導致宇航服漏氣,後果就是:宇航員體內的血液會開始沸騰,器官和皮膚會水腫,不出1分鐘就會死亡。這種死亡,宇航員們的屍體可能會一直漂浮在太空中,也可能有一天被某個星球的引力捕獲,並開始向著它墜落下去。


如果是飛船沒發生意外,只是宇航員有人因意外事故比如疾病死亡,那麼正如潛艇中有艇員死亡,又無法立即將其送往陸上,其他艇員會將屍體儲存在冷藏櫃附近,那裡的溫度最低,而且與生活區隔離開。宇航員的同事也會把他的屍體密封在增壓服內,放置在陰冷的氣閘艙內,以免細菌滋生,並減少氣味。當然如果短時間內帶不回地球,也可能做好最壞的打算把屍體處理掉,具體方法有冷凍碎化、微生物分解等。

  • 這裡詳細說其中一種方法:冷凍碎化。實際上就是把屍體冰凍,然後再分裂成幾百萬塊碎末。機器手臂會把遺體裝進艙外密封的大袋子裡,等幾個小時以後屍體被完全凍結了,機器手臂會強烈震動,待裡面的遺體變成碎末後拋灑在太空。

雖然這些方法聽起來都挺殘忍,但正如每年都有幾十人因登頂珠峰而死亡,探險家們的遺體都大多都留在了珠峰的冰天雪地裡,將宇航員的遺體永遠留在太空中,也算是讓他們的靈魂永遠活在了生前熱愛並勇往探索的浩瀚宇宙。

以上。


姐手機打字不容易啊,勞煩各位看官動動小手,點個贊or加個關注,三克油~


哥特小蘿莉


翱翔太空,是多少人前赴後繼的夢想,不知若真有這種情況發生,宇航員失去生命前夕是否除了傷感和痛苦還有一點自豪和憧憬!

在宇宙中飄蕩,最後的命運應該大概率會被某行星所捕獲,然後成為其衛星,由於沒有燃料,軌道會越來越低,如果是有大氣層的行星,在降軌過程中會由於高速摩擦而燒為灰燼。如果沒有大氣層,也會被星球的高溫燒為灰燼或是被摔得粉碎!當然,也有可能被外星人俘獲!


拾憶淺談


失壓解體,並完全失去水分,徹底乾燥的組織會完全呈粉末狀散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