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期】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


【第328期】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

【編者按】近年來,在繪畫領域出現了一種風氣,那就是論及畫作藉以尺寸來衡量價值,這也造就了一大批大尺寸的畫作。固然,在一些特殊的題材上,大尺寸的畫作能展現出恢弘、磅礴的氣勢,但不一定所有的題材都適用大尺寸,繪畫是一件嚴肅的事,還需要看何種尺寸適合題材才能決定,否則將失去藝術真正的追求。

【第328期】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

傅吉鴻的山水畫作品


縱觀中國藝術史,繪畫向以品第論高下,而不以大小辨優劣。自東晉顧愷之《論畫》始,即提出“傳神寫照”之說,繼而南齊謝赫揭出“六法論”,以“氣韻生動”為倡,並開始以六種品第標準評價藝術。進人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首次提出“神”“妙”“能”“逸”四品說,其後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複列自然、神、妙、精、謹細五品,且各分上、中、下三等。宋人繼前賢踵武,又進一步深化,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中分列逸、神、妙、能四格,由此奠定後世評畫準則。凡此種種,皆以畫之格調、品第為繪畫欣賞的評判標準,是為“品評”,與作品尺寸大小毫無關涉。

時至今日,美術作品評鑑風氣丕變,非大無以名世。論者每以“大時代、大中國、大發展、大製作、大氣象”為言,不唯文章下筆洋洋灑灑、刺刺不休,即中國畫作品亦動輒八尺、丈二、丈六、滿壁甚至百米長卷亦屢見不鮮,鴻篇鉅製,足令觀者目眩。“喜功”不敢說,“好大”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究其原因,不外三點:

一、時代的需要。我們處在一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大時代中,特殊的國情、現實的需要都在呼喚宏大題材的美術作品。要反映紛繁複雜的生活現實,沒有充分的表現空間是不行的,為與宏大題材相匹配,畫面尺寸不得不一漲再漲。此時,“大”已不僅僅是一種數量標準,而成為了強盛、繁榮的表徵和讚頌力度的體現。二、展覽、市場的需要。在目前這個視覺快餐盛行的讀圖時代,摩挲把玩、細嚼慢嚥的傳統審美方式正在淡出,走馬觀花地通覽自然而然成為了一種新的鑑賞習慣。市場化的展覽需要不斷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去刺激觀眾日益疲憊的眼球,以免自身黯然失色,淪為被遺忘的角落。反觀美術史,古代中國畫既無今天這般繁榮的市場,也不曾舉辦過今天這種規模宏大的展覽。想當年宋徽宗臨幸宣和畫院,眾畫工傾其所藏一一展卷待觀,這大概要算是美術史上最大規模的展覽了。比較而言,在我們這個商品社會,按尺寸賣畫的做法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要規範和嚴格。而進入展館一看,大畫林立,卻還是不易填滿寬闊的空間,小尺幅作品在這裡簡直就像大海中的金針,即使閃光也無濟於事。這樣,“大”就成為了商品時代藝術品生存的一種必要手段。三、畫面構成的需要。從美術作品自身來看,位置的安排、構成的處理、意境的營造等等都與畫面尺幅大小密切相關。當然,欲狀擬五嶽之奇、四海之廣,摹寫高天厚土、芸芸眾生,以方寸小幀出之似亦無不可,然而其氣魄已相去甚遠,不免墮人清雅的傳統文人趣味,而遠離了現代藝術的旨趣。從這個意義上說,“大”亦是古今藝術分途的一條界線。


【第328期】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


傅抱石、關山月曆時四個月創作的《江山如此多高5.5米,寬9米,這種題材非大尺寸不能承載

但是必須注意,大尺寸作品雖有存在的理由,卻不宜無限制、無條件地發展蔓延。當下大而無當、大而無物的作品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其特點往往表現為:

一、藝術語言重三疊四,絮絮叨叨,創作完全是靠機械的複製積小成大,屬簡單體力勞動,技術、藝術含量均不高。二、隨心所欲,牽強草率,以空洞的紙張擴展掩飾其外強中乾的實際,假“計白當黑”等藝術法則矇混過關,騙取潤格,行其“欺行霸市”之舉。三、強撐硬拉,化小為大。畫面頂天立地,內容卻只是一幀小品的規模。一杯果汁衝成一鍋湯,結果只能失去原有的甘醇,剩下淡而無味的口感。這些只有“大”之形而沒有“大”之實的作品清楚地顯示出社會審美風尚虛假浮誇的一面。不理會具體狀況,只知追新逐異,無論是標榜燕瘦還是誇燿環肥,都只能造出一個矯偽的模特。


【第328期】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

齊白石的《蒼蠅圖》,這種題材就只能選用小尺寸


明乎此,弄清小大之辦這個問題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我們所強調的大小自有其特定的含義:大者,恢宏、雄強、博大之謂也,與之直接相關的是境界而非尺寸;小者,精微、工緻、靈動之謂也,形制可小,境界不可小,尺幅千里是其最高標準。對一個成熱的藝術家而言,大、小本無絕對界線,不宜軒輊於其間,應大則大,宜小即小,大小不同,經營則一,大者當具小之精妙,小者亦當求大之氣勢。試看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巨峰巍然,林木參差,屋舍掩映,境深意遠,而旅人漁樵往來其間,細微處皆能一絲不苟,大者、小者統籌兼顧,眾美兼擅;再看林樁《果熟來禽圖》、佚名《出水芙蓉圖》兩件小品,造奇境於平淡,納至美於方寸,一花一鳥盡顯天地生機,筆致工細而意境完足。畫幅無論大小,只要經營得當,均能窮其要妙,獨具神采。南朝宗炳深諳以小見大之理,他所謂“豎三寸,當幹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ー圖矣”。即是指此而言的。


【第328期】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

德拉克羅瓦創作的《自由引導人民》


不單中國畫如此,西畫亦概莫能外。西方美術史上,波提切利的《春》或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之類巨幅作品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之類小幅作品擁有同等的地位。中西藝術理路相通,不管中畫西畫,遠觀其勢近取其質,都是賞評的最佳力法。


【第328期】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

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


由是可知,立足繪畫本身,不受外物干擾,因藝術需要而決定作品大小,方能顯示畫家本真,留下真誠的藝術。存其勢,鑑其質,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作者系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本文原載《中國書畫》第12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