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背後說人壞話的樣子,真醜”

那些在別人背後吐槽的人,究竟是什麼心理?

身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你一定都被別人在背後議論過,被吐槽過。而且根據莫斯定律,可能會發生的就一定會發生。別人背後說你的壞話,總有一天會被你知道。

當你知道,ta竟然是這麼想自己的,而且ta竟然不直接跟我說,而去跟別人說,真讓人特別生氣。

而且誠實一點的話,你也無法否認,我們也都曾經在背後說過某個人的壞話,只不過是婉轉些還是直接粗暴的區別而已。

有什麼不滿非要在背後說,為什麼不直接當面說,當面說有那麼難嗎?

答案是,有!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


吐槽的第一個功能是釋放壓力,尤其是關係不重要的陌生人。

以前我先生開車,如果碰到其他車不守規矩,比如突然變道還不打轉向燈,野蠻插隊之類的情況就會氣的在車裡罵人。

次數多了,有時候我就挺煩,就會說他:你這到底是罵別人呢,還是罵我呢。別人啥也沒聽到,都是坐在車裡的我聽到了。你這麼做一點意義都沒有。

但即使事後他冷靜下來,知道這確實沒意義,但狀況發生時他還是會忍不住唸叨幾句。

後來我就不執著了,我意識到這種吐槽罵人其實是一種釋放情緒和壓力的方式,是在應激情況下的一種反應。

很多時候那個引發你不適的刺激源可能離開了,或者離得很遠根本無法面對面表達,又或者很強大,或者是個無形無像根本抓不住的對象,那麼在背後吐槽一下,發洩發洩也很正常了。

當我不再跟他爭辯這麼做的意義時,我先生說幾句就恢復平靜自己停止了。

在另一個層面,很多引發情緒的刺激源其實都只是個導火索,在刺激源的發生之前內心深處的不安、焦慮已經在了,只是沒有機緣把這些東西攪動出來。

不是石子讓水變得渾濁,渾濁的是水底下的沙土,不是石子的刺激,也會是別的刺激。

那一刻,你對馬路上的駕駛者,或是餐廳裡的服務員又或者被任何陌生人勾出來的憤怒,可能是過去三個月說囤積的壓力,甚至一年前就有的疲憊。只不過借這個事件用一種相對安全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已。

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通過絮絮叨叨的說話、吐槽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

就像對著樹洞、大海咆哮大叫,或者寫日記、漂流瓶都是在實現這種功能,只不過對著這些 "死物"傾訴的感受永遠不及對著一個人傾訴,死物永遠也不會有任何回應,所有的情感和話語發出去之後都消散在虛無中,反倒更孤獨。

無論是發出去的信息還是情感,人都需要得到一些反饋,在回應中才有存在感。


“你背後說人壞話的樣子,真醜”


比如生氣的時候摔東西,最解氣的做法肯定是選摔花瓶而不是摔枕頭。

枕頭的性狀是柔軟的,會把所有力都吸收掉,所以你在它身上看不到任何反應,而一個力給出去而拿不到任何反應就會讓人覺得"沒勁"。

瓷或玻璃的花瓶是毫不受力的,沒有任何彈性和承受力,所以就用粉身碎骨的方式把力量彈出來,花瓶摔倒地上碎片粉末四濺的這個反應就會讓摔花瓶的人感受到自己力量被充分承認,所以就會感覺很爽。

但對著活人吐槽訴苦會有一個巨大的風險,就是那個傾聽者無法想大海一樣風吹過就過了,而會一直留存對你當時壓力狀態下的印象,當你狀態不好的時候拉著人抱怨:

  • "好煩啊,真是不想幹了"
  • "他太自私了,跟他在一起真的好累"


可能過幾天你的壓力過了,狀態好了,在最低落狀態下出現的負面念頭已經離開了,你對那個人或那件事已經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認知。

但曾經聽你訴苦吐槽的人,對你的部分印記停留在你狀態最糟時候。他不那麼關心你還好,如果非常關心你就會一直帶著股擔心的能量和你互動,而且還會把過去所有你表達過的,讓人擔心的片段全部串聯起來,和自己內心的焦慮感攪和在一起,越來越重,而重度的擔心很容易轉變成急躁、控制、失望和憤怒。

所以很多人就會發現怎麼很多關鍵時候,我做的一些決定我身邊的人老反對呢?為什麼他們就那麼不能相信我,支持我呢?

我想說,這真的不能怪你身邊的人,因為平日你沒有學會用更安全正向的方式來釋放壓力,把壓力丟給了那些根本承載不起的人。

摔花瓶的那一瞬間是很爽,但最後還是要自己打掃,甚至不小心還會扎破手指。

“你背後說人壞話的樣子,真醜”


這也是我常常提醒大家,不要在狀態糟糕的時候做決定、行動和說話,因為這麼做等於把自己的低能量通過行為和語言固化到外部的物質世界了。

如果這個時候,實在要找人說話一定要找有足夠承載力的對象,或專業人士,他們有能力自己消解或者轉化你的負面能量。


吐槽的第二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建立同盟。

一起討伐同一個敵人是建立聯盟關係的快速途徑,這是一種非常快速的拉近距離的方式。一旦兩個人發現彼此有共同點,老鄉、校友、同年同月的生日…立刻覺得親切很多,雖然這些只不過是頭腦的概念遊戲,但人們還是很容易被這種感覺影響。

共同的批判對象當然也是很重要的共同點,只不過這段關係開局的基調就註定了靠這個點彼此吸引的關係都不會有多高的品質,也不會多健康。

而且通過敵視同一個對象而建立的同盟通常都是極其脆弱的。

很多公號也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粉絲認同,製造爆款文章,這些都是閱讀量超過百萬的文章,光看標題就知道是不斷放大讀者內心深處隱藏的戾氣和怨恨。

人在看這類文章時會得到一種,有人不僅幫你把想罵的人罵了一頓,而且還扇了對方兩巴掌的快感。當專業作者把自己的能力用來幫粉絲罵人的話,肯定比普通人罵的更過癮更解氣。

當然也能獲得更多擁躉,這麼做肯定會得到關注和傳播,而無論是和群體的關係還是和個人的關係都是一樣的。

很多團體只不過是情緒共同體,甚至連情緒共同體都談不上,只是共同宣洩情緒體。最終彼此都會遭到反噬的。

“你背後說人壞話的樣子,真醜”


訴苦吐槽的第三個功能是求助。

很多人在別人背後說另一個人都壞話其實只是因為ta在另一個人那裡受了委屈了,失望了,想通過抱怨吐槽的方式尋求幫助,只不過整個過程都是無意識的。

比如:

  • “ta都答應了,竟然說忘就忘,這個人怎麼一點兒責任心都沒有?”
  • “ta就不能幫我去跑一趟嗎?怎麼讓ta辦個事兒這麼難呢,不是這事兒就是那事兒。我以前為ta幫的忙可不少。這也太沒良心了。”


所有的這些吐槽語言底層隱藏的信息是:

  • “ta都答應了,竟然說忘就忘,這個人怎麼一點兒責任心都沒有?”
  • (我希望ta的承諾可以準確兌現,給我安全感和可控感。即使不能做到ta保證的,至少給我一個更為重要合理的理由,讓我感覺被重視)


  • “ta就不能幫我去跑一趟嗎?怎麼讓ta辦個事兒這麼難呢,不是這事兒就是那事兒。我以前為ta幫的忙可不少。這也太沒良心了。”
  • (我希望ta按我的規則來。這個規則就是當別人需要的時候就要優先別人的需要,即使在自己不情願的情況下。我是這麼做的,ta也必須要這麼做。)


說實話,在括號裡的文字,才是藏在語言之下的核心信息,也稱之為後臺語言。但如果不是受過系統訓練的人是捕捉不到的,當一個人捕捉不到後臺語言,只接受到對方的表層信息時,那他們會做什麼呢?

那就是——給建議、講道理。對沒錯,就是我們平時最容易遇到的狀況。

朋友聽完你的吐槽會關切的問:

那你怎麼不提醒他啊?(給建議)

我提醒過了,他還是忘了。

那你可以多提醒幾次嘛,實在不行在他手機上設個日程提醒鬧鈴。(進一步給建議)

這根本不是提醒鬧鈴的事兒,是他根本不把我放在心上,根本不在意我。

哎呀,不至於的,我覺得沒你想的那麼嚴重。也許人家是真的太忙了呢,你不要想太多嘛(講道理)。

你怎麼老幫著他說話呀,你到底還是不是我朋友了!?

……

然後,然後天就被聊死了。


通過訴苦吐槽求助的方式我以前講過,是一種無意識的求助行為,這種求助通常不僅得不到想要的幫助,還會增加二次傷害。

“你背後說人壞話的樣子,真醜”


關於這個部分,我在的文章裡有寫。

這裡面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既不清楚自己到底具體想得到怎樣的幫助,也不知道如何清晰的表達出來讓對方收到。只是不斷的把負面情緒往外扔,小矛盾還好,大矛盾一般人真接不住。而且通常有第三方(專業諮詢師或關係教練除外)介入兩個人的矛盾,事態通常會升級,會變得更復雜。

最有效率也是副作用最小的方式當然是你直接告訴對方你的不滿,以及你希望他如何來對待你。

但這需要兩個必要能力:

  • 能覺知到自己的不滿之下的真正的心理需要是什麼(例如:被重視、被理解、被信任)。
  • 有足夠的溝通力讓對方在不抗拒不防禦的狀態下接受。


那有人可能會說,我現在沒有這兩個能力,我每次想跟對方好好談一談,兩個人就很容易吵起來,吵過很多次之後,都不知道怎麼溝通了。

如果暫時這兩種能力都沒有發展起來,那還有第三條路,做到全然的接納也是可以的。

如果前兩個也沒有,又做不到接納,又不願意去成長和學習。那最簡單的方法,自然就只能躲在背後吐槽了。


但這麼做,除了當時爽了一把,這個行為所帶來的副作用將一直影響到你的生活,雖然每次這麼做都看不出有很直接的壞處,但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就是由無數個微小的時刻組成的,因為這些微小的可以改變的選擇沒有做出改變,所以最後才會遇到一個重大的,想改變似乎又無力改變的困境。


但如果把思路正過來:

  • 當我們能夠接納如今這個遇事只會吐槽的自己;
  • 當我們開始學習覺知自己真正的心理需要;
  • 當我們開始學會用不激起對方防禦機制的方式清晰地表達自己。


那麼,我們將能夠獲得的是:

  • 更少的爭吵和誤會;
  • 更親密的關係;
  • 更多的願望能夠實現;
  • 有更輕鬆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 有更高效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不想在最簡單的吐槽宣洩模式上繼續待著,讓人生一直處在獎勵少難度高的遊戲模式裡。

那麼,就要開始學著改變了。

市面上,教人“好好說話”、“提高情商”的溝通技巧課程無數。

它們多少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我們當然知道表達愛是好的,我們也知道減少語言裡的攻擊性是好的,但我們很多時候說不出口。更多時候不受控制地脫口而出。

語言的課程,是一門實踐的課程。

唯有去踐行,才能真正將那些理論知識顯化出更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