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中,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是欺人之說嗎?

書畫可愛寶貝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請大家看兩張圖:



這是兩件作品的背面,請大家猜一猜這兩件作品水平如何?回答的最後公佈原作。

在書法中,“入木三分”當然是個比喻,它要表明的作品的線條要有力。那麼,如何才能有力呢?

這就涉及筆法的問題。以中鋒行筆,主毫在中間,墨色深,副毫在兩側,墨色淺,這樣寫出的線條呈立體感,力量感強。

再者,中鋒行筆時,筆桿微向後傾,行進時,可感覺到紙對筆毫的阻力,正是這種相互間充分的摩擦,將墨殺入紙中。

古人將橫畫稱為“勒”,是形容這種筆法類似剖魚鱗,刀越勒越緊,寫字時紙對筆的阻力的感覺就如此。

在寫長撇、長捺時,初學者往往不是用腕將筆毫送到位,而是手指一挑,利用筆的彈性順勢彈出,如此形成的筆畫浮於紙上,墨色輕飄,是為病筆。

墨色是否殺入紙中,筆法是否正確,在紙的背面是可以看出的,所謂力透紙背,是有道理的。

現在揭曉前面的答案。好壞是否一目瞭然?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本來就是語言上的誇張,不可過於追求!

初練字,那是少年時代,不論軟筆硬筆,好像大家都在追求:有力度!以致於很多人的筆畫都誇張,想來也確實挺有趣的!

更有甚者,某君為了力透紙背,用筆居然常常把紙劃破了,大概是以示筆力遒勁!其實,少年,倒是容易理解的。


書法史上,我們知道古代有個大書法家,張旭,酒後狂嘯,發酒瘋,拿著自個頭髮在紙上肆意揮酒,醒後發現所畫的草書行雲流水,簡直是神奇!

於是乎,他有個“張顛”的雅號,為歷史上的美談――

後來,有不少好事者,好的沒學會――“吼書”、“頭髮書”等等,倒是跟張旭學會了。

有些典故,要帶著思考甚至批判去理解,一味模仿,只得其表,會走入誤區的。

力透紙背,最初就是張旭給顏真卿講用筆時的一種比喻,入木三分是形容王羲之的的筆力強勁的。

在我看來,行書的風格各異,露鋒與藏鋒,妍美與拙樸,都是一種風格。

不論哪一種風格,最終要追求一種自然、韻味。

尤其是初學者,臨帖時首先要學習的是結字規律,用筆技巧,切不可急於表現筆畫,過於追求力度,而沒有沒有分寸感。

甚至於用筆成熟後,力度的表現,也要有個適度,過猶不及――

比如:整張字都20度扛肩,主筆都誇張,中宮都緊收,這樣去寫出一幅作品,雖曰有勁,但也累――寫著累,看者也累。

又何止於累?


行書一點通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聽兩則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與書聖王羲之有關。

出處: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意思是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發現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

第二個故事與楷書大家顏真卿有關。

《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二筆意》:“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又唐代韋續《墨藪》:“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這兩個故事都來源古代書論,講的就一個道理:寫書法的時候,要把力(生命力)提現在書寫的字中,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有力量。

那麼如何在書寫中去體會這種力量呢?

舉個簡單栗子:

當你生氣的時候,握緊拳頭的時候,你能感覺的一種力量。這就是力。

而書法中力是你對書法筆法的認識,對生命感悟。由內而外,自然而然的力量。

這需要大家在實踐中多體會、多實踐。日積月累就會有所收穫。








藝術萬象



王榮聯1


在書法藝術中很注重線條力度的,可以說線條是書法的靈魂,沒有線條的書法就對書法有優劣的影響,俗話說:“立透紙背,入木三分”,這是形容書法線條的穿透力。


書法藝術中只要有筆墨紙硯,任何人都可以畫出線條,每個人畫出的線條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力度的大小,要寫出高質量的書法線條,如果只靠身體的自然力量是不行的,所以學會發力,善於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就很重要了,才能使書法的線條有力度。

古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如果下了功夫,成功都是早晚的事,如果寫書法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首先要對“筆、墨、紙、硯”瞭如指掌,熟記於心才有可能寫出有力度的線條。

那些會使用筆的人,能使筆站起來以“鋒芒”運轉叫“立峰”,筆鋒挺而健,能有效得傳達指腕的力量“殺”入紙中,能達到“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
古人說“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這裡指的是對書法線條的力度而言,不能理解為墨透紙背就是力度,在紙上墨很容易透到紙的背面,說的是毛筆在紙上而力已經穿透紙背“入木三分”了,寫好有力度的書法線條必須勤學苦練。


文化指路人


書法當中,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它是形容詞,並非字面之意,也非欺人之說。

書法家們都曾為“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境界所傾倒,每每潛心追求,以為神品。也許還有不少人會把紙翻到背面來看看是否墨透。這樣一來,力透成了墨透,而且也難辦。古人寫字用繭紙,厚實不滲水;又有用熟絹,也不滲水,墨是透不到背面的。今人用生宣紙與毛邊紙,不用力也透溼紙背,在這樣的現象中,“力透紙背”的真正內涵變成了難以解答的題目。

這便是中國書法理論的妙處。作為理論而言,它是欠嚴密精確的;作為一種原理的領會,他卻又是深入堂奧、具有廣袤的想象空間的。對於力透紙背的這個“透”字,對初學者而言,是從抽象到意象。“精氣”所指,本來就難以捉摸。而對書法家而言,卻是提醒他們不能拘泥於視覺上的“透”,要從更高層次上去把握“透”字的精神含義和對“力”的深邃詮釋。假如力是簡單的物理之力的話,那麼對“透”字,我們完全可以拘泥於它的實際的、現象的可視特徵。但這最終不為書法可取。

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這句話點出了書法線條之力的無所不在性。以上觀點理解了,那麼“入木三分”就更好理解了。

所以,在書法當中,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它是形容詞,並非字面之意,也非欺人之說!





書畫可愛寶貝


書法中的入木三分,力頭紙背,是欺人之說?

曾有傳說王羲之的書法人入木三分,從科學的角度,軟毫書寫怎能入木三分,因此較真的話,就是欺人之語,

那麼書寫力透紙背,有可能,薄薄的宣紙,很容易力透紙背。這不是瞎話妄言。

形容詞是漢語的高明,一如藝術的誇張化,也是妙不可言,顯然是藝術語言的範疇,一般寫文章因為有了形容詞,文章顯得有了想象力。那麼書法筆墨的想象力是情性的不羈放縱而形成的。

書人不具有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不可能有遠大久遠的意境美,或是評析鑑賞藝術,一般是在原來書作之美麗潛力之下,更有挖掘機似的,繼續延續其美的內涵,繼續尋覓更多的藝術景觀,加上了評論者的豐滿的爛漫的想象力加工。

因此書藝之評語之辭,往往是盡誇張形容之能。抒發評析之藝術化的常用語。譬如,入木三分,虎臥鳳闕,龍蛇狀,風檣陣馬。

將書墨的形之氣象,淋漓盡致的刻畫的生動活潑,通過一種物化而體現道法自然,證明書墨是一種獨特的表現自然的形與象

形象書貌,抽象的意境,都是感性上的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或是白描的寫實手法,草書境界是為極大的感性表現線質的纏繞與使轉。

或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的馳鶩之想象力。出現的氣脈,貫穿整個作品的始終。楷書理性的成分多於感性,因為書法的度嚴謹。此用形容詞則有草字似奔,行書如走或疾走,楷象和尚打坐敲木魚。

如玆形容,非欺人太甚。故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有好多的故事其中,典故是中國文化是文化辭翰寶庫。



狂喜淡墨a


書法之中,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不僅不是欺人之說,而且是對書法中筆力遒勁的非常具象的說明。

在書法實踐中,我們書寫在宣紙上的書法作品有沒有筆力,可以把寫好的作品反過來看,如果有筆力就能看看到“力透紙背”的痕跡,如果筆力發“飄”,字就“浮”在紙面上,是看不到“力透紙背”現象的,如果不信,朋友們不妨可以做個實驗,或者有條件看到名家真跡的,也可以看看是不是有“力透紙背”的情況。

至於說到“入木三分”,這是一個歷史故事:說的是王羲之寫在木板上的字的墨跡能滲進木板深處,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能見到白底。現在我們雖然不能還原王羲之這個故事的真實場景,但對此歷來書家都深信不疑,而且把它作為筆力的追求目標不斷實踐之。

在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書法中的筆力不是“蠻力”,也不是“死力”,而是有彈性的活力,有筆勢的生命之力。正如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頓之則山安,導之則泉注”的力。

其實,不僅書法中對筆力有“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之說,在其他姊妹藝術中對力表現也有類似的說法。如明代的古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況》說:“故古人撫琴,則曰:'彈欲斷絃,按如入木。'此專言其用力也,但妙在用力不覺耳。夫彈琴至於力,又至於不覺,則指下雖重如擊石,而毫無剛暴殺伐之疚:所以為重歟?及其鼓宮叩角,輕重間出,則岱嶽江河,吾不知其變化也。”

我個人認為有當代草聖之譽的林散之先生書法作品的筆力是“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的典範,我極其推崇。

下面是林散之先生書法圖片供有興趣的朋友們賞析:


線情並茂瀚墨書畫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不只是書法問題了。

這些詞都是有出處,有一定的誇張,換個角度書法也因這些詞更有趣更吸引人。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還不是很誇張的詞。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些這樣的詞彙,絕大多數是有出處的。

比如力透紙背,就是源自顏真卿。

相傳顏真卿所作《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或者是《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一書中,有一句話: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這是第一次出現”力透紙背“相關的論述,力透紙背並不誇張。

清朝趙翼《甌北詩千方百計·陸放翁詩》卷六:“(陸游詩)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清朝黃景仁《兩當軒集·題赤橋庵上人畫梅》:“筆端夭矯不可狀,墨妙直與鴻蒙通;慘慘著花二三萼,力透紙背非人功。”

這個很有意思,同樣清朝,這兩人一個是說寫字寫詩的時候,一個是說畫畫的時候。

力透紙背,形容書畫用筆遒勁有力。這個詞從顏真卿口中說出確實比較公信力。

不過顏真卿的字,不同時期區別很大。

《麻姑仙壇》和《多寶塔》哪一個更力透紙背。

入木三分,源自王羲之,這個詞使用度很廣,而且書法以外的使用更多。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中記載: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事後發現墨痕透入木板有三分深。

形容書法筆力十分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非常深刻。

單單說能不能寫字,墨滲入木頭之中,這個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並不誇張,不要想著王羲之是靠什麼把字寫進木頭中的,墨汁滲入木頭很正常的。

紙薄、墨多和木頭質地松、配合行筆用力,墨滲入木頭太正常了,不要被古人嚇到,可以試一下,很正常,並不誇張。

現在”入木三分“這個詞使用頻率實在太高,很多人都不知道首先是從書法中來的。要說王羲之的字最有”入木三分“感覺的,還是《聖教序》。雖然是集字雖然是刻在石頭上的行書,但是真的是有力,每個字都那麼的優秀,要我說入木不止三分,至少入木五分。

一人有感

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書法也是某種程度上在保護文字,並且讓文字一直流傳。

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並不是很誇張,這兩個詞朗朗上口,形象生動一目瞭然。

知道出處和意思,不要太在意細節這不是書法的重點,書法還有很多有趣的點值得研究和學習。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什麼故事什麼含義什麼抽象就不說了,實實在在的就是去觀察和自己操作學習,書法的藝術包含著書法的技術,跟匠人一樣,書法也有特別的技術,只有掌握了非常紮實的技術,才能往藝術層次前進。我能覺得比較具體有對比的,只能比喻成每個技術崗的高級技工的技術,就是我們一看就知道他很有經驗,他一開口和下手就是往最核心的方向去,不會有太多的胡裡花俏,就是一針見血的。

從書法上來說,最頂尖的高手就是下筆之前成竹在胸,想要寫下來的那個筆畫已經有了非常多次的描寫,已經知道哪個角度哪個力度能寫出最好的線條和痕跡。

我們在書法的路上走的很短,根本不能理解古人的入木三分和力透紙背。

誰想說誰能達到這種境界,那要恭喜他。如果不能,接觸到這樣的高手也是三生有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