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南宋詩人陸游《示兒》詩中的名句“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晚清詩人龔自珍作出“九州生氣恃風雷”。

這裡的“九州”,指的就是中國。

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九州這個地域範圍真正確立是在漢代,漢代時候九州才和《禹貢》記載中的一樣。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大家在這九州之中有沒有看到眼熟的?沒錯,其中兗州青州至今在山東,徐州也有部分在山東。

不過現在的兗州和青州都已經是縣級市,在古代九州中他們的行政區域可大多了。

兗州在古代位於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包含如今的菏澤市、濟寧市、商丘市部分區域。

青州在山東半島,黃河以南,泰山及其向東。包含現在濟南市、青島市、東營市、日照市、濰坊市、煙臺市、威海市、淄博市部分區域。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不過如同現在地級市的區劃一樣,歷史上九州的區劃也有變化,因此現代學者研究中九州的劃分有多種,比如在漢代就有十三州的劃分,等同於九州的範圍。晉代的時候有十九州,等同於九州的範圍。

在古代九州代表的就是漢地,在古代就是“天下”了。而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歷史上也都是華夏文明的中原地區,是華夏民族的搖籃。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山東為何會佔據三個州的地盤?

有人會提到當時的山東地區文明成熟、經濟發達、人口稠密,這是原因之一,但絕不是最根本原因。

因為:發達程度不亞於山東的今陝西、河南、河北,也只對應一個州。研究地理問題,只看平面圖,不看三維圖,純屬耍流氓。

九州的劃分,是以重要的大山大河為界。

以華北平原為主體的“中原灣”,內部基本上沒有起伏,是大片黃河沖積平原,一個比較意外的區域恰恰發生在山東地區:

鬆軟的黃土沖積平原上,矗立著泰山這個龐然大物,它的海拔高度不算高,但因為起點是海拔幾十米的平原,人看到他的時候,一定會被其絕對高度的落差所驚呆。

“泰”原來寫作“太”,太=大

那個命名的人當時就大呼:“哇,好大的山!”

作為當時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華北平原的視野中,泰山很容易被人發現的目標。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從北京到濟南附近的地形起伏剖面圖。濟南市在泰山北坡,黃河在濟南市以北流過,這一帶過去還有一條跟黃河下游並行的大河叫“濟水”,濟南,因

“濟水之南”而得名。

因為:泰山和黃河在平原上畫了幾刀,把山東所在地分割成了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

它們在山東形成了“奔馳LOGO”格局,主要締造者就是泰山+黃河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如果沒有泰山,從黃土高原、太行山、秦嶺中衝出來的黃河一定會更直截了當地奔向大海。到了華北平原,攜帶眾多泥沙的黃河本來就已經有些疲憊,加上泰山的阻隔,黃河下游水道不得在泰山北邊拐個彎進入渤海(注:黃河曾多次改道但最穩定的河道還是在泰山以北山東、河北之間的區域)。

黃河、泰山,將山東所在地大致分成了三個相對獨立的板塊,大致就是“禹貢九州”裡的青州、兗州、徐州。這個奔馳LOGO的現實版是這樣的: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結合漢代青州、兗州、徐州的管轄範圍,我們沿著泰山山系(包括魯山、沂山、蒙山等)和黃河走向大致劃出了上圖。

關於山東這“三大州”用文字解釋一下: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將這張地圖進行進一步凝練,我們就得到了這個示意圖,它其實是一個扁平的三稜錐: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周代分封諸侯國的時候,顯然看到了三個地塊的相對獨立。於是,齊國被封在了青州,魯國被封在了徐州,

衛國被封在了兗州。

不過各國後來強弱不同,強國不停蠶食弱國領土,地域此消彼長,齊國最為強大,幾乎佔據今山東大部分地盤,魯、衛雖佔據兗、徐二州,後來基本只剩下都城周圍區域了。

漢代統一天下,繼續遵從地貌格局,將山東地區分為三州,順應山河走向是山東“一省佔三州”的主要原因。

再次聲明:我們不贊成“地理決定論”,但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如人力資源有限、技術條件落後),地理環境對文化和幾乎是主導性的,這三個區域在此後兩千年中,幾乎保持了各自的獨立性。

前邊說了,全國分九州,小小的山東就佔了三州,是因為泰山與黃河的分割。從古到今,山東這個地方就一直是三種勢力、三種文明的交(犬)相(牙)輝(交)映(錯)。

第一個:流域分區

青州:對應膠東地區獨流入海的流域(這個流域,丘陵較多,形成了一群既不匯入大河,又互不匯入的小河);

兗州:對應海河流域(古河濟平原);

徐州:對應淮河流域。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泰山及其周圍較大的山脈,就是海河、淮河、黃河等流域的分水嶺,最高點的山脊線,就是所謂的“分水線了。”

第二個:方言分區

地貌單元影響文化景觀的差異,但是,隨著技術能力提高,人類突破自然障礙的手段也會越來越強,所以語言文化區塊跟自然區塊不盡一致,但大體還保持著青州、徐州、兗州時期的格局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山東省的三大語言區: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徐州區域-淮河流域所對應的“中原官話”分佈。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青州區域-膠東諸河流域所對應的“膠遼官話”分佈。遼東半島之所以有大片分佈,很可能跟山東半島人清末闖關東活動有密切關係。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兗州區域-黃河、海河流域所對應的“冀魯官話”分佈。

由以上可知,山東的方言分成了三大區塊,這是山東人文現象的縮影。從這意義上說,大家平時所謂“山東話”嚴格來說是不存在的。

以魯西某縣為例,說的是“冀魯官話”,這種方言是跨省分佈的看地圖可以知道。但是說話溝通而言,這個魯西北的山東人,跟邯鄲地區的河北人沒有溝通障礙,但跟同是山東人的膠東同胞,如果不說普通話,就幾乎沒法交流了。

山東從古到今的幾個重鎮,濟南、淄博、青州、青島,按照三大州的劃分,它們都屬於“大青州”行政區。按照方言區塊,濟南、淄博人說的是“冀魯官話”,青島、青州人說的是“膠遼官話”。青州跟淄博雖然在區域上捱得很近,卻說不同方言,著實耐人尋味。

第三個:交通幹線

鐵路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和象徵。蒸汽機車發明以及與配套的鐵路的出現,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標誌性事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津浦鐵路(京滬鐵路前身)、膠濟鐵路出現在山東大地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晚清時期中國北方主要鐵路幹線圖。

京滬線、膠濟線這兩條鐵路,不僅串起了山東最重要的城市,而且將山東分成三塊區域跟舊時青州、兗州、徐州地盤驚人相似。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兩條鐵路幹線竟然與“九州”版圖上的青州、兗州、徐州,格局,難道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第四個:經濟地理與城市群分區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上圖:在山東省的城市群區劃中,大體形成了以青島為中心的半島城市群、濟南為中心的魯西北城市群和群龍無首(其實是山東與江蘇交界處的徐州)的魯南城市區。

綜合以上陳述,我們用一張含有地形、水系的衛星遙感圖標註了山東境內及周邊古國分佈三種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呈現出一個“三元文明”格局的山東,各個區域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交織。而他們交匯的制高點,就是山東地形的高地泰山山區。它就像一朵盛開在山東的三瓣蓮花,分出了三種色彩的地理單元。作為平原上崛起的一朵奇葩,泰山不僅是山東地理的結點,更是被大中原所仰望的高點,所以成了華夏文明的圖騰、中原地區的聖山。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到這裡,傳統的認知可以被刷新了,將山東等同於齊魯並不準確。從自然地理到文化分區,山東不是“二人轉”,而是一出精彩的“三國演義”。無論跟廣大中原地區省份相比,還是跟其他邊疆沿海省份相比,山東“三稜錐”的地貌格局、“三國版”的文化格局都是獨一份,只此一家、絕無分店。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