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上个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

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黄飞鸿》,此后近50年,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个著名品牌,前后有关德兴、李连杰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黄飞鸿这个角色,到如今已拍了100多部影视,并因此入选了吉尼斯世界记录集数最多的电影。

不过,对于我们来讲,所熟悉的“黄飞鸿”电影则基本上是拍于90年代之后的,特别是徐克执导的黄飞鸿系列,在徐克的电影之笔下,写意了黄飞鸿的民族大义,也成就了李连杰最巅峰的表演。

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其实徐克很早以前就有拍《黄飞鸿》的打算了,大概在1983-1984年就开始了构思,徐克很想把黄飞鸿这个人物重新带到大银幕上,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演,因此计划一直没实施。因为当时要找一个武功特别好的演员来演,而且气质上要符合徐克的想法。到了1990年的时候,香港嘉禾公司准备投拍《黄飞鸿》,李连杰也刚好拍完《龙行天下》从美国回来,徐克和李连杰之前就在《龙行天下》里有过合作,从《少林寺》开始徐克就关注他了,徐克觉得李连杰的形象和他心目中的黄飞鸿比较靠近,而且李连杰的武术功底非常好,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片子就开拍了。

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由于之前的关德兴版本黄飞鸿深入人心,李连杰的形象和关德兴相去甚远,最大的差距更在于关德兴是南拳师父,而李连杰习的是北派功夫;在当时的香港武林看来,找李连杰演黄飞鸿简直是反叛到家了,但也恰恰是这样的反叛和不适合,才催生了一个处于历史转折关口深受各种夹缠的新“黄飞鸿”。

徐克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现代思想意识对传统进行重新改造和包装。他的电影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并且揉入了他深切的民族情怀。在黄飞鸿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民族精神的武术,如黄飞鸿的无影脚和少林拳法,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如武馆文化、跌打伤科中草药文化、舞龙舞狮的节庆文化等。

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影片中黄飞鸿所处的时代为1895年到1901年,内忧外患的政治时局,东西方文明的冲突,麻木而愚昧的国民,保守顽固的清政府官员,在徐克对环境的精心营造和充满想象力的道具的运用下,黄飞鸿系列生动、形象且极富感染力的演绎了清末的部分历史。如电影中黄飞鸿掩护广州起义人员逃走,为国家大义救李鸿章,以“狮王”名义出战八国联军狮队,带领民团歼灭海盗等。并且,电影画面中的摊贩作业、跑堂沽酒、茶楼接客、盲翁卖艺以及扎眼的洋人传教、犯人押送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那些极具考究的道具,服装,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街道背景,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苍茫沉郁的配乐更是表现了山河破碎、腐朽不堪而又百业待兴的那个特定时代的凄楚印记。

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徐克新武侠电影的另一种风格就是严肃中不失浪漫情调和喜剧趣味。传统的武侠电影中,爱情都是“狭义”主题的陪衬,但徐克电影中的爱情却缠绵曲折,感人肺腑,最成功的莫过于黄飞鸿系列中十三姨形象,她虽然是个柔弱的女子,但却是指导黄飞鸿进步的导师,在爱情上也是非常主动的,性格又不缺少少女的天真可爱。第三集中十三姨教黄飞鸿学英文“I love you ”,结果闹出“爱老虎油”这样的笑话等等,都是既温馨又令人捧腹的桥段。同时,在电影中加入喜剧元素,使电影张弛有度,加大了影片的娱乐性。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众人目瞪口呆的看着黄飞鸿跑过去与十三姨深情拥抱时,旁边一位老人家咳嗽一声,提醒黄麒英道:“这种情形你应该说点什么了吧”,而黄麒英却答非所问地说:“我看,那些旧狮头破了就该扔掉,过了时的东西,就不应该留着!”。徐克在喜剧氛围中传达了陈旧腐朽的文化应当随着时代而摒弃的进步思想。

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李连杰版的黄飞鸿,菱角分明,性格谦卑帅气,既身处古今交汇又面对中西冲突,是霸道宗师也是贴心暖男,故事新编,严肃中不失幽默,还兼具民族魄力和史诗情怀,李连杰来演颇为熨帖。更重要的是徐克让李连杰和十三姨大谈恋爱,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许多,并在剧情上加入许多国仇家恨民族大义,披上民族英雄袈裟的黄飞鸿又显得一派宗师气度不凡,这版黄飞鸿连拍三集,便风靡华人世界。其他片商纷纷上马,相继推出各种版本黄飞鸿,甚至当年有人用“连逃跑都那么帅”来表达对李连杰版黄飞鸿的喜爱。

旧瓶装新酒酒更浓,李连杰家国情怀角色的最佳体现!

黄飞鸿电影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除了那精彩的武打场面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电影人通过自己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为我们精雕细刻的展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更为宝贵的是,这种展现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人物命运之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浸透了深切情感的乱世风情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