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貝勒”,貝勒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我愛你871123


”貝勒“這一名稱,在很多清朝的作品中,出現得十分頻繁。這個稱呼最早來源於滿文,代表”堅固、結實“的含義。

在清朝入關以前,“貝勒”是“部落長”的稱呼。這是一個很有實權的官職,在當時,僅次於最高級別的“汗”。

到了入關以後,“貝勒”就逐漸從一個官職的名稱,演變成爵位的稱呼。這意味著,“貝勒”更多的成為虛銜,不再擁有實權。

這種變化是因為清朝入關後,既需要抬高宗室皇族的地位,又要吸納新人才為自己所用,互相妥協的結果。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坐穩天下。

當年清朝在關外的時候,更多依靠著宗室的力量。即便是入關打江山,也要依靠他們。現在已經取得天下,就需要兌現回報。否則,只會人心離散。不過,天下打下後,就需要治理。

僅僅依靠宗室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有天下英才的相助。給宗室加封爵位,也是為了讓他們願意交出部分職務的辦法之一。

所以,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就開始劃分級別不同的宗室爵位。一般來說,都是依靠功勞大小,評定各自的爵位等級。但這個宗室的爵位等級,並沒有立刻固定下來。因為中間在實際運行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哪些人可以得到爵位?他們的子嗣該不該世襲?又該怎麼世襲?那些得不到父親爵位世襲的,又該怎麼辦?這些問題,經過康熙、雍正兩代皇帝,七十多年的修訂,在乾隆年間,才有一個較為確立的答案確立下來。

宗室的爵位被分為九等。從親王到奉國將軍,貝勒被排在第三等,屬於高級爵位的行列。想要的等到這些皇爵,肯定是非常艱難的。一般而言,只有四種途徑。

第一種是恩封。能得到這種封賞的,基本都是皇子。他們雖然沒有立下什麼功勳,但是出於身好。這些皇子在年滿十五歲以後,宗人府就會上報皇帝,由皇帝自行決定,授予皇子不同品級的爵位。

貝勒的爵位,自然也在皇子的恩封當中。如果得到貝勒爵位,皇子自然可以享受這個級別的俸祿和待遇。他們可以穿石青色的四爪蟒袍,頭上朝冠有金龍二層,上面裝飾著七顆東珠,以及紅寶石。十分的尊容華貴。

萬一皇子還沒等到十五歲就夭折,來不及加封爵位的。皇帝也可能酌情死後追諡爵位。讓他們可以按照一定爵位下葬。所以,在這個時候,去世的皇子被追諡貝勒,也是有可能的。

除了恩封的皇子,便是那些憑著自己本事,立下過功勳的宗室。這種爵位中,自然也包括貝勒。這種方式得來的爵位,叫做功封。功封的爵位可以承襲。

但這類宗室功封的爵位,在戰亂時,還有機會加封。太平時期,更多的是從這些功封爵位中世襲來的。

如果有嫡子,就傳給嫡子。沒有嫡子,就傳給庶子。如果都沒有的話,就傳給親兄弟,或親兄弟的兒子。這種就叫做”襲封“。不過,這種爵位在承襲的時候,只能繼承給一個人,其餘人會依次降爵。

比如親王的爵位,可能就是嫡子繼承親王,其餘兒子就是郡王爵位,被迫降一級。這個要等到滿二十歲時,才可以推封。

所以說,貝勒的爵位,會從郡王那邊繼承過來。但是,貝勒的兒子們,只能封為貝子,不再有貝勒的爵位。除非皇帝特加賞賜,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腦洞外星人


貝勒這個名詞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似乎很常見,事實上貝勒還是比較稀有的,不是誰想當就能當上的。貝勒又稱多羅貝勒,是屬於清朝宗室爵位中的一種,位列爵位第三等,想要當上貝勒,那麼你得生個好人家,老爹得是郡王才行。

清朝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等,分別是:

第一等:和碩親王

第二等:多羅郡王

第三等:多羅貝勒

第四等:固山貝子

第五等:鎮國公

第六等:輔國公

第七等:不入八分鎮國公

第八等:不入八分輔國公

第九等:鎮國將軍

第十等:輔國將軍

第十一等:奉國將軍

第十二等:奉恩將軍

清朝為了防止像明朝一樣宗室爵位氾濫的情況,對於宗室爵位實行的是降襲制度,也就是說一個爵位只能有一個兒子繼承,而且只能降一級繼承,幾位鐵帽子王除外。而且這種降襲制度,還分為恩封和考封兩種,恩封就是說一位親王去世,只有一個兒子可以通過恩封繼承爵位,且只能降一等繼承多羅郡王。而其他兒子只能通過考封繼承爵位,也就是說必須經過考試,才能獲得繼承資格。

通過這種降襲制度不難看出,想要獲得貝勒的爵位,父親必須是多羅郡王才行。


香茗史館


貝勒一詞源於滿語有王子部落首領的意思!清初努爾哈赤封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為四大貝勒輪值掌管軍政事物!作為官職出現,到皇太極做皇帝分封宗室功臣貝勒成為爵位,僅此於和碩親王,多羅郡王,的第三等宗室爵位多羅貝勒!在清代除了宗室近枝只有蒙古各部首領有人獲得貝勒爵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