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是什麼東西形成?

搖曳的舌頭


痰是人體津液代謝出現故障的產物,它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而其中又與脾關係最密切,所以中醫有“脾為生痰之源”“脾不留溼不生痰”之說。

痰阻於肺,容易導致多種呼吸類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咽炎等,而痰液排出不暢,停聚於肺,又會加重病情;心是人體的“君主之官”,而痰阻於心,會人體氣機經絡流竄,蒙擾心臟時,就會導致神志活動“紊亂”,出現煩躁、失眠、多夢、昏迷等症狀;痰鬱於肝,則會使得痰氣膠結,出現胸脅脹痛、易怒善鬱等症狀。


利魯唑魯南協一力


痰是人體中的水分和津液聚在一起形成的粘稠物質,是身體功能降低或者不足造成的,主要是脾虛運化不足造成的水分和津液的停聚,人體隨時隨地都會產生痰溼,這種痰溼的形成有外在的原因,也有身體的問題,天氣寒冷會造成人體的陰陽失調,使人體的陽氣不足,肺氣不能正常宣降,水分和津液就會停聚在肺中形成清稀的痰液,排出體外就是清鼻涕,像感受風寒會流清鼻涕一樣,如果寒邪入裡化熱,就會形成粘稠的痰液,咳出來就是粘痰,有時還會咳出白痰來,這是寒邪入裡太久造成的粘痰,有時很難咳出。

天氣炎熱也會影響肺氣的蕭降,也會生成粘稠的痰液,停聚在肺中發生咳喘和咳痰的症狀,久居溼地也會造成肺失宣降,痰溼積聚在肺中,影響肺氣的蕭降出入,就會發生咳嗽和痰多的症候,所以外界的天氣變化,也是產生痰溼的一個方面,因此人體的氣機不利就會有痰溼生成。



“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因此痰的形成與脾虛運化不足關係密切,脾胃的運化一旦不足或者瘀阻就會有痰溼形成,而痰溼又會影響人的氣機運行,就會使人發生疾病,“氣生百病,痰生怪病”,所以痰溼是造成多種疾病的原因,因此中醫有:治痰先治氣,氣行痰自去,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不會產生痰溼,只要有痰溼就說明身體有不足的地方,或者外界影響太大造成,身體中的寒熱虛實都會生成痰溼,人體的陽氣不足就會產生痰溼,而痰溼形成又會影響人體陽氣的正常運行,所以痰溼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痰和溼是程度上不同,粘稠的是痰、清稀的也是痰液,從嘴裡咳出來的是痰,身體中的肥肉也是痰溼的積聚,粘稠的汗液也是痰溼的表現,大便粘稠也是痰溼旺盛,痰就是溼氣、水谷聚在一起形成的,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就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就會有痰溼形成,過食寒涼和太熱的食物,也會造成脾胃的功能降低,喝下去的水和吃下去的食物,由於不能及時消化吸收,就會在體內產生粘稠的物質,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這就是痰溼,過量飲酒、吸菸都會有痰溼形成,特別是心情不好,就會影響氣血正常運行,就會有痰溼生成,有些情志鬱滯或者經常熬夜,也會使氣機運行不暢,都會有痰溼形成。

痰溼無處不在,五臟六腑都會有痰溼形成,臟腑功能一旦不足就會有痰溼,心火旺盛也會焦灼津液形成痰溼,嚴重的會有痰火攻心,發生心煩失眠或者譫語的症狀,肝火旺盛也會造成痰火上升,就會有血壓升高或者中風症狀,肺氣不足或者感受外邪,都會有痰溼形成,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水谷精微就會化為痰溼停聚在體內,腎氣虛弱、陽氣不足,水分津液也會停聚在體內,都會有痰溼形成,有些脂肪瘤、糖尿病、血壓高也是痰溼旺盛造成,無痰不成核,有些腫瘤也是痰溼積聚形成,身體中的痰溼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無形的,只是表現在症狀上,像神昏譫語、頭暈耳鳴、失眠健忘、咳嗽氣喘等,都是痰溼旺盛造成的疾病症狀。

痰溼說到底就是人體中的正常物質,是吃下去的食物、喝下去的水、甚至是身體中的氣血津液精,由於人體功能降低或者不足,使功能不能正常發揮,這些物質就會停留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從而使人發生疾病,這就是痰溼,如果身體功能恢復正常,這些聚在一起的津液,就會有可能變成有用的物質被身體吸收,所以痰溼和正常的營養物質並沒有兩樣,身體吸收和運化的就是營養物質,停聚在體內影響氣血正常運行的就是痰溼,中醫治療痰溼的方法是行氣化痰、清熱化痰、健脾祛痰等,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痰化,所以治痰先治氣是治療痰溼的重要方法。



中醫雜症


痰是人體衛士白細胞與入侵者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革蘭氏陽性菌廝殺的殘骸😊

痰生成的原因是體弱,中醫科學認為主要是六淫襲擾而生痰焉。六淫者,風寒暑溼燥火,細究之:

風痰,肝經之病也,筋脈偶或痙攣而牽動體液集聚某處為患,有內風外風之別也,脈弦多怒,或在肺喉癢,吐痰清多泡,外風也。

寒痰,外寒所致,或素體內寒而招引外寒來襲所致也,痰白而稀。

暑痰,溼熱侵襲體內,神昏不清,有垂涎或不垂,所謂痰涎也。

溼痰,外感於溼而困於脾,痰若塊或厚重,色或白或黃,皆發於脾而燻蒸於肺。

燥痰,上焦火灼體液而生,X 光透視肺葉紋理粗糙松,聽診有溼羅音,甚者有幹羅音,痰粘稠而塊小,或痰燥已不可吐而作水雞聲,鳴響於支氣管焉。

火痰,脈洪數面赤,聲高目亮,喘息聲粗,痰黃若赤。

除上述而外,另有痰症,俗語云:久坐傷脾。脾失健運,水溼內停,此非六淫所傷亦自生痰者,乃久坐電腦💻前,缺乏運動,而需要代謝之體液積存,體溫熬煉而成痰,或於皮下可觸摸者則成塊,即所謂瘰癧者,未成塊者為水腫,未成痰也。


106492757089


痰之由來在中醫中論述諸多,以脾虛陽不健運水凝為痰(痰飲),或傷寒(感冒)陽虛水泛為痰(寒痰),或火熱傷津水蒸為痰(熱痰),或陰虛津枯液少為(燥痰),此為有形之痰,亦有七情所傷之痰,此為無形之痰,為氣血所傷瘀為(鬱痰)。痰久之不化為頑痰(淋巴結、瘤、囊),痰之一症,變化莫測,諸變怪症因此痰而由來,故非見痰治痰,需治痰之源,才為上法


李始漢1


你乾脆把書本上的全篇抄寫在這上邊!痰是什麼?不能自圓其說。你說是飲!那一砣一砣的黏痰也是飲嗎?痰裡邊是什麼物質?是如何形成的?不懂就謙虛一點!


用戶58727519729


中醫與西醫對〈痰〉的理解各不同,中醫的〈痰〉指體內溼氣是脾不健運氣血不和而形成的。西醫的〈痰〉是指肺中咳出物是由肺內細菌或病毒或吸入顆粒物而形成的。


kyju-liu


痰是體內的液體形成的,脾生痰,肺儲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