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速增長的潛力在什麼地方 ——關於中國下一步發展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中國經濟下一步要順利發展,有很多重要的理論問題無法迴避。如果能把這些問題研究到一定深度,有一些成果,在經濟學的演進與發展中一定會做出我們的原創性貢獻。

一問:中國經濟為什麼減速,是否符合規律

這個問題已經爭論八年了。但是我想強調的是,這樣一個變化是符合規律的。從經驗上來看,當年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都經歷了經濟減速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從理論上解釋這個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就是要解釋和研究潛在增長率下降問題。

為什麼潛在增長率會下降?可以列出一些因素:一是可以利用的技術在減少。二是一些重要需求的歷史峰值相繼出現,比如房地產、基建、汽車等一些重要的需求,也包括鋼鐵、煤炭、建材等重要工業品,都出現了歷史需求峰值。峰值過後就是回落,必然對增長速度有影響。三是人口勞動力數量結構的變化。如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就業人數從2018年都開始出現總量減少。這些只是部分因素,還有很多因素需要進一步研究。

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中國經濟正處在什麼樣的增長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已經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那麼,這個理論模型到底是什麼樣子?比如說穩增長問題,穩增長首先得有一個基準,穩住什麼樣的增長,穩到什麼水平?在有些人心中,穩增長還得回到7%、8%,甚至更高一點,就是說還回到過去高速增長的軌道上。這還有可能嗎?如果再過兩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變成了6%,甚至到了5%,這是否就意味著中國經濟變壞了,變得很有問題了?這都需要有一個理論框架來解釋。

二問:下一步增長潛力到底在什麼地方

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下一步增長潛力到底在什麼地方?我提出了中國經濟進入“中速平臺上的高質量發展”這一概念。這個階段有五大增長來源。

中速增長的潛力在什麼地方 ——關於中國下一步發展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一,低效率部門的改進。中國經濟效率低的地方還是不少,比如現在的能源、物流、通信、土地、融資五大基礎性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有些還高於發達國家。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領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壟斷,缺少充分競爭,導致效率低、成本高。

第二,低收入階層收入提高和人力資本的提升。有一個說法,中國大概還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也許還有5億人沒使用馬桶。如果讓這些人坐上飛機、使用馬桶,將會產生巨大的需求。更重要的在於,部分人群之所以收入低,是因為人力資本沒有得到充分培育和發揮。這方面將有巨大增長潛能。

第三,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我想特別強調一下,中國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第四,前沿性創新。過去我們的創新大都是適應性創新,近些年在一些領域進入到前沿性創新。前沿性創新就是走到全球創新的最前面,也就是所謂的無人區,這方面我們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五,綠色發展。需求強調,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於環境保護、汙染治理,還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創新和綠色金融,正在形成綠色生產體系。綠色發展不僅做減法,更重要的是做加法和乘法,能夠帶來新的消費動能、創新動能和增長動能。

但以上這些新增長來源對體制機制的要求明顯提高,如果不解決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一些“卡脖子”問題,這些新增長來源很可能看得見、抓不住。

三問:中國作為一個超大型國家在經濟轉型中是否具有對沖功能

中國是一個超大型國家,過去發展不平衡,這往往被看成是一個缺點。但是後來發現它也是一個優點。比如開始消費電視機、電腦的時候,是由收入水平高的地區先購買,收入水平比較低的地區後買。這樣,廠家生產和銷售週期可以拉得較長,經濟可以持續增長。

另外,從中國經濟轉型角度來講,有些地區轉型比較快,有些地區轉型比較慢,或者是不成功的,但是從全國範圍來看還算可以。這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不平衡的超大型國家,具有對沖功能。比如過去幾年,東北相對比較困難,企業缺少競爭力,人口特別是人才流出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但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東南沿海地區,比如深圳,那是另外一種情景。這種對沖是中國經濟轉型相對比較容易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能不能利用好這種對沖功能,怎樣讓中國經濟有更大的迴旋餘地,需要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回答。

四問:中國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前沿創新型國家,主要短板是什麼

最近幾年,我們前沿性的創新出現了令人鼓舞的進展,特別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領域,我們和世界前沿的差距已經不是那麼大了,在有些領域出現了並跑和領跑。

中國有一個明顯優勢——市場規模。大家不要小看它。以色列這個國家創新能力是很強的,有很多小的創新型企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但是全世界的互聯網大公司有以色列的嗎?沒有!大公司就來自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再一個就是中國。為什麼?就是人多,市場規模大,容易形成商業模式,形成商業模式以後再去拉動技術創新。另外中國的產業配套條件在世界上也是排在前列的。硅谷要搞一個創新產品,有些零部件還得到中國買。這是中國獨特的優勢。

我們有沒有短板呢?最近有一個關於發展理念指標的國際比較研究,發現中國的創新維度指標是相對落後的。如果中國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級的研究成果得以產生的土壤,中國的創新就走不遠,到一定程度後就沒有後勁了。創造這樣的條件,就要形成有利於自由探索的環境。這個任務很重,補上這個短板並非易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不是貼標籤就能貼出來的。如何建設一個真正的前沿創新型國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還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五問:堅持不懈對外開放對中國和世界的意義何在

中國這些年對外開放的政策相當穩定,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這是中國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現在我們繼續堅持並且要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為什麼?估計會有人問,要引進外資,我們還缺資金嗎?廣義上來講中國已經不缺資金,而且這幾年我國對外投資增長很快。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引進外資?因為我們主要需要的是資金背後的管理體制和方法、營銷渠道、供應鏈、品牌等。

另外,中國下一步發展的一個重點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這些行業有一個特點,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就是涉及的不可編碼的知識比較多。過去搞工業的時候,技術怎麼引進?買一臺設備就行了,設備裡面就包含了技術。現在搞服務業,大量的不是買設備,而是需要技能、技巧、方法,這就需要更具深度的對外開放。

中國現階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世界有什麼影響?當一個經濟體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密度差不多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現象:這個經濟體的對外開放問題,會成為更大範圍或者全球性的一個內部問題。現在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增量是30%左右,總量是15%,中國和美國合起來,兩大經濟體佔到全球整個GDP產出的40%。全球化這麼多年,可以說最大的成果就是中美之間的經濟聯繫。比如說中美貿易摩擦,40年前有這個問題嗎?40年前中美連貿易都沒有,當然談不上什麼貿易摩擦。近期出現的逆全球化,實際上是對中美經貿關係或者全球化成果的一個壓力測試。這場壓力測試可能過一段時間才會有結果。從較長一個時期看,全球幾大經濟體,包括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將來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是走向自貿區。雖然現在我們面臨一個比較困難的局面,但是對全球化的前景還是應該有信心的。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