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 實拍文物·讓美流傳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不僅商貿往來頻繁,而且,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也自此東傳。

這是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前梁《法句經》經卷,現藏甘肅省博物館藏。《法句經》是從佛說中錄出的偈頌集,為著名的佛學經典。“法句”,也譯作“法跡”,意為經中記錄的是佛所講的古代聖人之道,可為人遵循、效法,其言可以規範後人。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法句經》經卷·四庫全叔拍攝

該經卷用白麻紙,以隸書繕抄《道行品法句經》第三十八,《泥洹品法句經》第三十九兩品文,書體顯示了簡牘書體向經卷書體過渡的字體特色。雖然使用的是東晉的年號,但是經卷實際出自前涼,早於東晉升平十二年(公元368年)。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法句經》經卷·四庫全叔拍攝

公元前326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率軍東征,佔據了古印度王國犍陀羅,也就是今巴基斯坦的巴沙瓦和阿富汗東部一帶,隨之而來的希臘文化藝術影響了這一地區。公元1世紀,大月氏人驅逐了希臘人,建立了貴霜王朝。其第三代國王迦膩色伽信奉佛教,在任內廣建寺塔,雕刻佛像,犍陀羅藝術家汲取古希臘、羅馬的藝術精華,創造出全新的佛教造像,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也即犍陀羅藝術。

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樑高而長,頭髮呈波浪形,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佛及菩薩像有時帶鬍鬚。犍陀羅藝術順著絲綢之路經西域傳入中國北方地區,對中國北方地區早期的佛教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尊後秦鎏金銅佛像出土於甘肅省涇川縣玉都鄉,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十六國時期銅造像之一。其具有金銅佛像的早期形態:頭部肉髻高隆,身著同肩袈裟,衣紋在胸腹間呈U字形分佈,作禪定印,背光愛粗、獅形基座。該像犍陀羅藝術風格明顯,也融入了較多的中原文化藝術因素,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鎏金銅佛像·四庫全叔拍攝

這尊北魏銅釋迦牟尼立像,佛裝衣紋厚重,具有較明顯的犍陀羅藝術風格,但褒衣博帶式佛裝是北魏太和前後新出現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裝束,體現了佛教造像藝術的本土化。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銅釋迦牟尼立像·四庫全叔拍

北涼承玄元年高善穆石造像塔,出土於甘肅省酒泉市石佛灣子,現藏甘肅博物館。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高善穆石造像塔·四庫全叔拍

石塔以高窄的基座和粗壯的相輪為特徵,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高善穆石造像塔·四庫全叔拍

塔上所雕佛和菩薩具有明顯的犍陀羅式造像風格,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高善穆石造像塔·四庫全叔拍

上面的八卦符號、北斗七星等為東方傳統因素,揭示了佛教東傳過程中文化融合的趨勢。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高善穆石造像塔·四庫全叔拍

該塔是現已發現的,中國模仿印度覆缽塔中最精美的一件,為北涼佛教興盛時期的代表。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高善穆石造像塔·四庫全叔拍

1984年在新疆于田縣喀拉墩遺址,採集到南北朝石膏坐佛範一件。從坐佛的波發、身著的通肩袈裟,以及袈裟衣紋的處理來看,屬於典型的犍陀羅藝術風格。這件佛範反映了犍陀羅藝術對西域佛像的影響。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石膏坐佛範·四庫全叔攝影

東魏鎏金銅三尊像,1999年在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六堡村出土,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鎏金銅三尊像·四庫全叔攝影

該造像中由龍與蓮組成脅侍菩薩基座,是背屏式佛造像的顯著特徵。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鎏金銅三尊像·四庫全叔攝影

這種龍與蓮的組合融會了東西方文化因素,是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鎏金銅三尊像·四庫全叔攝影

1953年陝西省西安市出土了一件北周白石雕佛頭,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該佛頭雕刻精巧細緻,較準確地呈現出面部肌肉感,顯示出佛教石雕藝術開始向唐代寫實風格過渡的面貌。佛頭為波狀髮式,波紋以淺浮雕表現,是為犍陀羅藝術風格的餘韻。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白石雕佛頭·四庫全叔 拍攝

古印度笈多王朝是繼孔雀王朝之後,印度人建立的統一大帝國。這一時期的佛教藝術作品在繼承貴霜時期犍陀羅和秣菟羅雕刻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印度風格鮮明的笈多式佛像,秣菟羅和薩爾納特是當時笈多的兩個佛教藝術中心,笈多造像藝術對我國的佛像有明顯的影響。

梁代太清五年阿育王像,1995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西安路,現藏成都博物館藏。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阿育王像·四庫全叔 拍攝

此尊阿育王像為天竺薄衣形象,尤其是腰部以下衣紋處理成自胸部平行下垂的褶襞,是笈多王朝秣菟羅風格佛裝的流行樣式。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阿育王像·四庫全叔 拍攝

當年同出的還有梁代大同十一年貼金石雕釋迦多寶佛造像。這尊造像題材為釋迦、多寶二佛及五菩薩、二弟子、二力士像,佛像具有梁朝造像的特色。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貼金石雕釋迦多寶佛造像·四庫全叔 拍

梁超造像在宋齊基礎上有所變革,畫家張僧繇接受退暈式“天竺遺法”,創立了佛像繪畫及雕塑史上有名的“張家樣”,佛造像多為“得其肉”的豐壯形象,笈多王朝秣菟羅佛像的特徵明顯。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經卷、佛塔欣賞

貼金石雕釋迦多寶佛造像·四庫全叔 拍

小貼士:

笈多秣菟羅佛造像的藝術特徵:

  1. 佛像高肉髻上飾右旋螺發;
  2. 額頭圓潤,無白毫相,雙唇寬大,眼簾下垂,鼻直適中,鼻翼外張,雙耳下垂,頸部有三道折線,稱為“三道彎”或“蠶節紋”;
  3. 身材比例適中,完全符合造像量度的規定;
  4. 佛著通肩大衣,衣紋細密,從肩部以下呈“U”字形均勻分佈,質地薄透,如“曹衣出水”,使得軀體起伏變化明顯;
  5. 圓形頭光,雕刻精細,由裡向外各圈裝飾有蓮花瓣、菊瓣團花、蔓草紋、繩紋、聯珠紋、火焰紋等。

薩爾納特造像藝術特徵與秣菟羅藝術類似,區別是薩爾納特式佛像的衣裝更薄,幾乎呈透明狀,僅在領口、袖口和下襬邊緣依稀可辨幾絲透明衣紋。


參考文獻:

  1. 《佛教大辭典》
  2. 《圖解佛教》
  3. 展覽說明

注: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