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琴能夠流傳千年?

Mandy233705991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樂器,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而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古代文人大多喜歡著書立說,所以唐代的曹柔(唐貞觀後鹹通前,639後860前的人)創制了“減字譜”,得以讓古琴的很多傳世名曲流傳下來,相應的作曲者的時代背景,創作意圖以及曲子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也都一併得以流傳下來,所以古琴一直是文人雅士之間必不可少的樂器,我們中國的文人雅士一直都不少,所以古琴才能夠流傳千年,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進攻參考。


鄭州古琴綠綺室


在江南有一種說法,不會的樂器,最好不要擺在家裡當裝飾,除非是古琴

為什麼,獨獨是古琴可以擺在家裡當裝飾?

因為自古以來,古琴就被認為是一種非表演性質的樂器。

古琴不是拿來娛樂賓客的,如果不是事先約定,突然臨時要求別人彈一曲琴,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下,通常會被認為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眾所周知的“高山流水”,伯牙和鍾子期互為知音,鍾子期不是特地跑到伯牙面前去要求他彈,而是路過了,就安安靜靜在邊上聽,頗有些“觀棋不語真君子”的味道。

所以,古琴就是一種彈給自己聽的樂器,即使彈給別人聽,也不太會有表演的成份。這就好像是我們在說說或者微博隨手寫點什麼,來表達心情是一樣的。如果刻意來彈,拿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加戲太多,反而落了下乘。

說到這裡,來說一下我們中國文化。我們國家的文化,按接受對象來分類,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外化文化,對外表達主張、宣揚思想、展示才華甚至達到一個教化的目的。比如孔子的《論語》,再比如考科舉的應試文章。

一類是內化文化,是對內的個人修養、情操陶冶,比如詩詞。雖然詩當中有一類屬於外化,比如博學鴻詞科的應制詩,但總得來說,詩詞是偏內化的,偏向表達個人心聲的。

那麼,我國音樂文化上,偏內化的,用來陶冶個人情操,抒發個人志向的,非古琴莫屬。

那古琴為什麼會流傳這麼久?其實,說到古琴流傳的時間,遠遠不止千年,起碼也是N個千年(N≥2)。

因為古琴流傳時間太長,很多人對古琴有個誤會,以為古琴很高深。小編想去學古琴時,也是有非常多的顧慮,擔心自己看不來譜,唱不來譜,不懂樂理怎麼辦?

後來去聽了公開課後才發覺,沒怎麼辦,因為學古琴,不需要樂理(當然如果繼續鑽研下去,肯定還是要學樂理)。以前學古琴,還有調音聽音的小關卡,現在有電子調音器,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門檻也沒有了。

那麼,不需要樂理知識的古琴怎麼學?這就要說的古琴譜。

古琴譜,是一種指法譜,又稱減字譜,這個譜子,用一些簡單的字形組合,來標註每個音怎麼彈。我們知道古琴只有七根弦,彈琴者只有兩隻手

,古琴的減字譜,標註的就是這七根弦兩隻手怎麼配合,比如:

1.是右手單彈,還是左右手配合彈?

2.左右手分別是用哪根手指彈?

3.彈1~7弦當中的哪一根弦,或哪幾根弦?

以上,在老師的講解指導下,基本一節課的時間,就能彈上樂曲片段了。

再來看古琴製作。

古琴製作(斫琴),也不需要學高深的樂理,但木匠活必須做得好。

我們蘇州這邊有個師傅,是為古琴界泰斗龔一斫琴的,那個師傅就是純粹的木匠出身,然後在龔一老師提供圖紙和指導下,成長為一名技藝高超的斫琴師。

也就是說,古琴無論是在造法上,還是彈奏技法上,都是比較容易複製出來的。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講求一個可操作、易實踐的低門檻,但是要深入起來就很難,難得不是技藝,是恆心。(很慚愧,小編對學琴的恆心就不太夠)

至於,有些古琴本身可以流傳千年,比如赫赫有名的唐琴九霄環佩,是因為古琴上的大漆和添加物可以防腐。

說起來,大家小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有音樂夢,小編小時候比較流行小提琴,但練習起來既擾民也很容易讓練習者本身產生厭煩。小編曾在同學家,嘗試了半小時,完全敗退。

但古琴就不會有這個困擾,基本把房門關好,就不太會傳到隔壁鄰居,(比如說,廣受歡迎的《彩雲追月》片段和《笑傲江湖》片段),而鋼琴、古箏、小提琴之類,基本一幢樓都能聽到。

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也會驚訝,簡簡單單的七根弦+三種主音色(散音、泛音、按音),通過調絃可以變化出多種調式(包括西洋樂曲的調式),橫跨多音階段(十三徽)。

入門易,上限不可測,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這,應該就是古琴能夠經久不衰,流傳千年的原因吧。


姞雪心


鈞天君邀請到著名古琴藝術家王鵬老師來解答此問題:

中國曆代的傳世古琴之所以能夠傳世的原因。首先,這些傳世的古琴都具有選材以及結構上的合理性。比如,都是大致三角形的結構,振幅、弦長和雁足的位置都很合理等。

除了它們具有的結構、審美和方方面面所能達到的特點外,當然也和歷代琴人的愛惜與保養密不可分。得到一張好琴,文人們會像愛惜珍寶一樣的把它珍藏並傳下去。

還有就是古琴使用的大漆和鹿角霜混合的灰胎,不僅能對木胎的振動起到抑制的作用,它堅硬的特性還能很好的對木胎加以保護。

因為,古琴的面板不僅要能觀賞,更重要的是要能經常的被彈奏和磨擦。而大漆和鹿角霜的灰胎非常耐磨,如果使用別的漆就很容易被磨損,但大漆就很結實。

還要請大家注意的一點是,古琴的面漆和灰胎不是一種東西。面漆是在灰胎做完之後在最上面做的一層光亮的漆,由於琴的經常使用,面漆是肯定會被磨壞的。

如果彈琴刻苦用功的人大概彈兩三個月後就會在弦路上出現磨痕,時間長了甚至會出坑,或者有面漆的脫落,但是你會發現如果是使用大漆和鹿角霜的灰胎的話,面漆的下面是不會脫落的。

綜合來講,一張琴的傳世我講的有琴人的愛護和選用大漆鹿角霜灰胎的保護,還有就是在古代都是用絲絃,琴絃的張力並不大,而且琴絃又經常容易斷掉,所以這也能釋放一下它所承受的力量。

鋼絃琴如果結構合理,一樣可以傳世,但必須是選用真材實料製作的、按照正確方法去製作的,以及用葛布底加以保護等等,這樣才能夠使它流傳後世。

關注鈞天坊頭條號獲取更多古琴乾貨喔~


鈞天坊古琴


筆者認為古琴能流傳千年,主要原因是:

一、琴最早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裡, 是我們現代人接通中國樂教最直接的通道。

古琴生活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了。“琴棋書畫”,作為中國藝術最高的精神形式,古琴被列在首位,那是因為它最早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裡。

中國的始祖神農、伏羲制琴的傳說至今流傳,古琴也是我們現代人接通中國樂教最直接的通道。



二、中國人的書房裡至今少不了古琴。

在中國人看來,書房裡若沒有了古琴,對我們而言好像少了點什麼。

中國人通過琴、棋、書、畫來涵養自己,琴生活在書房裡已經有幾千年了,它能存活到今天,告訴了我們一個文化真理,那就是:好東西是滅不掉的!



三、中國人把琴作為溝通天地的法器。

中國人把琴作為傳遞心音的器物,古琴的音韻在人類社會中是獨有的,它發出的音響是“大聖遺音”,是“中和之律”。

古琴也是我們用以溝通天地的法器。

什麼是法器呢?

法器是溝通天地與人的媒介,或稱它為通道。琴,從一弦琴到十絃琴,最後在魏晉時期固定下來,成為七絃琴,被中國文人奉為調養心性、匯通天地的器物。

而彈琴的人,他們自稱為琴人。琴,作為“樂”的一種形式,也是文人“六藝”之一。它的功用在於“移風易俗”,是文人必備的日用功課,它是用來體悟天地之道的方便。






梁春光說


補充《百心百匠》中的故事。

古琴中的“斷紋”,所謂的斷紋是指經過了上千年的變化,氣候變化,包括彈奏人的彈奏、震動,沒有經過一定的年代是無法形成。

不看節目,很難想象,原來琴也可以做內部結構透視,通過這個技術可以瞭解唐代琴、宋代琴、明代琴,各個朝代的琴內部結構,熟悉制琴和做琴。

而這項技術正是由故宮博物院的研究院鄭珉中先生所發明,為了收集和保存研究資料,2003年,鄭老先生首次提出為故宮收藏的四十餘把古琴,進行透視掃描,也只有故宮藏琴才有這樣的經歷。

這項技術可以根據分析古琴的內部構造,並根據這種構造去模仿或追尋古人曾經的創作。

掃描出來的CT,可以看到古琴的灰胎厚度、木頭、牆子、面板等的厚度、足石等的位置和厚度等。

每個朝代的古琴內部結構都不相同。比較遺憾的是因為當年的圓明園大火,上百張好琴都被燒燬。老琴難得,能夠留存到現在的數量非常有限。

對於古琴的珍惜,裴金寶老先生也有故事,最動人的是他提到的益王琴與另一張琴的相遇,這兩張琴均是明朝嘉靖年間,同年同月同人同款式製作,均是塗桂所制,分別了四百四十七年以後,在裴老先生家重新再聚。

對於他們的相遇,就如裴老先生所說的,不可名狀。裴老先生對琴的喜愛也非一言一盡之,他把琴當作人來看待,這完全是人和人的感情了,所以在兩琴相遇再分離後,也控制不住內心的酸楚。

琴本無情,琴音有心,古琴更多的也是裴先生與前人交流的一種時空對話的通道。


婭婭零不是妖妖靈


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古琴也就一直受到保護和珍惜,所以能夠傳承久遠。傳世古琴,以唐琴為最珍貴之神器。唐琴之中,又以“春雷”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實是最最珍貴的無價之寶。大家看看春雷古琴的傳承過程,就能體會古琴為什麼能夠流傳千年了。

臺北故宮收藏春雷古琴

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在其宣和內府設“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神品於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金滅北宋後,“春雷”琴被金人運到了北京,成為了金帝宮中的第一琴。金章宗死後,以此琴陪葬。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後,“春雷”又復出於世,竟無損壞,成為元宮中的珍寶。後來,“春雷”琴被賞賜給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將其贈予老師萬松老人。以後,“春雷”琴又復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以後其琴又歸趙德潤所有。明朝時,“春雷”傳入明宮之中。

北京鄭珉中收藏春雷古琴

到了清朝,“春雷”琴流傳到裕親王府中。以後,該琴又流出府外,後來為滿州大琴家佛詩夢所得。後來,佛詩夢又將“春雷”琴傳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為汪氏傳家之寶。現“春雷”琴被北京琴家鄭珉中收藏。其實眾所周知的春雷古琴有三把,另外兩把分別為旅順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大家都說自己的春雷古琴是宣和故物,其實也沒法考證了。

旅順博物館收藏春雷古琴

導遊郎機緣巧合,於近期也收藏了一張春雷古琴。這張春雷古琴曾在一個古董店裡隨意擺放了很長時間,幸好沒有損壞。導遊郎以前從來不去看它背面的銘款,近來小朋友想學古琴,我才注意這方面的知識,把它買了回來。

導遊郎收藏春雷古琴

其實絕大多數古董存世量多少並不能精確統計,只是有沒有人發現罷了。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比較好的年代,古琴歷來被當作珍寶而愛護有加,它們的傳承自然會容易得多。在現在這個有知識沒文化的年代,如果始終沒有有心人發現和保存,有些古琴也就滅失了。


導遊郎


古琴流傳千年這個說法應該從兩個角度來解釋。因為不知道你說的是古琴這個樂器,還是古琴這門藝術。

首先是藝術性。中國曆朝歷代,但凡是有身份的文人,沒有不會彈琴的。就算是沒有身份的,古琴也是文人必備的修身養性的樂器。琴棋書畫,琴在首位,足以看出古人對古琴這件樂器的重視。再有就是社會高層對古琴這一學期的重視。關於古琴的傳說很多,伏羲造琴,神農造琴等等。還有就是孔子學琴的故事,孔子是誰,古往今來第一大聖人,他都彈琴,那些受過儒門教育的人,如果說自己連琴都不會彈,你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嘛。再有就是宋朝的時候,宋徽宗對古琴也特別重視,甚至不惜重金打造了專門放古琴的宮殿。著名的《宋徽宗聽琴圖》也足以看出皇帝對古琴的重視,連皇帝都這麼重視,其他人當然會跟風了。所以古琴流傳不久的話,對不起這麼多文人墨客,帝王貴胄為他站臺。

再有從樂器本身來說。現存最早的也就是唐代的,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到現在還能彈,比較有名的就是故宮館藏的大聖遺音古琴。2013年的時候也有一張唐代的古琴拍出了上億的天價,具體數字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古琴這個樂器能流傳這麼久,也跟他的選材和製作工藝是有關係的。上百道的工序保證了古琴能夠經受住時間的磨礪,匠人精神給與了古琴傳世的人為條件。

所以古琴能流傳這麼久,並且能夠在新的時代散發出他獨有的光芒。



洛水琴客


這是由於古琴的內涵決定的,古琴是一件很有深度的器物,需要彈琴有豐富的文化學識和高深的修養,歷代彈琴的人都是文人雅士,高僧道者等,這些高層次的人將古琴的文化發揚光大,吸引更多高層次的人才,將古琴演變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因而能夠流傳千古


七絃古琴網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對一個人武功造諧的最高表述。“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用來對一個文人涵養的最高表述。琴,擺在第一位。子牙、伯其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是最好的印證。這也反映了古時人們對彈琴的重視,也反映琴這種樂器又多麼讓大家神往,那就成就了“琴產品”從材料選擇、工藝製作、音域調試等諸多方面的重視程度之高!

據資料介紹,我國出土的古琴年代已超過三千年之久,這也反映了琴的質量之最,古人對琴的痴愛,不得不讓今人歎服啊!



古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琴音也能扣人心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