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田書法能否取代二王呢?

萬堤方


這個問題,到底是要捧二田,還是要黑二田?

二田,在網上是個很熱的話題。熱到什麼程度?熱到讓人開始懷疑書法的前途,熱到讓人感覺書法開始沒落。


書法的傳承與書法欣賞的普及任命道遠!

漢字的書寫,涉及到實用與藝術的區別。

從實用的角度看,漢字書寫需要端正、整潔、有條理,這是出於閱讀和瀏覽的方便。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流暢和連綿,自然可以增加閱讀的愉悅,這就是基本的美感。


從這個角度看,館閣體也頗有可取之處。實際上,練得一手漂亮的館閣體,是需要多年功力的。

但是,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樣的功力越深,離藝術卻越遠。書法之所以是藝術,在於它絕不是一種工整的書寫,象印刷一樣規範,而是在筆毫的提按之間,通過黑與白、點與線的千變化萬化中,各種矛盾的變化和統一,來完成人的精神創造和情感宣洩。

楷書能寫到田英章這種程度,是很見功夫的,很端正,很美觀,很大方。如果一般人只想把字寫得端正實用而已,或者剛入門時,練習田英章是可以的。

但是,田英章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把字寫刻板了,寫匠氣了,寫死了。

對於欣賞水平還停留在田英章水平的人們,我建議大家讀一讀書法史,就不會鬧出“二田取代二王”的笑話了。

“二田取代二王”,不知田英章看到這句話,會不會臉紅?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謝謝你的提問。也謝謝你這樣問。被你這麼一問,我的媽呀,還有能夠取代二王的書法家嗎?,這得問問二田了,他們是最有權威回答這個問題的。

我真不知道你如何有這樣的想象力提問。

不過,這也涉及書法為什麼尚古而不是尚今的問題,所以,我還是樂意認真回答一下。


二田是不錯的書法家,在我們今天看來,也很難輕輕鬆鬆達到他們的書法水平的,但是,要說取代二王,那就可笑了。

為什麼這樣說?

第一,二田本領再大,他們的書法還是楷書系統。而這個系統,已經創造了1600多年,就從統一使用楷書為標準書體的唐代算起,楷書也已經將近1400年曆史了。


這1400多年的書法歷史上,就沒有產生過一個取代二王的書法家,不但沒有,而且書法的最高境界反而是學習二王,迴歸二王,而不是後代書法家。

作為學習二王最偉大的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元代就是地地道道首屈一指的楷書大師,趙孟頫取代二王了嗎?沒有嘛!


在書法發展的歷史上,明代和清代是楷書使用最成熟的時代,從明清時代開始,國家確立的楷書大師,只有四位,分別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

在這四大楷書大師裡,居然沒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說明歐、顏、柳、趙取代二王了嗎?

沒有!不但事實上沒有,理論上也沒有!


楷書發展到今天,可以說,誰也取代不了二王的地位,歐、顏、柳、趙取代不了,二田就更沒有任何希望了。

畢竟,二田沒有開宗立派創造出一種新楷書,供現代人共同使用,也沒有共同使用二田楷書的必要性啊。

所以,從傳播學來說不可能,從美學來說也沒有可能。

書法是需要傳播的,所謂傳播不是像二田這樣,在網絡上有幾百萬學徒,他是導師和領袖就叫傳播。

書法傳播必須符合幾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社會化的使用價值

二田的書法使用價值肯定存在,但是社會化的條件幾乎為零。

為什麼這個樣說?因為“社會化”使用,就意味著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強制性。


古代歐、顏、柳、趙四大家的楷書,因為屬於科舉制度的規定楷書,你不用歐、顏、柳、趙,而是其他書法參加科舉考試,你的試卷就會扣分。所以,這就是強制性和社會化並行的作用。

你想想,二田有這個條件嗎?所以,我說,二田書法的社會化使用條件幾乎為零。

第二個條件是“代傳性”

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承傳性。歷史上的書法家,能夠具有“代傳性”的書法家是非常少的,幾千年還不到10人,從可替代性來說,二田也被諸多同一性書法可替代了,比如,我們的書法宗法是歐陽詢還是二田?所以,很難有代傳性。

如果沒有代傳性,你怎麼實現取代性?

人家一代又一代是二王,你就不一定了,這一代學二田,下一代就不一定了,第三代、第四代就更不可能了。這就是說,不是你取代二王,而是二王取代你。

最後我們說說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性性選擇問題。

中國已經沒有新書法互相取代的歷史條件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書法使用價值的“取代性”歷史演變。

比如說,隸書取代了篆書,楷書取代了隸書。

所謂“取代”,就是退出官方認可的實用地位。


但是,楷書以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書法互相取代的歷史性演變。

這就是說,中國書法的演變已經完全完成演變使命了,所以,書法演變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了。

除非像一些人說的,漢字也拼音化。如果是那樣,那才叫取代,否則,誰敢取代漢字?


誰能取代二王書法?因為二王就是楷書的演變成熟的集大成者。

像歐、顏、柳、趙,二田,只是二王的徒子徒孫。

我們會世世代代繼承和發揚二王書法的,而不會是二田書法。

因為,二田也是學習歐陽詢的一個徒子徒孫。

所以,書法歷來就是尚古而不是尚今,這是書法的體制決定的,與科學社會生產力發展沒有關係。


千千千里馬


首先想問一下題主,是不是想炒作田楷啊?

可以明確告訴你,二王的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珠穆朗瑪峰,至今沒有人能夠超越,以後更不可能超越,因為中國的書法一直處於走下坡路的狀態。二王是中國書法筆法、技法的創作者,現在學書法的人士,筆墨技法都是出自二王,你怎麼超越他?中國的書法經過上千年的不斷研習,筆墨技法方面已經成熟,如果想再跳出大家認可的筆墨技法,很難創新,無論怎麼更改都無法脫離前人設定好的技法框架。

田楷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也算是相對成熟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畢竟現在能把楷書寫出新面貌來的寥寥無幾,田楷也算是成為一個獨立的山頭了。可是田楷如果與二王比的話,相差的是孫悟空一個筋斗雲的距離。但是現在好多人都想炒作田楷,甚至有聲音說田的楷書已經超越顏、歐、柳、趙了,超越二王了。人就害怕狂妄自大,一旦狂妄自大就飄了,找不到北了,目中無人了!如果田能沉住氣,戒驕戒躁,繼續努力,把田楷中的美石字影子去掉,讓字體再加入一點活力,筆法增加點厚重感,少一點媚俗氣,也許會走向成熟。





我的大石畫


肯定能啊,二田實乃當代楷聖,因為在許多信徒心中,早就是獨領風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開宗立派,傲睨千古,足以流傳百代的大宗師級人物。

這樣的人物,二王肯定是不能比的,君不見,中華書壇兩千年,李斯趙高不新鮮,二王無非過去時,顏柳不敢比當前,歐公不但有傳承,還被二田革新篇。

當代書壇,要論楷書,二田不出,誰與爭鋒?神馬國展書協,神馬魏晉風流,神馬北碑南帖,神馬蘇黃米蔡,神馬徐渭傅山,神馬弘一白蕉,神馬沈鵬張海,神馬篆隸行草,神馬醜書爛字。二田一來,楷書驚世,其餘諸般如雲煙。

若是沒有此成就,沒有這不愛名不愛財,沒有這高風亮節,沒有這大宗師大氣派,如何配得起盛名當前?如何能吸引千萬教徒如狂似癲?如何有此題一問震得我頭暈目眩?

偉哉二田,壯哉二田,楷聖哉二田,世人當樹碑立傳,當寫進書法史之開篇,當讓羲之研磨,歐公捧硯,沈鵬之流不配為其洗襪脫鞋。


李藝泓


作為一名業餘資深書法愛好者

我直接上來給你直接答案:絕不可能!

直接原因就是他們就不是一個層次和級別

下面我再細細道來。

我從三個方面試著闡述一下

首先是這個問題的提出,我就懷疑是不是有炒作的意圖,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難。今人玩書法的無人不知二王是神一樣的存在。

第二,書法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必然會遵循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藝術形式都是歷史的產物,都有其時代背景。

魏碑作為碑刻藝術,在北魏時期達到了歷史的一個巔峰,

唐詩作為詩歌藝術在盛唐王朝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

宋詞在宋朝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散曲,雜曲在元朝盛行流傳。

小說在明清時期達到了藝術高峰

後世無論如何發展和進化,都不能回到當時的歷史長河中,除非時光倒轉,實現超越。

中華文明是一個早熟的文明,先賢上古時代就已經把亙古要義總結歸納

作為中華文明的後來人大都是古人基礎上進行的藝術闡釋和註解。

第三,二王書法可以說是啟歷史之先河開後世之繁榮。書法藝術成績可以說是中華書法史的最高點。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兩人,繼往開來

王羲之,一改漢魏質樸古拙,風骨俊美,婉約自由,行書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無人能及。

王獻之,在王羲之和張芝基礎上有進行了筆法創新,清真超逸,出塵脫俗,率性自由。筆法體勢,不拒於法度,盡顯瀟灑之美。同時他們的書法又是他們思想和精神風貌的完美寫照。

經過長久的筆墨技法和架構章法的積累和總結,二王已經實用到了爐火純青,後人難以超越。

說完二王再來看二田☞田蘊章和田英章

田楷整體來說是還是相當有水平的,在當年這個時代

如果說把田楷作為中小學書法教學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二田書法無論如何精進,也都是遵循書法的基本技法和章法結構,領域筆墨奧義,遵循藝術審美。

話不多說上圖為證











唐玉達藝術觀察


二田書法怎麼不能取代二王呢?肯定能呀!在當今“田粉”心目中,二田的楷書高端大氣上檔次,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楷書宗師。其楷書用筆一絲不苟,既平穩又渾厚,結構森嚴端莊,二王只不過是寫行書的人,並且他們不懂得中鋒用筆,只知道筆走側鋒,寫出來的字飄逸任性,怎麼能跟二田的大家手筆相比。

東晉時期全國人口才不足2000萬,即使二王名氣再大,粉絲再多,就算全國一半人口是他們的粉絲,那才只不過區區1000萬粉絲。

而當代有14億人口,人口基數龐大,媒體又這麼發達,差不多每個人有一部智能手機,信息傳播迅速快捷,僅僅依靠圖片和視頻的傳播,二田的書法就能被家喻戶曉,吸引來的粉絲數量,又豈能是二王所能比。

況且,二田的學生遍佈全國,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有,這些徒子徒孫在背後不斷煽風點火,大力宣揚老師的書法時,那完全會形成前呼後擁,排山倒海的盛景,讓二田籠罩在璀璨的光環下,二王看到這種景象,肯定會自嘆不如,就像平民見了帝王,哪有底氣跟二田一較高下。

二王中的王羲之的書法又算什麼?他認認真真幫一名道士寫了一幅小楷《黃庭經》,花去大半天時間,道士給他的報酬是一群白鵝。

就算一群鵝有100只,一隻鵝價值100元,一群鵝總價值不過1萬元。二田的一幅四尺楷書隨隨便便能賣到10萬元左右,比起二田,二王又輸了一籌。

二王距離我們那麼久遠,他們的書法只是代表了晉代人崇尚韻致和神采的審美趣味,能具有當代性嗎?能代表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嗎?肯定不能。

在田粉眼裡,是二田把歐陽詢的書法風格融會貫通後,從用筆和意趣上發揚光大,開一代楷書之風,成為震古爍今的宗師。比起對楷書的這些貢獻,二王拿不出手。

所以說,不論從哪個方面來對比,二王比不過二田。

什麼都是浮雲,當今唯有二田詫叱風雲。


鴻鵠迎罡


豈止取代,而是超越!這麼明顯,還用問?


當下書法拼什麼?拼頭銜啊!比什麼?比頭銜啊!僅憑這一點,佔據絕對優勢的“二田”,早已將“二王”拋在身後二萬八千里。“二王”除了頂禮膜拜,夠給“二田”提鞋的資格麼?

什麼中書協會員啦,各種書法協會、書法研究會等會長、理事、秘書長啦,全球諸多書畫藝術院校院長、教授啦,還有各類書法展會金閃閃的獎盃啦……


“二田”隨便一個頭銜,就足以吊打“二王”,何況還有這麼大一籮筐。相比之下,可憐兮兮的“二王”也就一“書聖”“小聖”頭銜,就這,說不準還是後世補封的。沒有可比性嘛!

在“二田”面前,“二王”只有望其項背、羨慕嫉妒恨的份兒了!管他什麼“魏晉四賢”、“歐顏栁趙”、“顛張醉素”、“蘇黃米蔡”,在“二田”的耀眼光環下,皆黯然失色,相形見絀,不值一提!


殊不知,當今書法,唯有“二田”,名震寰宇,技壓八荒,叱吒書壇,誰與爭鋒!“二田”書法已登峰造極,出神入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區區“二王”,何足掛齒?


把“二王”與“二田”相提並論,顯然是在蹭“二田”的熱度,實在有損“二田”英名!提問者居心何在?


契茶書舍


你這是在貶低二王,二王的水平後世歷代書法家一致認可的。有多少名家收到二王的影響而名留青史。二田雖說是當代名家不要說二王當今社會那些默默無聞的超越二田草根書法家比比皆是。二田是有點名過其實的,我們都知道二田專攻歐楷可又偏離了歐楷。而他們的其他的書法作品很少看過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他們的篆 、隸、草水平如何我們我們不知道所以很讓人懷疑他們的整體書法水平。而且當今社會對二田也是褒貶不一。歷史有幾個人說二王書法不好的有也是寥寥無幾。這樣的問題沒有太大的討論性和爭議性,沒有可比性的問題。


蕭氏音響CEO


這樣的問題,讓二王可以詐屍了。

二田不可否認的在現代楷書上,有所造詣,也或許會在書法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但相比古人,僅僅古香古味一詞就相差甚遠,如果是教學規範字尚認可,談及書法藝術,還是不比為好,書法藝術千姿百態,萬花齊放,凡是學二田的那個不是一模一樣的字體,無非就是像像像,逃脫不出二田的框架,心理上往往也就接受不了其他楷書字體,覺得二田哪哪都好,這是最危險的地方,當然了有錢難買願意,看個人喜好而定








三文堂書法篆刻


最近一句話提醒了我:有些人就是典型的低級紅高級黑,想要抹黑一個人很簡單,你越是往高處捧,罵他的人就越多,即便是正義人士,誰又能抵擋萬千口誅筆伐呢,作家莫言同樣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總是要拿他和這個比和那個比,而且多數都是已故的大師級作家,其用心不良太過明顯。

其實我相信兩位田老師從未做過如此比較,因為書法越是練的久了的人越是謙虛,因為他們明白,只要用心,人人都能把字寫好,難得的是擺正心態,知己短,取眾家之長,不斷去探索精熟技藝,很多人達不到別人的高度就去全盤否定別人,因為他們根本沒下過苦功夫,沒付出過心血,以至於別人與之稍有不同就不高興,哪怕明明不及他人,卻還要說三道四,東拉西扯,把先賢大聖當做擋箭牌,此類勾當真叫人難以啟齒。



此話僅個人之言,我也相信,此問並非題主本意,很多話題換個說法或許會更好,若只為吸引眼球,怕是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