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錘了,剛需是個偽命題,85%的人買房不為自己住?

每次說起抑制炒房,就會有人說應該滿足剛需需求;可是一旦對剛需放開口子,湧入樓市的人就不僅僅是剛需了。之前筆者曾撰文強調,剛需這個概念是個偽命題,在成熟房產市場中,管哪種只是為了自住買首套房的人叫首次置業者,沒有所謂的剛需概念。

實錘了,剛需是個偽命題,85%的人買房不為自己住?

為什麼?因為滿足自住,不僅僅可以通過買房一條路實現,還可以通過租賃住房、租住長租公寓等形式實現自住需求的滿足;至於說必須買房自住,那是社會文化和開發商合理構建的一個“偽概念”,這個概念最終把“居住”和“買房”聯繫了起來。甚至可以說,在房價上漲的預期下,那些即便是買首套房自己住的人,也會考慮房子的升值因素;而在房價下跌的趨勢下,那些即便是準備結婚用的、所謂剛需中的剛需,也會考慮一拖再拖。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如果你覺得這不過是筆者的主觀判斷,那麼下面一組數據大概就能說明問題了。

實錘了,剛需是個偽命題,85%的人買房不為自己住?

去年底,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CHFS)發佈了《2018年三季度城鎮家庭資產指數報告》,其中關於購房目的的數據顯示:2018年三季度,從全國城鎮家庭新購房的目的來看,投資用途佔58.2%,改善需求佔26.7%,而首次購房的剛需僅佔15.1%;而這組數據在十年前,分別是19.6%,10.8%和69.7%。也就是說,之前近七成人買房為自住,如今這個數字僅為一成半;投資客是自住購房者的四倍。

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數據後,還會天天喊著,給剛需一點機會嗎?

抑或,還會相信,是所謂的剛需、丈母孃推動中國房價會一直漲一直爽嗎?

實錘了,剛需是個偽命題,85%的人買房不為自己住?

不知道還記得之前有個說法嘛,說作為獨生子女的00後成長起來後,父母留下的,祖父母留下的,外祖父母留下的,獨佔三套房的他們,還會重金負債支持房地產市場嗎?

事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別說00後了,一部分城市中的95後已經是車房不愁了;他們更喜歡的是消費負債而非熱衷於搶房、炒房。

實錘了,剛需是個偽命題,85%的人買房不為自己住?

所以,對於剛需的錯誤認知,本質上來源於我們總習慣於將買房這件事合理化;房子合理嗎?曾經合理過。畢竟住宅市場化是,整體是缺房子的。但現在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達40.8平米,至少從總量上來說,我們已告別住房短缺。

另一方面,經過了2017年房價的暴漲,幾乎所有人都開始相信房子的力量;他們的“投資”意識終於覺醒了——可惜覺醒的太晚了。當真正的炒房客開始離場的時候,大批人馬開始殺入市場,由此也帶來了投資客比例增加的現象。

此外,越是投資,就越不給剛需留下機會。想想看,當年一線城市的房價,僅僅放開了一年,就不得不強壓,因為漲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今85%的投資客更說明,房價高到已經只能用於投資了,剛需可以洗洗睡了。由此帶來了一個怪圈:每次房價上漲,搶房子的似乎總是同一撥人;那些真正想買房又短缺資金的,在一波一波的搶購中,越來越沒有機會了。

實錘了,剛需是個偽命題,85%的人買房不為自己住?

簡單說來,你沒有房子,那你憑什麼去買房呢?

那為什麼那麼多人稱自己是“剛需”?悶聲發大財唄。也有人相對實誠,說5套房才是剛需,自己的、倆孩子的,兩邊父母的……問題來了,如果過去的十年,別說房價下跌,就是平盤,這些人還會買這麼多房子嗎?

綜上,房住不炒,任重道遠;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制定一個長效機制,更需要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剛需不剛。而一個市場缺乏了真正的消費者,缺乏真正滿足需要這件商品的人的機制,那麼,所以依靠這個市場盈利的人,都在做的是同一件事:刀口舔血。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福布斯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決勝海外房地產》《澳洲房地產投資全攻略》作者,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