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村人年齡越大越喜歡種地?

靈子


我在農村待著時間久了,常常聽老輩人講村裡哪塊地怎麼樣好,能多打糧食。其實土地對老一輩人人來說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

在過去五.六十年代國家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人們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窮怕了的老一輩人最想信的是隻要有土地種就餓不死人。到了八十年代國家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制度,每家每戶都有了地種,慢慢的人們基本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

隨著國家不斷的改革開放直到今天,中國不在是過去那個一窮二白的中國,而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這裡面有老一輩人不斷辛苦勞作,勤儉持家所得來的。

國家的強盛,第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給了大批農村人走出家門到城市裡打工賺錢的機會。這就是現在城裡的人所稱呼的農民工。

現在農民種地和過去相比雖然輕鬆了不少,也能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收入太低。現在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人,不想在農村過著每天辛苦勞作而又沒錢花的日子。他們情願到城裡搬磚也不想在農村過窮日子。

在農村生活一輩子的老人,他們既沒有文化也沒有本事,只有在家每天早出晚歸的種地才是他們生存之道。雖然現在他們不愁吃不愁喝,可是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們,心裡根本放不下土地,不願讓土地白白荒廢掉。老一輩人還是奔著能勞動一天是一天的理念繼續在土地上辛勤勞動著。

在農村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人生三件寶,醜妻,薄地,破棉襖。這應該說明了農村年齡越大的老人越喜歡種地了吧!


凌宗金


我三弟今年58歲,做了四次手術,一次小腸間質瘤,兩次腦垂體瘤,一次眼睛,而且時間在兩年之中。

前天下午一點,我打電話問他吃飯沒有,他說還沒有,在地裡還有一點事沒做完,他說快了,我聽了眼淚直流。

58歲這個年齡在農村不算老,但是畢竟四次手術的人,清明節回家看到他臉上全是浮腫。

不是農村老年人喜歡種地,那是一種無奈,畢竟人要生存,要吃飯。

三弟三個孩子都沒成家,老大三十多歲,弟媳常說只有他死了,否則兒子不會找到媳婦。

現在種地都是60歲以上老人,或許三年五載這些人不在了,就不會看到老人種地了。


王老歪49681976


這句話放在過去比較合適,但是放到現在,我不太贊同,原因如下:

過去的農村生活艱苦

在過去農村非常貧窮,基本上所有的農村人基本都留在農村種地,特別是八九十年年代的時候,已經分產到戶,像我們一家四口人只有二畝四分田,種的也是常規水稻,再加上種植技術落後,沒有肥料,沒有農藥,畝產只有六七百斤,還要交公糧,總的來說,餓是餓不著,就是沒錢。

大家為了掙錢都特別的努力,而土地資源有限,就開始發展副業,比如養三四頭豬,養幾十只雞和鴨,有的家庭還養牛,農民一天從早忙到晚,然後部分農民從經濟農作物中嚐到了甜頭,都開始跟風種植經濟農作物,種得越多,賺得越多。

特別是從九十年代開始,部分農村人外出打工了,農村開始流行土地轉讓,更加激勵了留在農村種地農民的積極性,開始搶著承包,當時的承包費還挺貴的,可以這麼理解,種的糧食只夠租金,當時用來種植經濟農作物卻可以賺不少錢,像我們村這邊,有的農民承包越來越多,因為一年比一年賺得更多,直到達到一家人的勞作極限,從小孩到老人,都要外出幹農活,七八十歲的老人也不列外,覺得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自然越老越喜歡種地。

現在的農村生活條件變了

現在的農民都不喜歡種地了,大部分農村人都會選擇去城市裡打工,有部分農村人不外出打工,要就是身體吃不消了,或者就喜歡農村的生活方式,種地只是為了生活。

再加上種地根本就不賺什麼錢,靠種地建房子娶老婆更加不現實,想過上好的生活,肯定需要外出打工,再加上農產品價格低,更是打擊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導致土地承包費越來越廉價,甚至你免費給我種我都不要的情況,導致出現拋荒想象。

特別是現在的農民年紀大了,身體往往不好,在過去經常看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外出幹農活,現在的農民過了60歲就想好好的生活,即便幹農活也是種點小菜,然後拉到集市上去賣。


老梁話三農


為什麼有些農村人年齡越大越喜歡種地?我想這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這裡面蘊藏著作為無比的心酸與無奈



網上流行一句話: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由此可以看出除非走投無路,根本沒人願意回鄉種地。為什麼一斤糧食的價格還不如一瓶水?道出了千千萬萬農民的生存困境,更刺痛了廣大農民的神經。在農村種地一年,就算沒有遭受各種災害,收入也很難達到最低工資標準水平,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換來的就只是聽天由命,收入只能勉強養活自己,更不用說什麼脫貧致富了。

回到正題,為什麼有些農村人年齡越大越“喜歡”種地。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農民出去打工絕大多數吃的是青春飯,沒有什麼一技之長。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逐漸被淘汰,不得已只有回到農村,開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開始接受自己的命運安排。與其整天抱怨,還不如在田間地頭尋找些樂子,他們春種秋收,年復一年,迴歸土地,尋找那些微不足道的希望,即使這些希望可能毫無意義,但他們同樣自得其樂。

二、農民年齡大了,與夢想也漸行漸遠

既然夢想沒了,還不如回到鄉下,這裡是他們長大的地方,與土地結下了深厚情感。他們回到家鄉,與土地為伴何嘗不是一種心的歸宿。農村生活單調,城市又容不下,他們唯一依靠的只有土地。曾經從哪裡開始就回到哪裡,他們真正回家了,迴歸田園,親近自然是他們唯一的能夠尋找自己價值所在的地方。


三、隨著年齡增長,下一代已經長大,他們可以開始慢慢放下身上的重擔

老一代農民已經老去,他們把希望寄託到了下一代的身上。看著他們成家立業,結婚生子,這是最讓老一代農民最欣慰的大喜事。在他們眼裡,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看著下一代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只有這樣,他們才感覺他們身上的擔子可以放下了。而他們開始在一旁默默祝福著下一代能夠,希望他們錦衣玉食,而對於自己,靠著自己還能活動的身子骨,在家種種地,養養雞鴨鵝魚等,以此來安度晚年。農民視土地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要自己還能動,就一定要與土地打交道。這是他們的一種堅守。



但如今,農村土地大片荒蕪,雜草叢生。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僅僅依靠老年人的堅守是很難發揮土地的應有價值的!我們國家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寧願讓自己大面積土地荒蕪,糧食卻逐年大量依靠進口。“三農”的口號喊了不知多少年了,但如今我國的土地還是那樣,土地的經營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城市的轉型,鄉村的無計可施讓當代年親人處於城市容不下,有家回不去的尷尬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實現城鄉一體化深入發展,振興鄉村。讓農民,特別是新生代農民能夠有家能回,給我們農二代更多發展空間。“少年強則國強”,只有當我們年親一代真正能夠找到發揮自身價值的機會,讓我們年親人變得更加強大,何嘗我們中華名族不強盛!

希望有一天我們回家種地不是因為年齡大了,而是農村真正需要我們,能為我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去種地!希望這一天能夠早一天到來!


鄉村你好


農民,土地是我們的根,從內心的喜歡。對於年紀大的老人們,他們那個年代過過很苦的日子,沒吃沒穿。他們更懂得糧食的不易,更懂得珍惜。雖然現在他們年紀大了,也不差那幾個錢,他們還是想種地,想著自己種一點自己吃,就能多節約一分錢給自己的家人。我爺爺就是這樣想的

現在對於年輕人來說幾毛,幾塊錢根本就不算什麼,也不在乎,可是他們不這樣想。幾毛錢可以存起來,買點鹽,買個打火機,幾塊錢又能買一兩斤米。你說他們差那幾個錢嗎?他們不差,只是他們經歷過,知道生活的不易,他們的家都是這樣一毛,一塊攢起來的


過客隨心


這個問題我說,不是年級大了還喜歡幹活,孩子們的負擔也很重,現在的社會他不是以前的時候,現在是金錢社會。本身生在農村經濟就不好,老人給娃們在金錢也幫不了什麼忙,娃們只能靠自已 拼搏。老人能勞動種點糧食自已先能吃飽吐子,不連累娃們,現在取個媳婦要車要房彩理等等,,,,基本農村大部分人家都是姐姐穿著妹妹的鞋。不像城市的老人有退休金,誰愛面朝黃土輩朝天,汗流浹背,一身臭漢,這都是生活所迫。生錯了地方,誰不知道跳舞💃💃享受,你們以為農民傻呀!誰是農民誰知道,50,60,給國家貢獻的也不少。現在老了,還要從地裡刨食吃。這就是農民的悲哀。🔔🔔🔔🔔🔔📣📣📣📣


七彩祥雲鳴果奶


不是老年人願意種地,是年輕人不願意種地、不種地。

這與人的思想意識有關,五十六十年代的人普遍反對好吃懶做,認為只要活著,就應該做些什麼,只要自己還能幹,不願意給女兒們添負擔,地不種荒了很可惜、很難看。而年輕人不這樣想,不論錢從哪裡來,只要有錢就行,父母種地辛苦的錢照花不誤!

老年人種地是一種悲哀,一種危機。當老年人種不動地了,誰來種!地荒了,國家沒糧了,國家糧食安全怎麼辦!現在地權在個人手裡,年輕人不種地,但你要收地他不會同意,最終是國家也好、承包者也好,要每年給出多少錢一畝才能耕種,但多少錢合理很難介定。

老年人種地,發出了一種信號,必須要解決農村土地經營方式了,否則土地真的大面積荒蕪了!


靜遠


為什麼農村人年齡越大越喜歡種地?

自古以來只要粘上農村人這個標籤,就和土地分不開,農村人種地好像是理所當然的,農村人年齡大了之所以喜歡種地,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農村有著很深的情感,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感覺與日俱增,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農村是根,種地是本分,農民種地也是割捨不斷的情懷。

農民和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情懷,種地的農民即使到了走不動或者生病時躺在病床的時候心裡還依然惦記著家裡的幾畝地,這個我是深有體會,我們同村的大伯,八十多歲了,種了一輩子的地,到最後臨終之時還不忘記給家人說:“今年的玉米收割時要是沒人幫忙,以後包給別人種吧”,可以想象農民和土地的感情有多深。

種地也是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一切家庭開銷,包括平時吃飯所用的糧食、米麵油、瓜果蔬菜等等,哪一樣不是通過種地獲得的,如果不種地,吃什麼,他們又能做什麼,年齡大了到哪裡也不會有人要的,唯一的辦法只有種地。

農村老人從來都是生活簡樸辛勤勞作,種地儘管苦點累點也不在乎,這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在郊區農村就是一個例子,村裡很多土地都被收回作為城市建設用地,賠償也是相當可觀的,但還是有很多老人不斷的開墾土地,充分利用道路兩旁的一點土地,或者樓房邊上的空地,種上了瓜果蔬菜糧食等,這就是農村老人的真實寫照。

總之,農村老人喜歡種地,是對這份土地無法割捨不斷的情懷,等我們這代人老了還會這樣嗎?希望大家關注評論!




豫農記



知足常樂張吉西


在農村並不是有些人越老越喜歡種田,出現這種情況有幾種可能。

一種是真的在種田,而且是實實在在在種田,但不是真的喜歡,是無奈,是為生活所逼。因為沒有其他生活來源,不得己而為之。

一種是休閒種田,己經不能算是種田了。實際上是弄塊地,種種小菜。或者是弄個小花圃,養養花,弄弄草,頤養天年。

另一種可能是屬於天性,就是平時講的習慣。一天不到田地裡轉一轉,看一看,好象有點無所適從,心裡就會不踏實。有的老人與田地打了一輩子交道,視田地為生命。但這也不能講是越老越喜歡種田。即使喜歡種田,畢竟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了,只能講是對田地的一種不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