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國裁員內情

甲骨文中國裁員內情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秋“前一天還在正常上班,做新功能的開發及老版本的維護,第二天(5月7日)就突然接到裁員的通知,隨後HR面談提供了補償的協商方案。5月22日前籤協議將會得到N+6的補償方案,如不簽字,賠償就只有N+1,再不離開就只有N的補償。”這一番舉動,讓在這工作近八年的員工李雲感到很突然,且最後的工作時間太短了,他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這並不是協商。

和李雲一樣,在另一部門的劉旭,此前選擇在甲骨文工作,無非認可公司的平臺和信息技術的優勢,而隨著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裁員的事件發酵,他們憤懣和疑惑的情緒蔓延,也想探知這次裁員的原因和意圖。

對於裁員風波,甲骨文相關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不予置評。2013年,甲骨文超過IBM曾成為繼微軟後的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今年是其進入中國的第三十個年頭,且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先後成立研發中心。經濟觀察報瞭解到,甲骨文的中國區研發中心員工約1600人,首批確認裁員人數約900餘人,其中超過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目前深圳研發人員已被全部裁掉,銷售崗位的人員並未划進此次裁員的計劃中。

記者採訪發現,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裁員的背後,對於員工來說實屬突然,但縱觀其在市場上的表現,其實這一切來得並不突然。一方面全球範圍內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的利潤下滑,跨國性的企業必然考慮降低人員成本,向低人力成本的國家或者地區遷移。而另一面,中國市場雖然需求量大,但外企的業務逐漸受到國內企業的衝擊,自然也會考慮縮減在華規模。

“突然被裁”

從4月開始,在個人自媒體或網站上就已流傳了“甲骨文中國區研發中心裁員”一事,但一直沒有官方消息給出確認。“也沒有想到動作會那麼大,把中國研發人員全部裁掉,大家此前聊天覺得可能會將某些表現不好的業務、或者把已經淘汰的產品線的人員砍掉,這是正常的調整。”劉旭說。

劉旭向記者講述他突然被裁的經過,“5月6日,他和同事們還在正常上班,處理線上的問題,在下班前全員都陸陸續續接到了以郵件形式的會議邀請。5月7日上午9點,會議宣讀了裁員不是僅僅針對中國研發中心,是全球都在‘調整’,其中一部分員工會受到影響,會給員工豐富的補償或提供職業轉換的措施幫助度過難關。”

“會議結束後,HR開始一對一面談,具體也沒談出什麼,而是將賠償的明細內容擺出來,但我當場表明了最後的工作日期太短了,HR只是記錄在案,並沒有說以後的解決辦法。這並不是協商過程,就是一個單方面通知的過程。下午員工拉條幅對這次裁員抗議。”劉旭說。

北京煒衡(上海)律師事務所鞠秦儀律師對記者說,“不得不承認,甲骨文‘N+6’的補償方案,已超過了法定標準,算是補償比較多的了”。但在劉旭看來,“N+6”補償方案的消息刷屏,這也成功轉移了輿論的焦點,並沒有人弄清楚這次公司裁員的原因和意圖,作為甲骨文的員工,他對這次裁員充滿了疑惑,“一是到現在為止,沒有收到任何書面文字的通知;二是在與HR面談過程中,HR小心謹慎,沒有談論任何關於裁員的字眼,說的最多的就是‘調整’和‘影響’;三是如此大規模的裁員並沒有備案。”

而甲骨文這種大規模的裁員,實際上在勞動法上屬於“經濟性裁員”。一般有兩個程序,第一必須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並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第二裁減人員方案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勞動行政部門也要積極介入確認是否符合程序條件和實質條件。《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在下列情況下可以進行經濟性裁員:(1)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2)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發生嚴重困難,是指用人單位的產經營難以為繼,不得不進行裁員。(3)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

“甲骨文的裁員事件在程序上存在些問題。”鞠秦儀表示,應該是在故意模糊這種大規模裁員的概念,而是一對一談判簽署協議,在程序上製造成自願離職的樣子,同時還通過設置不同的補償條件來迫使員工選擇,減輕公司的壓力。

“並不突然”

其實,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將要關閉的消息早已傳出。此前,甲骨文宣佈美國研發部門將在5月份裁減352人,包括加州紅木城(RedwoodCity)總部的255人和加州聖克拉拉市 (SantaClara)的97人。甲骨文發言人黛博拉·海林格(DeborahHellinger)在發佈的一份聲明中稱,“隨著雲業務的增長,將不斷平衡公司資源,重組開發團隊,以幫助確有合適的員工提供最好的雲產品。”

在給加州就業監管機構的兩封信中,甲骨文寫道,正在重新評估其產品重點和員工技能差距,基於這些原因,甲骨文決定解僱產品開發組織的某些員工。預計這些裁員將是永久性的。信中還提到,在這兩處機構失去工作的人中,絕大多數都被列為軟件開發人員。

而劉旭在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所屬的部門與雲計算業務相關,頂層架構經常換來換去,也收購了不同的公司,不同公司帶來不同技術,底層技術也有一些變化。但用戶的數量在增長,從銷售同事的口中也能聽到關於業務服務賣的不錯。“中國的營收在甲骨文的總營收佔比很小,所以公司不在乎這次裁員對營收的影響。裁員也受到創始人拉里·埃裡森(LarryEllison)的決定影響,他做出這樣的決定也不是很讓人疑惑,從其言談中可以看出,對在中國培養中國的工程師有些偏見。”劉旭說。

“甲骨文中國區研發人員被裁,這個結果並不突然。”多位專家對記者說,而一位長期觀察雲計算行業的人士稱,這是甲骨文公司的理念問題,或者說既得利益太重。

甲骨文擅長的是服務器和數據庫業務。“公司戰略非常保守,但問題是,雲時代的到來使得雲數據中心開始替代傳統數據中心,也就是說,甲骨文為了讓自己的業務能夠賺到更多的錢,並沒有花費很大力氣去推、開發雲計算業務。”產經觀察家梁振鵬分析說。

同時,中國研發人員的工資的確是非常高,同樣的研發人員其在印度的員工工資就低很多,從節省成本角度考慮,轉移到印度或者其他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在情理之中。

產經觀察家洪仕斌對記者表示,甲骨文在中國區的研發中心價值性不在,也不具備創新能力,而當市場也不選擇他時,就會帶來高額的成本。

雲計算業務持續承壓

甲骨文近年來,通過併購和招人等方式轉型雲計算,曾數次收購公司,如在2016年曾以93億美元收購雲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NetSuite,同時每年研發投入50億美元以上,加速轉型的步伐。

但交出的成績單卻不盡人意。雲計算業務作為甲骨文營收的主力,收益並不理想,據2018財年財報顯示,其總營收為398.31億美元,淨利潤為38.25億美元,同比下降59%。其中,雲服務和授權支持業務營收為262.54億美元,雲授權和現場授權業務營收為61.90億美元,與2017財年的64.18億美元相比下降45%。

去年11月,在亞馬遜re:Invent大會上,AWSCEOAndyJassy還曾調侃埃裡森,認為甲骨文在全球雲計算市場份額太低,AWS真正的對手是微軟、阿里巴巴以及谷歌。

但給中國的應用市場提供服務,且無論是ToB和ToC市場,阿里、騰訊、百度則更具優勢,“實際經驗”更豐富。

5月6日,IDC發佈《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從IaaS+PaaS廠商市場份額佔比來看,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AWS、百度佔據前五名。甲骨文則被歸到“其他”類。

在洪仕斌看來,“在中國的互聯網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數量眾多,比如在電商的雙11、雙12期間,需要龐大的數據能力,這些都倒逼了國內技術的不斷創新及提高先進性。”

此外,在甲骨文轉型期間,除了外部競爭激烈以外,而根據美國SEC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沃倫·巴菲特清倉了其持有的21.3億美元的甲骨文股票,眾所周知,他以價值投資聞名,一直堅持長期持有有價值的公司的股票,且擁有眾多追隨者。這些都意味著,甲骨文將面臨更多挑戰,其雲計算業務的發展前景也不容樂觀。

(應被訪者要求,李雲、劉旭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