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這段時間,甲骨文裁員引發了人們對職場危機的再度關注。

據說甲骨文的這次裁員倒不是因為虧損,而是可能涉及到政治因素。

這次裁員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在於,在一家公司,即便你技術能力再突出、業績再好,一旦整個部門出於種種原因被拿掉了,雖然公司按照法律給予賠償,但對於員工而言,想要重返職場找到一個待遇差不多的工作,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話說的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那麼,如果裁員在所難免,對於今天的你我而言,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呢?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一、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談談對“中年危機”的看法。

“中年危機”這件事情不是今天獨有,而是從有企業的第一天起,這樣的危機就不曾中斷過。

還記得在我上高中的時候,正好趕上國企改革的那幾年,一時間,類似安紡廠這樣的國有大企業紛紛倒閉,“下崗”這個詞第一次席捲了大江南北,有的甚至幾代人都在一個廠上班,一旦下崗,對於整個家庭的影響是不難想見的。

當時家裡有遠房親戚就在這樣的國有大企業,他們說,從踏進廠門的第一天起,就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遭遇裁員的命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太陽底下並沒有什麼新鮮事。

二十來年多去了,儘管我們都知道要有危機意識,但是,等裁員真的到來時,真的危及你我的切身利益以及一家老小的生活時,又有幾個人能瀟灑地說上一句:“沒關係,大不了從頭再來”呢?

能從頭再來嗎?

如果你剛從大學畢業,可以說“一張白紙能畫最好的畫”,但是經歷了數年的職場磨礪,有絕望,有辛酸,也有一絲不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面前,理想會屈就現實,我們只能調整心態,尋找一份餬口的工作,忍受著艱辛,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二、

那麼,什麼樣的人在這樣的裁員面前顯得被動且無力呢?

1、把所有希望寄託在他人的身上

要知道,單位或組織並不具備給個人規劃職業的義務,他們關心的是,這件事有沒有人幹,以及,誰的性價比最高?

不管你是在什麼企業,或者現在看起來多麼穩定的單位,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很多崗位明天是否存在真的不好說。

而行業的發展,更不是個人主觀意志所能左右的。

例如我這邊有諮詢者前兩年就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當時一片叫好聲,可後來因為市場種種因素,依然推動不下去,他所在的整個項目組被撤銷,裡面的人走的走散的散,各憑本事找出路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很多情感悲劇的來源,就是源於很多人把終生幸福寄託在了他人身上;而很多職場悲劇的根源,很多是因為人們把畢生的發展都寄託在了某一個組織中。

2、雖有一技之長,但是不具備普適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們舉辦過的訓練營裡有來自銀行的職員,可能和大多數銀行職員一樣,這位學員對自己的工作現狀很不滿意,按照她的話說“忙一點累一點不怕,最可怕的就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複,除了熟悉銀行系統的操作之外,專業知識忘記了一乾二淨,也不知道出去還能找什麼樣的工作了。”

當然,這位學員最終通過訓練營兩天的探索,慢慢明確了自己的優劣勢,有了一個大概的努力方向。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這可能是很多職場人焦慮的根源,那就是,你所擁有的一技之長,是隻能用於這個系統內部,還是具備普適性,換到其他單位也能用得上?

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永遠都是不完美的,而這種不完美,恰恰折射出了一定的公平性。

即,你今天的選擇某種程度上註定了你未來將要面臨的風險;

如果你今天享受的是行業紅利,記住,出來混,總有一天要還的。

3、上不去下不來,卡在中間的滋味兒最難受

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發展,職業規劃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很多人到了中年,首先意願層面會產生變化,不再那麼愛學習了,也很難有初出茅廬般的拼勁頭了。

能力層面上,如果這個人缺乏管理的意願或能力,加上現實中管理崗位更是“僧多粥少”的局面,想要爬上去難比登天,這是“上不去”;

另一方面,對於崗位並不熱愛也不感興趣,不論從意願還是能力上都無法深入下去,這叫“下不來”。

——而“上不去下不來”,就像是“卡著”的狀態,壓抑、難受,但又動彈不得。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三、

前幾年,人們似乎很熱衷“風口”這個詞,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如今,很多行業的風口漸漸過去了,曾經飛起來的豬們,有的可能摔得很慘,甚至屍骨無存了吧。

因此,如何應對捉摸不定的風口呢?

一個辦法,讓自己插上一對翅膀,變成飛翔的豬,才能在不斷變化的風口中,掌控自己未來的方向。

那麼,這一對“翅膀”是什麼呢?

1、橫向層面:務必保持和外界的接觸,留意業內其他平臺的機會

比如,這兩天教師群體的諮詢者常常有一個共同的方能,那就是壓力太大工資太少,伴隨著人口出生的趨勢,招生人數漸漸不如往年。

這個時候,如果這名老師能夠隨時保持和外界的接觸,掌握最近的行業趨勢和動態,結識業內的同行,沒準就能抓住一個機會,進行職業軌道的切換。

曾經有諮詢者就是運用這樣的思路,從一個看不到未來的民辦學校的老師,轉身成為了一名K12的閱讀寫作老師。

事後我們總結覆盤的時候不難發現,這和這名老師保持和外界的聯繫密不可分。

因為機會往往留給有準備的人。

這種準備不單單是你個人能力層面的準備,更有人脈資源等各方面的準備。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2、縱向層面:提升個人知名度

就以心理學界的武志紅老師為例。

在業內,很多人對武志紅老師頗有微詞,但不容否定的事實是,武志紅老師在個人知名度的打造方面,確實值得很多人學習。

我最開始寫博客的那幾年,就早早關注了他,那個時候武志紅老師更是保持日更的頻率,他的多篇文章都被新浪博客加精了。

想想看,一個擅長輸出和分享的人,至少能讓人感受到TA對本專業的熱忱和勤奮,而類似於心理諮詢師這種個性化極強的職業,如果不具備相當的輸出功底,是很難打出知名度,更難談得上變現了。

但如果你一直堅持分享與輸出,慢慢地就會有人知道你,而隨著時間的沉澱,你的堅持和累積漸漸就會穿透量變質變那個微妙的分水嶺,很多機會就自然找到你。

再看看今天的武志紅老師。

請問,以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會擔心裁員嗎?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四、

行文至此,我猜有的朋友會說,你說的都是牛人,對於普通人來說,又到底該如何做呢?

幾點建議給到大家進行參考,希望每個人針對自己的情況和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1、多思考多學習

訓練營裡有個朋友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

TA之前是做IT的,每天很忙,忙到沒有時間思考,後來果斷裸辭,給了自己一段時間的“間隔年”。

在這段時間的“間隔年”中,TA做過多種嘗試,最終確定了“主業+理財”的收入模式,因為經過分析,TA發現這樣的模式是比較契合自己的特質的。

於是TA又回到了大公司做IT,表面上看起來一切都沒有變化,但不同的是,TA的心態變了,更能明白當下工作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對於其他部分,TA學會了交給愛好去完成。

TA在業餘時間考到了瑜伽教練證,每週會有固定的時間和教練切磋;TA對理財有自己獨到的心得體會。

試想下,如果這樣的IT人員被裁員了,會擔憂出路嗎?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2、學會合理配置資產,養成理性的消費觀

要知道,人的慾望是無窮的。

而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和慾望。

這個時候,如果你暫時無法提升能力,倒不如適當降低自己的慾望,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適度消費即可。

曾經遇到一位諮詢者,廣告行業,月薪1.3w,但工作十來年,幾乎月月光,每個月買包包化妝品等支出就高達6k,在她發現自己體力嚴重透支,想要休息的時候,赫然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3、主業之外,拓寬你的視野

就像很多諮詢者一個共同問題就是,我也知道某某方向不錯,但不知道如何邁出第一步啊?

有個諮詢者就成功地從一名HR轉行成了一名正面管教老師。

她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步,發展自己的愛好;

例如她喜歡讀書,每年都會給自己佈置一些任務,有意識地提升管理能力;

第二步,接近同類的人;

她打聽到線下有讀書沙龍,便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三步,用於取捨,不斷精進;

後來,有個朋友正好自己出來創業,缺正面管教老師,就邀請她加入。

經過了一番糾結,她還是認定了這個方向,放下了收入頗豐的HR領域,不斷學習深造,一遍遍打磨課程,就這樣漸漸地成為那個機構最受歡迎的親子老師。

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仔細思考下這樣一個問題:
你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寫下來。

三年之後,再來看今天的留言,或許會別有一番滋味。

以上。

如果裁員在所難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